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圍棋與兵法

  近日收集資料發現兩則與圍棋、兵法有關的文字,分享如下:

〈意林.新論十七卷〉:
  世有圍碁,或言兵法之類。上者張置疎遠,多得道路而勝。中者務相遮絕,爭便求利。下者守邊隅,趨作𦊱目,生于小地。猶薛公之言黥布反也,上計取吳、楚,廣地道;中計塞城臯,遮要爭利;下計據長江以臨越,守邊隅,趨作𦊱目者也。更始將相不防衞,𦊱中死、棊中生也。

〈藝文類聚.巧藝部.圍棋〉:

  梁武帝《圍棋賦》曰:圍奩象天,方局法地,抨則廣羊文犀,子則白瑤玄玉。方眼無斜,直道不曲。爾乃建將軍,布將士,列兩陣,驅雙軌;徘徊鶴翔,差池鷰起;用忿兵而不顧,亦憑河而必危;癡無成術而好鬥,非智者之所為;運疑心而猶豫,志無成而必虧。今一棋之出手,思九事而為防,敵謀斷而計屈,欲侵地而無方,不失行而致寇,不助彼而為強,不讓他以增地,不失子而云亡。落重圍而計窮,欲佻巧而行促,劇疏勒之屯邅,甚白登之困辱。或龍化而超絕,或神變而獨悟。勿膠柱以調瑟,專守株而待兔。或有少棋,已有活形,失不為悴,得不為榮;若其苦戰,未必能平,用折雄威,致損令名。故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東西馳走,左右周章,善有翻覆,多致敗亡。雖畜銳以將取,必居謙以自牧,譬猛獸之將擊,亦俛耳而固伏。若局勢已勝,不宜過輕,禍起於所忽,功墜於垂成。至如玉壺銀臺,車廂井欄,既見知於曩日,亦在今之可觀。或非劫非時,兩懸兩生。局有眾勢,多不可名。或方四聚五,花六持七。雖涉戲之近事,亦臨局而應悉。或取結角,或營邊鄙。或先點而亡,或先撇而死。故君子以之遊神,先達以之安思,盡有戲之要道,窮情理之奧祕。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老子公案徹底了結

  以下為《道德經論正》所收集整理出的歷代諸子、古籍徵引《老子》或老子的實例,時間從《老子》成書前(成書前徵引者只有老聃自己與弟子文子)開始,一直收錄到梁元帝為止。學界在這纏訟了一個世紀以上的公案中所犯的最可笑的錯誤有兩個,一是整個世紀的學者竟然無人可以完全引出以下的案例(而且這些徵引案例可能尚未收羅殆盡),二是疑古派以及正方居然沒有人意識到一個如此簡單的邏輯,即:既然《老子》為老聃所寫是史書記載明確的事情,那麼想要證明《老子》為偽書便得先確認以下所有書籍與《老子》重疊者究竟是:一書引《老子》,二還是《老子》引書,三書與《老子》有共同來源,四書與《老子》重疊的文字屬於基本語彙、語句範疇!學界最荒謬之處在於可以「睜眼盲」,完全不顧以下客觀實例,而展開無止盡的「論戰」!其可悲、可笑之處,已經令人歎為觀止!至如文子《文子》、程本《子華子》、孔子《孝經》、列子《列子》等「已經被疑古派證偽而成為學界共識」的證明「偽書」過程無一不是如此!整個學界病入膏肓,毫無邏輯思辨能力可言!卻封殺個人論文以掩蓋真相!明目張膽、目無法紀,蔣中正若地下有知,豈不捧腹大笑!原來封殺一個人可以如此簡單!只要把「羹」分配平均,編織一些荒謬謊言,以聯合正反力量協力封殺,就能徹底讓一個人被封殺到毫無還擊能力!哪還需要背負什麼殺人魔、獨裁者的惡名!
  如此世界,如此學界,如此民主社會!如此人心!豈不可悲!
  至於《道德經論正》全書已經上架,近日即將正式發佈!敬請期待!而《老子》公案僅此一表,依據歷史紀載以及客觀徵引案例以及邏輯,已經足以了結!其他更詳細的介紹與分析,請見《道德經論正》相關章節,不贅!

朔雪寒 2016.12.25


  關於本書結論:《老子》為老聃所作,成書於前511年之後,晚於《孫子兵法》。《文子》為老子弟子,《文子》一書收錄了大量的老聃授課記錄!
  關於老子公案:從北宋陳師道到2005年,主要有27位學者參與,發表論文與專書在34篇、本以上。其他吠聲之百犬、學舌之鸚鵡,難以數計!學術界的「共識」因此「形成」!「《老子》不是老聃寫的,《老子》不是一人一時之作」的「無知」謬論至此「底定」數十年!這些謬論,筆者已在《道德經論正》一書中全部逐一駁斥完畢,並徵引了一個世紀以來沒有學者能徵引出來的《老子》徵引表(如下),同時考證了孔子拜師老聃的時間,以及其他種種非引文證據!詳細考證請參考《道德經論正》全書,不贅!若對老子公案的始末有興趣,可參考:〈道德經論正.疑古謬論綜駁〉〈道德經論正.疑古謬論綜駁.羅根澤《古史辨》第六冊序言〉。若對所有疑古謬論的反駁有興趣,可參考:《道德經論正》目錄的相關連結文章。至於以上提及的27位主要學者以及34篇主要文章,列表如下:
陳師道、葉適、黄震、吳子良、宋濂、畢沅、汪中崔述牟廷相胡適《老子略傳》梁啟超《論老子書作於戰國之末》張煦《梁任公提訴老子時代一案判決書》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高亨《老子正詁》前記黃方剛《老子》年代之考證錢穆《關於《老子》成書年代之一種考察》胡適《與錢穆先生論老子問題書》素癡《老子的年代問題》胡適《與馮友蘭先生論老子問題書》馮友蘭《《老子》年代問題》張季同《關於老子年代的一假定》羅根澤《老子及《老子》書的間題》顧頡剛《從《呂氏春秋》推測《老子》之成書年代》胡適《評論近人考據老子年代的方法》馮友蘭《讀《評論近人考據《老子》年代的方法》答胡適之先生》孫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冊並論老子之有無》錢穆《再論《老子》成書年代》郭沫若《老聃.關尹.環淵》羅根澤《再論老子及《老子》書的問題》錢穆《老子雜辨》許抗生《老子研究》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何炳棣《有關《孫子》、《老子》的三篇考證》尹振環《重識老子與《老子》》


表格 11歷代徵引老聃、老子原文引文對照表
徵引者
徵引時段
徵引片段與原文比對
章號
老聃
老聃在世時
〈列子.黃帝〉:
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老子.四十一〉: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質真若輸。
41


〈列子.黃帝〉:
老聃曰:「兵彊則滅,木彊則折。柔弱者生之徒,堅彊者死之徒。」
〈老子.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者則不勝,木強則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76


〈列子.力命〉:
老聃語關尹曰:「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老子.七十三〉: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73
文子
516年九月庚申日前
定簡《文子》:
之高,始于足下;千方之群,始于寓强。
〈文子.道德〉:
十圍之木始於把,百仞之臺始於下,此天之道也。
〈老子.六十四〉:
合抱之木,生於豪末;九成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64


定簡《文子》:
〔文〕子曰:「道產之,德畜之。」
〈老子.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51


定簡《文子》:
……地,大器也,不可執,不可為,為者販(敗),執者失。
〈文子.道德〉:
天下大器也,不可執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老子.二十九〉:
夫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29


定簡《文子》:
人道法于天道也。持〕大者,損有(又)損之;持高者,下有(又)下之。
〈老子.四十八〉: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



〈文子.道原〉:
故曰民多智能,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去彼取此,天殃不起。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愉者萬物之祖也,三者行則淪於無形。
〈老子.十七〉:
以政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奚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民多智慧,而衺事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老子.六十五〉:
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也;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也。
1765
尹喜

〈關尹子.九藥〉:
關尹子曰:言某事者,甲言利,乙言害,丙言或利或害,丁言俱利俱害,必居一于此矣,喻道者不言。
〈老子.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默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73
叔向
514年秋季至前509年前
〈說苑.敬慎〉:
韓平子問於叔向曰:「剛與柔孰堅?」對曰:「臣年八十矣,齒再墮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觀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剛強者死之徒也。』」
〈老子.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
〈老子.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彊。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彊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4376
鄧析
501年前
〈鄧析子.轉辭〉:
忠怠於宦成,病始於少瘳,禍生於懈慢,孝衰於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也。
〈老子.六十四〉:
民之從事,常於其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
64
孔子
479年四月己丑日前
〈荀子.法行〉:
孔子曰:「惡!賜!是何言也!夫君子豈多而賤之,少而貴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並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故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老子.五十八〉: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8


〈孔子家語.三恕〉:
子曰:「聰明叡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老子.四十八〉: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
48


〈弟子問〉:
宰我問君子。子曰:「予,汝能慎終與始,斯善矣!為君子乎?汝焉能也!」
〈老子.六十四〉:
民之從事,常於其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
64


〈說苑.權謀〉:
孔子曰:「聖人轉禍為福,報怨以德。」此之謂也。
〈老子.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於其易,為大乎於其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63


〈說苑.復恩〉:
孔子曰:「物之難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惡,數之理也。人而得之,在於外假之也。」
〈老子.六十三〉: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63


〈莊子.知北遊〉:
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末應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
〈老子.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5


〈莊子.秋水〉:
  孔子遊於匡,宋人圍之數匝,而絃歌不惙。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孔子曰:「來!吾語女。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無幾何,將甲者進,辭曰:「以為陽虎也,故圍之;今非也,請辭而退。」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德經〉〈老子.五十〉:「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兵。」今日眾多版本「避」皆作「遇」。
50
孔子
496年至前493年夏四月丙子
〈孔子家語.賢君〉:
孔子曰:「其可也。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知得之己者,則知得之人。所謂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謂也。」
〈群書治要.尸子.處道〉:
仲尼曰:「得之身者得之民,失之身者失之民,不出於戶而知天下,不下其堂而治四方,知反之於己者也。」
〈老子.四十七〉:
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不窺牖,可以知天道。
47
伍員
485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勾踐十二年〉:
吳王大悅,曰:「越貢二女,乃勾踐之盡忠於吳之證也。」子胥諫曰:「不可,王勿受也。臣聞:『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昔桀易湯而滅,紂易文王而亡,大王受之,後必有殃。」
〈老子.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12
子路
484年冬季前
〈孔子家語.三恕〉:
子路問於孔子曰:「有人於此,披褐而懷玉,何如?」子曰:「國無道,隱之可也;國有道,則袞冕而執玉。」
〈老子.七十〉:
夫惟無知,是以不吾知也。知我者稀,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70
顏回
481年前
〈韓詩外傳.卷九〉:
顏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異,問於夫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蠻貊之言也;賜之所言,朋友之言也;回之所言,親屬之言也。」
〈老子.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

言偃
479年四月己丑日至前468年四月己亥日
〈孔叢子.雜訓〉:
子游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則生,其所不及則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廣莫大焉,民之受賜也普矣,莫識其由來者。『上德不德,是以無德。』」季孫曰:「善。」
〈老子.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38
陽晝

〈說苑.政理〉:
子賤曰:「釣道奈何?」陽晝曰:「夫扱綸錯餌,迎而吸之者也,陽橋也,其為魚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魴也,其為魚也博而厚味。」
〈老子.四十一〉:
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41
子夏
約前489年至479年四月己丑日
子夏與孔子對話,孔子引用老聃直接傳授的知識。相關記載見於〈孔子家語.執轡〉、〈孔子家語.子貢問〉、〈禮記.曾子問〉。

子夏
約前489年至前468
子夏對魯哀公說:「仲尼學乎老聃」,相關記載見於〈新序.雜事第五〉。

曾子
約前486年至479年四月己丑日
曾子與孔子對話,孔子引用老聃直接傳授的知識。相關記載見於〈禮記.曾子問〉。

季康子
484年至479年四月己丑日
季康子與孔子對話,孔子引用老聃直接傳授的知識。相關記載見於〈孔子家語.五帝〉。

孟武伯
481年八月辛丑日至前479年夏四月己丑日
孟武伯與孔子對話,孔子引用老聃直接傳授的知識。相關記載見於〈孔叢子.記義〉。

萇弘
520年夏四月戊辰日至506年秋七月
〈孔叢子.嘉言〉記載孔子訪問萇弘,孔子離開後,萇弘對劉文公評價了孔子其人。〈禮記.樂記〉記載了賓牟賈與孔子對談,孔子在言談中引用從萇弘聽來的知識。

程本
475年上下
〈子華子.執中〉:
子華子曰:「聖人貴中,君子守中。中之為道也幾矣!寓中六指,中存乎其間,兩端之建而中不廢也。是故,中則不既矣!小人恣睢,好盡物之情而極其埶,其受禍也必酷矣。何以言之?朱明長羸不能盡其所以為溫也,必隨之以揪斂之氣而為秋;玄武冱陰不能盡其所以寒也,必隨之以敷榮之氣而為春。孰為此者?天也。天且不可以盡,而況於人乎?
〈老子.二十三〉: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崇朝,驟雨不崇日。孰為此者?天地也。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從事於得者,得者同於得;從事於失者,失者同於失。於道者,道亦得之;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老子.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詘,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523
范蠡
473年前
〈越絕書.外傳枕中〉:
范子曰:「君辱則死,固其義也。立死。下士人而求成邦者,上聖之計也。且夫廣天下,尊萬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者,唯兵。兵之要在於人,人之要在於穀。故民眾則主安,穀多則兵疆。王而備此二者,然後可以圖之也。」
〈老子.八十〉:
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
80
素問
307年前
〈素問.上古天真論〉: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
〈老子.八十〉:
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與往來。
〈老子.五十七〉: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靖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80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而耳目聰明,身體強健,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老子.一〉:
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玄。
〈老子.二〉: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12


〈素問.移精變氣論〉:
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歧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老子.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1


〈素問.氣交變大論〉:
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
〈老子.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者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77


〈素問.至真要大論〉:
帝曰:善。治之柰何。歧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
〈老子.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者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77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老子.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亂。
64


〈靈樞.九鍼十二原〉:
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老子.四十一〉:
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41
墨子

〈墨子.經說下〉:
賈:盡也者,盡去其以不讎也。其所以不讎去,則讎正。賈也宜不宜,正欲不欲,若敗邦鬻室嫁子。
〈老子.六十四〉: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以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
64
鬼谷子

〈鬼谷子.本經陰符〉:
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老子.四十七〉:
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不窺牖,可以知天道。其出镾遠,其知镾尟。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47
尉繚子
約前369至前319
〈尉繚子.兵談〉:
戰勝於外,福產於內。……〔心之生智〕,耳之生聰,目之生明。然使心狂者誰也?難得之貨也。使耳聾者誰也?曰□□□□。〔使目盲〕者誰也?曰□澤好色也。……耳聾……
〈老子.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2


〈尉繚子.治本〉:
木器液,金器腥,聖人飲於土,食於土,故埏埴以為器,天下無費。
〈老子.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11
魏惠王
369至前319
〈戰國策.魏策一.魏公叔痤為魏將〉:
(或魏惠王對公叔說,或否。)故老子曰:「聖人無積,盡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公叔當之矣。
〈老子.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81
蘇秦
339年至前329
〈戰國策.楚策一.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
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臣聞:治之其未亂,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後憂之,則無及已。故願大王之早計之。」
〈老子.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亂。
64
顏斶
311年至前301
〈戰國策.齊策四.齊宣王見顏斶〉:
(顏斶對齊宣王說)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是其賤之本與?」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而尊貴士與?
〈老子.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蹷。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39
莊子
307
〈莊子.大宗師〉: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老子.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25


〈莊子.至樂〉:
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
〈老子.三十九〉:
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老子.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芒惟芴。芴兮芒兮,其中有象;芒兮芴兮,其中有物。
2139


〈莊子.胠篋〉:
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
〈老子.八十〉:
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與往來。
80


〈莊子.山木〉:
奢聞之:「既雕既琢,復歸於朴。」
〈老子.二十八〉: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28


〈莊子.在宥〉:
故「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老子.十三〉: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天下矣。
13


〈莊子.山木〉:
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
〈老子.二十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


〈莊子.達生〉:
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老子.十〉: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五十一〉: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051


〈莊子.知北遊〉:
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老子.三十八〉: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老子.四十八〉: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
3848


〈莊子.在宥〉:
(偽託老聃曰)故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老子.十九〉:
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莊子.天下〉: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
〈老子.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老子.七十八〉:
故聖人之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之主。
2878


〈莊子.庚桑楚〉:
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已。」
〈老子.二十二〉:
少則得,多則惑。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
〈老子.五十五〉:
含德之厚者,比之於赤子也。蜂蠆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㱊,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則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活國,能無以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02255


〈莊子.寓言〉:
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於梁而遇老子。……老子曰:「而雎雎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老子.四十一〉: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質真若輸。
41


〈莊子.讓王〉:
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托天下也。
〈老子.十三〉: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天下矣。
13


〈莊子.胠篋〉:
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三十六〉:
魚不可侻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6


〈莊子.胠篋〉:
故曰:「大巧若拙。」
〈老子.四十五〉:
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45


〈莊子.知北遊〉:
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末應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
〈老子.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25
慎子
齊宣王、齊湣王時
〈慎子.外篇〉:
行高者,人妒之;權重者,主疑之;祿厚者,人怨之。夫行益高者,意益下;權益重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溥。修此三者,人不怨。故老子曰:「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老子.三十九〉: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39


〈慎子.外篇〉:
智之極者,知智果不足以周物,故愚;辨之極者,知辨果不足以喻物,故訥;勇之極者,知勇果不足以勝物,故怯。是以,老子曰:「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老子.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
22
田駢
齊宣王、齊湣王時
〈淮南子.道應〉:
田駢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願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已。雖無除其患害,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可陶冶而變化也。齊國之政,何足問哉!此老聃之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者也。」
〈老子.十四〉: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芴芒,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14
尹文子
齊宣王、齊湣王時
〈尹文子.大道上〉:
全治而無闕者,大小多少,各當其分。
〈老子.六十三〉: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63


〈尹文子.大道下〉:
老子曰:「民不畏死,如何以死懼之。」
〈老子.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如之何其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孰敢也?
74


〈尹文子.大道上〉:
大道治者,則名、法、儒、墨自廢,以名、法、儒、墨治者,則不得離道。老子曰:「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寶。」
〈老子.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也,善人之所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於市,尊言可以加於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62


〈尹文子.大道下〉:
老子曰:「以政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政者,名法是也;以名法治國,萬物所不能亂。奇者,權術是也;以權術用兵,萬物所不能敵。
〈老子.五十七〉:
以政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奚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57
鶡冠子
約前244年至前236
〈鶡冠子.夜行〉:
天文也,地理也,月刑也,日德也,四時檢也,度數節也,陰陽氣也。五行業也,五政道也,五音調也,五聲故也,五味事也,賞罰約也。此皆有驗,有所以然者,「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成功遂事」,莫知其狀。圖弗能載,名弗能舉。強為之說曰:「芴乎芒乎,中有象乎,芒乎芴乎,中有物乎,窅乎冥乎,中有精乎。」致信究情,復反無貌,鬼見,不能為人業。故聖人貴夜行。
〈老子.十四〉: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可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十七〉:
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老子.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芒惟芴。芴兮芒兮,其中有象;芒兮芴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141721


〈鶡冠子.世兵〉:
禍乎福之所倚,福乎禍之所伏,禍與福如糾纏。渾沌錯紛,其狀若一,交解形狀,孰知其則。芴芒無貌,唯聖人而後決其意。斡流遷徙,固無休息,終則有始,孰知其極。
〈老子.五十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衺,正復為奇,善復為袄。
58


〈鶡冠子.環流〉:
故日月不足以言明,四時不足以言功。一為之法,以成其業,故莫不道。一之法立,而萬物皆來屬。法貴如言,言者萬物之宗也。
〈老子.四〉:
道盅而用之,又不滿。淵兮,似萬物之宗。
4


〈鶡冠子.備知〉:
故為者敗之,治者亂之,敗則傰,亂則阿,阿則理廢,傰則義不立。
〈老子.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29


〈鶡冠子.王鈇〉:
(鶡冠子)故主無異意,民心不徙,與天合則,萬年一范,則近者親其善,遠者慕其德而無已。是以其教不猒,其用不弊。
〈老子.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滿若盅,其用不窮。
45
荀子
約前238年左右
〈荀子.富國〉:
故自天子通於庶人,事無大小多少,由是推之。故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此之謂也。
〈老子.六十三〉: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荀子.不苟〉:
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彊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
〈老子.五十八〉: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8


〈荀子.榮辱〉:
是庶人之所以取煖衣飽食,長生久視,以免於刑戮也。
〈老子.五十九〉: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59


〈荀子.議兵〉:
以守則固,以征則強,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
〈老子.六十七〉:
夫慈,以陳則正,以守則固。
67


〈荀子.議兵〉:
孫卿子曰:……凡受命於主而行三軍,三軍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則主不能喜,敵不能怒:夫是之謂至臣。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
〈老子.六十四〉: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
64
呂氏春秋
239
〈呂氏春秋.重己〉:
使烏獲疾引牛尾,尾絕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豎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順也。世之人主貴人,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
〈老子.五十九〉: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59


〈呂氏春秋.樂成〉:
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老子.四十一〉: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1


〈呂氏春秋.別類〉:
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物多類然而不然,故亡國僇民無已。
〈老子.七十一〉: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71


〈呂氏春秋.制樂〉:
故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聖人所獨見,眾人焉知其極。
〈老子.五十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衺,正復為奇,善復為袄。
58


〈呂氏春秋.大樂〉:
大樂,君臣父子長少之所歡欣而說也。歡欣生於平,平生於道。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於知之矣。
〈老子.三十五〉: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老子.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之不皦,其下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14


〈呂氏春秋.音初〉:
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臺,飲食必以鼓。
〈老子.六十四〉:
合抱之木,生於豪末;九成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4


〈呂氏春秋.論人〉:
故知知一,則復歸於樸,嗜欲易足,取養節薄,不可得也。
〈老子.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大制無割。
28


〈呂氏春秋.貴生〉:
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託天下。
〈老子.十三〉: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天下矣。
13


〈呂氏春秋.君守〉:
故曰:「不出於戶而知天下,不窺於牖而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
〈老子.四十七〉:
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不窺牖,可以知天道。其出镾遠,其知镾尟。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47


〈呂氏春秋.論人〉:
故知知一,則復歸於樸,嗜欲易足,取養節薄,不可得也。
〈老子.二十八〉: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28
韓非
233年前
〈韓非子.六反〉:
老聃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4


〈韓非子.內儲說下〉:
故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三十六〉: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魚不可侻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6


〈韓非子.難三〉:
老子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也。」其子產之謂矣。
〈老子.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知也。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也;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也。常知此兩者,亦稽式也。能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復至於大順。
65


〈韓非子.難三〉:
故曰:「魚不可脫於深淵。」……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三十六〉: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魚不可侻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6


〈韓非子.解老〉:
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曰:「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故曰:「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故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故曰:「攘臂而仍之。」……故曰:「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故曰「道之華也。」……是以曰「愚之首也」。故曰:「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故曰:「去彼取此。」
〈老子.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
38


〈韓非子.解老〉:
故曰:「禍兮福之所倚。」……故曰:「福兮禍之所伏」……故諭人曰:「熟知其極。」……故曰:「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故曰:「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五十八〉:
其政閔閔,其民偆偆;其政詧詧,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衺,正復為奇,善復為袄。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8


〈韓非子.解老〉:
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嗇。」……故曰:「夫謂嗇,是以蚤服。」……故曰:「重積德。」……故曰:「蚤服是謂重積德。」……故曰「無不克」。……故曰「重積德則無不克」。……故曰:「無不克則莫知其極。」……故曰:「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故曰:「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故曰:「深其根。」……故曰:「固其柢。」……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老子.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59


〈韓非子.解老〉:
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故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故曰:「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故曰:「聖人亦不傷民。」……故曰:「兩不相傷。」……故曰:「兩不相傷,則德交歸焉。」
〈老子.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0


〈韓非子.解老〉:
故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也。」……故曰:「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矣。」……故曰:「禍莫大於可欲。」……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故曰:「咎莫憯於欲利。」
〈老子.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播;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6


〈韓非子.解老〉:
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老子.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之不皦,其下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芴芒。
14


〈韓非子.解老〉:
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老子.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


〈韓非子.解老〉:
故曰:「出生入死。」……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故曰:「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故曰:「陸行不遇兕虎。」……故曰:「入軍不備甲兵。」……故曰:「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錯其爪,兵無所容其刃。」……故曰:「無死地焉。」動無死地,而謂之「善攝生」矣。
〈老子.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50


〈韓非子.解老〉:
故曰:「慈故能勇。」……民眾則國廣,是以舉之曰:「儉故能廣。」……是以故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故曰:「慈於戰則勝,以守則固。」……故曰:「吾有三寶,持而寶之。」
〈老子.六十七〉:
天下皆謂吾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吾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是謂入死門!夫慈,以陳則正,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67


〈韓非子.解老〉:
故曰:「帶利劍。」……故曰:「資貨有餘。」……故「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貨資有餘者,是之謂盜竽矣。」
〈老子.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猒飲食,貨財有餘,是謂盜夸。盜夸,非道也哉!
53


〈韓非子.解老〉:
故曰:「拔。」……故曰:「脩之身,其德乃真。」……故曰:「脩之家,其德有餘。」……故曰:「脩之鄉,其德乃長。」……故曰:「脩之邦,其德乃豐。」……故曰:「脩之天下,其德乃普。」……故曰:「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老子.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撥,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54


〈韓非子.喻老〉:
故曰:「卻走馬以糞。」……故曰:「戎馬生於郊。」……故曰:「罪莫大於可欲。」……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故曰:「咎莫憯於欲得。」……故曰:「知足之為足矣。」
〈老子.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播;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6


〈韓非子.喻老〉:
故曰:「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孫叔敖之謂也。
〈老子.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撥,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54


〈韓非子.喻老〉:
故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故曰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也。」……故曰:「輕則失臣,躁則失君」,主父之謂也。
〈老子.二十六〉:
重為輕根,靖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榮觀,宴處超然。如之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26


〈韓非子.喻老〉:
故曰:「魚不可脫於深淵。」……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故曰:「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故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老子.三十六〉: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疆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疆。魚不可侻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6


〈韓非子.喻老〉:
故曰:「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故曰:「聖人蚤從事焉。」
〈老子.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於其易,為大乎於其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63


〈韓非子.喻老〉:
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謀也。」
〈老子.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亂。
64


〈韓非子.喻老〉:
故曰:「見小曰明。」……故曰:「守柔曰強。」
〈老子.五十二〉:
天下有始,可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彊。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52


〈韓非子.喻老〉:
故曰:「聖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無病也。」
〈老子.七十一〉: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吾病。
71


〈韓非子.喻老〉:
故曰:「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故曰:「學不學,復歸眾人之所過也。」……故曰:「恃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
〈老子.六十四〉: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以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
64


〈韓非子.喻老〉:
故曰:「不出於戶,可以知天下;不闚於牖,可以知天道。」……故曰:「其出彌遠者,其智彌少。」……故曰:「不行而知。」能並視,故曰:「不見而明。」……故曰:「不為而成。」
〈老子.四十七〉:
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不窺牖,可以知天道。其出镾遠,其知镾尟。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47


〈韓非子.喻老〉:
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老子.四十一〉: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41


〈韓非子.喻老〉:
故曰:「自見之謂明。」……故曰:「自勝之謂強。」
〈老子.三十三〉: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彊也。知足者富也,彊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33


〈韓非子.喻老〉:
故曰:「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老子.二十七〉: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此謂要妙。
27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季孫好士,終身莊,居處衣服,常如朝廷,而季孫適懈,有過失,而不能長為也,故客以為厭易己,相與怨之,遂殺季孫。故君子去泰、去甚。
〈老子.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隨,或噤或吹,或強或剉,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
29
三略
漢初
〈三略.下略〉:
聖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墜,其克必矣。所以優游恬淡而不進者,重傷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

〈老子.三十一〉:
夫美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以恬憺為上。故不美也,若美,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殺人衆多,則以悲哀泣之。戰勝者,則以喪禮處之。
31
陸賈
195年四月甲辰前
〈新語.思務〉:
是以接輿、老萊所以避世於窮□□□□□而遠其尊也。君子行之於幽閒,小人厲之於士眾。《老子》曰:「上德不德。」□□□□□□虛也。
〈老子.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38
周市
208年十一月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
魏豹者,故魏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時封為寧陵君。秦滅魏,遷咎為家人。陳勝之起王也,咎往從之。陳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亂,忠臣乃見。今天下共畔秦,其義必立魏王後乃可。」齊、趙使車各五十乘,立周市為魏王。市辭不受,迎魏咎於陳。五反,陳王乃遣立咎為魏王。
〈老子.十八〉:
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貞臣。
18
宋忠

〈史記.日者列傳〉:
居三日,宋忠見賈誼於殿門外,乃相引屏語相謂自歎曰:「道高益安,勢高益危。居赫赫之勢,失身且有日矣。夫卜而有不審,不見奪糈;為人主計而不審,身無所處。此相去遠矣,猶天冠地屨也。此老子之所謂『無名者,萬物之始』也。天地曠曠,物之熙熙,或安或危,莫知居之。我與若,何足預彼哉!彼久而愈安,雖曾氏之義未有以異也。」
久之,宋忠使匈奴,不至而還,抵罪。而賈誼為梁懷王傅,王墮馬薨,誼不食,毒恨而死。此務華絕根者也。
〈老子.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1
賈誼
174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飛入賈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賈生既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溼,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其辭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凶同域。……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
〈老子.五十八〉:
其政閔閔,其民偆偆;其政詧詧,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衺,正復為奇,善復為袄。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8


〈群書治要.賈子〉:
語曰:轉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老子曰:「報怨以德」,此之謂也。
〈老子.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於其易,為大乎於其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63


〈新書.審微〉:
彼人也,登高則望,臨深則窺,人之性,非窺且望也,勢使然也。夫事有逐姦,勢有召禍。老聃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老子.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亂。
64
劉安
135
〈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上〉:
  淮南王安上書諫曰:
  臣聞:「軍旅之後,必有凶年。」言民之各以其愁苦之氣薄陰陽之和,感天地之精,而災氣為之生也。……。此老子所謂「師之所處,荊棘生之」者也。
〈老子.三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彊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疆。物壯則老,是謂非道。非道早已。」
30
淮南子
139年前
〈淮南子.主術〉:
是故,朝廷蕪而無跡,田野辟而無草。故太上,下知有之。橋直植立而不動,俯仰取制焉;人主靜漠而不躁,百官得修焉。
〈老子.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17


〈淮南子.道應〉:
光耀問於無有曰:「子果有乎?其果無有乎?」無有弗應也。光耀不得問,而就視其狀貌,冥然忽然,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搏之不可得,望之不可極也。光耀曰:「貴矣哉,孰能至于此乎!予能有無矣,未能無無也。及其為無無,又何從至於此哉!」故老子曰:「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老子.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老子.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稀及之矣。
1443


〈淮南子.齊俗〉:
譬若舟、車、楯、肆、窮廬,固有所宜也。故老子曰「不上賢」者,言不致魚於木,沉鳥於淵。
〈老子.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為無為,則無不為矣。
3


〈淮南子.精神〉:
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而形體者,所稟於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2


〈淮南子.齊俗〉: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為寬裕者曰勿數撓,為刻削者曰致其鹹酸而已矣。
〈老子.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0


〈淮南子.齊俗〉:
是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而足跡不接諸侯之境,車軌不結千里之外者,皆各得其所安。
〈老子.八十〉:
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與往來。
80


〈淮南子.原道〉: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極,深不可測,修極於無窮,遠淪於無涯,息耗減益,通於不訾。……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於天下者,以其淖溺潤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閒〔水是也〕。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有益於生〕。」
〈老子.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彊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彊,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老子.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稀及之矣。
4378


〈淮南子.詮言〉:
故老子曰:「虎無所措其爪,兕無所措其角。」蓋謂此也。
〈老子.五十〉: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50


〈淮南子.人閒〉: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謂也。
〈老子.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4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
〈老子.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老子.五十六〉:
知者不言也,言者不知也。
256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吾知也。」白公之謂也。
〈老子.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言有宗,事有主。夫惟無知,是以不吾知也。知我者稀,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70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此之謂也。
〈老子.五十七〉: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镾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民多智慧,而衺事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57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
〈老子.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㪜而棁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成名功遂,身退,天之道。
9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為天下谿。」
〈老子.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28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明白四達。能無以知乎!」
〈老子.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活國,能無以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為乎?
10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
〈老子.四〉:
道盅而用之,又不滿。淵兮,似萬物之宗。
4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勇於不敢則活。」由此觀之,大勇反為不勇耳。
〈老子.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
73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夫代大匠斫者,希不傷其手。」
〈老子.七十四〉:
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稀不自傷其手矣。
74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大制無割,故致數輿無輿也。」
〈老子.二十八〉: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大制無割。
〈老子.三十九〉:
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2839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見小曰明。」
〈老子.五十二〉:
見小曰明,守柔曰彊。
52


〈淮南子.道應〉: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九〉:
成名功遂,身退,天之道。
9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其一焉。」以言其能包裹之也。
〈老子.二十五〉: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其一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貴以身為天下,焉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矣!」
〈老子.十三〉: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天下矣。
13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是故「用其光,復歸其明也。」
〈老子.五十二〉:
見小曰明,守柔曰彊。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老子.五十五〉:
含德之厚者,比之於赤子也。蜂蠆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㱊,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則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5255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也。」
〈老子.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撥,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
54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1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三十六〉:
魚不可侻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6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五〉:
虛而不詘,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5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老子.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3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曲則全,枉則正。」
〈老子.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正。
22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親之,故霸中國。
〈老子.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彊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彊,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故聖人之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之主。』正言若反也。
78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六十六〉: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猒,不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二十二〉: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也哉?誠全而歸之。
6622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老子.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滿若盅,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45


〈淮南子.道應〉:
老子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老子.五十六〉:
知者不言也,言者不知也。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56


〈淮南子.道應〉:
老子曰:「能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老子.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彊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彊,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故聖人之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之主。』正言若反也。
78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能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老子.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彊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彊,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故聖人之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之主。』正言若反也。
78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人無棄人,物無棄物,是謂襲明。」
〈老子.二十七〉: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人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物無棄物。是謂襲明。
27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二〉:
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處。夫惟不處,是以不去。
2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故「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老子.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芒惟芴。芴兮芒兮,其中有象;芒兮芴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也,善人之所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於市,尊言可以加於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2162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一曰:「知足不辱。」
〈老子.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四十四〉: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744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
〈老子.三十九〉: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39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老子.二十三〉: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從事於得者,得者同於得;從事於失者,失者同於失。
23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
〈老子.二十八〉: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28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老子.二十〉: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0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老子.十九〉:
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19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老子.二十七〉: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此謂要妙。
27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
〈老子.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10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知而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也!」
〈老子.七十一〉: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吾病。
71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老子.五十二〉:
天下有始,可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彊。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52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去彼取此。」
〈老子.三十八〉:
處其實,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
38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老子.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稀及之矣。
43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老子.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稀及之矣。
43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牖以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此之謂也。
〈老子.四十七〉:
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不窺牖,可以知天道。其出镾遠,其知镾尟。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47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善閉者,無關鍵而不可開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
〈老子.二十七〉:
善行者無徹迹,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無籌策,善閉者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
27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
〈老子.十六〉:
至虛極,守靖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16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焉。」
〈老子.七十五〉:
夫惟無以生為貴者,是賢於貴生也。
75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其政悶悶,其民純純,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老子.五十八〉:
其政閔閔,其民偆偆;其政詧詧,其民缺缺。
58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方而不割,廉而不劌。」
〈老子.五十八〉: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8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十八〉:
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貞臣。
18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不新成。」
〈老子.十五〉: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15


〈淮南子.道應〉:
故老子曰:「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也。」
〈老子.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37
韓嬰
約前140年至前87
〈韓詩外傳.卷一〉:
故惟其無為,能長生久視,而無累於物矣。
〈老子.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59


〈韓詩外傳.卷五〉:
百禮洽則百意逐,百意逐則陰陽調,陰陽調則寒暑均,寒暑均則三光清,三光清則風雨時,風雨時則群生寧,如是、則天道得矣。是以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知天道。
〈韓詩外傳.卷三〉:
昔者,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非目能視乎千里之前,非耳能聞乎千里之外,以己之情量之也。
〈老子.四十七〉:
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不窺牖,可以知天道。其出镾遠,其知镾尟。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47


〈韓詩外傳.卷三〉:
故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乎?故能成其私。」
〈老子.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7


〈韓詩外傳.卷七〉:
故老子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三十六〉: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疆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疆。魚不可侻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6


〈韓詩外傳.卷九〉:
老子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其用不屈。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滿若盅,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靖勝熱,知清靖以為天下正。
〈老子.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播;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44546
董仲舒
約前157年至前141
〈春秋繁露.保位權〉:
  為人君者,居無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無聲,靜而無形,執一無端,為國源泉。
〈老子.二〉: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2
司馬談

〈史記.太史公自序〉:
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老子.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1
司馬遷
約前141年至前87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太史公曰:……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豈謂扁鵲等邪?若倉公者,可謂近之矣。
〈老子.三十一〉:
夫美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1


〈史記.酷吏列傳〉: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
〈老子.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老子.五十七〉: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民多智慧,而衺事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靖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四十一〉:
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385741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太史公曰:……「大直若詘,道固委蛇」,蓋謂是乎?
〈老子.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滿若盅,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45


〈史記.伯夷列傳〉: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老子.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79


〈史記.滑稽列傳〉:
傳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財。」
〈老子.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也,善人之所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於市,尊言可以加於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62


〈史記.貨殖列傳〉: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輓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老子.八十〉:
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與往來。
80


〈漢書.司馬遷傳〉:
僕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
〈老子.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播;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6
鹽鐵論
812
〈鹽鐵論.周秦〉:
「子產刑二人,殺一人,道不拾遺,而民無誣心。故為民父母,以養疾子,長恩厚而已。……老子曰:『上無欲而民樸,上無事而民自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比地何伍,而執政何責也?」
〈老子.五十七〉: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靖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57


〈鹽鐵論.未通〉:
文學曰:「……聞往者未伐胡、越之時,繇賦省而民富足,溫衣飽食,藏新食陳,布帛充用,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當此之時,卻走馬以糞。其後,師旅數發,戎馬不足,牸牝入陣,故駒犢生於戰地。六畜不育於家,五穀不殖於野,民不足於糟糠,何橘柚之所厭?傳曰:『大軍之後,累世不復。』」
〈老子.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播;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老子.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46


〈鹽鐵論.刺復〉:
春秋曰:「其政恢卓,恢卓可以為卿相。其政察察,察察可以為匹夫。」
〈老子.五十八〉:
其政閔閔,其民偆偆;其政詧詧,其民缺缺。
58


〈鹽鐵論.世務〉:
老子曰:「兕無所用其角,螫蟲無所輸其毒。」
〈老子.五十〉: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50


〈鹽鐵論.通有〉:
文學曰:「古者,采椽不斲,茅茨不翦,衣布褐,飯土硎,鑄金為鉏,埏埴為器,工不造奇巧,世不寶不可衣食之物,各安其居,樂其俗,甘其食,便其器。是以遠方之物不交,而崑山之玉不至。」
〈老子.八十〉:
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與往來。
〈老子.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180
說苑

〈說苑.敬慎〉:
老子曰:「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樂其所成,必顧其所敗。人為善者,天報以福;人為不善者,天報以禍也。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戒之,慎之!君子不務,何以備之?夫上知天、則不失時;下知地、則不。日夜慎之,則無災害。」
〈老子.五十八〉:
其政閔閔,其民偆偆;其政詧詧,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衺,正復為奇,善復為袄。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8


〈說苑.脩文〉:
惟有以者,惟能長生久視,而無累於物也。
〈老子.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59


〈說苑.政理〉:
孔子可謂通於化矣。故老子曰:「見小曰明。」
〈老子.五十二〉:
天下有始,可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52


〈說苑.君道〉:
老子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借人。」此之謂也。
〈老子.三十六〉: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魚不可侻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6


〈說苑.談叢〉:
必貴以賤為本,必高以下為基。天將與之,必先苦之;天將毀之,必先累之。
〈老子.三十九〉: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39
新序

〈新序.雜事第五〉:
老子曰:「能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也。」
〈老子.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故聖人之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之主。」正言若反也。
78


〈新序.雜事第五〉:
語曰:「轉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老子曰:「報怨以德。」此之謂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老子.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於其易,為大乎於其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63
疏廣
63年四月丙子
〈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
廣謂受曰:「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㪜而棁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成名功遂,身退,天之道。
449
魏相
65年至前61
〈漢書.魏相丙吉傳〉:
元康中,匈奴遣兵擊漢屯田車師者,不能下。上與後將軍趙充國等議,欲因匈奴衰弱,出兵擊其右地,使不敢復擾西域。相上書諫曰:「……今邊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萊之實,常恐不能自存,難於動兵。『軍旅之後,必有凶年。』言民以其愁苦之氣,傷陰陽之和也。出兵雖勝,猶有後憂,恐災害之變因此以生。」
〈老子.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彊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疆。物壯則老,是謂非道。非道早已。
30
揚雄
18年前
〈漢書.揚雄傳下〉:
孔子作春秋,幾君子之前睹也。老聃有遺言,貴知我者希,此非其操與!
〈老子.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言有宗,事有主。夫惟無知,是以不吾知也。知我者稀,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70
范升
28
〈後漢書.鄭范陳賈張列傳〉:
范升字辯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歲通《論語》、《孝經》,及長,習《梁丘易》、《老子》,教授後生。……建武二年……四年正月……「孔子曰:『博學約之,弗叛矣夫。』夫學而不約,必叛道也。顏淵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孔子可謂知教,顏淵可謂善學矣。老子曰:『學道日損。』損猶約也。又曰:『絕學無憂。』絕末學也。」
〈老子.四十八〉: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將欲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老子.二十〉: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048
王元
29
〈後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
而囂將王元、王捷常以為天下成敗未可知,不願專心內事。元遂說囂曰:「……要之,魚不可脫於淵,神龍失埶,即還與蚯蚓同。」囂心然元計,雖遣子入質,猶負其險阨,欲專方面,於是游士長者,稍稍去之。
〈老子.三十六〉: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疆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疆。魚不可侻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6
馮衍
56年四月前
〈後漢書.馮衍傳下〉:
建武末,上疏自陳曰:……衍不得志,退而作賦,又自論曰:馮子以為夫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誦古今以散思兮,覽聖賢以自鎮;嘉孔丘之知命兮,大老聃之貴玄;德與道其孰寶兮?名與身其孰親?
〈老子.三十九〉: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老子.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944
漢章帝劉炟
85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
伊屠於閭鞮單于宣,元和二年立。其歲,單于遣兵千餘人獵至涿邪山,卒與北虜溫禺犢王遇,因戰,獲其首級而還。冬,孟雲上言:「北虜以前既和親,而南部復往鈔掠,北單于謂漢欺之,謀欲犯塞,謂宜還南所掠生口,以慰安其意。」肅宗從太僕袁安議,許之。乃下詔曰:「……傳曰:『江海所以能長百川者,以其下之也。』少加屈下,尚何足病?……」
〈老子.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谷王。
66
班固
92年前
〈漢書.貨殖傳〉:
《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雜處。士相與言仁誼於閒宴,工相與議技巧於官府,商相與語財利於市井,農相與謀稼穡於田野,朝夕從事,不見異物而遷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雖見奇麗紛華,非其所習,辟猶戎翟之與于越,不相入矣。
〈老子.八十〉: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也,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與往來。
80


〈漢書.酷吏傳〉: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
〈老子.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無以為。
〈老子.五十七〉:
以政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奚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民多智慧,而衺事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靖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四十一〉:
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384157


〈漢書.食貨志〉: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老子.六十七〉:
夫慈,以陳則正,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67
王充
89年至105年四月前
〈論衡.狀留〉:
楓桐之樹,生而速長,故其皮肌不能堅剛。樹檀以五月生葉,後彼春榮之木,其材彊勁,車以為軸。殷之桑穀,七日大拱,長速大暴,故為變怪。大器晚成,寶貨難售者。不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
〈老子.四十一〉: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41


〈論衡.自然〉:
賢之純者,黃、老是也。黃者、黃帝也,老者、老子也。黃、老之操,身中恬澹,其治無為,正身共己而陰陽自和,無心於為而物自化,無意於生而物自成。……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
〈老子.三十八〉: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38


〈論衡.自然〉:
夫百姓、魚獸之類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
〈老子.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0


〈論衡.說日〉:
難曰:「附地之氣不行,人附地,何以行?」曰:「人之行,求有為也。人道有為,故行求。古者質朴,鄰國接境,鷄犬之聲相聞,終身不相往來焉。」
〈老子.八十〉:
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與往來。
80
廖扶
113年左右
〈後漢書.方術列傳上〉:
廖扶字文起,汝南平輿人也。習韓詩、歐陽尚書,教授常數百人。父為北地太守,永初中,坐羌沒郡下獄死。扶感父以法喪身,憚為吏。及服終而歎曰:「老子有言:『名與身孰親?』吾豈為名乎!」遂絕志世外。專精經典,尤明天文、讖緯,風角、推步之術。州郡公府辟召皆不應。就問災異,亦無所對。
〈老子.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44
張霸
121年前
〈後漢書.鄭范陳賈張列傳〉:
張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也。……視事三年,謂掾史曰:「太守起自孤生,致位郡守。蓋日中則移,月滿則虧。老氏有言:『知足不辱。』」遂上病。
〈老子.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4
許慎
121
〈說文解字.皿部.盅〉:
盅:器虛也。从皿中聲。《老子》曰:「道盅而用之。」
〈老子.四〉:
道盅而用之,又不滿。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4
馬融
125
〈後漢書.志.五行〉:
  (延光)四年三月戊午朔,日有蝕之,在胃十二度。隴西、酒泉、朔方各以狀上,史官不覺。〔註〕
  〔李賢註〕案《馬融集》,是時融為許令,其四月庚申,自縣上書曰:「……伏惟天象不虛。老子曰:『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消災復異,宜在於今。」
〈老子.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於其易,為大乎於其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63
翟酺
125年前
〈後漢書.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翟酺字子超,廣漢雒人也。四世傳詩。酺好老子,尤善圖緯、天文、歷筭。以報舅讎,當徙日南,亡於長安,為卜相工,後牧羊涼州。遇赦還。仕郡,徵拜議郎,遷侍中。……時安帝始親政事,追感祖母宋貴人,悉封其家。又元舅耿寶及皇后兄弟閻顯等並用威權。酺上疏諫曰:……故孔子曰「吐珠於澤,誰能不含」;老子稱「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此最安危戒,社稷之深計也。
〈老子.三十六〉:
魚不可侻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6
張衡
131
〈後漢書.張衡列傳〉: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乃設客問,作應閒以見其志云:……雖老氏曲全,進道若退,然行亦以需。
〈老子.四十一〉:
故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夷道若類,進道若退。
41


〈後漢書.天文上〉李賢註引張衡《靈憲》:
道根既建,自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氣同色,渾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其氣體固未可得而形,其遲速固未可得而紀也。
〈老子.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25
郎顗
133
〈後漢書.郎顗襄楷列傳下〉:
順帝時,災異屢見,陽嘉二年正月,公車徵,顗乃詣闕拜章曰:……天地之道,其猶鼓籥……老子曰:「人之飢也,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易》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曰:「大音希聲,大器晚成。」善人為國,三年乃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詘,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七十五〉:
民之飢者,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飢。民之難治者,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民之輕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惟無以生為貴者,是賢於貴生也。
〈老子.四十一〉:
故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夷道若類,進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質真若輸。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老子.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老子.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默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541737579
朱穆
163年前
〈後漢書.朱樂何列傳〉:
(朱穆《崇厚論》:)老氏之經曰:「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老子.三十八〉: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
38
延篤
167年前
〈後漢書.黨錮列傳〉:
劉祐字伯祖,中山安國人也。……延篤貽之書曰:「昔太伯三讓,人無德而稱焉。延陵高揖,華夏仰風。吾子懷蘧氏之可卷,體甯子之如愚,微妙玄通,沖而不盈,蔑三光之明,未暇以天下為事,何其劭與!」
〈老子.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老子.四〉:
道盅而用之,又不滿。
415
王符
170年前
〈潛夫論.釋難〉:
秦子問於潛夫曰:「耕種、生之本也,學問、業之末也。老聃有言:『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而孔子曰:『耕也,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敦問今使舉世之人,釋耨耒而程相群於學,何如?」
〈老子.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
38


〈潛夫論.思賢〉:
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易》稱「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老子.七十一〉: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吾病。
71


〈潛夫論.救邊〉:
且夫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是以聖王養民,愛之如子,憂之如家,危者安之,亡者存之,救其災患,除其禍亂。
〈潛夫論.邊議〉:
除其仁恩,且以計利言之。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願察開闢以來,民危而國安者誰也?上貧而下富者誰也?故曰:「夫君國,將民之以,民實瘠,而君安得肥?」
〈老子.三十九〉: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39
閻忠
184
〈後漢書.皇甫嵩朱雋列傳〉:
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亂,海內虛困。故信都令漢陽閻忠干說嵩曰:「……天道無親,百姓與能。今將軍受鉞於暮春,收功於末冬。」
〈老子.七十九〉: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79
袁渙
199
〈三國志.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也。……布誅,渙得歸太祖。渙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義,兼撫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與之死而可與之生。自大亂以來十數年矣,民之欲安,甚於倒懸,然而暴亂未息者,何也?意者政失其道歟!」
〈老子.三十一〉:
夫美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以恬憺為上。故不美也,若美,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殺人衆多,則以悲哀泣之。戰勝者,則以喪禮處之。
31
荀悅
200
〈前漢紀.孝文皇帝紀上〉:
如此之備,然後從四民,因其土宜,任其智力,安其居,樂其業,甘者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節,財足而不爭。
〈老子.八十〉: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也,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與往來。
80


〈前漢紀.孝哀皇帝紀上〉:
荀悅曰……事有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物有善而不居,惡而不可避。甘醴有鴆毒,藥酒有治病。是以君子以道折中,不肆心則不縱體焉。惟義而後已。
〈老子.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袌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侯以自稱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42
如淳

〈史記.太史公自序〉: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註一〕絀聰明,〔註二〕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註一〕集解如淳曰:「『知雄守雌』,是去健也。『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去羨也。」
  〔註二〕索隱如淳曰:「『不尚賢』,『絕聖棄智』也。」
  「知雄守雌」引自〈老子.二十八〉:「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不尚賢」、「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引自〈老子.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為無為,則無不為矣。」
  「絕聖棄智」引自〈老子.十九〉:「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也,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欲。」
28319
王商
211
〈三國志.蜀書.許麋孫簡伊秦傳〉:
  後劉璋遂使使招靖(許靖),靖來入蜀。璋以靖為巴郡、廣漢太守。南陽宋仲子於荊州與蜀郡太守王商書曰:「文休倜儻瑰瑋,有當世之具,足下當以為指南。」〔註〕
  〔裴松之註〕《益州耆舊傳》曰:商字文表,廣漢人,以才學稱,聲問著於州里。劉璋辟為治中從事。是時王塗隔絕,州之牧伯猶七國之諸侯也,而璋懦弱多疑,不能黨信大臣。商奏記諫璋,璋頗感悟。初,韓遂與馬騰作亂關中,數與璋父焉交通信,至騰子超復與璋相聞,有連蜀之意。商謂璋曰:「超勇而不仁,見得不思義,不可以為唇齒。老子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三十六〉: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魚不可侻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6
秦宓
214年前
〈三國志.蜀書.許麋孫簡伊秦傳〉:
宓報曰:「……道家法曰:『不見所欲,使心不亂。』是故天地貞觀,日月貞明;其直如矢,君子所履。洪範記灾,發於言貌,何戰國之譎權乎哉!」
〈老子.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3
程昱
220年前
〈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
是後中夏漸平,太祖拊昱背曰:「兗州之敗,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宗人奉牛酒大會,昱曰:「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乃自表歸兵,闔門不出。
〈老子.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4
高堂隆
235
〈三國志.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陵霄闕始構,有鵲巢其上,帝以問隆(高堂隆),對曰:「詩云『惟鵲有巢,惟鳩居之』。今興宮室,起陵霄闕,而鵲巢之,此宮室未成身不得居之象也。天意若曰,宮室未成,將有他姓制御之,斯乃上天之戒也。夫天道無親,惟與善人。不可不深防,不可不深慮。」
〈老子.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79
劉邵
240年至249年前
〈人物志.釋爭〉:
老子曰:「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故,君子以爭途之不可由也。
〈老子.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也哉?誠全而歸之。
22
王昶
259年前
〈三國志.魏書.徐胡二王傳〉:
  王昶字文舒,太原晉陽人也。……遂書戒之曰:……
  語曰:「如不知足,則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播;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6
裴楷
266
〈世說新語.言語〉:
晉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數,繫此多少。帝既不說,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進曰:「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帝說,群臣歎服。
〈老子.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蹷。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39
韋昭
273年前
《漢書音義》:
夫獄市兼受善惡,若窮極,姦人無所容竄;姦人無所容竄,久且為亂。秦人極刑而天下畔,孝武峻法而獄繁,此其效也。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參欲以道化其本,不欲擾其末。
〈老子.五十七〉: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靖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傅玄
278年前
〈群書治要.傅子〉:
老子不云乎:「信不足焉,有不信也。」
〈老子.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17


〈群書治要.傅子〉:
既得咎陶,既得伊尹,而又人人自用,是代大匠斫也。君臣易位,勞神之道也。
〈老子.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如之何其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孰敢也?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稀不自傷其手矣。
74
杜預
死於285
〈左傳.僖公十五年〉:
  初,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遇《歸妹》之《睽》。史蘇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無貺也。西鄰責言,不可償也。』《歸妹》之《睽》,猶無相也。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為嬴敗姬,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于宗丘。歸妹睽孤,寇張之弧,姪其從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虛。』」
  「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于宗丘。」杜預疏:「複音福,又音服。案車旁著,音福。《老子》所云『三十輻共一轂』是也。車旁著複,音服,是車下伏名義兔。縛如字,又扶臥反。」

  引自〈老子.十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1
陳壽
297年前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
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老子.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0
葛洪

〈抱朴子.仁明〉:
抱朴子答曰:「古人云,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子近之矣。……老子嘆上士,則曰『明白四達』,其說衰薄,則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老子.十〉: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為乎?
〈老子.三十八〉: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1038


〈抱朴子.黃白〉:
余曾諮於鄭君曰:「老君云:『不貴難得之貨。』而至治之世,皆投金於山,捐玉於谷,不審古人何用金銀為貴而遺其方也?」
〈老子.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老子.六十四〉: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以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
364


〈抱朴子.詰鮑〉:
讓爵辭祿,以釣虛名,則不如本無讓也。天下逆亂焉而忠義顯矣,六親不和焉而孝慈彰矣。
〈老子.十八〉:
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貞臣。
18


〈抱朴子.地真〉:
抱朴子曰:「余聞之師云,人能知一,萬事畢。知一者,無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之能知也。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金瀋羽浮,山峙川流,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存之則在,忽之則亡,向之則吉,背之則凶,保之則遐祚罔極,失之則命彫氣窮。老君曰: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一之謂也。」
〈老子.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蹷。
〈老子.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芒惟芴。芴兮芒兮,其中有象;芒兮芴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139
裴松之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
評曰:……臣松之以為蔣、費為相,克遵畫一,未甞徇功妄動,有所虧喪,外郤駱谷之師,內保寧緝之實,治小之宜,居靜之理,何以過於此哉!……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老子.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0
范曄
445年前
〈後漢書.東夷列傳〉:
論曰:……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亦徒有以焉爾。其後遂通接商賈,漸交上國。而燕人衛滿擾雜其風,於是從而澆異焉。老子曰:「法令滋章,盜賊多有。」若箕子之省簡文條而用信義,其得聖賢作法之原矣!
〈老子.五十七〉:
以政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奚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民多智慧,而衺事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57


〈後漢書.輿服上〉:
《書》曰:「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老子曰:「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此之謂也。
〈老子.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詘,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5


〈後漢書.荀韓鍾陳列傳〉:
論曰:……所謂「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老子.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滿若盅,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靖勝熱,知清靖以為天下正。
45
劉義慶
444年前
〈世說新語.德行〉:
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錢數百萬,以恤中表之貧者。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損有餘,補不足,天之道也。」
〈老子.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者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於天下者,其惟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邪。
77
顏延之
456
〈金樓子.戒子〉:
顏延年云:「……夫和之不備,或應以不和,猶信不足焉,必有不信。」
〈老子.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老子.二十三〉:
於道者,道亦得之;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1723
顧歡
474年前
〈南齊書.列傳.高逸〉:
佛道二家,立教既異,學者互相非毀。歡(顧歡)著《夷夏論》曰:「……老子云:『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一』之為妙,空玄絕於有(景)〔境〕,神化贍於無窮,為萬物而無為,處一數而無數,莫之能名,強號為一。在佛曰『實相』,在道曰『玄牝』。」
〈老子.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
〈老子.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622
蕭繹
508916日至555127
〈金樓子.立言下〉:
老子云:「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莫能向生之徒也。夫水之性也,寂寥長邁,此其本性也,其波濤鼓怒,頹山穴石,蓋有以云耳。
〈老子.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50


〈金樓子.立言下〉: 
菁茅,薪草也,《書》尊其貴;王雎,野鳥也,《詩》重其辭;羊雁,賤畜也,《禮》見其質;藂棘,鄙木也,《易》以定刑。所謂常善救物,故無棄財,而況人身,取人誠如是也。
〈老子.二十七〉:
善行者無徹迹,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無籌策,善閉者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人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物無棄物。
27


〈金樓子.立言下〉:
河上公序言:「周道既衰,老子疾時王之不為政,故著《道德經》二篇,西入流沙。至魏晉之間,詢諸大方,復失老子之旨,乃以無為為宗,背禮違教,傷風敗俗,至今相傳,猶未祛其惑。皇甫士安云:世人見其書云「谷神不死,是謂元牝」,故好事者遂假託老子以談神仙。老子雖存道德、尚清虛,然博貫古今,垂文述而之篇,及禮傳所載,孔子慕焉是也。而今人學者,乃欲棄禮學,絕仁義,云獨任清虛,可以致治,其違老子親行之言。
〈老子.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