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的哲學
規則表
類似這樣的規則表,日後會逐漸累積,最終會形成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的論述。以提供今人得以遵循的依據。不同的規則表,會以不同的頁面儲存。日後隨著《預測的哲學》連載的逐漸增多,重複的現象、規律便會自然出現,這時便會形成新的規則表。
規則表,一開始只會記錄相關的現象。可能是白話也可能是文言原文,等累積到了一定的量與面向,才會開始進行總結。
這一則,講的是一個對象是否可攻?應不應該攻的問題?
可以參考的部分有:曹操攻張繡,曹操攻袁紹,曹操、曹丕攻吳國,等(陸續補充)。
可以參考的部分有:曹操攻張繡,曹操攻袁紹,曹操、曹丕攻吳國,等(陸續補充)。
事例一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決定親征張繡,以報殺子之仇。軍師荀攸因此向曹操勸告說:「張繡是因為與劉表聯合才顯得強大。但是張繡的軍隊因為沒有根據地,所以糧食的供給必須仰仗劉表。如果劉表不能供給他,二人的合作關係勢必結束。所以不如用緩兵之計,以等待他們的關係發生變化,先使人去利誘劉表,一定可以讓他結束與張繡的盟約啊!如果我們現在就急著去進攻張繡,這樣的形勢一定會迫使劉表與張繡兩人互相救援啊!」
曹操因為痛恨張繡到了極點,所以沒有聽從荀攸的建議,於是便進軍穰城,將張繡包圍了。
該年五月,劉表果然派兵來救張繡,並斷絕了曹操軍隊的退路。這時候,曹操安插在袁紹方面的間諜傳來了消息,說袁紹的謀士田豐曾勸袁紹趁著曹操攻擊張繡的時機,襲擊許昌以劫持漢獻帝。曹操因為害怕許昌有失,便下令撤退。
事例二
預言公孫康將斬殺袁熙、袁尚前來投降。
建安十二年(207年)。
曹操想要征討盤據北邊的烏丸人,張遼對他說:「袁尚只不過是個逃亡的敵人而已。而且烏丸人貪財,不會依附外族人,怎麼能被袁尚利用呢?現在我們率領大軍深入他的土地去征討他,劉備一定會勸說劉表趁機襲擊許都。萬一真的發生變故,後悔也來不及了啊!」
許多將領都認同張遼的看法,只有郭嘉判定劉表一定不會採納劉備的建議,並勸說曹操出兵攻打烏丸。郭嘉的相關說法,參見〈郭嘉〉一章。
七月時,曹操大軍已經來到距離柳城二百多里的地方,這時候袁尚等人才知道曹操即將來到的消息。於是袁尚、袁熙與蹋頓以及外族的一些領袖率領幾萬騎兵前來迎戰曹操大軍。
八月,曹操大軍在登上白狼山之後,突然與敵軍遭遇。敵軍的數量很多,當時曹操的輜重物資都在部隊後面,穿戰甲的人很少,左右的隨從屬下因此都有些害怕。曹操則登上高處查看敵軍的狀態,發現敵軍陣形混亂不整齊,於是曹操便出動軍隊攻擊袁尚等人,並讓張遼擔任先鋒,結果把袁尚等人打得崩潰大敗。蹋頓以及部族中許多有名之王都被斬首,胡、漢兩族投降的有二十多萬人。袁尚、袁熙等人則逃往遼東投靠公孫康。
公孫康早前曾經因為自己的根據地距離曹操的首都很偏遠,因此不服從朝廷管轄。等到曹操打敗了烏丸之後,有將領勸曹操應該趁機去攻打公孫康,如此一來就能抓住袁尚、袁熙兄弟了。
曹操則回答說:「我正要讓公孫康自己砍掉袁尚、袁熙的腦袋送來,不用勞煩軍隊了啊!」
九月,曹操率領軍隊從柳城返回許都,公孫康立即把袁尚、袁熙等人斬首,並派人把他們的頭送到曹操軍中。
這時候便有將領問曹操說:「主公率領軍隊回國,而公孫康卻砍下袁尚、袁熙的腦袋送來,這是什麼緣故啊?」
曹操回答說:「公孫康平常就懼怕袁尚等人,如果我急著攻打他們,他們就會合力對付我們;如果我暫緩進攻,他們就會自相殘殺,這是形勢使然的啊!」
事例三
預言曹操不該攻擊吳國。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破荊州,想順江東下攻擊吳國。賈詡勸告曹操說:「主公您當初攻破袁氏,現今收復了漢水南邊的土地,威名遠揚,軍事實力已經十分強大了。如果您能利用過去楚國的富饒物資,來招待那些賢才官吏,並安撫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那麼就可以不用勞動軍隊而使江東地區的首領俯首稱臣了。」曹操沒有聽從。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打敗,曹操軍隊死傷慘重。曹操也因此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三國鼎立的局面因此形成。
建安十六年(211年),正月,漢獻帝任命曹丕為五官中郎將。曹丕的弟弟曹植有才華並且名聲遠揚,曹丕與曹植兩人各有自己的黨羽勢力,由於曹操的大兒子已死,因此兩人都有爭奪太子地位的企圖。曹丕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派人去詢問賈詡鞏固地位的辦法,賈詡說:「希望將軍寬宏大度,親自體驗普通讀書人進修學業的過程,朝朝夕夕,孜孜不倦,不要違背做人兒子的道理。就是這些罷了!」
曹丕聽從了賈詡的建議,於是從此深刻的激勵並磨練自己。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曹操支開左右的手下,就立太子一事詢問賈詡的意見,賈詡卻閉口不答。
曹操問說:「和您說話卻不回答,這是為什麼呢?」
賈詡回答說:「屬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沒有回答。」
曹操又問:「琢磨什麼呢?」
賈詡回答說:「琢磨袁紹父子、劉表父子。」
曹操聽後大笑,知道賈詡在暗示自己不應該立曹植為太子,並且應該早點確立曹丕為太子。就在這一刻,曹操立誰為太子的事情也終於確定了下來。
賈詡認為自己不是曹操的舊臣,卻又善於設計深刻、長遠的謀略,因此懼怕被人猜疑,於是閉門自守。賈詡平常在家也沒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附高門大戶,全國有計謀的人因此都來歸附他。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曹操逝世,魏文帝曹丕即位後,讓賈詡做了太尉,晉爵為魏國的壽鄉侯,增加封邑三百戶,連同賈詡以前的共八百戶。
賈詡這種對子女嫁娶的安排,以及謹慎的交友態度,其實幫助了他的家族在曹魏政權垮台時沒有成為司馬懿等人追殺的對象。因此不妨說這是他生前為子女預做的安排。也算是最後的遠見了!
事例四
預言曹丕攻打吳國將無功而返。
魏黃初三年(222年)。曹丕問賈詡:「我想要討伐不服從我的人,以統一天下,吳、蜀兩國,先打哪一個好呢?」
賈詡回答說:「致力於攻取敵國的人以強化軍事實力為優先,致力於建設根本的人則崇尚道德教化。陛下合乎時機的即位,統治著全國,如果用文化、道德來安撫吳、蜀兩國,等待他們國家的情勢發生變化,那麼到時要平定他們是不難的。吳、蜀兩國雖然都是小不點兒的國家,但依靠著山、水當做屏障。就蜀國而言,劉備有雄才大略,諸葛亮善於治理國家;就吳國而言,孫權懂得判斷形勢的虛實,陸遜懂得軍事形勢。他們都佔據險地,把守要塞,或者在江湖之中設置了水軍,這些都是不容易攻下他們的原因啊!用兵的規律,講究在雙方的實力比較中先勝過了敵人才開戰,估量敵人的實力、分析敵人的將帥,所以每次一有舉動都不會失算。臣下私自估量我們這群大臣,沒有人是劉備、孫權的對手,即使您以天子的威勢去進攻他們,也看不到萬全的形勢啊!過去舜舞動盾與斧而使有苗臣服,臣下以為現在應該先採用道德感化的方法,之後再來動用武力。」
曹丕這一次沒有採納他的意見,並於魏黃初四年(223年)對孫權的吳國發動了江陵戰役。結果曹丕的士卒死亡很多,最後果然無功而返。應驗了賈詡的預言。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
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魏略曰:文帝得詡之對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荀勗別傳曰:晉司徒闕,武帝問其人於勗。荅曰:「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進爵魏壽鄉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戶。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訪為列侯。以長子穆為駙馬都尉。帝問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岨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汎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羣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文帝不納。後興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詡年七十七,薨,謚曰肅侯。子穆嗣,歷位郡守。穆薨,子模嗣。〔世語曰:模,晉惠帝時為散騎常侍、護軍將軍,模子胤,胤弟龕,從弟疋,皆至大官,並顯於晉也。〕
〈三國志.魏書十二.鮑勛傳〉:
黃初四年,尚書令陳羣、僕射司馬宣王並舉勛為宮正,宮正即御史中丞也。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寮嚴憚,罔不肅然。六年秋,帝欲征吳,羣臣大議,勛面諫曰:「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往年龍舟飄蕩,隔在南岸,聖躬蹈危,臣下破膽。此時宗廟幾至傾覆,為百世之戒。今又勞兵襲遠,日費千金,中國虛耗,令黠虜玩威,臣竊以為不可。」帝益忿之,左遷勛為治書執法。
事例五
郭嘉隨從曹操去攻打袁紹,袁紹戰敗逃走。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紹在戰敗的陰影與悲憤下死去。郭嘉的第一、第二個關於袁紹的預言也應驗了。
接著郭嘉又隨從曹操到黎陽討伐袁譚、袁尚,接連幾次戰鬥都打敗了對方。眾將領都想趁著戰勝的時機對袁譚等人發動攻城戰,郭嘉卻說:「袁紹愛他這兩個兒子,因此一直沒有決定立誰當繼承人。這二人分別有郭圖、逢紀做他們的謀臣,因此兩人一定會在其間交相爭鬥,互相離間。我們攻得太急,他們就會互相扶助;我們攻勢一緩和,他們互相爭鬥的心思就產生了。我們不如往南前進荊州做出像要攻擊劉表的樣子,以等待他們的狀態發生變動。等變局形成後,我們再向他們發動攻擊,就可以一舉成功了。」
曹操說:「好。」於是向南方的荊州進軍。曹操的軍隊才行進到西平縣,袁譚、袁尚果然就開始爭奪冀州了。袁譚被袁尚的軍隊打敗後,逃走到平原縣進行防守,并派遣辛毗向曹操乞求投降。
於是曹操率領軍隊回去援救袁譚,袁尚戰敗逃走後,曹操隨即順勢平定了鄴縣。
接著郭嘉後來又隨從曹操到南皮攻打袁譚,袁譚戰敗後,曹操平定了冀州。
曹操因此封郭嘉為洧陽亭侯。
曹操將要攻打袁尚和遼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烏丸人,因此打算北征柳城。
張遼勸諫曹操說:「許都是天子的根據地啊!現在天子在許都,而主公遠行北征,如果劉表派遣劉備襲擊許都,佔據許都以號令天下四方,那麼主公的大勢就消失了啊!」
曹操手下將領多數同意張遼的看法。
但郭嘉卻對曹操說:「主公雖然威勢震撼天下,但烏丸人仗恃他們地處偏遠,一定不會對我們設置防備。我們應該趁他們沒有防備的時候,突然對他們發動攻擊,這樣就可以消滅他們了!況且袁紹對漢人、烏丸人有恩,而袁尚兄弟還活著。現在四州的百姓,只因為懼怕我們的威勢而歸附我們。主公的德政恩惠還未施加在這些人身上,如果我們捨棄進攻他們,轉而南征劉表,那麼袁尚就會憑借烏丸人的資助,向他們招募能為主人賣命的臣僕。胡人一有動作,當地的漢人、烏丸人都會響應,這就將助長蹋頓的野心,促成他們侵吞中原的計劃,那時候青、冀二州恐怕就不歸我們控制了。劉表這個人不過是個喜歡坐著空談的人罷了,他自己知道才能不足以駕馭劉備,如果他重用劉備,他會害怕不能控制劉備;但如果他不重用劉備,劉備也不會為他所用。因此即使我們因為遠征而導致國內出現兵力空虛的狀態,您也不用憂慮啊!」
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分析,於是率領軍隊出征袁尚、烏丸人等人。
曹操的軍隊走到易縣時,郭嘉建議說:「戰爭講究神一般的速度。現在我們行軍千里來偷襲敵人,軍用物資太多,難以迅速的前去爭奪利益。況且如果對方知道了我們前來的消息,一定會為此設下防備。因此不如留下軍用物資,讓輕裝備的士兵加倍趕路,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
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於是秘密從盧龍塞出兵,直接攻向烏丸單于居住的地方。烏丸人倉猝中聽到曹操軍隊到了,驚慌懼怕之下,匆忙交戰。曹操軍隊因此大敗烏丸軍,並斬殺了蹋頓和各個有名的首領。袁尚和他的哥哥袁熙則往遼東郡逃去了。
事例六
〈三國志.蜀書六.趙雲傳〉: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泝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于成都。成都旣定,以雲為翊軍將軍。
裴松之註:〔雲別傳曰:益州旣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衆至,勢逼,遂前突其陣,且鬬且却。公軍散,已復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衆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事例七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冬十月,軍還洛陽。〔曹瞞傳曰:王更脩治北部尉廨,令過於舊。〕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魏略曰: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侍中陳羣、尚書桓階奏曰:「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於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乆已盡,歷數乆已終,非適今日也。是以桓、靈之閒,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羣生注望,遐邇怨歎,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魏氏春秋曰:夏侯惇謂王曰:「天下咸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瞞傳及世語並云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旣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發病卒。孫盛評曰:夏侯惇恥為漢官,求受魏印,桓階方惇,有義直之節;考其傳記,世語為妄矣。〕
事例八
〈三國志.魏書十三.王朗傳子名肅〉:
初,建安末,孫權始遣使稱藩,而與劉備交兵。詔議「當興師與吳并取蜀不」?朗議曰:「天子之軍,重於華、岱,誠宜坐曜天威,不動若山。假使權親與蜀賊相持,搏戰曠日,智均力敵,兵不速決,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然後宜選持重之將,承寇賊之要,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一舉可無餘事。今權之師未動,則助吳之軍無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衆之時。」帝納其計。黃初中,鵜鶘集靈芝池,詔公卿舉獨行君子。朗薦光祿大夫楊彪,且稱疾,讓位於彪。帝乃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詔曰:「朕求賢於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稱疾,非徒不得賢,更開失賢之路,增玉鉉之傾。無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見違於君子乎!君其勿有後辭。」朗乃起。
〈三國志.魏書二十一.劉廙傳〉:
太祖在長安,欲親征蜀,廙上疏曰:「聖人不以智輕俗,王者不以人廢言。故能成功於千載者,必以近察遠,智周於獨斷者,不恥於下問,亦欲博采必盡於衆也。且韋弦非能言之物,而聖賢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淺,願自比於韋弦。昔樂毅能用弱燕破大齊,而不能以輕兵定即墨者,夫自為計者雖弱必固,欲自潰者雖彊必敗也。自殿下起軍以來,三十餘年,敵無不破,彊無不服。今以海內之兵,百勝之威,而孫權負險於吳,劉備不賔於蜀。夫夷狄之臣,不當兾州之卒,權、備之籍,不比袁紹之業,然本初以亡,而二寇未捷,非闇弱於今而智武於昔也。斯自為計者,與欲自潰者異勢耳。故文王伐崇,三駕不下,歸而脩德,然後服之。秦為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東向稱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斃於外,而不卹民於內也。臣恐邊寇非六國之敵,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勢,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勢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勢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於今之計,莫若料四方之險,擇要害之處而守之,選天下之甲卒,隨方面而歲更焉。殿下可高枕於廣夏,潛思於治國;廣農桑,事從節約,脩之旬年,則國富民安矣。」太祖遂進前而報廙曰:「非但君當知臣,臣亦當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預言擊敗竇建德之後,王世充自然就會投降。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李世民率領大軍進駐青城宮。軍營尚未建造完成,王世充已經率領二萬的軍隊從方諸門出來,面臨穀水進行列陣。
一些將領因此感到恐懼,李世民則率領精銳騎兵在北邙列陣,並且登上高處觀察王世充的陣形。接著李世民對將領們說:「敵人軍隊進逼得非常緊迫了!王世充出動了所有軍隊,是想要用一次的決戰來定勝負。今天如果能打敗他,日後他就不敢再出來了啊!」
於是李世民命令屈突通率領五千步兵渡過穀水,進行列陣,以抵擋王世充的大軍。並告誡屈突通說:「等雙方軍隊接觸後,就放煙火,我會率領騎兵南下攻擊他。」
屈突通的步兵與王世充的軍隊才剛交戰時,李世民已經率領騎兵從高處直下衝擊王世充的部隊。雙方從辰時一直打到午時,敵人才開始撤退。李世民便放縱軍隊前去追擊,斬首了七八千人。李世民最後就在洛陽城下紮營。王世充這一戰之後果然不敢再出來作戰了,只是堅守洛陽城,以等待竇建德的援助。
李世民便命令軍隊挖掘壕溝,把王世充圍困起來之後,率領軍隊前去迎戰竇建德的援軍。
這時候竇建德率領的十多萬軍隊,已經來到了酸棗。蕭瑀、屈突通、封德彝等大臣都認為如此一來,唐朝的軍隊腹背受敵,恐怕不是萬全的計策,因此向李世民請求把軍隊撤退回穀州,以觀察情況,再決定行動。
李世民告訴他們說:「王世充糧食已經用完,將領、士兵已經不團結了。我們應該不用疲勞的去攻擊他,而應該坐著等待他開始衰敗。竇建德剛剛擊敗孟海公,因此將領驕傲、士兵懈怠,我們應該前去佔據武牢關,扼住這個重要關卡,以避免他的大軍與王世充的大軍會合。如果竇建德冒險與我爭鋒,那麼我們一定能擊潰他啊!如果他不想跟我們交戰,十日之內,王世充就會自己崩潰了。如果現在不迅速趕去武牢關,等竇建德進入了武牢關,最近剛剛投降我們的許多城市,一定不能守住他的攻勢。如果竇建德與王世充會合了,那還能對他們怎麼辦呢?」
秦王府的記室薛收也對李世民說:「王世充佔據洛陽,府庫藏有豐富的資源,他的憂患在於缺乏糧食,因此才被我們牽制著。竇建德統率十多萬的軍隊前來抵抗我們的軍隊,也應該會出盡他的猛將,想要與我們迅速決戰。如果放縱他們兩人結合起來,轉運河北的積蓄以互相資助,那麼伊、洛地區之間的戰鬥就不會停止了啊!大王現在只要親自率領勇猛的精銳騎兵,先去佔據成皋的險要地形,以逸待勞,以對抗敵人疲憊的軍隊,那麼只要一次戰鬥就能擊潰竇建德了。竇建德一敗,那麼王世充自然就會投降。不過數十天,兩國的君主,就可以被綁在我們的軍旗下面了。蕭瑀等人為什麼要請求退兵呢!」
李世民回答說:「說得好。」
屈突通又請求解除對王世充的包圍,讓軍隊去佔據險要的地勢,以等待新的變化。李世民也不允許,於是留下了屈突通輔佐李元吉繼續包圍王世充。李世民則親自率領三千五百人的騎兵趕到武牢關。
李世民的精銳騎兵到了武牢關之後,只是防守而不與竇建德作戰,雙方相持了二十幾天。五月,間諜回報李世民說:「竇建德正在等待我們的馬飼料用完後,在河水的北邊進行牧馬時,對我們發動襲擊。」
李世民於是故意在河渚間放牧了千餘匹的馬以引誘竇建德。清晨時,竇建德果然率領所有的軍隊前來,在汜水東邊列陣;而王世充的弟弟王世辨從徐州派來支援竇建德的郭士衡則率領數千人在竇建德南邊列陣。竇建德等人的軍隊的陣形長度達到數里長,並在列陣之後開始鼓譟起來。
李世民手下諸位將領因此感到恐懼。李世民率領數位騎兵到達高處觀察敵人的陣形後,對諸位將領說:「竇建德的軍隊是從山東開始發動的,沒有見過大的敵人。現在他們渡過險要的地形卻喧嘩起來,這是士兵心中不把命令當回事的表現。他們逼近武牢城而列陣,這是有輕視我們的意思。我按下軍隊不出去作戰,等他們氣勢衰弱,因為列陣時間長久而使士卒飢餓後,一定會自己撤退。到時候我們再追擊他們,沒有不能擊敗他們的道理。我對先生們預言,我們一定會在午時之後擊敗他們。」
竇建德列完陣後,從辰時等到午時,士兵們已經都非常飢餓疲倦,開始坐了下來,又爭著喝水。竇建德便開始準備撤退了。
李世民於是派遣宇文士及率領騎兵行經敵人陣形的西邊,並奔馳著往南邊行進,以引誘敵人。敵人的陣形果然出現騷動,竇建德於是調轉軍隊準備再次列陣,以迎戰李世民軍隊。竇建德軍隊還來不及整齊隊形,李世民已經率領軍隊前來對竇建德發動猛烈攻勢。沒多久,雙方所有軍隊展開大決戰,喧嘩聲與灰塵充滿四處的空間。李世民率領程咬金、秦叔寶等猛將揮著軍旗,從竇建德陣形的前面衝到他陣形的後面。竇建德的士兵眼見陣形前後都有李世民的軍旗,驚慌之下,竇建德軍隊被打得崩潰。李世民追擊逃跑的竇建德軍隊達三十里的距離,總共斬殺了三千多人,俘虜了五萬多人,生擒了竇建德。
王世充聽到竇建德在武牢關戰敗後,自知不敵,便投降了。
李世民在稱王後曾經對他的臣下們說:「朕自從發動戰爭以來,每一次都親自指揮,只要看一下軍隊的陣形,就知道它的強弱。我常常用比較弱的部隊去對抗敵人比較強的部隊,用我比較強的部隊去對抗敵人比較弱的部隊。敵人攻擊我比較弱的部隊,追擊他們時不會超過一百數十步。但我攻擊它比較弱的部隊時,一定會超過它陣形的邊界,然後再調轉部隊從他的背後攻擊它。如此一來,敵人的軍隊沒有不崩潰的。我常用這個方法來取勝,這是因為對這個策略背後的道理進行過深刻思考的緣故啊!」
李世民這次對付竇建德,很顯然也用上了這個戰術。
黥布果然如薛公所料想的,採用了下策。先向東攻擊了楚王,楚王劉賈敗逃後死在富陵這個地方。黥布完全接管了他的剩餘部隊,便渡過淮水攻擊楚王。楚王發動軍隊,將軍隊分為三個隊伍,打算讓這三個部隊相互救援並產生奇兵的效果,並在徐、僮之間與黥布交戰,於是有人勸諫楚王說:「黥布善於用兵,人民素來就畏懼他。而且兵法上說:諸侯的軍隊在自己的領土上作戰的,這叫做散地。現在又將軍對分為三個部分,只要黥布擊敗我們的一支軍隊,其他的便會逃跑了,哪裡能相互救援呢!」
楚王不聽。黥布果然在攻破了他的一支軍隊之後,其他的兩支軍隊便都分散逃跑了。這時黥布已經知道劉邦親自率兵前來,因此便帶領軍隊往西邊進發,與劉邦的軍隊在蘄西相遇,雙方在甀這個地方會師。
文王以蜀大將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惟會亦以為蜀可取,豫共籌度地形,考論事勢。景元三年冬,以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文王勑青、徐、兖、豫、荊、揚諸州,並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為將伐吳者。四年秋,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會統十餘萬衆,分從斜谷、駱谷入。先命牙門將許儀在前治道,會在後行,而橋穿,馬足陷,於是斬儀。儀者,許褚之子,有功王室,猶不原貸。諸軍聞之,莫不震竦。蜀令諸圍皆不得戰,退還漢、樂二城守。魏興太守劉欽趣子午谷,諸軍數道平行,至漢中。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會使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會徑過,西出陽安口,遣人祭諸葛亮之墓。使護軍胡烈等行前,攻破關城,得庫藏積糓。姜維自沓中還,至陰平,合集士衆,欲赴關城。未到,聞其已破,退趣白水,與蜀將張翼、廖化等合守劒閣拒會。會移檄蜀將吏士民曰:
〈三國志.蜀書十一.霍峻傳〉: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篤,於鄉里合部曲數百人。篤卒,荊州牧劉表令峻攝其衆。表卒,峻率衆歸先主,先主以峻為中郎將。先主自葭萌南還襲劉璋,留峻守葭萌城。張魯遣將楊帛誘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後璋將扶禁、向存等帥萬餘人由閬水上,攻圍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纔數百人,伺其怠隙,選精銳出擊,大破之,即斬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廣漢為梓潼郡,以峻為梓潼太守、裨將軍。在官三年,年四十卒,還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詔諸葛亮曰:「峻旣佳士,加有功於國,欲行酹。」遂親率群僚臨會弔祭,因留宿墓上,當時榮之。
子弋,字紹先,先主末年為太子舍人。後主踐阼,除謁者。丞相諸葛亮北駐漢中,請為記室,使與子喬共周旋游處。亮卒,為黃門侍郎。後主立太子璿,以弋為中庶子,璿好騎射,出入無度,弋援引古義,盡言規諫,甚得切磋之體。後為參軍庲降屯副貳都督,又轉護軍,統事如前。時永昌郡夷獠恃險不賔,數為寇害,乃以弋領永昌太守,率偏軍討之,遂斬其豪帥,破壞邑落,郡界寧靜。遷監軍將軍,領建寧太守,還統南郡事。景耀六年,進號安南將軍。是歲,蜀并于魏。弋與巴東領軍襄陽羅憲各保全一方,舉以內附,咸因仍前任,寵待有加。
裴松之註:
漢晉春秋曰: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旣定,不聽。及成都不守,弋素服號哭,大臨三日。諸將咸勸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詳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與魏和,見遇以禮,則保境而降,不晚也。若萬一危辱,吾將以死拒之,何論遲速邪!」得後主東遷之問,始率六郡將守上表曰:「臣聞人生於三,事之如一,惟難所在,則致其命。今臣國敗主附,守死無所,是以委質,不敢有貳。」晉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後遣將兵救援呂興,平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進號崇賞焉。弋孫彪,晉越嶲太守。襄陽記曰:羅憲字令則。父蒙,避亂於蜀,官至廣漢太守。憲少以才學知名,年十三能屬文。後主立太子,為太子舍人,遷庶子、尚書吏部郎,以宣信校尉再使於吳,吳人稱美焉。時黃皓預政,衆多附之,憲獨不與同,皓恚,左遷巴東太守。時右大將軍閻宇都督巴東,為領軍,後主拜憲為宇副貳。魏之伐蜀,召宇西還,留宇二千人,令憲守永安城。尋聞成都敗,城中擾動,江邊長吏皆弃城走,憲斬稱成都亂者一人,百姓乃定。得後主委質問至,乃帥所統臨于都亭三日。吳聞蜀敗,起兵西上,外託救援,內欲襲憲。憲曰:「本朝傾覆,吳為脣齒,不恤我難而徼其利,背盟違約。且漢已亡,吳何得乆,寧能為吳降虜乎!」保城繕甲,告誓將士,厲以節義,莫不用命。吳聞鍾、鄧敗,百城無主,有兼蜀之志,而巴東固守,兵不得過,使步協率衆而西。憲臨江拒射,不能禦,遣參軍楊宗突圍北出,告急安東將軍陳騫,又送文武印綬、任子詣晉王。協攻城,憲出與戰,大破其軍。孫休怒,復遣陸抗等帥衆三萬人增憲之圍。被攻凡六月日而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大半。或說憲奔走之計,憲曰:「夫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為也,畢命於此矣。」陳騫言於晉王,遣荊州刺史胡烈救憲,抗等引退。晉王即委前任,拜憲淩江將軍,封萬年亭侯。會武陵四縣舉衆叛吳,以憲為武陵太守巴東監軍。泰始元年改封西鄂縣侯。憲遣妻子居洛陽,武帝以子襲為給事中。三年冬,入朝,進位冠軍將軍、假節。四年三月,從帝宴于華林園,詔問蜀大臣子弟,後問先輩宜時叙用者,憲薦蜀郡常忌、杜軫、壽良、巴西陳壽、南郡高軌、南陽呂雅、許國、江夏費恭、琅邪諸葛京、汝南陳裕,即皆叙用,咸顯於世。憲還,襲取吳之巫城,因上伐吳之策。憲方亮嚴正,待士不倦,輕財好施,不治產業。六年薨,贈安南將軍,謚曰烈侯。子襲,以淩江將軍領部曲,早卒,追贈廣漢太守。襲子徽,順陽內史,永嘉五年為王如所殺。此作「獻」,名與本傳不同,未詳孰是也。
〈三國志.蜀書十三.黃權傳〉:
先主薨於永安。先是,吳王孫權請和,先主累遣宋瑋、費禕等與相報荅。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芝見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亮荅之曰:「吾思之乆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問其人為誰?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脩好於權。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權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權乃見之,語芝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偪,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脣齒,進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權默然良乆曰:「君言是也。」遂自絕魏,與蜀連和,遣張溫報聘於蜀。蜀復令芝重往,權謂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芝對曰:「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并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權大笑曰:「君之誠欵,乃當爾邪!」權與亮書曰:「丁厷掞張,〔掞音夷念反,或作豔。臣松之案漢書禮樂志曰「長離前掞光耀明」。左思蜀都賦「摛藻掞天庭」。孫權蓋謂丁厷之言多浮豔也。〕陰化不盡;和合二國,唯有鄧芝。」及亮北住漢中,以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亮卒,遷前軍師前將軍,領兖州刺史,封陽武亭侯,頃之為督江州。權數與芝相聞,饋遺優渥。延熈六年,就遷為車騎將軍,後假節。十一年,涪陵國人殺都尉反叛,芝率軍征討,即梟其渠帥,百姓安堵。〔華陽國志曰:芝征涪陵,見玄猿緣山。芝性好弩,手自射猿,中之。猿拔其箭,卷木葉塞其創。芝曰:「嘻,吾違物之性,其將死矣!」一曰:芝見猿抱子在樹上,引弩射之,中猿母,其子為拔箭,以木葉塞創。芝乃歎息,投弩水中,自知當死。〕十四年卒。
芝為大將軍二十餘年,賞罰明斷,善卹卒伍。身之衣食資仰於官,不苟素儉,然終不治私產,妻子不免饑寒,死之日家無餘財。性剛簡,不飾意氣,不得士類之和。於時人少所敬貴,唯器異姜維云。子良,襲爵,景耀中為尚書左選郎,晉朝廣漢太守。
太祖在長安,欲親征蜀,廙上疏曰:「聖人不以智輕俗,王者不以人廢言。故能成功於千載者,必以近察遠,智周於獨斷者,不恥於下問,亦欲博采必盡於衆也。且韋弦非能言之物,而聖賢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淺,願自比於韋弦。昔樂毅能用弱燕破大齊,而不能以輕兵定即墨者,夫自為計者雖弱必固,欲自潰者雖彊必敗也。自殿下起軍以來,三十餘年,敵無不破,彊無不服。今以海內之兵,百勝之威,而孫權負險於吳,劉備不賔於蜀。夫夷狄之臣,不當兾州之卒,權、備之籍,不比袁紹之業,然本初以亡,而二寇未捷,非闇弱於今而智武於昔也。斯自為計者,與欲自潰者異勢耳。故文王伐崇,三駕不下,歸而脩德,然後服之。秦為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東向稱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斃於外,而不卹民於內也。臣恐邊寇非六國之敵,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勢,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勢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勢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於今之計,莫若料四方之險,擇要害之處而守之,選天下之甲卒,隨方面而歲更焉。殿下可高枕於廣夏,潛思於治國;廣農桑,事從節約,脩之旬年,則國富民安矣。」太祖遂進前而報廙曰:「非但君當知臣,臣亦當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事例九
預言王世充決戰失敗後,一定不敢再出城門了。預言擊敗竇建德之後,王世充自然就會投降。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李世民率領大軍進駐青城宮。軍營尚未建造完成,王世充已經率領二萬的軍隊從方諸門出來,面臨穀水進行列陣。
一些將領因此感到恐懼,李世民則率領精銳騎兵在北邙列陣,並且登上高處觀察王世充的陣形。接著李世民對將領們說:「敵人軍隊進逼得非常緊迫了!王世充出動了所有軍隊,是想要用一次的決戰來定勝負。今天如果能打敗他,日後他就不敢再出來了啊!」
於是李世民命令屈突通率領五千步兵渡過穀水,進行列陣,以抵擋王世充的大軍。並告誡屈突通說:「等雙方軍隊接觸後,就放煙火,我會率領騎兵南下攻擊他。」
屈突通的步兵與王世充的軍隊才剛交戰時,李世民已經率領騎兵從高處直下衝擊王世充的部隊。雙方從辰時一直打到午時,敵人才開始撤退。李世民便放縱軍隊前去追擊,斬首了七八千人。李世民最後就在洛陽城下紮營。王世充這一戰之後果然不敢再出來作戰了,只是堅守洛陽城,以等待竇建德的援助。
李世民便命令軍隊挖掘壕溝,把王世充圍困起來之後,率領軍隊前去迎戰竇建德的援軍。
這時候竇建德率領的十多萬軍隊,已經來到了酸棗。蕭瑀、屈突通、封德彝等大臣都認為如此一來,唐朝的軍隊腹背受敵,恐怕不是萬全的計策,因此向李世民請求把軍隊撤退回穀州,以觀察情況,再決定行動。
李世民告訴他們說:「王世充糧食已經用完,將領、士兵已經不團結了。我們應該不用疲勞的去攻擊他,而應該坐著等待他開始衰敗。竇建德剛剛擊敗孟海公,因此將領驕傲、士兵懈怠,我們應該前去佔據武牢關,扼住這個重要關卡,以避免他的大軍與王世充的大軍會合。如果竇建德冒險與我爭鋒,那麼我們一定能擊潰他啊!如果他不想跟我們交戰,十日之內,王世充就會自己崩潰了。如果現在不迅速趕去武牢關,等竇建德進入了武牢關,最近剛剛投降我們的許多城市,一定不能守住他的攻勢。如果竇建德與王世充會合了,那還能對他們怎麼辦呢?」
秦王府的記室薛收也對李世民說:「王世充佔據洛陽,府庫藏有豐富的資源,他的憂患在於缺乏糧食,因此才被我們牽制著。竇建德統率十多萬的軍隊前來抵抗我們的軍隊,也應該會出盡他的猛將,想要與我們迅速決戰。如果放縱他們兩人結合起來,轉運河北的積蓄以互相資助,那麼伊、洛地區之間的戰鬥就不會停止了啊!大王現在只要親自率領勇猛的精銳騎兵,先去佔據成皋的險要地形,以逸待勞,以對抗敵人疲憊的軍隊,那麼只要一次戰鬥就能擊潰竇建德了。竇建德一敗,那麼王世充自然就會投降。不過數十天,兩國的君主,就可以被綁在我們的軍旗下面了。蕭瑀等人為什麼要請求退兵呢!」
李世民回答說:「說得好。」
屈突通又請求解除對王世充的包圍,讓軍隊去佔據險要的地勢,以等待新的變化。李世民也不允許,於是留下了屈突通輔佐李元吉繼續包圍王世充。李世民則親自率領三千五百人的騎兵趕到武牢關。
李世民的精銳騎兵到了武牢關之後,只是防守而不與竇建德作戰,雙方相持了二十幾天。五月,間諜回報李世民說:「竇建德正在等待我們的馬飼料用完後,在河水的北邊進行牧馬時,對我們發動襲擊。」
李世民於是故意在河渚間放牧了千餘匹的馬以引誘竇建德。清晨時,竇建德果然率領所有的軍隊前來,在汜水東邊列陣;而王世充的弟弟王世辨從徐州派來支援竇建德的郭士衡則率領數千人在竇建德南邊列陣。竇建德等人的軍隊的陣形長度達到數里長,並在列陣之後開始鼓譟起來。
李世民手下諸位將領因此感到恐懼。李世民率領數位騎兵到達高處觀察敵人的陣形後,對諸位將領說:「竇建德的軍隊是從山東開始發動的,沒有見過大的敵人。現在他們渡過險要的地形卻喧嘩起來,這是士兵心中不把命令當回事的表現。他們逼近武牢城而列陣,這是有輕視我們的意思。我按下軍隊不出去作戰,等他們氣勢衰弱,因為列陣時間長久而使士卒飢餓後,一定會自己撤退。到時候我們再追擊他們,沒有不能擊敗他們的道理。我對先生們預言,我們一定會在午時之後擊敗他們。」
竇建德列完陣後,從辰時等到午時,士兵們已經都非常飢餓疲倦,開始坐了下來,又爭著喝水。竇建德便開始準備撤退了。
李世民於是派遣宇文士及率領騎兵行經敵人陣形的西邊,並奔馳著往南邊行進,以引誘敵人。敵人的陣形果然出現騷動,竇建德於是調轉軍隊準備再次列陣,以迎戰李世民軍隊。竇建德軍隊還來不及整齊隊形,李世民已經率領軍隊前來對竇建德發動猛烈攻勢。沒多久,雙方所有軍隊展開大決戰,喧嘩聲與灰塵充滿四處的空間。李世民率領程咬金、秦叔寶等猛將揮著軍旗,從竇建德陣形的前面衝到他陣形的後面。竇建德的士兵眼見陣形前後都有李世民的軍旗,驚慌之下,竇建德軍隊被打得崩潰。李世民追擊逃跑的竇建德軍隊達三十里的距離,總共斬殺了三千多人,俘虜了五萬多人,生擒了竇建德。
王世充聽到竇建德在武牢關戰敗後,自知不敵,便投降了。
李世民在稱王後曾經對他的臣下們說:「朕自從發動戰爭以來,每一次都親自指揮,只要看一下軍隊的陣形,就知道它的強弱。我常常用比較弱的部隊去對抗敵人比較強的部隊,用我比較強的部隊去對抗敵人比較弱的部隊。敵人攻擊我比較弱的部隊,追擊他們時不會超過一百數十步。但我攻擊它比較弱的部隊時,一定會超過它陣形的邊界,然後再調轉部隊從他的背後攻擊它。如此一來,敵人的軍隊沒有不崩潰的。我常用這個方法來取勝,這是因為對這個策略背後的道理進行過深刻思考的緣故啊!」
李世民這次對付竇建德,很顯然也用上了這個戰術。
事例十
劉備派遣將領吳蘭屯駐下邳,曹操則派遣曹洪征討吳蘭。劉備派遣張飛屯駐固山,想要切斷曹軍後方。
曹軍將帥們對此感到猶豫狐疑,曹洪便對他們說:「賊人如果真的是想要切斷道路,就應當伏兵潛匿行蹤,今日反而虛張聲勢,這正表示了他不能做到啊!應當在他們軍隊尚未集結完畢的時候,趕緊去攻擊吳蘭,吳蘭被打敗了,那麼張飛就會自行離開了。」於是便聚集軍隊攻擊吳蘭,大敗吳蘭,張飛果然自行離去了!
曹軍將帥們對此感到猶豫狐疑,曹洪便對他們說:「賊人如果真的是想要切斷道路,就應當伏兵潛匿行蹤,今日反而虛張聲勢,這正表示了他不能做到啊!應當在他們軍隊尚未集結完畢的時候,趕緊去攻擊吳蘭,吳蘭被打敗了,那麼張飛就會自行離開了。」於是便聚集軍隊攻擊吳蘭,大敗吳蘭,張飛果然自行離去了!
事例十一
黥布果然如薛公所料想的,採用了下策。先向東攻擊了楚王,楚王劉賈敗逃後死在富陵這個地方。黥布完全接管了他的剩餘部隊,便渡過淮水攻擊楚王。楚王發動軍隊,將軍隊分為三個隊伍,打算讓這三個部隊相互救援並產生奇兵的效果,並在徐、僮之間與黥布交戰,於是有人勸諫楚王說:「黥布善於用兵,人民素來就畏懼他。而且兵法上說:諸侯的軍隊在自己的領土上作戰的,這叫做散地。現在又將軍對分為三個部分,只要黥布擊敗我們的一支軍隊,其他的便會逃跑了,哪裡能相互救援呢!」
楚王不聽。黥布果然在攻破了他的一支軍隊之後,其他的兩支軍隊便都分散逃跑了。這時黥布已經知道劉邦親自率兵前來,因此便帶領軍隊往西邊進發,與劉邦的軍隊在蘄西相遇,雙方在甀這個地方會師。
事例十二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七月後。
黑山盜賊于毒、白繞、眭固等人率領十餘萬的軍隊掠奪魏郡、東郡。那裡的政府官員無法抵抗,曹操因此率領軍隊前往東郡迎戰盜賊,結果曹操在濮陽遇到了白繞,並將他打得大敗。袁紹因此上奏朝廷,推舉曹操為東郡太首。
初平三年(192年),春天。
曹操將軍隊駐紮在頓丘。這時候,于毒率領軍隊侵犯東郡的首府所在地東武陽。於是曹操就率領軍隊打算向西邊去抄襲于毒在黑山的根據地。這時候他的手下都認為應該率領軍隊回去東武陽,而非去攻擊于毒在黑山的根據地。曹操對此解釋說:「孫臏為了援救趙國而攻打魏國首都大梁城,耿弇想要讓西安城的叛賊逃跑而去攻打臨菑城。假使黑山盜賊聽到我向西去攻擊他們的根據地,他們如果率領軍隊返回黑山來,那麼到時候東武陽的危機就自然解除了啊!如果他們不返回黑山,而我卻能擊垮他們的根據地,那麼盜賊不能攻下東武陽也是必然的事情啊!」
於是曹操就向西進攻黑山盜賊的根據地,于毒聽到消息後,便放棄了東武陽而回去解救根據地。曹操在途中襲擊了眭固,又在內黃攻擊於夫羅率領的匈奴軍隊,都將他們打敗了。
這年四月,司徒王允與呂布聯合殺死了董卓。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人又斬殺了王允,攻打呂布。呂布被打敗後,向東逃出武關。
其他相關資料補充
〈三國志.魏書二十八.鍾會傳〉:文王以蜀大將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惟會亦以為蜀可取,豫共籌度地形,考論事勢。景元三年冬,以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文王勑青、徐、兖、豫、荊、揚諸州,並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為將伐吳者。四年秋,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會統十餘萬衆,分從斜谷、駱谷入。先命牙門將許儀在前治道,會在後行,而橋穿,馬足陷,於是斬儀。儀者,許褚之子,有功王室,猶不原貸。諸軍聞之,莫不震竦。蜀令諸圍皆不得戰,退還漢、樂二城守。魏興太守劉欽趣子午谷,諸軍數道平行,至漢中。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會使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會徑過,西出陽安口,遣人祭諸葛亮之墓。使護軍胡烈等行前,攻破關城,得庫藏積糓。姜維自沓中還,至陰平,合集士衆,欲赴關城。未到,聞其已破,退趣白水,與蜀將張翼、廖化等合守劒閣拒會。會移檄蜀將吏士民曰:
〈三國志.蜀書十一.霍峻傳〉: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篤,於鄉里合部曲數百人。篤卒,荊州牧劉表令峻攝其衆。表卒,峻率衆歸先主,先主以峻為中郎將。先主自葭萌南還襲劉璋,留峻守葭萌城。張魯遣將楊帛誘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後璋將扶禁、向存等帥萬餘人由閬水上,攻圍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纔數百人,伺其怠隙,選精銳出擊,大破之,即斬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廣漢為梓潼郡,以峻為梓潼太守、裨將軍。在官三年,年四十卒,還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詔諸葛亮曰:「峻旣佳士,加有功於國,欲行酹。」遂親率群僚臨會弔祭,因留宿墓上,當時榮之。
子弋,字紹先,先主末年為太子舍人。後主踐阼,除謁者。丞相諸葛亮北駐漢中,請為記室,使與子喬共周旋游處。亮卒,為黃門侍郎。後主立太子璿,以弋為中庶子,璿好騎射,出入無度,弋援引古義,盡言規諫,甚得切磋之體。後為參軍庲降屯副貳都督,又轉護軍,統事如前。時永昌郡夷獠恃險不賔,數為寇害,乃以弋領永昌太守,率偏軍討之,遂斬其豪帥,破壞邑落,郡界寧靜。遷監軍將軍,領建寧太守,還統南郡事。景耀六年,進號安南將軍。是歲,蜀并于魏。弋與巴東領軍襄陽羅憲各保全一方,舉以內附,咸因仍前任,寵待有加。
裴松之註:
漢晉春秋曰: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旣定,不聽。及成都不守,弋素服號哭,大臨三日。諸將咸勸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詳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與魏和,見遇以禮,則保境而降,不晚也。若萬一危辱,吾將以死拒之,何論遲速邪!」得後主東遷之問,始率六郡將守上表曰:「臣聞人生於三,事之如一,惟難所在,則致其命。今臣國敗主附,守死無所,是以委質,不敢有貳。」晉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後遣將兵救援呂興,平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進號崇賞焉。弋孫彪,晉越嶲太守。襄陽記曰:羅憲字令則。父蒙,避亂於蜀,官至廣漢太守。憲少以才學知名,年十三能屬文。後主立太子,為太子舍人,遷庶子、尚書吏部郎,以宣信校尉再使於吳,吳人稱美焉。時黃皓預政,衆多附之,憲獨不與同,皓恚,左遷巴東太守。時右大將軍閻宇都督巴東,為領軍,後主拜憲為宇副貳。魏之伐蜀,召宇西還,留宇二千人,令憲守永安城。尋聞成都敗,城中擾動,江邊長吏皆弃城走,憲斬稱成都亂者一人,百姓乃定。得後主委質問至,乃帥所統臨于都亭三日。吳聞蜀敗,起兵西上,外託救援,內欲襲憲。憲曰:「本朝傾覆,吳為脣齒,不恤我難而徼其利,背盟違約。且漢已亡,吳何得乆,寧能為吳降虜乎!」保城繕甲,告誓將士,厲以節義,莫不用命。吳聞鍾、鄧敗,百城無主,有兼蜀之志,而巴東固守,兵不得過,使步協率衆而西。憲臨江拒射,不能禦,遣參軍楊宗突圍北出,告急安東將軍陳騫,又送文武印綬、任子詣晉王。協攻城,憲出與戰,大破其軍。孫休怒,復遣陸抗等帥衆三萬人增憲之圍。被攻凡六月日而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大半。或說憲奔走之計,憲曰:「夫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為也,畢命於此矣。」陳騫言於晉王,遣荊州刺史胡烈救憲,抗等引退。晉王即委前任,拜憲淩江將軍,封萬年亭侯。會武陵四縣舉衆叛吳,以憲為武陵太守巴東監軍。泰始元年改封西鄂縣侯。憲遣妻子居洛陽,武帝以子襲為給事中。三年冬,入朝,進位冠軍將軍、假節。四年三月,從帝宴于華林園,詔問蜀大臣子弟,後問先輩宜時叙用者,憲薦蜀郡常忌、杜軫、壽良、巴西陳壽、南郡高軌、南陽呂雅、許國、江夏費恭、琅邪諸葛京、汝南陳裕,即皆叙用,咸顯於世。憲還,襲取吳之巫城,因上伐吳之策。憲方亮嚴正,待士不倦,輕財好施,不治產業。六年薨,贈安南將軍,謚曰烈侯。子襲,以淩江將軍領部曲,早卒,追贈廣漢太守。襲子徽,順陽內史,永嘉五年為王如所殺。此作「獻」,名與本傳不同,未詳孰是也。
〈三國志.蜀書十三.黃權傳〉:
先主薨於永安。先是,吳王孫權請和,先主累遣宋瑋、費禕等與相報荅。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芝見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亮荅之曰:「吾思之乆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問其人為誰?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脩好於權。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權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權乃見之,語芝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偪,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脣齒,進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權默然良乆曰:「君言是也。」遂自絕魏,與蜀連和,遣張溫報聘於蜀。蜀復令芝重往,權謂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芝對曰:「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并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權大笑曰:「君之誠欵,乃當爾邪!」權與亮書曰:「丁厷掞張,〔掞音夷念反,或作豔。臣松之案漢書禮樂志曰「長離前掞光耀明」。左思蜀都賦「摛藻掞天庭」。孫權蓋謂丁厷之言多浮豔也。〕陰化不盡;和合二國,唯有鄧芝。」及亮北住漢中,以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亮卒,遷前軍師前將軍,領兖州刺史,封陽武亭侯,頃之為督江州。權數與芝相聞,饋遺優渥。延熈六年,就遷為車騎將軍,後假節。十一年,涪陵國人殺都尉反叛,芝率軍征討,即梟其渠帥,百姓安堵。〔華陽國志曰:芝征涪陵,見玄猿緣山。芝性好弩,手自射猿,中之。猿拔其箭,卷木葉塞其創。芝曰:「嘻,吾違物之性,其將死矣!」一曰:芝見猿抱子在樹上,引弩射之,中猿母,其子為拔箭,以木葉塞創。芝乃歎息,投弩水中,自知當死。〕十四年卒。
芝為大將軍二十餘年,賞罰明斷,善卹卒伍。身之衣食資仰於官,不苟素儉,然終不治私產,妻子不免饑寒,死之日家無餘財。性剛簡,不飾意氣,不得士類之和。於時人少所敬貴,唯器異姜維云。子良,襲爵,景耀中為尚書左選郎,晉朝廣漢太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