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兵學文化雜記

兵學文化雜記


  這次利用了比較多的時間新增「武術」的內容,一來一如其他「兵學文化」的內涵,這都是已經積欠了讀者與自己十年有之的計畫了。二來,兵技巧類書籍,多數伴有精彩的圖片,這也是本網歷來欠缺的一種類型。創站馬克杯其中一面的構圖就取自程宗猷〈單刀法選〉中的「低看刀勢」(與目前重描版稍有差異,個人比較喜愛馬克杯那張。)。三來為了接下來得以專心發展軟體,因此在把目前已經完成重描的古版畫,以及其內容文字,都完成上線後,便將長遠的停止武術類(兵技巧類)書籍的新增計畫了。但若網友有相關的文字檔,願意割愛放在本站,筆者也將轉交其他人製成網頁放在網站上供人瀏覽,並贈小禮一份。但不接受民國以後始撰著完成的書籍。
  由於武術類書籍原本即源出古代兵技巧類書籍。因此「中國兵法」的相關「兵書總目」也將進行微調,將「武術類」與「棋藝類」書籍從中刪除,而獨立於「兵學文化」的相關單元。
  武術類書籍新增完成後,其全體完成度大概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由於同屬於《程氏心法三種》之一的〈蹶張心法〉,其繪圖部件過多,不易處理,因此雖完成相關人物繪圖,只好暫時不予新增。其實這裡的每一項新增都需耗費非常多的心力,除了描圖以及部份書籍的文字鍵入不是由我親手操刀以外,鑑於以往的經驗,其他細項都需我親自完成,始有一點品質上的保障。
  按照目前計畫,大概在四月份完成包括《拳法備要》、《手臂錄》、《劍經》、《內家拳法》、〈經絡圖〉以及《武備志》中相關兵技巧類內容後,武術類新增便告終止。接下來將將主力放在棋藝類書籍的新增上,其棋譜的表現方式將不再是文字描述,而是由筆者撰寫的 Java 網頁棋譜程式進行演示。棋藝類的新增也與具備「策略核心」的相關棋類軟體有關,因此在棋藝類書籍新增完畢後,將會公佈筆者研發多年的具備「策略核心」思考內核的棋類程式。之後整個計畫便告終結,此類別書籍之新增估計也將是本站第一個完成百分百錄入的龐大項目。(如果我活的夠久的話,哈。)
  此外的「兵器類」新增將是比較緩慢的過程,它將與「武器」、「策略分類學」的新增一起逐步進行。不求快,此當是到時除棋藝類書籍、時事與策略外,本站仍會新增更動的部份。
 

朔雪寒 2010.3.12

關於圖的部份:
  由於 Jade 臨時終止所有描圖工作,因此此番「武術」新增,即將告一段落。是否其他圖片直接採用不作處理之掃圖,還在考慮中。目前圖片有所欠缺的大概有《劍經》缺六圖(〔09〕閃腰剪勢、〔10〕下接勢、〔11〕滴水勢、〔12〕直符送書勢、〔13〕走馬回頭勢、〔14〕上剃勢)、《楊家梨花鎗》缺四圖(〔19〕蒼龍擺尾勢、〔20〕闖鴻門勢、〔21〕伏虎勢、〔22〕推山塞海勢)、〈少林棍法闡宗〉缺兩圖(〔17〕騎馬勢、〔18〕穿袖勢),《手臂錄》缺一整套鎗圖。因此此諸書僅就文字而言,實已完成,所缺者皆圖。故其新增狀態便從連載而為完成。圖片則待日後補入。
  其中〈少林棍法闡宗〉所缺兩圖實乃因「故宮珍本叢刊」版《武備志》該二圖部份被「淺人」置換為「鎗法」之「騎龍勢、白猿拖刀勢」二勢所致,大概當初為求重金出脫而有此計。當初 Jade 仍是按照我給的掃圖而畫,筆者後來得「四庫禁燬書叢刊」版始得以糾正,故缺二圖。僅以此點論之,則「故宮珍本叢刊」之《武備志》就嚴格意義而言,實非善本。往後校勘亦不再採用此版文字。因此〈少林棍法闡宗〉之文字取自程宗猷之姪子程子頤之《武備要略》,兩人不僅有親戚關係,同時更同學於少林,而《耕餘剩技》與《武備要略》出版日期相近,而版本珍稀,故其文字當最為切近原版之〈少林棍法闡宗〉(《武備要略》連武術史研究專家唐豪、林伯原亦未得見,可見其行世版本稀少。)。而圖用《武備志》乃一開始的作法,及至發現其缺失時,只差二圖,故所剩二圖仍以《武備志》之圖補之,只是採用的版本已是「四庫禁燬書叢刊」版。而「故宮珍本叢刊」版《武備志》之二圖,當初發稿描圖時已覺有異,因兩圖之畫風明顯有異於其他各圖,及至校勘時,果然發現此二圖確實為淺人摻入之作(說其為淺人,乃因此摻入之二圖原本鎗法之勢圖,而此二圖之鎗頭皆被去除,明顯摻入者有意為之,而其知識則欠缺,其手法則拙劣也。)。
  此外,此番描圖,亦同時讓我有了「校圖」的經驗,也算是另類的校勘經驗。譬如有些勢圖僅有極小的差異,或者有時 Jade 描圖時握棍之法有所失誤,皆須細心觀察,始能發現。
  Jade 儘管讓許多套圖留下了缺圖,未成一套,但仍在最後留下了一套圖,是〈射論〉之圖。
關於書的部份:
  四月七日已過,而《射學正宗》原稿掃圖與文字檔皆未得,此書當初失傳於日本,後得日本回贈台灣,別有意義。同時此書亦影響了日本的「射道」,意義重大。此書國家圖書館有藏本,頁數為113。無人贈與,自然有多種可能。不管如何,只好放棄此書。同時,《射書》卷三下半部以後有養馬之論,卷四部份乃收錄《周禮》、《吳越春秋》等書之舊文,因此此部份文字便不列入新增。日後本站若有機會新增兵書,亦當依從此例,而不再以「全書」為單位,而是以有無價值、是否與其前諸書重複為收錄與否之考量重點。因此《手臂錄》附卷如《夢綠堂槍法》、《峨嵋槍法》便獨立出來,而刪除程氏鎗法(《程冲斗十六鎗勢》)的部份。
  此後,本次武術古籍新增計畫,將在四月十九日告終。預計短兵類補入〈鞭法〉、長兵類全數補入外,射的部份將以〈射論〉做為完結之作。如拳法類圖、短兵類圖、長兵類圖、射圖,未有請人重描者,可能皆以掃圖經過簡單處理後,進行補入。最後的壓肘自然是筆者自輯、自作之「古今武術名人錄、勢法總目、兵器譜」三項。
朔雪寒 2010.4.8

  眼尖的舊讀者,一定發現了這次的「兵學文化」縮水了,僅剩下三大項目,也即「武術、棋藝、兵器」。何故?因為其他項目,是不可能在短暫的十年內有什麼結果的。既然如此,何必放在那閒著。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比較小的原因。留下的項目,都跟這次重新開站的計畫有很深的關聯。譬如「武術、兵器、武器」是一道的,「棋藝」是有關人工智慧軟體的,而這些都與「策略分類學」有關。
  「武術」中不僅包含一些技巧描述,也包涵一些指導技巧的理論,而這些理論又都跟兵法息息相關。同時,就像「軍事史、棋藝」一樣,其間也包涵非常豐富的資料,足供我們加以分析研究,抽離規則,並從中完善整個「策略分類學」,完善整個人工智慧軟體。
  不過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此次「武術」的新增計畫,後來也得到了擴展,因此到今日完成時,其完成度已沒有百分之七十那麼多了。很多讀者一定有疑問?何以這次的新增計畫居然放過了國寶「太極拳」以及當紅的「詠春拳」等相關內涵,而只收入了黃百家的《內家拳法》?
  就好比我一開頭在「武術」一欄項上所說:「當然不會只是如此簡單!」那麼到底我的最終構想是什麼呢?因為目前看起來,還是很簡單!由於我的最終構想,牽涉到一堆技術與資金問題,因此短暫的五年內,甚至十年內,以我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次武術的新增便將半年來本站藉由販賣電子書、馬克杯的所得用罄,同時筆者還加碼投入了幾萬塊,才有了今日的面貌。如果要按照我的構想來徹底完成,那遠非幾萬塊就能完事的。
  譬如詠春拳、太極拳等拳法,我的構想是請數十位高手來演練數十百回,藉由他們身上的回饋裝置,建立相關的資料庫。最後將這些拳法以動畫的方式呈現,讀者可三百六十度調整視角,並從資料庫中得知各勢的相關細節,譬如重心應該放哪裡、怎樣呼吸、如何存想等!這非幾百、上千萬,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時,我還有一些構想,那是關於一些實驗的。這些實驗將會從這些武術高手中,得出非常寶貴的數據,從而提高修煉相關武術的效率。
  當然,最重要的一項又莫過於,藉由策略分類學,解析各派的策略偏向、以及各招的用意、用處所在!而這常常是一些練武者的疑問。到底那一招有什麼用?如果用策略分類學來加以分析,一切便都簡單起來。甚至很多招數將得到改良與發明。然而策略分類學,是接下來才要慢慢展開的項目,因此等做到這個階段時,估計已是五年後的事情了。
  武術界也存在著跟兵學界一樣的問題!譬如我說唐豪是權威,其實是在嘲諷他。怎說!如果是舊讀者,同時又愛好武術以及其歷史,那麼對唐豪如何「考證」「太極拳」一事便不陌生!很熟悉嗎?當然很熟悉!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界的瑰寶,就好像《孫子兵法》是中國兵學界的瑰寶一樣。一個不懂武術的落魄文人,為了揚名立萬,於是迎合當時的政治氛圍,成功的藉由考證「太極拳」,而擠身名人之列。如果唐豪不考證太極拳,不將太極拳的發明權從張三鋒身上剝奪到陳王廷身上,誰會記得這個連拳都不知道怎麼打的無名小卒。
  張三鋒是內家拳的創始人,誰能把這件事給撤銷掉,他當然聲名大噪!於是屬於內家拳的太極拳,突然不是內家拳了,從而太極拳也不是張三鋒一個人的發明。是所有廣大而不知是誰的人民的智慧的累積!而中國人再也沒有一個人是有智慧的,除了那些疑古者們。因為除了疑古者寫的文章之外,古代的歷史與傳說,完全不可信,完全是假的。
  唐豪「處理」太極拳的作法與李零「處理」《孫子兵法》的情況如出一轍。李零先是將《孫子兵法》的著作權從孫武身上加以剝奪,然後說這本書是集眾人之力完成的,接著又捧出一個曹操,說他對此書的最終成書「具有莫大貢獻」,從而完成其沽名釣譽的壯舉。倒也騙倒了學術界一堆不識之無之輩!至今,唐豪與李零的說法都在各自的領域佔據「主流」的地位。而中國學術界卻居然對世界宣稱,他們已經走出了疑古時代。不是現在的學者不疑古,就表示你走出了疑古時代了。現在的一大堆學者之所以不疑古了,乃在於疑古這個成名立萬的「金礦」已經被前輩們開墾殆盡了(按照疑古者「豐富」的考據成果,所有中國重要的發明與著作都是假的。),幾乎無利可圖了!他們還疑個什麼勁呢!而現在這麼一大堆仍然引用著那些疑古前輩在疑古時代藉由荒謬的邏輯、豐富的邏輯謬誤以及貧乏的常識與知識所炮制出來的「偽論」,以繼續炮制一些更荒謬的偽論,這樣的狀態可以說你走出了疑古時代了嗎?何必自欺欺人!
  一場文化大革命,幾乎讓多數中國人都喪失了「智慧」。以至於讓這些荒謬邪說得以繼續橫行於世。反觀日本人,這個當今中國人最痛恨的民族,他們將從漢朝傳過去的相撲、刀術,唐朝前傳過去的圍棋,明朝傳過去的箭術、唐手都當成了寶,將之加以發明光大,成了「道」,用「道」的高度來對待這些文化遺產。而被某些中國人鄙夷為「高麗棒子」的韓國人更是恨不得將一切中國文化的東西都當成他們的文化遺產。而中國人除了將自己的文字「簡化」,從而為新一代與傳統文化建造出一道隔閡與屏障,同時將那些荒謬的疑古邪說當成定論來加以推崇,從而期望往更美好的生活走去之外,我們看不到一個擁有五千年優秀文化的民族善待、保護自己文化的熱情,看不到他們珍視這些無形文化的一面。
  而太極拳也被去技擊化,變成了太極操!兵法也被一些沒有智慧的文人學者瞎搞惡整。那些值得人們尊敬,具有高貴的道德品格,以人民的安危為己任的兵家,也就這麼被這一堆人塑造成了投機客。「可悲!」兩字實不足以形容。用一句話來概括新中國的精英學者們,那就是多數新中國精英學者都以為自己比古人還要有智慧、還要聰明,以至於他們可以改這改那,可以大放謬論,用莫須有的胡說把古代的東西說成假的,把古代的人說成低能兒,從而讓人「潛移默化」的推崇他們才是真正的聰明人,真正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然而這些對我而言,已不再是重點了。如果多數華人寧願選擇去相信那些象徵欠缺智慧與常識、充滿邏輯謬誤的謬論邪說,從而成為這些人成名立萬的踏腳石與奴隸。那也與我無關。
  既然是雜記,自然多說了點廢話。你問我對中國武術有什麼看法,我想這留待五年甚至十年後,我們再來談吧。最後補充一點:說中國武術起源於人與獸的搏鬥,非常可笑;說中國武術起源於武舞,更是倒因為果。我們從常識來談。一個人小的時候,大人們會讓他去跟野獸搏鬥嗎?除非大人們教會他們搏鬥的方法,並且有此需求。否則是不可能的。正常與多數的情況下,一個人小時候不會去跟野獸搏鬥,卻極有可能跟隔壁鄰居的小孩甚至自己的兄長打架。如今武術技擊是人與人之間的搏鬥,不是人與獸的搏鬥。其起源自然歸結於人與人的鬥爭。如果要說這起源於人與獸的搏鬥,那麼你得先證明,到底是人與人的搏鬥先產生還是人與獸的搏鬥先產生!而更重要者,人與人的搏鬥跟人與獸的搏鬥(不同獸類招數顯然還不可能一樣)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武舞明明是舞蹈這種觀賞性、娛樂性的活動取材於實用性武術技擊的招式而加以改編而成的動作,如今卻倒因為果來立論。未免可笑。而這正是目前武術史的主流論點。
  另一個充斥於武術史中的荒謬論點是,中國拳法居然要到明朝才能大成,同時中國拳法的產生要晚於兵器技擊術。這真是違背常識到了極點。兩個人打架時,身上的四肢就是最直接的武器,而其他的武器都不一定能取得。人們最先鑽研拳法,是一個合情合理的事情。而如今武術史卻告訴人們說,人們跟野獸不一樣,他們在打架時首先放棄使用自己身上天生武器的念頭(孫臏所謂「天兵」也),卻居然是要去尋找其他的武器(還不管是否當時的政府允許人民自行攜帶武器)。同時,他還不一定知道這樣的武器怎樣使用。先秦時代流傳下來的兵技巧類書籍,本就經過了幾次浩劫(見下表)。最終還能傳下《劍論》、《劍道》、《手搏》、《蹴鞠》以及一堆關於弓弩射法的專書於漢朝,最後才徹底失傳。「搏」即「搏擊」,類義詞,《手搏》是講「手的搏擊」之術的書籍 (案:〈淮南子.脩務〉:「夫怯夫操利劍,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至勇武,攘捲一擣,則摺脅傷幹;為此棄干將、鏌邪而以手戰,則悖矣。」;〈漢書.李廣蘇建傳(李陵)〉:「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如淳註「陵搏戰攻之」曰:「手對戰也。」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越女對越王說:)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彿彷,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莊子.人間世〉:「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此處「手戰」即有使用兵器作戰與徒手作戰的意思。),然而即便事實如此明白,某些武術史專家卻居然可以說這本書與拳法無關,簡直令人「不可思議」。手的搏擊不用「拳」,難道都用「掌」不成,還是都用「指」!可笑已極!而《蹴鞠》全然是軍隊中訓練士兵腳力的一項娛樂運動,此運動至唐朝達於鼎盛。手腳原本就是人身最直接的武器,是天生的武器,有這些著作流傳,不足為奇。漠視這些著作,才是奇中之奇。
  當今武術史還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他們都採納了疑古者對於春秋戰國騎兵興起的荒謬說法。而完全漠視客觀證據的證反(一句話概括,如果刀是因為騎兵而興起,難道戰國時代幾百年的騎兵戰,人們會認識不到劍不適合砍劈,而一定要到漢朝才能發現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從而創造出長刀嗎?)。關於這方面的論述,我一次寫到「兵器」單元的序論中,這裡就不多談了。
  內家拳起源於張三鋒對少林拳的革新。是一種結合道家導引術與徒手搏擊技能的武術。根據1974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導引圖》以及戰國時代諸子對於呼吸導引等現象的記載,同時經絡的發現早在東周便已形成,相關知識並運用於醫療之中,加上東周時代一些力士動輒做出違背人類正常體能的作為,同時先秦諸子的智慧僅以目前得以流傳的書籍看來明顯超越各朝人物,因此可以合理推論,當時必然有另一套符合內家拳定義的拳術存在,威力甚至比現在的內家拳還強。可武術史的專家居然對此現象識而不見,而說拳法要到明代才能大成。從而忽視了古籍流傳過程中所產生的技術中斷等客觀現象,以及不明白文字載體演變使得古代技擊類書籍不易流傳的特點(古代有勢圖,在竹簡盛行時代只能書於帛書上,而到了紙張盛行時,紙難以保存。印刷術興起後,武術書籍與圖得以完整結合,這才造成了今人以為明朝武術家發明「勢圖」的錯覺。)未免可笑。假設孔子能撐起城門、秦武王能扛起龍文赤鼎 、南宮長萬能拉車狂奔一整日、慶忌跑得比六馬戰車還要快、郭默「能貫甲跳三丈塹」,秦叔寶與羅士信隨便就「超升」一樓,這些都是所謂「基因問題」。那麼今日的人口是當時的數十百倍,何以反而看不到這等奇人(基因表現更豐富多樣了!)。
  說到孔子,就不得不談到最近拍攝的電影《孔子》,聽說因為孔家人認為電影中孔子會武功簡直是瞎搞,於是堅持要刪,否則提告!令人搖頭嘆息!孔子當年不炫耀武技,乃是一種智慧的表現,而擁有武技更是一種智慧的表現,電影中不去嘗試委婉的表現孔子的武技,以表現出他的這兩種智慧,卻居然全刪武戲,把孔子當成個文人來看待。只是這點,我便拒看這等「偏頗、文弱」,違背「智慧」的電影。連孔子的智慧都不明瞭,還拍什麼電影!孔子懂武術,難道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嗎?簡直可悲!這麼瞎搞孔子,還真有他的!
  總之,今天的新中國人尤其學界的菁英份子早已與古代的中國人脫節了。而由以上的亂象,也不免讓人看到一個擁有豐富文化的民族是如何沉淪下去的軌跡。有一天,世界各地的人(包含華人、中國人)想要瞻仰這些文化,必須跑到日本或韓國去,其實真的是沒有什麼好訝異的。反正在中國,這些不過都是廣大人民所創造的假東西罷了。都是假的,因為只有疑古者說的那些違背邏輯的話才是真的!
  這次「武術」的新增計畫,主要在於研究其中蘊藏的豐富策略元素。關於這些,或者得空寫個一、二篇文章,或者直接發表在「策略分類學」的相關欄目。這裡就不贅述了。因此其中「勢法總目」的單元,可能取消,或者擇日補上,就不再這期限內完成了。文化的發揚,畢竟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我新增「武術」單元,使此地成為武術古籍最大的集散地,也非立意於此。
  網頁的新增是一件繁瑣之事,沒有耐心是做不來的。以此次新增而言,首先你得知道有這本書的存在,接著你得找得到這本書,同時如果版本夠多你還得進行挑選(這次除非特例,否則以我是否能借到為主要考量。),接下來就是文字發打、標點、校勘,圖形的掃圖、重描、向量化、截圖,最後整合成一個網頁。只是這次重描的圖就有四百多張以上 (有些暫時未放上來),若以一張兩百塊計,就是八萬多塊的錢。其他文字的發打,以及個人的勞動成本,都還沒計算在內。然而,這對一些機構而言,簡直是九牛之一毛,只是等了快十年,沒人弄,只好自己來!
  接下來,可能陷入忙碌時期。因此除了緩慢開展「兵器、武器、策略分類學」,並對「中國兵法」的單元進行最後一次大新增外,「棋藝」類的新增可能得延遲到年底了。而「武術」的新增便也在此告一段落。下一次的新增,暫時定在五年後。因此,此次的新增自然也是我長遠告別武術的一個嘗試性作品。
  最後,我要感謝 Chin 在最後義無反顧,再次拔刀相助。使原本因為 Jade 臨時終止重描而造成的圖片缺憾,得以補足。這部份,連同「兵器譜」的單元,會在幾日內完成。而武術類的新增,便也就此結束了。
 
朔雪寒 2010.4.19

〔附錄〕中國古籍遭劫錄:
前221年,秦國統一天下。秦始皇施行「書同文字」的政策,將六國文字統一改為由李斯、趙高、胡毋敬等根據大篆調整而來的小篆字體。秦始皇並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焚燒秦國歷史以外的書籍,只保留「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施行挾書律。到了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進入咸陽,火燒阿房宮,又將秦朝政府藏書付之一炬。

前206至前196年,漢高祖命張良、韓信整理兵書,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前140至前87年,漢武帝命軍政楊樸搜集散佚的兵書,並撰著兵書目錄《兵錄》,但未能完備。前32年至前7年,漢成帝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勘兵書,任宏將兵書分類為四種。

漢朝興起後,廢除「挾(藏)書之律」,「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到漢武帝時,又因「書缺簡脫,禮壞樂崩」「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祕府。」到漢成帝時,又「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並命劉向、任宏等人校勘書籍,撰寫目錄。劉向死後,漢哀帝又命劉向之子劉歆繼承父業。劉歆將書籍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書名《七略》,既開了圖書分類的先河,同時也是日後校勘學、目錄學、版本學的濫觴。

前91年,司馬遷歷時18年撰成《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但其中用來專門談論兵法的〈律書〉一章卻在不久後失傳了(大概是被刻意刪除,珍藏起來了。),從而也使後人無法得窺司馬氏家族家傳兵法的全貌。

24年,赤眉軍與更始軍在長安交戰,西漢政府百年藏書付之一炬。

190年2月,董卓遷都長安,將從漢武帝到漢哀帝以來收集的三萬多卷藏書置於船上西運長安,因途中遭遇盜賊,而沉於河中,「存者數船而已」。

195年,東漢董卓部屬李傕、郭汜在長安城中混戰,使「御物符策典籍,略無所遺」。

217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已經有「科禁內學及兵書」的記載,而時人吉茂則因藏匿這些書籍而被逮捕。兵書繼秦始皇焚百家書之後,首次被禁。

從曹操與曹匹父子,開始收集天下圖書,到了西晉時,才收得「二萬七千九百四十五卷」。311年,劉聰派遣劉曜、石勒等人率匈奴軍隊進攻西晉,攻入洛陽,「洛都覆沒,靡有孑遺。江表所存官書,凡三千一十四卷。」政府藏書又遭浩劫。

375年,前秦苻堅下令:「其增崇儒教;禁《老》、《莊》、圖讖之學,犯者棄市。」

446年,北魏太武帝下令:「諸有浮圖形像及胡經,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阬之!」使佛教、佛書、僧人均遭受到嚴重打擊。

473年,王儉又造書目,採用自創的七志分類法,共收錄5074卷,第四志專記兵書,第七志則附有道書與佛書。普通年間(520-527年)阮孝緒又創七錄,第三錄記子書與兵書,其六為佛錄,七為道錄。

481年,梁武帝蕭衍攻滅南齊,兵火「延燒秘閣,經籍遺散」。

549年,侯景叛亂,「簡文募人出燒東宮臺殿遂盡,所聚圖籍數百廚,一皆灰燼。」「梁元帝克平侯景,收公私經籍歸于江陵,凡七萬餘卷。蓋佛老之書,計於其間。」到了北周軍隊進入郢城之後,所有書籍又遭焚毀。

555年,梁元帝眼見西魏大軍將攻進江陵,於是「命舍人高善寶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並說道:「讀書萬卷,尚有今日,是以焚之。」城破後,魏軍於餘燼中僅收得四千六百卷書籍。

------------往後還有許多許多.....不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