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孫子兵法》李筌注

《孫子兵法》李筌注



〈計篇〉〔李筌曰:計者,兵之上也。《太一遁甲》先以計,神加德宮,以斷主客成敗。故孫子論兵,亦以〈計〉為篇首。〕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李筌曰:兵者凶器,死生存亡繫於此矣,是以重之,恐人輕行者也。〕
  故經之以五,效之以計,以索其情。
  〔李筌曰:謂下五事也。校,量也。量計遠近,而求物情以應敵。〕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
  〔李筌曰:危,亡也。以道理眾,人自化之,得其同用,可亡之有!〕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順逆,兵勝也。
  〔李筌曰:應天順人,因時制敵。〕
  地者:高下、廣狹、遠近、險易、死生也。
  〔李筌曰:得形勢之地,有死生之勢。〕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李筌曰:此五者,為將之德,故師有丈人之稱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李筌曰:曲,部曲也。制,節度也。官,爵賞也。道,路也。主,掌也。用者,軍資用也。皆師之常法,而將所治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效之以計,以索其情。
  曰:主孰賢?
  〔李筌曰:孰,實也。有道之主,必有智能之將。范增辭楚,陳平歸漢,即其義也。〕
  將孰能?天地孰得?
  〔李筌曰:天時、地利。〕
  法令孰行?
  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李筌曰:計利既定,乃乘形勢之勢也。佐其外者,常法之外也。〕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李筌曰:謀因事勢。〕
  兵者,詭道也。
  〔李筌曰:軍不厭詐。〕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李筌曰:言己實用師,外示之怯也。漢將陳豨反,連兵匈奴,高祖遺使十輩視之,皆言可擊。復遺敬,報曰:『匈奴不可擊。』上問其故。對曰:『夫兩國相制,宜矜誇其長。今臣往,徒見贏老。此必能而示之不能,臣以為不可擊也。』高祖怒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妄沮吾眾!』械婁敬于廣武,以三十萬眾,至自登,高祖為匈奴所圍,七日乏食。此師外示之以怯之義也。〕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李筌曰:令敵失備也。漢將韓信虜魏王豹,初陳舟欲渡臨晉,乃潛師浮木甖,從夏陽襲安邑,而魏失備也。耿弇之征張步,亦先攻臨淄,皆示遠勢也。〕
  故利而誘之,亂而取之,〔李筌曰:敵貪利必亂也。秦王姚興征禿髮人辱檀,悉驅部內牛羊,散放於野,縱秦人虜掠。秦人得利,既無行列,人辱檀陰分十將,掩而擊之,大敗秦人,斬首七千餘級。亂而取之之義也。〕實而備之,〔李筌曰:備敵之實。蜀將關羽,欲圍魏之樊城,懼吳將呂蒙襲其後,乃多留備兵守荊州。蒙陰知其旨,遂詐之以疾,羽乃撤去備兵,遂為蒙所取,而荊州沒吳。則其義也。〕
  強而避之,〔李筌曰:量力也。楚子伐隨,隨之臣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少師曰:『不當王,非敵也。』不從。隨師敗績,隨侯逸。攻強之敗也。〕
  怒而橈之;〔李筌曰:將之多怒者,權必易亂,性不堅也。漢相陳平謀撓楚,權以太牢具進楚使,驚曰:『是亞父使邪?乃項王使邪?』此怒(而)撓之者也。〕
  (卑而驕之)〔李筌曰:幣重而言甘,其志不小。後趙石勒稱臣於王浚,左右欲擊之,浚曰:『石公來,欲奉我耳。敢言擊者斬!』設饗禮以待之。勤乃驅牛羊數萬頭,聲言上禮,實以填諸街巷,使浚兵不得發。乃入薊城,擒浚於廳,斬之而并燕。卑而驕之,則其義也。〕
  (佚而勞之)〔李筌曰:敵佚而我勞之者,善功也。吳伐楚,公子光問計於伍子胥。子胥曰:『可為三師以肄焉。我一師至,彼必盡眾而出;彼出我歸。亟肄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然後三師以繼之,必大克。』從之。楚於是乎始病吳矣。〕
  (親而離之)〔李筌曰:破其行約,間其君臣,而後攻也。昔秦伐趙,秦相應侯間於趙王曰:『我惟懼趙用括耳,廉頗易與也。』趙王然之,乃用括代頗,為秦所坑卒四十萬於長平。則其義也。〕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李筌曰:擊懈怠,襲空虛。〕
  此兵家之勝,不可預傳也。
  〔李筌曰:無備不意,攻之必勝,此兵之要,祕而不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敗,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李筌曰:夫戰者,決勝廟堂,然後與人爭利,凡伐叛懷遠,推亡固存,兼弱攻昧,皆物情之所出,中外離心,如商周之師者,是為未戰而廟算勝,太一遁早置算之法,因六十算已上為多算,六十算已下為少算;客多算臨少算,主人敗,客少算臨多算,主人勝。此皆勝敗易見矣。〕

〈作戰篇〉〔李筌曰:先定計,然後修戰具,是以〈戰〉次〈計〉之篇也。〕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
  〔李筌曰:馳車,戰車也;革車,輕車也;帶甲,步卒。車一兩,駕以駟馬,步卒七十人,計千駟之軍,帶甲七萬,馬四千匹。孫子約以軍資之數,以十萬為率,則百萬可知也。〕
  千里而饋糧,〔李筌曰:道理縣遠。〕
  則外內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財,車甲之奉:費日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李筌曰:夫軍出於外,則帑藏竭於內;舉千金者,言多費也。千里之外贏糧,則二十人奉一人也。〕
  其用戰: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屈力,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李筌曰:十萬眾舉,日費千金,非唯頓挫於外,亦財殫於內,是以聖人無暴師也。隋大業初,煬帝重兵好征,力屈鴈門之下,兵挫遼水之上。疏河引准,轉輸彌廣,出師萬里,國用不足。於是楊玄感、李密乘其弊而起,縱蘇威、高熲,豈能為之謀也?〕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久。
  〔李筌曰:雖拙,有以速勝。未睹者,言其無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李筌曰:春秋曰:『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李筌曰:利害相依之所生,先知其害,然後知其利也。〕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再載;〔李筌曰:籍,書也;不再籍書,恐人勞怨生也。秦發關中之卒,是以有陳、吳之難也。軍出,度遠近饋之,軍入(人)載糧迎之,謂之三載。越境則館穀於敵,無三載之義也。〕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李筌曰:具我戎器,因效之食,雖出師千里,無匱乏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李筌曰:兵役數起,而賦斂重。〕
  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李筌曰:夫近運必有貨易,百姓徇財殫產而從之,竭也。〕
  財竭則急於丘役。屈力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六。
  〔李筌曰:兵久不止,男女怨曠,困於輸輓丘役,力屈財殫,而百星之費,十去其七。〕
  公家之用:破車疲馬,甲冑矢弩,戟楯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七。
  〔李筌曰:丘,大也。此數器者,皆軍之所須。言遠近之費,公家之物,十損於七也。〕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上艸下忌上艸下干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李筌曰:怒者,軍威也。〕
  取敵者,貨也。
  〔李筌曰:利者,益軍實也。〕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李筌曰:重賞而勸進也。〕
  而更其旌旗;〔李筌曰:令(惡)色與吾同。〕
  車雜而乘之,〔李筌曰:夫降虜之旌旗,必更其色,而雜其事,車乃可用也。〕
  卒共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李筌曰:後漢光武破銅馬賊於南陽,虜眾數萬,各配部曲,然人心未安。光武令各歸本營,乃輕行其間以勞之。相謂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於是漢益振。則其義也。〕
  故兵貴速,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而國安危之主也。
  〔李筌曰:將有殺伐之權,威欲卻敵,人命所繫,國家安危,在於此矣。〕

〈謀攻篇〉〔李筌曰:合陳為戰,圍城曰攻,以此篇次〈戰〉之下。〕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李筌曰:不貴殺也。韓信虜魏王豹,擒夏說,斬成安君,此為破國者。及用廣武君計,北首燕路,遺一介之使,奉咫尺之書,燕從風而靡,則全國也。〕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李筌曰:百人已上為卒。〕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李筌曰:百人已下為伍。〕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李筌曰:以計勝敵也。〕
  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李筌曰:伐其始謀也。後漢冠恂圍高峻,峻遺謀臣皇甫文謁恂,辭禮不屈。恂斬之,報峻曰:『軍師無禮,已斬之。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即日開壁而降。諸將曰:『敢問殺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心腹,其取謀者。留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所謂上兵伐謀。』諸將曰:『非所知也。』〕
  其次伐交,〔李筌曰:伐其始交也,蘇秦約六國不事秦,而秦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山東也。〕
  其次伐兵,〔李筌曰:臨敵對陳,兵之下也。〕
  其下攻城。
  〔李筌曰:夫王師出境,敵則開壁送款,舉櫬轅門,百姓怡悅,攻之上也。若頓兵堅城之下,師老卒惰,攻守勢殊,客主力倍,以此攻之為下也。〕
  攻城之法:修櫓、轒轀,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後已。
  〔李筌曰:櫓,楯也,以蒙首而趨城下。轒轀者,四輪車也,其下藏兵數十人,填隍推之,直就其城,木石所不能壞也。器械,飛樓、雲梯、板屋、木幔之類也。距闉者,土木山乘城也。東魏高歡之圍晉州,侯景之攻臺城,則其器也。役約三月,恐兵久而人疲也。〕
  將不勝心之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李筌曰:將怒而不待攻城,而使士卒肉薄登城,如蟻之所附牆,為木石所殺之者,三有一焉,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李筌曰:以計屈敵,非戰之屈者。晉將郭准圍麴城,蜀將姜維來救。准趨牛頭山,斷維糧道及歸路,維大震,不戰而遁,麴城遂降。則不戰而屈之義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李筌曰:以計取之。後漢酇候臧宮圍妖賊於原武,連月不拔,士卒疾癘。東海王謂宮曰:『今擁兵圍必死之虜,非計也。宜撤圍聞其生路而示之,彼必逃散,一亭長足擒也。』從之而拔原武。魏攻壺關,亦其義也。〕
  破人之國而非久也,〔李筌曰:以術毀人國,不久而斃。隋文問僕射高熲伐陳之策,熲曰:『江外田收,與中國不同。伺彼農時,我正暇豫,徹兵掩襲,彼釋農守禦,候其聚兵,我便解退。再三若此,彼農事疲矣。又南方地卑,舍悉茅竹,倉庫儲積,悉依其間,密使行人因風縱火,候其營立更為之。』行其謀,陳始病也。〕
  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鈍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李筌曰:以全勝之計爭天下,是以不頓收利也。〕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五則攻之,〔李筌曰:五則攻之,攻守勢殊也。〕
  倍則分之,〔李筌曰:夫兵者倍於敵,則分半為奇;我眾彼寡,動而難制。苻堅至淝水,不分而敗;王僧辯至張公洲,分而勝也。〕
  敵則能戰之,〔李筌曰:主客力敵,惟善者戰。〕
  少則能守之,〔李筌曰:量力不如,則堅壁不出挫其鋒,待其氣懈,而出奇擊之。齊將田單守即墨,燒牛尾即殺騎劫,則其義也。〕
  不若則能避之。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李筌曰:小敵不量力而堅戰者,必為大敵所擒也。漢都尉李陵以步卒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而見歿匈奴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強,〔李筌曰:輔,猶助也。將才足,則兵必強。〕
  輔隙則國弱。
  〔李筌曰:隙,缺也。將才不備,兵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李筌曰:縻,絆也。不知進退者,軍必敗;如絆驥足,無馳騁也。楚將龍且逐韓信而敗,是不知其進;秦將苻融揮軍少卻而敗,是不知其退。〕
  不知軍中之事,而同軍中之政,則軍士惑矣。
  〔李筌曰:任將不以其人也。燕將慕容評出,軍所在,因山泉賣樵水,貪鄙積貨,為三軍帥,不知其政也。〕
  不知三軍之任,而同三軍之權,則軍士疑矣。
  軍士既惑既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李筌曰:引,奪也。兵,權道也,不可謬而使處。趙上卿蘭相如言:『趙括徒能讀其父書,然未知合變;王今以名使括,如膠柱鼓瑟。』此則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趙王不從,果有長平之敗,諸侯之難至也。〕
  故知勝有五:〔李筌曰:謂下五事也。〕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勝。
  〔李筌曰:料人事逆順,然後以太一遁甲算三門遇奇五將無關格,迫脅主客之計者,必勝也。〕
  知眾寡之用,勝。
  〔李筌曰:量力也。〕
  上下同欲,勝。
  〔李筌曰:觀士卒心,上下同欲,如報私仇者勝。〕
  以虞待不虞,勝。
  〔李筌曰:有備預也。〕
  將能而君不御,勝。
  〔李筌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者勝;真將軍也。吳伐楚,吳公子光夫概王至,請擊楚子常,不許。夫概曰:『所謂見義而行,不待命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屬五千,先擊子常,敗之。審此,則將能而君不能御也。晉宣帝拒諸葛於五丈原,天子使辛毗仗節軍門曰:『敢問戰者斬。』亮聞笑曰:『苟能制吾,豈千里請戰!假言天子不許,示武於眾,此是不能之將。』〕
  此五者,勝之道也。
  故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李筌曰:量力而拒敵,有何危殆乎?〕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李筌曰:自以己強,而不料敵,則勝負未定。秦主苻堅以百萬之眾南伐,或謂曰:『彼有人焉,謝安、桓沖,江表偉才,不可輕之。』堅曰:『我以八州之眾,士馬百萬,投鞭可斷江水,何難之有!』後果敗績,則其義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李筌曰:是謂狂寇,不敗何待也。〕

〈形篇〉〔李筌曰:形謂主客、攻守、八陳、五營、陰陽、向背之形。〕

孫子曰:
  昔善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李筌曰:夫善用兵者:守則深壁,多具軍食,善其教練;攻其城,則尚橦棚、雲梯、土山、地道;陳則在山川、丘陵,背孤向虛,從疑擊間,善戰者掎角勢連,首尾相應者,為不可勝也。夫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此數者以為可勝也。〕
  故善者,能為不可勝,
  不能使敵可勝。故曰:勝可知,
  而不可為也。
  不可勝,守;
  可勝,攻也。
  〔李筌曰:夫善用兵者,守則高壘堅壁也;攻則橦棚、雲梯、土山、地道;陳左川澤,右丘陵,背孤向虛,從疑擊間,識辨五令以節眾,(掎角)勢連,首尾相應者,為不可勝也。無此數者,以為可勝也。杜牧曰:敵人有可勝之形,則當出而攻之。〕
  守則有餘,攻則不足。昔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勝也。〔李筌曰:《天一遁甲經》云:『九天之上,可以陳兵;九地之下,可以伏藏。』常以直符加時干,後一所臨宮為九天,後二所臨宮為九地。地者靜而利藏,天者運而利動。故魏武不明二遁,以九地為山川,九天為天時也。夫以天一太一之遁幽微,知而用之,故全也。經云知(之)三避五魁,然獨處能知三五,橫行天下。以此法出,不拘諸咎則其義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者也;〔李筌曰:知不出眾知,非善也。韓信破趙,未餐而出井陘,曰:『破趙會食。』時諸將嘸然,佯應曰:『諾。』乃背水陳。趙乘壁望見,皆大笑,言漢將不便兵也。乃破趙,食;斬成安君。此則眾所不知也。〕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李筌曰:爭鋒力戰,天下易見,故非善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視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李筌曰:易見聞也。以為攻戰勝,而天下不曰善也。夫智能之將,人所莫測,為之深謀,故孫武曰:『難知如陰也。』〕
  所謂善者,勝易勝者也。
  故善者之戰,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
  〔李筌曰:勝敵而天下不知,何智名之有?〕
  故其勝不殆,〔李筌曰:百戰百勝,有何疑貳也。此筌以忒字為貳也。〕
  不殆者,其所措勝,勝敗者也。
  〔李筌曰:置勝於已敗之師,何忒焉?師老卒惰,法令不一,謂已敗也。〕
  故善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李筌曰:兵得地者昌,失地者亡。地者,要害之地。秦軍敗趙,先據北山者勝;守師伐燕,過大峴而勝。皆得其地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李筌曰:計與不計也。是以薛公知黥布之必敗,田豐知魏武之必勝,是其義也。〕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正。
  〔李筌曰:以順討逆,不伐無罪之國,軍至無虜掠,不伐樹木、污井灶,所過山川、城社、陵祠,必滌而除之,不習亡國之事,謂之道法也。軍嚴肅,有死無犯,賞罰信義立,將若此者,能勝敵之敗政也。〕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地生度,〔李筌曰:既度有情,則量敵而禦之。〕
  度生量,量生數,〔李筌曰:量敵遠近強弱,須備士卒軍資之數而勝也。〕
  數生稱,〔李筌曰:分數既定賢智之多少,得賢者重,失賢者輕,如韓信之楚漢也。須知輕重、別賢愚而稱之錙銖則強。〕
  稱生勝。
  〔李筌曰:稱知輕重,勝敗之數可知也。〕
  故勝兵如以鎰稱銖,敗兵如以銖稱鎰。
  〔李筌曰:二十兩為鎰。銖之於鎰,輕重異位;勝敗之數,亦復如之。〕
  稱勝者戰民也,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形也。
  〔李筌曰:八尺曰仞,言其勢也。杜預伐吳,言兵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自解。則其義也。〕

〈勢篇〉〔李筌曰:陳以形成,如決建瓴之勢,故以是篇次之。〕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術是也。
  〔李筌曰:善用兵者,將鳴一金,舉一旌,而三軍盡應;號令既定,如寡焉。〕
  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
  三軍之眾,可使畢受敵而無敗,奇正是也。
  〔李筌曰:當敵為正,傍出為奇。將三軍無奇兵,未可與人爭利。漢吳王濞擁兵入大梁,吳將田伯祿說吳王曰:『兵屯聚而西,無他奇道,難以立功。臣願得五萬人,別循江准而上,收准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不從。遂為周亞夫所敗。此則有正無奇。〕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實虛是也。
  〔李筌曰:碬實卵虛,以實擊虛,其勢易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李筌曰:戰無其詐,難以勝敵。〕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李筌曰:動靜也。〕
  無竭如河海。
  〔李筌曰:通流不絕。〕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李筌曰:奇變日月四時,虧盈寒暑不停。〕
  聲不過五,〔李筌曰:宮、商、角、徵、羽也。〕
  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李筌曰:變入八音,奏樂之曲,不可盡聽。〕
  色不過五,〔李筌曰:青、黃、赤、白、黑也。〕
  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李筌曰:酸、辛、鹹、甘、苦也。〕
  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李筌曰:五味之變,庖宰鼎飪也。〕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李筌曰:邀截掩襲,萬途之勢,不可窮盡也。〕
  奇正還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李筌曰:奇正相依而生,如環團圓,不可窮端倪也。〕
  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擊,至於毀折者,節也。
  〔李筌曰:柔勢可以轉剛,況於兵者乎?彈射之所以中飛鳥者,善於疾而有節制。〕
  故善戰者,其勢險,〔李筌曰:險,猶疾也。〕
  其節短:〔李筌曰:短,近也。〕
  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李筌曰:弩不疾則不遠,矢不近則不中。勢尚疾,節務速。〕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李筌曰:紛紜而鬥,示如可亂;建旌有部,鳴金有節,是以不可亂也。渾沌,合雜也;形圓,無向背也;示敵可敗而不可敗者,號令齊整也。〕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李筌曰:恃治之整,不撫其下而多怨,其亂必生。秦并天下,銷兵焚書,以列國為郡縣,而秦自稱始皇,都關中,以為至萬代有之。至胡亥矜驕,陳勝、吳廣乘弊而起,所謂亂生於治也。以勇陵人,為敵所敗。秦王苻堅鼓行伐晉,勇也;及其敗,聞風聲鶴唳,以為晉軍,是其怯也,所謂怯生於勇也。吳王夫差兵無敵於天下,陵齊於黃池,陵越於會稽,是其疆也;為越所敗,城門不守,兵圍王宮,殺夫差而并其國,所謂弱生於彊也。〕
  治亂,術也;〔李筌曰:歷數也。百六之災,陰陽之數,不由人興,時所會也。〕
  勇怯,勢也;〔李筌曰:夫兵得其勢,則怯者勇;失其勢,則勇者怯。兵法無定,惟因勢而成也。〕
  強弱,形也。
  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李筌曰:善誘敵者,軍或彊,能進退其敵也。晉人伐齊,斥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旆而疏陳之,輿曳柴從之。齊人登山而望晉師,見旌旗揚塵,謂其眾而夜遁。則晉弱齊為彊也。齊伐魏,將田忌用孫臏謀,減灶而趨大梁。魏將龐涓逐之,曰:『齊虜(魯)何其怯也!入吾境亡者半矣。』及馬,為齊人所敗,殺龐涓,虜魏太子而旋。形以弱,而敵從之也。〕
  予之,敵必取之。
  以此動之,以卒待之。
  〔李筌曰:後漢大司馬鄧禹之攻赤眉也,赤眉佯北,棄輜重而遁;車皆載土,覆之以豆。禹軍乏食,競趨之,不為行列。赤眉伏兵奄至擊之,禹大敗。則其義也。〕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弗責於民,故能釋民而任勢。
  〔李筌曰:得勢而戰,人怯者能勇,故能擇其所能任之。夫勇者可戰,謹慎者可守,智者可說,無棄物也。〕
  任勢者,其戰民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李筌曰:任勢御眾,當如此也。〕
  故善戰者戰民也,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勢也。
  〔李筌曰:蒯通以為阪上走丸,言其易也。〕

〈實虛篇〉〔李筌曰:善用兵者,以虛為實;善破敵者,以實為虛。故次其篇。〕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戰者佚,〔李筌曰:力有餘也。〕
  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李筌曰:力不足也。《太一遁甲》云:『彼來攻我,則我為主,彼為客。主易客難也。』是太一遁甲言其定計之義。故知勞佚事不同,先後勢異。〕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李筌曰:故能致人之勞,不致人之佚也。〕
  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李筌曰:以利誘之,敵則自遠而至也。趙將李牧誘匈奴,則其義也。〕
  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
  〔李筌曰:害其所急,彼必釋我而自固也。魏人寇趙邯鄲,先師於齊。齊將田忌欲救趙,孫臏曰:『夫解紛者不控捲,救鬥者不博撠;批亢擣虛,形格勢禁,則自解爾。今二國相持,輕銳竭於外,疲老殆於內,我襲其虛,彼必解圍而奔命,所謂一舉存趙而弊魏也。』後魏果釋趙而奔大梁,遭齊人於馬陵,魏師敗績。〕
  故敵佚能勞之,〔李筌曰:攻其不意,使敵疲於奔命。〕
  飽能飢之者,〔李筌曰:焚其積聚,芟其禾苗,絕其糧道。〕
  (安能動之)〔李筌曰:出其所必趜,擊其所不意,攻其所必(不)愛,使不得不救也。〕
  出於其所必趨也;
  行千里而不畏,行無人之地也。
  〔李筌曰:出敵無備,從孤擊虛,何人之有!〕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李筌曰:無虞易取。〕
  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守者,敵不知所攻。
  〔李筌曰:善攻者,器械多也;東魏高歡攻鄴是也。善守,謹備也;周韋孝寬守晉州是也。〕
  微乎微乎,故能隱於常形;神乎神乎,故能為敵司命。
  〔李筌曰:言二遁用兵之奇正,攻守微妙,不可形於言說也。微妙神乎,敵之死生,懸形於我,故曰司命。〕
  進不可迎者,衝其虛也;退不可止者,遠而不可及也。
  〔李筌曰:進者襲空虛懈怠;退者必輜重在先,行遠而大軍始退,是以不可追。後趙王石勒兵在葛陂,苦雨,欲班師于鄴,懼晉人躡其後。用張賓計,令輜重先行,遠而不可及也。此筌以速字為遠者也。〕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李筌曰:絕其糧道,守其歸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李筌曰:拒境自守也。若入敵境,則用天一遁甲真入閉六戊之法,以刀畫地為營也。〕
  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李筌曰:乖,異也。設奇異而疑之,是以敵不可得與我戰。漢上谷太守李廣縱馬御鞍(安),疑也。〕
  故善將者,形人而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而為一,敵分而為十,是以十擊一也。我寡而敵眾:能以寡擊眾,則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則敵之所備者多;所備者多,則所戰者寡矣。
  備前者後寡,備後者前寡;備左者右寡,備右者左寡;無不備者無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李筌曰:陳兵之地,不可令敵人知之;彼疑,則謂眾離而備我也。〕
  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千里而戰;〔李筌曰:知戰之地,則舟車步騎之所便也。魏武以北土未案,捨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彊,是以有黃蓋之敗。吳王濞驅吳楚之眾,奔馳於梁鄭之間,此不知戰地日者。故《太一遁甲》曰:『計法三門五將,主客成敗則可知也。於是千里會戰而勝。』〕
  不知戰之日,不知戰之地,則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
  〔李筌曰:越,過也。不知戰地及戰日,兵雖過人,安能知其勝敗乎?〕
  故曰:勝,可擅也;敵雖眾,可無鬥也。故積之而知動靜之理,〔李筌曰:用兵者取勝之兵法可制。《太一遁甲》五將之計,以定關格掩迫之數,得失可知也。〕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李筌曰:候望雲氣、風鳥、人情,則動靜可知也。王莽時,王尋征昆陽,有雲氣如壞山,當營而墜,去地數丈,而光武知其必敗。梁王僧辯營上有如堤之氣,侯景知其必勝。風鳥,貪豺(豺)之類也。此筌以作字為候字者也。〕
  計之而知得失之策,〔李筌曰:夫破陳奇,或偃旗鼓,形之以弱敵;或虛列灶火旛幟;形之以彊。投之以死,致之以生,是以死生因地而成。韓信下井陘,劉裕過大峴,則其義也。〕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李筌曰:角,量也。量其力精勇,則虛實可知也。〕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則深間弗能窺也,智者弗能謀也。
  〔李筌曰:形敵之妙,入於無形,間不可窺,智不可謀,是謂形也。〕
  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李筌曰:錯,置也。設形險之勢,因士卒之勇,而取勝焉。軍事尚密,非眾人之所知也。〕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李筌曰:戰勝,人知之;制勝之法幽密,人莫知。〕
  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李筌曰:不復前謀以取勝,隨宜制變。〕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勝,避實而擊虛。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
  〔李筌曰:不因敵之勢,吾何以制哉?夫輕兵不能持久,守之必敗;重兵挑之必勝。〕
  兵無成勢,無恒形,能與敵化,之謂神。
  〔李筌曰:能知此道,謂之神兵也。〕
  五行無恒勝,四時無常立;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李筌曰:五行者,休囚王相遞相勝也。四時者,寒暑往來無常定也。日月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百刻者,春秋二分則日夜均,夏至之日畫六十刻、夜四十刻,冬至之日晝四十刻、夜六十刻,長短不均也。月初為朔,八日為上弦,十五日為望,二十四日為下弦,三十日為晦,則死生義也。孫子以為五行、四時、日月盈縮無常,況於兵之形變,安常定也?〕

〈軍爭篇〉〔李筌曰:爭者,趨利也。虛實定,乃可與人爭利。〕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李筌曰:受君命也。遵廟勝之算,恭行天罰。〕
  合軍聚眾,
  交和而舍,〔李筌曰:交間和雜也。合軍之後,疆弱勇怯,長短向背,間雜而仵之,力相兼,後合諸營壘與敵爭之。〕
  莫難於軍爭。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
  〔李筌曰:故迂其途,示不速進,後人發,先人至也。軍兵若此,以患為利者。〕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李筌曰:夫軍者,將善則利,不善則危。〕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李筌曰:輜重行遲。〕
  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李筌曰:委棄輜重,則軍資闕也。〕
  是故,絭甲而趨利,則日夜不處,
  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上將;勁者先,疲者後,則十一以至。
  〔李筌曰:一日行一百二十里,則為倍道兼行;行若如此,則勁健者先到,疲者後至。軍健者少,疲者多,且十人可一人先到,餘悉在後,以此遇敵,何三將軍不擒哉?魏武逐劉備,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諸葛亮以彊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言無力也。是以有赤壁之敗。龐涓追孫臏,死於馬陵,亦其義也。〕
  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法以半至。
  〔李筌曰:百里則十人一人至,五十里十人五人至,挫軍之威,不至擒也。言道近不至疲。〕
  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李筌曰:近不疲也,故無死亡。〕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李筌曰:無輜重者,闕所供也。袁紹有十萬之眾,魏武用荀攸計,焚燒紹輜重,而敗紹於官渡。無糧食者,雖有金城,不重於食也。夫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故漢赤眉百萬眾無食,而君臣面縛宜陽。是以善用兵者,先耕而後戰。無委積者,財乏闕也。漢高祖無關中,光武無河內,魏武無兗州,軍北身遁,豈能復振也?〕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李筌曰:豫,備也。知敵之情,必備其交矣。〕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李筌曰:入敵境,恐山川隘狹,地土泥濘,井泉不利,使人導之以得地利。《易》曰:『即鹿無虞。』則其義也。〕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變者也。
  〔李筌曰:以詭詐乘其利動;或合或分,以為變化之形。〕
  故其疾如風,〔李筌曰:進退也。其來無跡,其退至疾也。〕
  其徐如林;〔李筌曰:整陳而行。〕
  侵掠如火,〔李筌曰:如火燎原無遺草。〕
  不動如山;〔李筌曰:駐軍(車)也。〕
  難知如陰,〔李筌曰:其勢不測如陰,不能睹萬象。〕
  動如雷霆;〔李筌曰:盛怒也。〕
  指向分眾,〔李筌曰:抄掠必分兵為數道,懼不虞也。〕
  廓地分利;〔李筌曰:得敵地必分守利害。〕
  懸權而動,〔李筌曰:權,量秤也。敵輕重與吾有銖鎰之別,則動。夫先動為客,後動為主,客難而主易。太一遁甲定計之算,明動易也。〕
  先知迂直之道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李筌曰:迂直道路。勞佚餒寒,生於道路。〕
  是故,《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金;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是故,晝戰多旌旗,夜戰多鼓金。
  〔李筌曰:火鼓,夜之所視聽;旌旗,晝之所指揮。〕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李筌曰:鼓進鐸退,旌嘗而旗罰;耳聽金鼓,目視旗旗,故不亂也。勇怯不能進退者,由旗鼓正也。〕
  民既已專,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三軍可奪氣,〔李筌曰:奪氣,奪其銳勇。齊伐魯,戰於長勺。齊人一鼓,公將戰。曹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乃戰,齊師敗續。公問其故。劌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奪三軍之氣也。〕
  軍將可奪心。
  〔李筌曰:怒之令憤,撓之令亂,間之令疏,卑之令驕,則彼之心可奪也。〕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潰。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潰,此治氣者也。〔李筌曰:氣者,軍之氣勇。〕
  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
  〔李筌曰:伺敵之變,因而乘之。〕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李筌曰:客主之勢。〕
  無邀整整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高陵勿向,餌兵勿食,〔李筌曰:秦人毒涇上流。〕
  窮寇勿迫,銳卒勿攻;〔李筌曰:避彊氣也。〕
  背丘勿迎,〔李筌曰:地勢也。〕
  佯北勿從,〔李筌杜牧曰:恐有伏兵也。〕
  圍師遺闕,
  歸師勿遏,〔李筌曰:士卒思歸,志不可遏也。〕
  此用眾之法也。

〈九變篇〉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絕地無留,〔李筌曰:地無泉井畜牧采(來)樵之處為絕地,不可留也。〕
  衢地合交,〔李筌曰:四通曰衢,結諸侯之交地也。〕
  覆地無舍,〔李筌曰:地下曰圮,行必水淹也。〕
  圍地則謀,〔李筌曰:因地能通。〕
  死地則戰。
  〔李筌曰:置兵於必死之地,人自為私鬥,韓信破趙,此是也。〕
  途有所不由,〔李筌曰:道有險狹,懼其邀伏,不可由也。〕
  軍有所不擊,
  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爭,
  君令有所不行。
  〔李筌曰:苟便於事,不拘君命。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楊干是也。〕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知用兵矣。
  〔李筌曰:謂上之九事也。〕
  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李筌曰:害彼利此之慮。〕
  雜於利,故務可伸;
  雜於害,故患可解也。
  〔李筌曰:智者為利害之事,必合於道,不至於極。〕
  是故,屈諸侯以害,〔李筌曰:害其政也。〕
  役諸侯以業,〔李筌曰:煩其農也。〕
  趨諸侯以利。
  〔李筌曰:誘之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李筌曰:預備不可闕也。〕
  故將有五危:〔李筌張預曰:下五事也。〕
  必死可殺,〔李筌曰:勇而無謀也。〕
  必生可虜,〔李筌曰:疑怯可虜也。〕
  忿速可侮,〔李筌曰:急疾之人,性剛而可侮致也。太宗教宋老生而平霍邑。〕
  潔廉可辱,
  愛民可煩。
  〔李筌曰:攻其所愛,必卷甲而救;愛其人,乃可以計疲。〕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篇〉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李筌曰:軍,我,敵,彼也。相其依止,則勝敗之數,彼我之勢可知也。絕山,守險也;谷近水草。夫列營壘,必先分卒守隘,縱畜牧,收樵採而後寧。〕
  視生處高,〔李筌曰:向陽曰生,在山曰高。生高之地可居也。〕
  戰降無登:〔李筌曰:敵自高而下,我無登而取之。〕
  此處山之軍也。敵若絕水,必遠水;〔李筌曰:引敵使渡。〕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汭,令半渡而擊之,利。
  〔李筌曰:韓信殺龍且於濰水,夫概敗楚子於清發是也。〕
  欲戰,無附水而迎客;〔李筌曰:附水迎客,敵必不得渡而與我戰。〕
  視生處高,
  無迎水流:〔李筌曰:恐溉我也。智白灌趙襄子,光武潰王尋,迎水處高乃敗之。〕
  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交軍斥澤之中,依水草而背眾樹:〔李筌曰:急過不得,戰必依水背樹。夫有水樹,其地無陷溺也。〕
  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李筌曰:夫人利用,皆便於右,是以背之。前死,致敵之地;後生,我自處。〕
  此處陸上之軍也。凡四軍之利,〔李筌曰:四者,山、水、斥澤、平陸也。〕
  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李筌曰:黃帝始受兵法於風后,而滅四方,故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處實,
  是謂必勝,軍無百疾。
  〔李筌曰:夫人處卑下必癘疾,惟高陽之地可居也。〕
  陵丘隄防,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定也。
  〔李筌曰:恐水暴漲。〕
  絕澗遇: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李筌曰:善用兵者,致敵之受害之地也。〕
  軍旁有險阻、草莽、葭葦、小林、翳薈,可伏匿者,謹復索之,姦之所處也。〔李筌曰:以下恐效之可奇伏誘詐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敵遠而挑戰,欲人之進者,其所居者易、利也。
  〔李筌曰:居易(勿)之地,致人之利。〕
  眾樹動者,來也;
  眾草多障者,疑也。
  鳥起者,伏也;〔李筌曰:藏兵曰伏。〕
  獸駭者,覆也。
  〔李筌曰:不意而至曰覆。〕
  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遠者,採樵者也;〔李筌曰:煙塵之候,晉師伐齊,曳柴從之。齊人登山,望而畏其眾,乃夜遁。薪來即其義也。此筌以樵採二字為薪來字。〕
  少而往來者,營軍者也。辭卑而備益者,進也;
  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輕車先出居側者,陣也;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李筌曰:無質盟之約請和者,必有謀於人。田單詐騎劫,紀信誑項羽,即其義也。〕
  奔走陣兵者,期也;〔李筌曰:戰有期及將用,是以奔走之。〕
  半進者,誘也。
  〔李筌曰:散於前不一,欲以誘我。〕
  杖而立者,飢也;〔李筌曰:困不能齊。〕
  汲役先飲者,渴也;〔李筌曰:汲未至先飲者,士卒之渴。〕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李筌曰:士卒難用也。〕
  鳥集者,虛也。
  〔李筌曰:城上有烏,師其遁也。〕
  夜呼者,恐也;〔李筌曰:士卒怯而將懦,故驚恐相呼。〕
  軍擾者,將不重也;〔李筌曰:將無威重則軍擾。〕
  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軍無懸甀者、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李筌曰:殺其馬而食肉,故曰軍無糧也。不返舍者,窮迫不及灶也。〕
  諄諄翕翕,徐言人者,失其眾者也;〔李筌曰:諄諄翕翕,竊語貌。士卒之心恐,上則私語而言,是失眾也。〕
  數賞者,窘也;〔李筌曰:窘則數賞以勸進。〕
  數罰者,困也。
  〔李筌曰:困則數罰以勵士。〕
  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
  〔李筌曰:先輕後畏,是勇而無剛者,不精之甚也。〕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李筌曰:徐前而疾後曰委謝。〕
  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李筌曰:是軍必有奇伏,須謹察之。〕
  兵非多益,
  無武進,
  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李筌曰:兵眾武,用力均,惟得人者勝也。〕
  夫唯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專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專親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李筌曰:文,仁恩;武,威則。〕
  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地形篇〉〔李筌曰:軍出之後,必有地形變動。〕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李筌曰:先之以待敵。〕
  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挂形曰:敵無備,出而勝之;敵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李筌曰:往不宜返曰挂。〕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李筌曰:支者,兩俱不利,如挂之形,故各分其勢。〕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李筌曰:盈,平也。敵先守隘,我去之。趙不守井陘之口,韓信下之;陳豨不守漳水,高祖下之是也。〕
  險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勿從也,引而去之。
  〔李筌曰:若險阻之地,不可後於人。〕
  遠形曰: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李筌曰:力敵而挑,則利未可知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李筌曰:此地形之勢也。將不知者以敗。〕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
  〔李筌曰:不量力也。若得形便之地,用奇伏之計,則可矣。〕
  卒強吏弱,曰弛。
  吏強卒弱,曰陷。
  〔李筌曰:陷,敗也。卒弱不一,則難以為戰,是以強陷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
  〔李筌曰:將為敵所怒,不料強弱,驅士卒如命者,必崩壞。〕
  將弱不嚴,教導不明;吏卒無常,陣兵縱橫,曰亂。
  〔李筌曰:將或有一於此,亂之道也。〕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李筌曰:軍敗曰北,不料敵也。〕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李筌曰:得戰勝之道,必可戰也;失戰勝之道,必無戰可也。立主人者,發其行也。〕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李筌曰:進退皆保人,非為身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居死地。
  〔李筌曰:若撫之如此,得其死力也。故楚子一言,三軍之士皆如挾纊也。〕
  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李筌曰:雖厚愛人,不令如驕子者,有勃逆之心,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李筌曰:勝之半者,未可知也。〕
  故知兵者,動而不困,舉而不窮。故兵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李筌曰:人事、天時、地利三者同知,則百戰百勝。〕

〈九地篇〉〔李筌曰:勝效之地有九,故次〈地形〉之下。〕

孫子曰:
  地形者,兵之助。故用兵: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覆地,有圍地,有死地。
  諸侯戰其地者,為散。
  〔李筌曰:卒恃土,懷妻子,急則散,是為散地利也。〕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
  〔李筌曰:輕於退也。〕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
  〔李筌曰:此阨喉守險地,先居者勝,是為爭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
  諸侯之地三屬,
  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
  〔李筌曰:對敵之旁,有一國為之屬,先往而通之,得其眾也。〕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
  〔李筌曰:堅志也。白起攻楚,樂毅伐齊,皆為重地。〕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覆。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眾者,為圍。
  〔李筌曰:舉動難也。〕
  疾則存,不疾則亡者,為死。
  〔李筌曰:阻山背水食盡,利速不利緩也。〕
  是故,散地則無戰,〔李筌曰:恐走散地。〕
  輕地則無止,〔李筌曰:恐逃。〕
  爭地則無攻,〔李筌曰:敵先居地險,不可攻。〕
  交地則無絕,〔李筌曰:不可絕間也。〕
  衢地則合交,〔李筌曰:結行也。〕
  重地則掠,〔李筌曰:深入敵境,不可非義失人心也。漢高祖入秦,無犯婦女,無取寶貨,得人心如此。筌以掠字為無掠字。〕
  覆地則行,〔李筌曰:不可為溝隍,宜急去之。〕
  圍地則謀,〔李筌曰:智者不困。〕
  死地則戰。
  〔李筌曰:殊死戰,不求生矣。〕
  所謂古善戰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待,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李筌曰:設變以疑之。救左則擊其右,惶亂不暇計。〕
  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李筌曰:撓之令見利乃動,不亂則止。〕
  敢問:敵眾以整,將來,待之若何?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李筌曰:孫子故立此問者,以此為祕要也。所愛,謂敵所便愛也。或財帛子女,吾先困辱之,則敵進退皆聽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給,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李筌曰:不虞不戒,破敵之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李筌曰:夫為客,深入則志堅,主人不能禦也。〕
  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李筌曰:氣盛力積,加之以謀慮,則非敵之可測。〕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李筌曰:能得其力者,投之無往之地。〕
  死焉不得,
  士人盡力。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李筌曰:固,堅也。〕
  無所往則鬥。
  〔李筌曰:決命。〕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李筌曰:投之必死,不令而得其用也。〕
  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李筌曰:妖祥之言,疑惑之事而禁之,故無所災。〕
  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死,非惡壽也。
  令發之日,士坐者涕沾襟,臥者涕交頤。
  〔李筌曰:棄財命,有必死之志,故割而流涕也。〕
  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李筌曰:夫獸窮則搏,馬窮則啄,令急迫,則專諸、曹劌之勇也。〕
  故善用軍者,譬如衛然。衛然者,恒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身則首尾俱至。敢問:賊可使若衛然乎?曰:可。夫越人與吳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也,相救若左右手。是故,覆馬埋輪,未足恃也;〔李筌曰:投兵無所往之地,人自鬥.如蛇之首尾,故吳越之人,同舟相救,雖縛馬埋輪,未足恃也。〕
  齊勇若一,整之道也;〔李筌曰:齊勇者,將之道。〕
  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李筌曰:剛務得者,因地之勢也。〕
  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李筌曰:理眾如理寡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無知;〔李筌曰:為謀未熟,不欲令士卒知之,可以樂成,不可與謀始。是以先愚其耳目,使無見知。〕
  易其事,革其謀,使民無識;〔李筌曰:謀事或變,而不識其原。〕
  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
  〔李筌曰:行路之便,眾人不得知其情。〕
  帥與之登高,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李筌曰:還師者,皆焚舟梁,堅其志,既不知謀,又無返顧之心,是以如驅羊也。〕
  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背固前敵者,死地也。無所往者,窮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
  〔李筌曰:一卒之心。〕
  輕地,吾將使之僂。
  〔李筌曰:使相及屬。〕
  爭地,吾將使不留。
  〔李筌曰:利地必爭,益其備也。此筌以趨字為多字。〕
  交地,吾將固其結。衢地,吾將謹其恃。重地,吾將趨其後。
  〔李筌曰:館穀於敵也。繼一作掠。〕
  覆地,吾將進其途。
  〔李筌曰:不可留也。〕
  圍地,吾將塞其闕。
  〔李筌曰:以一士心也。〕
  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李筌曰:勵志也。〕
  故諸侯之情,遝則禦,〔李筌曰:敵圍我則禦之。〕
  不得已則鬥,〔李筌曰:有不得已則戰。〕
  過則從。
  〔李筌曰:過則審躡。又云:陷之於過,則謀從之。〕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李筌曰:三事,軍之要也。〕
  四五者,一不知,非王霸之兵也。
  彼王霸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
  〔李筌曰:夫并兵震威,則諸侯自顧,不敢預交。〕
  是故,不養天下之交,不事天下之權;伸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國可拔也,城可隳也。
  〔李筌曰:能絕天下之交;惟得伸己之私志,威而無外交者。〕
  無法之賞,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李筌曰:善用兵者,為法作攻,而人不知;懸事無令,而人從之。是以犯眾如一人也。〕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李筌曰:犯,用也。卒知言與害,則生疑難。〕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李筌曰:兵居死地。必決命而鬥以求生。韓信水上軍,則其義也。〕
  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敗為勝。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李筌曰:敵欲攻,我以守待之;敵欲戰,我以奇待之。退伏利誘,皆順其所欲。〕
  并力一向,千里殺將,
  此謂巧事。
  是故,政舉之日,無通其使;〔李筌曰:政令既行,閉關折符,無得有所沮議,恐或眾士心也。〕
  勵於廊上,以誅其事。
  敵人開闠,必亟入之,〔李筌曰:敵開闔未定,必急來也。〕
  先其所愛,〔李筌曰:攻其積聚及妻子,利不擇其用也。〕
  微與之期,
  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李筌曰:墨者,出道也。出遲道而從之恐不及。〕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李筌曰:處女示弱,脫兔往疾也。〕

〈火攻篇〉

孫子曰:
  凡攻火有五:一曰火人,〔李筌曰:焚其營,殺其士卒也。〕
  二曰火積,〔李筌曰:焚積聚也。〕
  三曰火輜,四曰火庫,〔李筌曰:燒其輜重,焚其庫室。〕
  五曰火地。
  〔李筌曰:焚其隊仗兵器。〕
  行火有因,〔李筌曰:因姦人而內應也。〕
  因必素具。
  〔李筌曰:乾蒭、蒿艾、糧糞之屬。〕
  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四者,風之起日也。
  〔李筌曰:天文志月宿此者多風。《玉經》云:『常以月加日,從營室順數十五至翼,月在宿於此也。』〕
  火發於內,則軍應之於外。
  〔李筌曰:乘火勢而應之也。〕
  火發,其兵靜而勿攻,極其火央,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之。
  〔李筌曰:夫火發兵不亂,不可攻。〕
  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
  〔李筌曰:魏武破遠紹於官渡,用許攸計,燒輜重萬餘,則其義也。〕
  火發上風,無攻下風。
  〔李筌曰:隋江東賊劉元進攻王世充於延陵,令把草東方,因風縱火。俄而迴風,悉燒元進營,軍人多死者。〕
  晝風久,夜風止。
  〔李筌曰:不終始也。〕
  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術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火可以奪。
  〔李筌曰:軍者,必守術數,而佐之水火,所以明強也。光武之敗王莽,魏武之擒呂布,皆其義也。以水絕敵人之軍,分為二則可,難以奪敵人之蓄積。〕
  夫戰勝攻取,不修其政者,凶!命之曰費留。
  〔李筌曰:賞不踰日,罰不踰時。若功立而不賞,有罪而不罰,則士卒疑惑,日有費也。〕
  故曰:明主慮之,良將備之。非利不動,〔李筌曰:明主賢將,非見利不起兵。〕
  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李筌曰:非至危不戰。〕
  主不可以怒興軍,將不可以慍用戰;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怒可復喜也,慍可復悅也;亡國不可復存也,死者不可復生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之道也。

〈用間篇〉〔李筌曰:戰者必用間諜,以知敵之情實也。〕

孫子曰: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費日千金。外內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李筌曰:古者發一家之兵,則鄰里三族共資之。是以不得耕作者七十萬家,而資十萬之眾矣。〕
  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李筌曰:惜爵賞不與間諜,令窺敵之動靜,是為不仁之至也。〕
  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主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
  〔李筌曰:為間也。〕
  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李筌曰:不可取於鬼神象類,唯間者能知敵之情。〕
  不可驗於度,〔李筌曰:度,數也。夫長短闊狹,遠近小大,即可驗之於度數;人之情偽,度不能知也。〕
  必取於人知者。
  〔李筌曰:因間人也。〕
  故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
  〔李筌曰:五間者,因五人用之。〕
  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者也。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者也。
  〔李筌曰:因敵人失職之官,魏用許攸也。〕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者也。
  〔李筌曰:敵有間來窺我得失,我厚賂之,而令反為我間也。〕
  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得於敵者也。
  〔李筌曰:情詐為不足信,吾知之,令吾動此(也)間而待之。此筌以待字為非傳也。〕
  生間者,返報者也。
  〔李筌曰:往來之使。〕
  故三軍之親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不能用間,非仁不能使間。非微不能得間之實,非密不能得間之寶。密哉密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聞間事者與所告者皆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
  〔李筌曰:知其姓名,則易取也。〕
  令吾間必索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
  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必知之,〔李筌曰:孫子殷勤於五間,主切知之。〕
  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殷之興也,伊摯在夏;
  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唯明主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所恃而動也。
  〔李筌曰:孫子論兵,始於計而終於間者,蓋不以攻為主,為將者可不慎之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