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小說創作雜談之一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是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2007年出版的著作。津巴多在書中首次詳細敘述了史丹福監獄實驗的經過,並且對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案中美軍獄警虐待囚犯的現象作出了社會心理學解釋。
路西法是光之守護者,上帝最寵愛的天使,直到他挑戰上帝的權威,帶領一群墮落天使投身地獄,成為魔鬼撒旦。因此書名也可直譯為魔鬼效應。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是一個社會心理學術語,在緊急情況下,個體在有人在場時,出手幫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幾率與旁觀者人數成反比。換句話說,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進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1964年的Kitty Genovese被謀殺案是旁觀者效應最著名的事例,也是社會心理學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的最初刺激。
(以上出自維基百科,最後瀏覽日期:2010.9.9)
昨日有網友提出「路西法效應」,另一位網友充當了「圍觀者中出聲喝斥者」,昨日有上維基查了一下。這本書我沒看過,不過相關心理學的東西以及一部大概是改編自這本書的電影,我大概看過,但忘的差不多了。於是今早如廁時,突然想起了以前似乎看過一則報導。很像就是在紐約發生的兇案,劇情大概就是這樣。我想不該先去找這篇報導,就這樣把超短篇小說寫出來了。接著我再去找,也沒找到,似乎是去年的案例。
文中,美國的報案系統其實是911,但我覺得用110更好。所以後來有網友來文糾正(特此感謝,不方便具名。),我也沒改,但改了篇名。至於原因,各位應該能體味出來。尤其當你知道其實美國的報案系統就是911時,那效果就更強烈了。
這種小說創作其實牽涉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記憶力的問題。由於人善於遺忘,因此常常有張冠李戴的作法。譬如古書中常常出現注疏引文出處錯誤的問題。最近莫文尉的唱片就爆出了抄襲風波。結果莫文蔚矢口否認,認為那是自己的創作。我選擇相信她。但這其實有一種可能,假設她平常愛聽英文歌,小時曾經聽過,而忘了整首的旋律,或者曾在某個公共場所聽過,但自己忘了;由於自己是歌手又能作詞作曲,因此很容易能把這些旋律記下來。於是就有可能自己在洗澡時,把旋律複誦出來,卻自以為那是自己的創作。
菲利浦迪克(Philip K. Dick)的暢銷小說《記憶裂痕》(Paycheck)曾經有如下的情節(取自維基百科):
一個專門以逆向工程竊取最新技術的著名工程師,每當任務完成時,有關的全部記憶將被消除,酬勞則匯到他指定的銀行帳戶。在完成一次歷時三年的任務後,發現自己主動放棄高達千萬美元的酬勞,得到的只有一個裝着鎖匙、車票、髮膠等小東西的牛皮紙袋,隨後更被聯邦調查局調查及被不明人士追殺。他必須尋找蛛絲馬跡來找回記憶,揭開在背後醜陋的真相。
莫文蔚有可能因為忘記了其實這是自己聽過的一首歌,而這麼堅持。於是,連同我這篇短篇小說,我們就衍生了一個問題。如果由於我們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看過的某些事物,而又創造了相似甚至相同的事物,即便你能通過世界最強的測謊機的測謊,由於你自己便相信了這是自己的創作,那麼我們能說那還是自己的創作嗎?或許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以及,如果是這樣的話,法院在判決智慧財產權歸屬時,應該如何判?
後來網友指稱這應該叫做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因為自己就藏有五十幾本心理學的書籍,不過讀他們已經都是十年前的事情了。所以當初寫這篇要取名時,心中有點狐疑,但想有錯網友就會糾正,這是最快的糾正自己的方法。於是便丟了出來。(逆向搜索是非常困難的。我曾經為了逆向搜索一件事情費了整整一天的時間。目前的時間都很寶貴,只好採用此權宜之計。「逆向搜索」必然是搜索引擎的下一個突破口,而要完成逆向搜索的搜索引擎的設計,可能必須借助於一個完整的逆向辭典。)
這也是我在創作《暗箭》時,特別留意的事情。為了怕因為自己的善忘而把別人的心血結晶當成自己的創作。於是我選擇不看任何當今已經出版的相關小說,而只看之前的古代小說,來進行徹底的原創工作。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