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中國哲學史綜合目錄

  疑古時代在如此陣容的所謂「中國哲學史」「經典」的籠罩之下,多少學者能走出去呢?多少讀者初次甚至終身接觸所謂的「中國哲學史」不是看以下的經典呢?難道還有多少其他的選擇?難道還有比這些「大學者、權威、專家」還權威的著作嗎?可是就是這樣的版本,除胡適等極少數「作者」之外,「老子」都被排在「孔子」之後,《老子》被當成「非一人一時之作」的偽書!要說數十年來帛書、竹簡《老子》的出土改變了什麼!或者不過就是產生了更多的關於《老子》文本的謬論罷了!
  當孔子徵引了老聃的話五十幾次、遍佈於十幾本古籍之中的事實被揭露之後,當儒家從孔子開始的主要人物:孔子、子路、顏回、子貢、子游、子夏、曾子、子思、吳起、李克、荀子、韓非全部徵引了《老子》或《文子》中「老子曰」的事實被揭露之後,當老子在兩漢以及以前的實際影響力被逐一披露出來之後,當整個老子公案以及文子公案被「徹底了結」之後(具見《道德經論正》)。中國學術史、哲學史、思想史都將不可避免的要進行規模極為龐大的改寫!
  在中國學術史、思想史、哲學史即將大改寫之際!筆者整理了這張簡表,利用的是博客來上面的書目。對於老子公案的徹底了結,請參考《道德經論正》(定於2017.4.27發表與在Google Play Books上架發售)。已經發佈在網路上的詳細的反駁,可參考:〈道德經論正.疑古謬論綜駁〉〈道德經論正.疑古謬論綜駁.羅根澤《古史辨》第六冊序言〉。若對所有疑古謬論的反駁有興趣,可參考:《道德經論正》目錄的相關連結文章。
  最後,如此重大的學術事件,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朔雪寒 2017.4.18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購買個人批註版《中國哲學史大綱》電子書

第一篇導言
第二篇中國哲學發生的時代
第一章中國哲學結胎的時代
第二章那時代的思潮
第三篇老子
第四篇孔子
第一章孔子略傳
第二章孔子的時代
第三章易
第四章正名主義
第五章一以貫之
第五篇孔門弟子
第六篇墨子
第一章墨子略傳
第二章墨子的哲學方法
第三章三表法
第四章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楊朱
第八篇別墨
第一章墨辯與別墨
第二章墨辯論知識
第三章論辯
第四章惠施
第五章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第六章墨學結論
第九篇莊子
第一章莊子時代的生物進化論
第二章莊子的名學與人生哲學
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
第一章大學與中庸
第二章孟子
第十一篇荀子
第一章荀子
第二章天與性
第三章心理學與名學
第十二篇古代哲學之終局
第一章西曆前三世紀之思潮
第二章所謂法家
第三章古代哲學之中絕
附錄
諸子不出於王官論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第一篇子學時代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汎論子學時代
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
第六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學
第七章戰國時之「百家之學」
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學
第九章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第十章莊子及道家中之莊學
第十一章墨經及後期墨家
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學
第十三章韓非及其他法家
第十四章秦漢之際之儒家
第十五章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第十六章儒家之六藝論及儒家之獨尊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一卷
論中國哲學史之方法——中國哲學史序言
壹已往成績之檢討
貳中國哲學史的方法問題
三哲學史的任務與基源問題研究法
肆中國哲學史的特殊問題
第一章論中國古文化傳統之形成
壹略說古史資料及考證之設准
貳古中國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之發展
一古民族之三集團
二殷民族略考
三結語
三殷周民族之關係及其盛衰
一略論周民族之起源及發展
二殷周關係
三周初之政治形勢
肆南北文化傳統之形成及影響
一南方傳統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北方傳統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南北傳統與先秦哲學思想
第二章古代中國思想
壹有關原始觀念之問題
貳古代中國思想的重要觀念
一《詩經》中之「形上天」觀念
二《易經》中之「宇宙秩序」觀念
三《書經》中之政治思想
三附論原始信仰
一人格天觀念
二中國古代之「神鬼」觀念
三「命」觀念
第三章孔孟與儒學
上孔子與儒學之興起
壹儒學之源流問題
貳孔子之生平及其學說
一孔子之生平
二孔子之學說
三孔門學派與孔子遺留之問題
下孟子及儒學之發展
壹孟子之生平及其自處
貳孟子之學說
一心性論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論
第四章道家學說
壹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時代問題
貳老子與《道德經》中之思想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書
三《道德經》思想大要
三莊子與《南華經》中之莊學
一莊子其人與其書
二莊子之思想
第五章墨子與墨辯
壹墨子其人其書之時代
貳墨子之思想
一兼愛
二天志與權威精神
三尚同與國家論
四非攻、非儒、非樂——墨子之文化觀
三墨辯
一墨辯之時代
二《墨經》中所涉之邏輯問題與名家理論
三《墨經》中之邏輯理論
四《墨經》中所涉之知識問題
第六章荀子與儒學之歧途
壹前言
貳荀子之生平
三荀子之學說
一性惡與師法
二心與天
三君與禮
四「學」觀念與「正名」
第七章法家與秦之統一
壹法家之人物及著作
貳韓非思想之特色及其傳承
三韓非子之思想
一論治亂
二論主權
三「勢」與「明」
四二柄與虛靜
肆韓非之影響及其歷史意義
第八章名家與名學
壹名家之立場及特性
貳公孫龍子之理論
  一「指物」
  二「白馬」與「堅白」
  三「通變」與「名實」
三關于「名學」一詞之討論
一胡、譚之說
二先秦思想中「名」之用法

陳元德《中國古代哲學史》

弁言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史
第三節哲學
第四節中國
第五節古代
第二章上古
第一節遠古
第二節部落
第三節朝代
第三章中古
第一節革命
第二節社會
第三節經濟
第四節政治
第五節宗教
第六節季世
第四章下古
第一節創業
第二節社會
第三節經濟
第四節政治
第五節宗教
第六節亂世
第五章群哲(一)
第一節綜論
第二節遲任
第三節武丁
第四節祖己
第五節周易
第六節祭公
第六章群哲(二)
第一節芮良夫
第二節衛和
第三節凡伯
第四節尹吉甫
第五節伯陽甫
第六節單朝
第七節單旗
第八節毉和
第七章群哲(三)
第一節公孫僑
第二節羊舌肹
第三節晏嬰
第四節敬姜
第五節梓慎
第六節蔡墨
第七節范蠡
第八節周祝
第八章老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考證
第三節著書
第四節道家
第五節知識學
第六節本體學
第七節人生學
第八節政治學
第九章孔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儒家
第三節述學
第四節綜論
第五節人生學
第六節政治學
第十章墨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墨家
第三節方法學
第四節社會學(上)
第五節社會學(下)
第六節政治學
第七節餘論
第十一章孟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探源
第三節概述
第四節人生學
第五節政治學
第十二章諸子(一)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楊子
第三節告子
第四節許子
第五節陳子
第六節宋子
第七節淳于子
第十三章諸子(二)
第一節彭子
第二節田子
第三節慎子
第四節魏子
第五節華子
第六節鄒子
第七節尹子
第十四章莊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道教
第三節玄學
第四節知識學
第五節人生學
第十五章名家
第一節綜論
第二節惠子
第三節公孫子
第四節辯者
第十六章墨辯
第一節綜論
第二節宇宙學
第三節知識學
第四節論理學
第十七章荀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人生學
第三節心理學
第四節知識學
第五節社會學
第六節政治學
第十八章韓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法家
第三節社會學
第四節政治學
第十九章後哲
第一節綜論
第二節易象
第三節大學
第四節中庸
第五節禮運
第二十章結論
第一節哲學
第二節史學

謝無量《中國哲學史》

緒言
第一編(上)上古哲學史(古代及儒家)
第一章哲學之淵源
第一節邃古哲學之起源
第二節唐虞哲學
第三節夏商哲學
第二章六藝哲學
第一節總論
第二節易教
第三節五學之教
第三章儒家
第一節孔子
第二節子思
第三節孟子
第四節荀卿
第一編(下)上古哲學史(道墨諸家及秦代)
第一章道家
第一節總論
第二節老子
第三節楊朱
第四節列子
第五節莊子
第二章墨家
第三章法家
第一節管仲
第二節申不害
第三節商鞅
第四節慎到
第五節韓非
第四章名家
第一節名家之淵源
第二節尹文
第三節惠施
第四節公孫龍
第五章雜家
第六章秦滅古學

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上)》

第一編先秦時期的哲學
緒論
第一章孔子創立的儒家哲學
第二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學
第三章墨子建構的墨家哲學
第四章早期儒家的性命說與孟子對儒學的深化
第五章道家思想的弘揚與莊子的精神追求
第六章陰陽五行說的發展與〈易傳〉的氣化流行論
第七章名辯思潮與後期墨家
第八章荀子對儒家「外王學」的拓展
第九章法家集成者韓非子的哲學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古代心理戰的幾個實例


晉文公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諫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衛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乃降公。孔子聞而記之曰:「攻原得衛者信也。」
〈新序.雜事四〉:
  晉文公伐原,與大夫期五日,五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軍吏曰:「原不過三日,將降矣,君不待之?」君曰:「得原失信,吾不為也。」原人聞之曰:「有君義若此,不可不降也。」遂降,溫人聞之,亦請降。故曰:「伐原而溫降。」此之謂也。於是諸侯歸之,遂侵曹伐衛,為踐土之會,溫之盟後南破強楚,尊事周室,遂成霸功,上次齊桓,本信由伐原也。

中行穆子

〈說苑.貴德〉:
  中行穆子圍鼓,鼓人有以城反者,不許,軍吏曰:「師徒不勤,可得城,奚故不受?」曰:「有以吾城反者,吾所甚惡也;人以城來,我獨奚好焉?賞所甚惡,有失賞也,若所好何?不賞,是失信也,奚以示民?」鼓人又請降,使人視之,其民尚有食也,不聽,鼓人告食盡力竭而後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

伍子胥

〈韓非子.內儲說下〉:
  吳政荊,子胥使人宣言於荊曰:「子期用,將擊之。子常用,將去之。」荊人聞之,因用子常而退子期也。吳人擊之,遂勝之。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闔閭三年〉:
  闔閭聞楚得湛盧之劍,因斯發怒,遂使孫武、伍胥、白喜伐楚。子胥陰令宣言於楚曰:「楚用子期為將,吾即得而殺之;子常用兵,吾即去之。楚聞之,因用子常,退子期。吳拔六與潛二邑。


孫臏

〈長短經.攻心〉:
  孫子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何以明之?
  戰國時有說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勝為上,兵勝為下。是故,聖人之伐國攻敵也,務在先服其心。何謂攻其心?絕其所恃,是謂攻其心也。今秦之所恃為心者,燕、趙也,當收燕、趙之權。今說燕、趙之君,勿虛言空辭,必將以實利,以迴其心,所謂攻其心者也。」
〈通典.兵典.兵十四.先攻其心〉:(《通典》卷一百六十一)
  戰國齊將孫臏謂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務先服其心。今秦之所恃為心者,燕、趙之權。今說燕、趙之君,勿虛言空辭,必將以實利,以回其心。所謂攻其心也。」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閒,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擣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獘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三萬竈。」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陝,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齊宣王)二年,魏伐趙。趙與韓親,共擊魏。趙不利,戰於南梁。宣王召田忌復故位。韓氏請救於齊。宣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晚救?」騶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蚤救之。」孫子曰:「夫韓、魏之兵未獘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愬於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獘,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陰告韓之使者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於齊。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將,孫子為(帥)〔師〕,救韓、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其後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王於博望,盟而去。
〈史記.魏世家〉:
  (魏惠王)十七年,與秦戰元里,秦取我少梁。圍趙邯鄲。十八年,拔邯鄲。趙請救于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三十年,魏伐趙,趙告急齊。齊宣王用孫子計,救趙擊魏。魏遂大興師,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過外黃,外黃徐子謂太子曰:「臣有百戰百勝之術。」太子曰:「可得聞乎?」客曰:「固願效之。」曰:「太子自將攻齊,大勝并莒,則富不過有魏,貴不益為王。若戰不勝齊,則萬世無魏矣。此臣之百戰百勝之術也。」太子曰:「諾,請必從公之言而還矣。」客曰:「太子雖欲還,不得矣。彼勸太子戰攻,欲啜汁者眾。太子雖欲還,恐不得矣。」太子因欲還,其御曰:「將出而還,與北同。」太子果與齊人戰,敗於馬陵。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軍遂大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