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瑋
人物簡介
曹瑋:字寶臣,北宋大將,北宋大將曹彬次子。宋真宗曾在曹彬臨終前,詢問他對後事的安排,曹彬認為長子曹璨與次子曹瑋皆可以擔任將領,但是曹瑋各方面的能力更勝於曹璨。於是宋真宗就讓曹瑋接下了曹彬的棒子。曹瑋喜歡讀書,精通《春秋》、《左傳》。曹瑋在擔任宋朝將軍的四十年中,沒有戰敗過。他的主要功績表現在對西北邊防的加強上。曹瑋在五十八歲時過世,諡號武穆。趙元昊:西夏國開國皇帝,1038年11月10日至1048年1月19日在位。
王鬷:宋朝進士,年輕時曾經被曹瑋與王化基預言日後將當上大官,是有潛力的一號人物。王鬷在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四月時便擔任「同知樞密院事」,在寶元元年(1038年)時擔任「參知政事」,寶元二年(1039年)時擔任「知樞密院事」。因此直到趙元昊在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叛變之前,王鬷至少已經在樞密院工作達三年之久了。最終,王鬷在因趙元昊叛邊事件而被罷免之後,不久便得了暴烈的疾病而去世了。
宋仁宗:趙禎,宋朝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至1063年4月30日在位。
宋神宗:趙頊,宋朝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至1085年4月1日在位。
預言事例
預言王鬷在十幾年後將成為宋朝大官但做不到宰相。
預言趙元昊十幾年後將成為宋朝西方邊境的憂患。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河西首領趙元昊在邊境反叛。宋仁宗向各位大臣數次詢問邊防的準備情況,大臣們都對答不上來。等到宋朝軍隊西征失利後,宋仁宗又請諸位大臣檢討鄉兵缺失的問題,諸位大臣又久久不能說出個對策來。宋仁宗對此事感到大怒。第二天,執掌樞密院的大臣王鬷、陳執中與張觀等四人便都被罷免了。其中的王鬷被謫放到了河南府。
王鬷接近出發的時候,翰林學士蘇公儀因為與王鬷的交情深厚,因此出城來為他送行。
王鬷告訴蘇公儀說:「我這次的遠行,前十年已有人預言過了。」
蘇公儀說:「這是術士們胡說的,不要相信啊!」
王鬷說:「不是的。以前(天聖年間。天聖,是宋仁宗趙禎的年號,北宋使用該年號共計10年。時段介於1023年至1032年十一月。)在我擔任三司鹽鐵副使時,曾經為一件獄囚的案子到河北去。當時,南院使曹瑋自從在陝西謫官後,剛被起用為定州統帥。我到了他所在的定州後,等辦完了正事,便去拜訪他。曹瑋告訴我說:『你公事已經結束,自然應該回去了。但是明天我想請你再留一天,有幾句話想對你說。』我平時就喜愛曹瑋的人品、才幹,又聽說他有話要對我說,便留了下來。第二天,他給我準備的飯菜非常簡單、節儉。我們吃過飯後,他就撤下左右手下,對我說:『你滿面權骨,將來不是樞密輔臣,也是邊庭將帥,但可惜不能當到宰相。不出十年,你必會到達這個位置。但到那時,西方將會出現緊急的情況,你應該早些研究防備邊境的策略,並為此搜羅相關的人才。不然的話,到時候將無法應付突然來臨的變故啊!』我回答他說:『關於國家周圍邊境的事情,只有先生有透徹的理解,不知道有什麼可以教導我的嗎?』曹瑋回答說:『我在陝西的時候,河西的趙德明曾經派人運送戰馬到我國做交易,但因為獲利微薄而發怒,因此他想殺掉前來交易的人。誰都勸阻不住。但趙德明有一個兒子,當時才十幾歲,也極力的勸阻他的父親說:「我們是蠻族人,本來從事養馬的職業,現在卻拿這些戰馬去資助鄰國,以交換一些日常用品,這已經是失策了!現在更要為這件事去殺掉在邊境做交易的人,這樣就會失去眾人的擁護,那麼以後還有誰肯為我們賣命呢!」我聽說了他說的這些話後,私下想到:這小孩子想要利用邊境的人民,一定是有異常的大志向了!後來聽說這個孩子經常往來於兩國邊境的市場之中,我想認識他一下,因此多次想讓人把他引誘到我這裡來,卻總是沒有辦法做到。於是我就讓一個善於畫畫的人去把他的容貌畫了下來。畫好後,我一看他的相貌,真是一個英雄人物啊!這個孩子以後必定會成為邊境的禍患。算一下時間,剛好正在你擔任大官的時候。因此希望你對這件事要時刻勉勵自己啊!』我那個時候還很不以為然,現在知道他當時所畫的人,正是趙元昊啊!」
趙元昊在邊境叛變後,對宋朝文武百官造成了很大的震撼。這個震撼也造成了一股重新挖掘古代兵法思想魔力的風潮。因此在趙元昊的事件之後,宋朝許多文人開始重新研究起《孫子兵法》,並再次為這本在當時已經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兵書重新做註釋。宋朝朝廷更是加大力度的想要從古代的兵法中汲取養料,以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或者防止災難的擴大。於是產生了《武經總要》以及「武經七書」兩個官方計畫。
《武經總要》計畫,由宋仁宗發動。宋仁宗命令天章閣待制曾公亮與工部侍郎參知政事丁度等人花五年的時間編輯而成此書,書成之後,宋仁宗更親自為此書寫了序言。曾公亮等人主要進行兩項工作,一是把古代兵法相關的論述,重新拆解後,編輯成一篇;二是把古代戰例,分門別類後,編輯成一篇。因此這本書既有抽象的兵法思想,也有實際的戰例,以方便當時的將軍參考之用。(按:據拙作《孫子兵法論正》考證:「《武經總要》:曾公亮〔999年至1078年〕、丁度等奉敕撰。南宋.晁公武《讀書後志》稱:「康定中〔1040年至1041年〕,朝廷恐群帥昧古今之學,命公亮等採古兵法及本朝計謀方略。凡五年奏御,仁宗御製序文。」因此此書當成於慶曆〔1041年至1048年〕四年〔1044年〕。又〈宋史.丁度傳〉稱:「度著《邇英聖覽》十卷、《龜鑑精義》三卷、《編年總錄》八卷,奉詔領諸儒集《武經總要》四十卷」。而〈宋史.藝文志.子類.兵書類〉則記載:「曾公亮《武經總要》四十卷」。蓋其時曾公亮正任集賢校理知院也。」)
「武經七書」計畫,由宋神宗發動。宋神宗為了讓當時的將軍在研讀兵書時有一個好的版本可以閱讀,因此於元豐三年(1080年)命令最高學府國子監司業朱服、中國第一位武學博士何去非等人組織人力,針對古代最重要的七本兵書,進行選定版本、校對等整理工作。這七本書是:姜太公《六韜》、孫武《孫子兵法》、田穰苴《司馬法》、吳起《吳子兵法》、尉繚子《尉繚子》、黃石公《三略》、唐太宗李世民與李靖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其中黃石公以上共六本書都是秦朝以前的產物,《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是唯一一本秦朝以後產生的兵書,由此可見其重要性。這項工作總共進行了三年多的時間,才告完成。因此直到元豐六年(1083年)冬天,這七本兵書才完成了刊印的工作。七本兵書刊行之後,也從此成了古代將軍的必讀兵書。
這兩個計畫雖然沒能阻止宋朝的滅亡,但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思想遺產。往後根據這些書籍而成功者,仍不計其數。也算是當初制定計畫者所始料未及的!
未來的災難能阻止嗎?看完這則例子,不免令人喪氣。曹瑋給了王鬷十年的時間,希望他能提早對十年後將要來臨的災難預做準備,以免到時候措手不及。可惜王鬷居然輕忽視之,以致於白白浪費了十年光陰。那麼為什麼王鬷對曹瑋看好趙元昊的潛力不以為然呢?很顯然的,那是一種輕視武人(宋朝普遍風氣),以及輕視趙元昊職業身分的態度使然。「一個養馬人的兒子,能成什麼氣候呢?」或許這就是王鬷當年心裡的實際想法,也是他不以為然的原因。最終,王鬷不是敗在趙元昊手上,而是敗在了他自己的態度上!王鬷的官位就做到這裡,不也是很恰當的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