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預測的哲學:中行寅

中行寅

人物簡介

中行寅:諡號中行文子。晉國的下卿,中行氏家族的領導人,晉國六將軍之一。也是六將軍中最被看衰的二人(范鞅、中行寅)之一。前509年,蔡昭侯進入楚國朝見楚昭王,因為不願意把玉佩、衣裘贈送給楚國令尹(宰相)囊瓦,於是被軟禁在楚國三年。最後在屬下的勸告後,才將玉佩、衣裘送給了囊瓦,被放回蔡國。前506年,蔡昭侯為了復仇,於是把自己的兒子子元與他大夫的兒子送到晉國當人質,請求晉國出兵討伐楚國。晉國的執政范鞅(范獻子)聯合了十七國的諸侯打算討伐楚國,但由於中行寅向蔡昭侯索討賄賂,卻被拒絕,因此中行寅便勸說范鞅不要為蔡國討伐楚國。范鞅於是撤銷了討伐楚國的計畫。於是蔡昭侯轉而求救於吳王闔閭,最終吳國軍隊聯合蔡國、唐國的兵力,在吳王闔閭、伍子胥、孫武的帶領下,以三萬吳國兵力擊敗楚國二十萬大軍,並攻陷楚國首都郢都,吳王闔閭因此稱霸。
  趙鞅:諡號趙簡子。趙氏家族的領導人。
  范吉射:諡號范昭子。范鞅的兒子,范氏家族的新領導人。
  智躒:諡號智文子。智氏家族的領導人。
  魏侈:諡號魏襄子。魏氏家族的領導人。
  韓不信:諡號韓簡子。韓氏家族的領導人。


預言事例

  預言他以前提拔的縣長將在他落難時對他不利。

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七月。
  趙鞅(趙簡子)想要族弟趙午將衛國進貢給趙氏的五百戶人家從邯鄲遷往他的根據地晉陽城。趙午答應了他,但趙午的父兄都不同意,於是趙午接受父兄的建議先攻擊齊國之後,才把五百戶人家遷到晉陽。趙鞅因此殺了趙午。
  趙午的兒子趙稷為了報仇,便佔據邯鄲並發動叛亂。由於趙午是中行寅(中行文子)的外甥,而中行寅是范吉射(范昭子)女婿的父親。因此趙稷便獲得了范氏與中行氏的援助,一同出兵對抗趙氏。
  趙鞅寡不敵眾,撤退到自己的封邑(根據地)晉陽城進行防守。
  由於范皋夷在范氏家族裡沒有受到寵愛,因此打算藉由讓范氏陷入混亂的狀態,趁機提高自己在家族的地位。梁嬰父受到智氏的領導人智躒(智文子)的寵信,因此智躒想要任命他為卿。韓氏領導人韓不信(韓簡子)與中行寅互相厭惡對方,魏氏領導人魏侈(魏襄子)也與范吉射互相厭惡對方。因此,這五個人便進行謀劃,想要驅逐中行寅而讓梁嬰父取代他,驅逐范吉射而讓范皋夷取代他。
  這時候,智躒的首席謀士張武對智躒分析說:「晉國六將軍中,中行寅是最弱的一個,而且他的軍隊上下離心,如果能聯合韓氏、魏氏一起幫助趙氏攻打中行氏與范氏。那麼我們必然可以取得中行氏、范氏的多數土地。同時由於解救了趙氏,因此還可以憑藉這一點向趙氏索取土地。」
  智躒同意了張武的意見,於是向晉定公說:「君王命令過大臣們,開始發動叛亂的人將被處死,相關的盟書還沉在黃河裡面。現在三個臣子(趙稷、中行寅、范吉射)發動叛亂,卻只驅逐趙鞅。這樣的處罰已經不公正了。請都驅逐他們。」
  晉定公同意了智躒的意見,於是智躒聯合了魏侈、韓不信的兵力,加入了中行氏、范氏、趙氏的戰局,並在最後打敗了中行氏與范氏。
  中行寅與范吉射失敗後,逃到朝歌進行抵抗。同時獲得齊國、魯國、宋國、衛國、鄭國乃至周天子的支持。
  智躒則在這個戰役後,取代范鞅(范獻子)成為晉國的新執政。智躒想依照原先的打算立梁嬰父來取代中行寅一卿的位子,立范皋夷成為范氏的新領導人,如此一來晉國仍維持六卿的局面。但遭到趙鞅反對,因此便沒有成功。於是晉國六將軍互相對抗的局面正式破局為四將軍,成為四卿瓜分晉國內政、國土的新局面。
  魯哀公二年(前493年)。智躒去世後,趙鞅成為晉國的新執政。於是趙鞅在前492年再次發動對正佔據朝歌的中行氏、范氏殘餘勢力的戰爭。在趙鞅打敗范氏與中行氏之後,范氏、中行氏在晉國的勢力被徹底清除了。中行寅與范吉射便打算逃到齊國接受政治庇護。
  中行寅眼見自己將要失敗,展開逃亡生涯,大怒之下,就把他的太祝(負責祈禱的官員)簡找來,想要加罪於他。於是中行寅對太祝簡說:「先生為我向上帝祝福禱告,是使用來貢獻給上帝的犧牲不夠肥美嗎?還是齋戒的時候不恭敬呢?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上帝讓我的國家遭到滅亡的命運,又是為了什麼呢?」
  太祝簡回答他說:「以前我之前的君主中行穆子(中行吳。中行寅的父親)只擁有皮車(裹了皮革的戰車)十輛,卻不擔憂戰車太少,只擔憂自己的德義不足啊!現在君主您不擔憂自己的德義太少,卻只是擔憂自己的戰車不足啊!如果一個國家的舟船、戰車裝飾華麗,那麼他對人民徵收的賦稅就會重;徵收的賦稅重,那麼他的人民就會怨恨、詛咒他啊!而且君主您認為祝福祈禱有益於國家嗎?那麼詛咒也一定能讓一個國家滅亡啊!一個人為他祝福祈禱,一國的人都詛咒他的滅亡,一個祝福打不過上萬的詛咒,國家因此滅亡不也是很適當的嗎?」
  中行寅在聽完太祝簡的話後,深感慚愧,於是就放了他。接著中行寅便帶著一些族人、家當,往齊國的方向逃去了。
  中行寅在逃往齊國的途中,經過晉國的一個縣邑時,他的隨從對他說:「這個嗇夫(縣令)是主公的舊識啊!主公為何不在這裡休息一下,順便等待那些落後的車隊呢?」
  中行寅回答說:「我曾經喜好音樂,這個人就送我鳴琴;我曾經喜好玉珮,這個人就送我玉環。這些都是在讓我的過錯更嚴重的做法啊!他用這些物品乞求我接納他,我恐怕他也會用我去乞求別人接納他啊!」於是中行寅便迅速率領隊伍離開了。
  結果那位嗇夫果然截獲了中行寅落後的兩輛車子,獻給了他的新君主趙鞅。

評論

我們在探索導致歷史人物存亡興衰的原因時,往往可以從他的對手對於同一件事的不同反應,找出最終導致兩人一勝一敗的最初、最根本或最重要的原因。雖然一個人的一生可以很複雜,以致於導致他成功失敗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有時候也可能只是起因於一個微小的思想、信念。譬如漢高祖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都曾經看過秦始皇出遊時的盛況,而劉邦感嘆的說:「大丈夫當如此啊!」但項羽卻說:「他可以被取代掉啊!」不同的性格特徵於是有了不同的反應,而這樣的性格特徵也是他們一生行為的主宰。因此從這麼微小的地方、單一的事件,有時候我們就能預測這些英雄人物最終的下場。
  中行寅是敗在趙鞅手上的,而在趙鞅的歷史中,也有一段與中行寅早期遇到嗇夫時相近的事例,只是兩人的處置方式不同。

  趙鞅把臣子鸞徼扔進黃河之中處死,他對此解釋說:「我曾經愛好音樂、女色,鸞徼就把他們獻給我。我曾經愛好宮室、臺榭這些遊樂用的建築,鸞徼就把它們建造起來。我曾經愛好良馬和好的駕駛,鸞徼就把他們找來。現在我愛好菁英人才已經有六年了啊!但鸞徼卻一個人也不曾推薦過。這是他在助長我的過錯,而削弱我的優點啊!」

  趙鞅用這麼激烈的做法來表達他對鸞徼這種人的不滿,自然有著殺雞警猴的目的與作用。於是最後我們不免可以推估,由於趙鞅處死了鸞徼,因此趙鞅身邊就少了很多鸞徼這樣的人;中行寅由於接納了嗇夫,於是他的身邊難免就會產生了更多的嗇夫。不過這些都是果,不是因。因是他們的內在思想、信念,而果則是外在的行為表現。
  中行寅雖然能在逃亡期間清楚的預測出以前他提拔的嗇夫也可能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出賣他,但這已無助於阻止中行寅的敗亡。而趙鞅對於嗇夫、鸞徼這樣的人,則選擇了另一種完全相反的做法。中行寅收了嗇夫的好處,然後提拔了嗇夫,未曾顧慮到這樣做的危害,或者即便顧慮到了也不認為自己會有敗亡的一天。而趙鞅雖然也接受了鸞徼的好處,卻能頭腦清晰的判斷出讓鸞徼這樣的人待在身邊,壞處多於好處的結果。
  從系統論的觀點,一個微小的差異,經過時間的運轉,就可能產生天差地別的結果。因此,對於這兩個人人生的最終結局有了這麼大的差異,我們也不用感到太過訝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