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道德經論正.疑古謬論綜駁.葉適〉

葉適

〈習學記言.老子〉:
  言老子所自出,莫著於《孔子家語》、《世家》、〈曾子問〉、《老子列傳》。蓋《二戴》記孔子從老聃助祭於巷黨云云,史佚子死,下殤,有墓,禮家儒者所傳也。司馬遷記孔子見老聃,嘆其猶龍。遁周藏史,至關。關令尹喜強之著書,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非禮家儒者所傳也。以莊周言考之,謂「關尹、老聃古之博大真人」,亦言孔子贊其為龍,則是為黃、老學者借孔子以重其師之辭也……且使聃果遁周藏史,嘗教孔子,以故記雖心所不然,而欲自明其說,則今所著者,豈無緒言一二辨析於其間,而故為岩居川遊素隱特出之語何耶?然則教孔子者必非著書之老子,而為此書者,必非禮家所謂老聃,妄人訛而合之爾。


朔雪寒駁

  葉適的說法完全無邏輯素養可言,葉適的謬說也並非只在考證《老子》時才出現,事實上他的另一篇考證《孫子兵法》的文章,一樣充滿了荒謬的論證邏輯。譬如這裡強分孔子問禮的老聃跟孔子所見的老聃為兩個人,其原因只在於葉適看不懂〈曾子問〉中老聃關於禮的思想與《老子》之間的關係。因為看不懂而妄發議論是疑古者常見的論文製造與生產方式。
  從以上葉適的說法,其論證禮家儒者所傳、非禮家儒者所傳的證據是,沒有證據。他稱孔子稱讚老子為龍,是「黃、老學者借孔子以重其師之辭也」,一樣沒有舉出任何證據。至於他所說的「而欲自明其說,則今所著者,豈無緒言一二辨析於其間」更是完完全全看不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結果。因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明明白白的說:「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明明白白的說出了這是關令尹喜強迫老子寫的,且葉適之前的引文也明明引出了重點部分,怎麼這時候還會說什麼「而欲自明其說」呢?同時即便退一百萬步來說吧,就算老聃想要「自明其說」如何便需要「豈無緒言一二辨析於其間」,試問今日可見的所有先秦古籍,究竟哪個「欲自明其說」的作者曾經有「緒言一二辨析於其間」呢?
  於是葉適終於得出結論了:「然則教孔子者必非著書之老子,而為此書者,必非禮家所謂老聃,妄人訛而合之爾。」如果考證文章可以這樣胡湊瞎掰的寫,恐怕今日人類的世界已經被這種荒謬透頂的文章所淹沒了!但可悲的是,這些沒有證據,或者證據本身與結論毫不相關的論文,卻普遍的存在於今日的考據學界。甚至比之於宋朝、清朝的水準還要低落!
  《老子》關於「禮」的論述,全書不過五次,但這五次裡面就有兩次提到了「喪禮」,也就是孔子回答曾子、子夏、季康子、孟武伯的問題裡所引用的出自老聃的喪禮的知識。那是接近於一半的機率了。而且關令尹喜強迫老聃寫書,並不是要求他寫出什麼禮學經典啊!因此,《老子》就算一個禮都沒有提到,也不能因此就認定《老子》的作者不懂禮。這是一個常識問題。至於孔子與老聃問答的合理性證明,請見〈孔子與老子〉,不贅。

〈禮記.禮運〉: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論語.堯曰〉: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季氏〉: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呂氏春秋.安死〉:
  魯季孫有喪,孔子往弔之。入門而左,從客也。主人以璵璠收,孔子徑庭而趨,歷級而上,曰:「以寶玉收,譬之猶暴骸中原也。」徑庭歷級,非禮也;雖然,以救過也。
〈墨子.公孟〉:
  子墨子與程子辯,稱於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稱於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當而不可易者也。今鳥聞熱旱之憂則高,魚聞熱旱之憂則下,當此雖禹湯為之謀,必不能易矣。鳥魚可謂愚矣,禹湯猶云因焉。今翟曾無稱於孔子乎?」


  根據以上資料,按照葉適的邏輯,則「徑庭歷級、不稅冕而行」的孔子必非言偃之師、伯魚之父;與人辯論而稱讚孔子的墨子,必非創作《墨子》〈非儒〉上、下篇之墨子,必非主張節葬、非樂之墨子。「妄人訛而合之爾」!果真學者考證一件事情都是用如此邏輯做如此推論,難道不會貽笑大方嗎?豈不可悲!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如何將 Epub2 轉換成 Epub3

  由於為了利用readmoo把自己的電子書上架到iBook上,因此必須將原本的Epub2格式的檔案轉換成Epub3的檔案。於是研究了一下,發覺囉哩八說的說法一堆。最終找到一個很快的路徑完成這件事,不廢話,請依照下面的做法即可輕易完成:

2019.6.21
  由於換了新電腦,安裝了新版的sigil以及相關軟體,這時候發現轉檔總是出問題。我估計不少人會遇到。但我舊版的還是運行順暢。於是今天由於使用了calibre-ebook這款電子書閱讀器,陡然發現以下的方法根本毫無意義。請讀者直接下載此軟體,裡面的轉檔功能就可以把epub2轉成epub3了,而且可以順利通過檢測。
  calibre-ebook下載網址:https://calibre-ebook.com/download
  電子書檢測網址:http://validator.idpf.org/application/validate

使用方法

1.點選左上角選單【加入書本】,把Word文件加入。



2.點選剛加入的書籍或想要轉換的書籍名稱,點選【轉換書本】→進入下一個頁面。



2.1也可以在選定的書上按滑鼠右鍵,在跳出的選單上點選【轉換檔案】→點選【個別轉換】→進入下一個頁面。

3.選好封面、右上角填寫書名、作者資訊。


4.點選【EPUB輸出】→點選EPUB版本選擇,選擇3。按【確定】後匯出便完成了!


5.選擇epub2的格式,直接上架是沒問題的。選擇epub3的格式(如想要上架到apple就需要epub3)則還需要再加上一個步驟。完成以上步驟之後選擇【編輯書本】:


點選後會跳出編輯頁面:

將左側所有「html」結尾的檔案名稱反白。按下右鍵,選擇【Change the file extension for the selected files】,跳出小視窗:


在其中輸入【xhtml】。按下確定後,儲存檔案。這個檔案就能直接通過epub3的審查了。


以下的可以省略了!
目前個人的電子書都採用這種方式製作,有興趣可參考:一個人出版總目錄
-------------------------------------

一、下載 Sigil 0.8.6 以上的版本

  這件事最快的解決辦法不是去GitHub下載Sigil原始碼。直接從以下網址下載 Sigil v0.9.8 繁體中文版 :Sigil v0.9.8 繁體中文版 – 所見即所得的 EPUB 電子書編輯軟體
  有三種版本可供安裝:
  可下載免安裝版本。下載後打開即可使用。

二、下載 Sigil 插件 ePub3-itizer

  ePub3-itizer的功能就是把 epub2 格式的檔案轉換成 epub3 格式的檔案。由於ePub3-itizer需要Sigil 0.8.6 以上的版本,因此才需要第一個步驟。ePub3-itizer在GitHub的網址如下:ePub3-itizer
  從打紅圈處下載zip檔案。下載後解壓縮。

三、下載 python 2.7、3.4或更新版本

  下載後進行安裝,下載網址為:Python - Official Site

四、在 Sigil上安裝ePub3-itizer插件(plugin)

1.選擇Plugins→Manage Plugins:

2.選擇 Add plugin功能,然後選擇下載的ePub3-itizer zip壓縮包中plugin裡面的ePub3-itizer_v037.zip。即可完成安裝。

 3.打開要轉換的電子書,選擇Plugins→Output功能,選擇安裝的插件 ePub3-itizer 功能,即可開始進行轉換。最後會要求另外存檔,選擇新檔名即可完成轉換。
  最後把電子書上傳到Readmoo之後,其中上架到iBook的選項便被激活了!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道德經論正.疑古謬論綜駁.陳師道〉

陳師道

《理究》:
  世謂孔、老同時,非也。孟子闢楊、墨而不及老。荀子非墨、老而不及楊。莊子先六經而墨、宋次之,關、老又次之,惠、莊終焉:其關、楊之後,墨、荀之間乎?


朔雪寒駁

  陳師道在沒有理解諸子的時代先後時,便做出這種主觀臆斷,只能說這是犯了疑古者的通病。孟子不批評老子,就能證明老子不存在?這種邏輯豈不可笑!老子是孔子之師,是孔子所尊敬的人,也是孔子弟子們、孔子後裔子思所尊敬的人,孔子、孔子弟子們、子思都大量引用老聃的話。試問,即便孟子不想承認老聃對孔子、對儒家的影響力,他能、敢批評孔子的老師嗎?畢竟是孔子親自前去向老聃求教的,孟子如果批評老聃,那豈不是等若暗中批評被自己尊稱為聖人的孔子!這可行嗎?且荀子批評墨子、老子卻沒有批評楊朱,為何同樣的邏輯陳師道沒有說楊朱是荀子之後的人呢?而且莊子論述先後的次序就能拿來證明誰先誰後?其證據力在哪?
  整體而論,陳師道這些主觀臆測之詞,荒謬透頂、時間混亂!而其「證反」孔子、老子不是同時人的「證據」竟是如此「荒唐、錯亂、簡單」,更是一絕!這樣的東西,水準太差,以致於連疑古派都不再採用!疑古派抬出陳師道也不過是拿來充人數、壯膽氣、找根源用的!問題是如此荒謬的疑古根源,難道不可笑嗎?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道德經論正.序

《道德經論正》主目錄

  這本《道德經論正》在1997年開始創作孫子兵法論正》時便已經有了一點輪廓,同時也開始了初步的資料收集工作,但當時這個工作主要還是伴隨著收集《孫子兵法》的相關資料進行的,因此並不全面。我在1999年十一月完成了第一版的《孫子兵法論正》,時間長到我得回去翻看過往的記錄才能確認的地步。當時個人衡量整個學術環境,深知除了《孫子兵法論正》將被用「種種理由」加以「長期封殺」之外,《道德經》也即《老子》的作者究竟是誰這個看來可笑卻是中國學術史上最大的公案,也不可能被他人所解決。尤其當這些企圖解決公案的作者沒有利用《孫子兵法論正》的成果、結論、方法的前提下。
  老子公案是歷來參與爭論、論戰中學者地位加總起來最大、數量最多、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其主要論戰文章的篇幅,據稱有三十五萬字以上,大到必須兩本厚厚的論文集才能承載完畢的地步。其爭論的時間竟長達了接近一百多年,至今仍未有令人完全信服的結果出現,直到本書的完成。
  現在則已是2017年了。因此可以說這本書從構思到成書,走了快二十年的時間!目前其實也只是完成了上編,但其篇幅卻已經超越了一百多萬字的《孫子兵法論正》全書,而接近三百萬字了!本書探討了上千則的引文差異與演變脈絡,整理出了三十幾張的表格!徹底解決了老子公案、文子公案、列子公案等公案,重新定位了許多春秋時代重要人物的死期與重大事件的發生時間!
  本書動用了個人從撰寫《孫子兵法論正》以來所建立的種種資料庫,包括:
  《兵十二論》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將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尤其是先秦兵法的文字分門別類,以概念為索引,建立而成。
  古籍異文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是筆者在近二十年來閱讀與校對古籍時隨手收錄的古籍異文資料庫。
  小說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是筆者為了撰寫春秋戰國幾大軍事家傳記而收集的先秦人物之料庫。此資料庫以先秦諸子、人物為索引,收集了先秦至唐朝所有關於這些人物的相關記載。其主要服務於孫武傳(《劍道》)、吳起傳(《雙戟》、孫臏傳(《孫龐鬥智》)等三本小說。其人物收錄範圍則從春秋前期直到秦國滅亡!
  《管理的哲學》資料庫:這個資料庫主要是為了系統化先秦諸子管理思想而收集整理出的資料庫,以分類的主題為索引。
  先秦諸子至唐朝古籍電子書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收集了先秦至唐朝的幾乎所有古籍的電子檔。許多都是個人從1997年以來陸續親自打字鍵入、標點、校對多次而來。其餘的則是近二十年來陸續從網路上收集、校對而來!
  除了這些資料庫外,還有一些零星的資料庫與閱讀筆記,就不再多說。外部資料庫主要使用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資料庫、寒泉資料庫!
  牽涉到的技術則有自行撰寫的關鍵字查找、文本比對技術等等。外部技術使用了光學辨識(OCR)軟體,解決了許多疑古謬論的電子化問題。並使用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的文本比對功能。
  為了寫成這本書幾乎用上了所有能用上,以及眾人未曾想過的技術與方法。卻仍然耗時長達二年多!相比於當年寫作《孫子兵法論正》時那有壓力卻單純的環境,個人在寫作本書時不只有更大的壓力籠罩著,還遭到了眾多的干擾。以致於此書從2015年動筆,直到2017年才能收尾!其間的艱辛與壓力不足為外人道!
  我並不是在一個集權與獨裁的國家誕生的平民,在我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時,蔣經國也已經死了快十年,至於蔣中正更早已從許多人的記憶中消失了!蔣中正真的消失很久了,直到他屢次的被政客提起!不然,誰還會記得他。我既沒見過蔣中正,更對蔣經國沒有太多的印象。蔣經國唯一在我的童年留下的印象是小時候無聊時看天主教傳道大會的影片時看到的相關片段,其他的不過都是一些模糊的印象。我並不懷念以前的時代,但未來也並不讓我產生期待。集權、獨裁彷彿離我很遠了,但我卻是在這樣的一個民主國家下被長期、超長封殺的。在一個不是蔣中正帶來的政黨執政的情況下,所開始的封殺。
  這樣的封殺一直到這幾年才有了點改變。首先是維基百科終於承認了《孫子兵法》的地位!《孫子兵法》是孫武寫於前515年至前512年之間的事實,終於在一個公開的公共媒體上被承認了。然而,主流媒體與主流學界、出版界的封殺,還是嚴重的阻止了學術界的學者們引用這本書以及這本書的種種創見與結論,或者在這本書的基礎上進行開創性的社會科學的研究。以致於近幾年的許多博碩士論文居然還在沿用著民國以來由許多權威所瞎掰胡謅出來的結論!
  由於《孫子兵法論正》被封殺,同時導致個人的其他著作也相繼被封殺,而封殺的種種理由,也從學術界的理由轉移到了政治界的理由。由於個人的創作從書籍到軟體以致於專利都被軟硬封殺,眾多勢力夾殺之下,個人的經濟狀況也每下愈況。因此,本書的寫作過程便也斷斷續續的分為好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不是連續的,但收集資料的工作卻也是從1997年便已經展開,至今已經收集了20年了。從人工看古籍一筆一筆資料的手動收集,到最後個人寫程式自動收集,時間從一整年濃縮到一秒鐘。從人工把疑古謬論的稿件手動鍵入,到最後採用OCR文字光學辨識軟體進行錄入。技術的進步,無疑大大的節省了個人寶貴的生命與時間。十五年的停滯,便也顯得是一個明智之舉。
  在2015五月左右個人開始展開了最後的完稿動作,中間又不得不為了經濟問題等原因,中斷半年以致於到該年年底才又開始接手完稿。最終在2016年,總統大選結束後將上編完稿了。但此後由於發現《文子》中「老子曰」與《老子》的重要聯繫,於是不得不把文子公案也一併解決!於是轉瞬間,時間已經來到2017年四月了。上編完稿時全部字數已經接近三百萬字了。
  這本書之所以篇幅如此龐大,主因在於個人採用了跟《孫子兵法論正》近似的寫作方式。同時為了加速寫作速度,以及減低文章的複雜性,不採用一般論文註解的方式來寫作,而是選擇重複性羅列完整資料之後再進行論述的寫作方法。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減少讀者記憶力上的負荷!因為這本書所談論的議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議題,牽涉到了幾乎所有春秋戰國時代的主要著作與智者的思想。
  這本書除了絕小部分的徵引文獻如《尚書》的相關引文、叔向、子路的引文早在個人發佈發現以前就被其他學者披露以外,其他春秋戰國時代的引文,如孔子、顏回、子游、《素問》等書的引文幾乎都是首次披露的!也是早在1997年個人為了收集《孫子兵法》的徵引文獻時便已經發現的。為免挂一漏萬,因此這次重啟寫作計畫後,幾乎又將先秦諸子全部重看了一遍,一點一滴的從原始文獻中重新累積相關的想法與證據。若以內容而論,足以改寫整個漢學界對於春秋戰國這個中國學術、思想源頭的認知狀態,從而導致中國學術史、文學史、哲學史、思想史,甚至道教史、道家史、儒家史、修辭學史、醫學史、數學史、軍事史、法學史、佛教史、中西交流史的或巨大或微小的改寫。至於《老子》何時成書的問題,自然也已經徹底解決了!徹徹底底的解決了!
  關於中國學術史、文學史、哲學史、思想史、道教史、道家史、儒家史的改寫都與一件簡單易明的事實有關,也即孔子以降的儒家主要人物幾乎全部徵引了老聃的話語(或出自《老子》,或出自《文子》,或出自其他古籍所記載的關於老聃的談話文字。),其中又以孔子個人徵引達五十幾次為最高記錄,而孔子之孫子思也熟悉老聃的話語,曾在一段話中同時引用了出自兩個地方的老聃話語(也即同現現象)。盤點本書已經整理出的徵引者,計有: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子游、子夏、曾子、子思、吳起、李克、孟子、荀子、韓非等。儒家深受「老聃」影響的證據已無可撼動!至於道家史的改寫則與文子、楊朱、亢倉子等老子弟子的年代的確立有關!
  關於修辭學史的改寫,本書針對老聃的修辭技巧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其中出自老聃的數十則譬喻在春秋末年以後,經歷了轉引、改造、模仿等過程,本書對其演變脈絡一一進行分析。老聃對於修辭學的影響無可質疑,並且其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孔子之上。甚至孔子個人的「微言大義」的論述技巧其實正是受老聃的啟發而來!老聃的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子》一書的「老子曰」之中,而文子公案已被徹底解決。因此修辭學史也到了不得不修改的時刻了!
  關於醫學史的改寫與《素問》、《難經》以及《文子》、《子華子》中所揭露的中醫理論有關!而更重要的是這些書籍的成書年代獲得了確立,《文子》、《子華子》、《難經》為春秋末年書籍,《素問》則約成書於春秋末年至戰國初年。
  關於軍事史的改寫乃在於孫武、司馬穰苴(《司馬法》)以降的主要兵家,如吳起、孫臏、商鞅、尉繚子等人都徵引了老聃的話語,並且這些兵家的部份用兵思想確實與老聃有關。而文子本人則早於吳起提出了戰爭起因的分類說法,吳起則在文子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加上老聃的許多弟子幾乎都論兵,這些都是以前的軍事史學家所從未意識到的客觀事實!
  關於法學史的改寫乃在於《文子》中老聃「論法」的部份,上承姜太公、管仲,下啟吳起、李克、商鞅、申不害、慎到、荀子、韓非。老聃在法學史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在此之前一直被嚴重的忽略了!
  關於佛教史、中西交流史的改寫乃在於《列子》一書成書年代的確立,以及其中「放生思想」早在春秋末年便已經在趙氏領土流行的事實,以及機器人的傳說確實來自「西方」等客觀事實!這些客觀事實表示中西交流的起點早在春秋時代以前便已經開始了!
  關於數學史的改寫乃在於《子華子》提到了最早的「幻方」構造描述!遠遠早於宋朝的楊輝。
  在個人終於支撐到十五年以後,在生命沒有被莫名其妙的終結掉的情況下,個人頂著龐大的壓力,亦步亦趨的完成了《道德經論正》上編的寫作。

  老子稱:「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夫惟道,善始且成。」,至少寫到這裡,個人已無愧於心、無愧於此書多年來所教導給個人的智慧了!至於本書這樣震驚世俗的發現與徹底終結的結論,將在何時才能擺脫「主流」的多重封殺,而在學界產生應有的影響力。這就遠不是個人微薄的力量所能期盼的了!

2017.4.27 朔雪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