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孔門弟子與孔子後裔徵引老子表

  道家與儒家在第一代創始人都還在的時候是最融洽的時候,其主要原因無非老聃當時已經名滿天下,手下眾多弟子個個才華出眾,如文子關尹子亢倉子、楊朱、孔子。而孔子也正因是老聃弟子,因此孔子門人怎麼可能不尊敬老師的老師呢?不僅如此,孔子的同門也是尊敬孔子的,譬如亢倉子就把孔子與閔損關於孝的言談收錄到自己的書中,文子也把老子與孔子的言談收到自己的書中,楊朱更直接認為孔子就是聖人。關於認孔子是聖人這件事,孔子弟子子夏也說過。資料引如下:

〈新序.雜事第五〉:

  魯哀公問子夏曰:「必學而後可以安國保民乎?」子夏曰:「不學而能安國保民者,未嘗聞也。」哀公曰:「然則五帝有師乎?」子夏曰:「有。臣聞黃帝學乎大真,顓頊學乎綠圖,帝嚳學乎赤松子,堯學乎尹壽,舜學乎務成跗,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威子伯,文王學乎鉸時子斯,武王學乎郭叔,周公學乎太公,仲尼學乎老聃。此十一聖人,未遭此師,則功業不著乎天下,名號不傳乎千世。」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此之謂也。夫不學不明古道,而能安國者,未之有也。
〈列子.楊朱〉:

  楊朱曰:「天下之美歸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惡歸之桀、紂。然而舜耕於河陽,陶於雷澤,四體不得蹔安,口腹不得美厚;父母之所不愛,弟妹之所不親。行年三十,不告而娶。及受堯之禪,年已長,智已衰。商鈞不才,禪位於禹,戚戚然以至於死:此天人窮毒者也。鯀治水土,績用不就,殛諸羽山。禹纂業事讎,惟荒土功,子產不字,過門不入;身體偏枯,手足胼胝。及受舜禪,卑宮室,美紱冕,戚戚然以至於死:此天人之憂苦者也。武王既終,成王幼弱,周公攝天子之政。邵公不悅,四國流言。居東三年,誅兄放弟,僅免其身,戚戚然以至於死:此天人之危懼者也。孔子明帝王之道,應時君之聘,伐樹於宋,削迹於衛,窮於商周,圍於陳蔡,受屈於季氏,見辱於陽虎,戚戚然以至於死:此天民之遑遽者也。凡彼四聖者,生无一日之歡,死有萬世之名。名者,固非實之所取也。雖稱之弗知,雖賞之不知,與株塊无以異矣。桀藉累世之資,居南面之尊,智足以距群下,威足以震海內;恣耳目之所娛,窮意慮之所為,熙熙然以至於死:此天民之逸蕩者也。紂亦藉累世之資,居南面之尊;威无不行,志无不從;肆情於傾宮,縱欲於長夜;不以禮義自苦,熙熙然以至於誅:此天民之放縱者也。彼二凶也,生有從欲之歡,死被愚暴之名。實者固非名之所與也,雖毀之不知,雖稱之弗知,此與株塊奚以異矣。彼四聖雖美之所歸,苦以至終,同歸於死矣。彼二凶雖惡之所歸,樂以至終,亦同歸於死矣。

  老聃這一派與孔子這一派,何時開始交惡的呢?大概都是四五代弟子之後了,目前可考的就是從莊子開始,在列子(關尹子弟子)時仍然是稱讚的多,楊朱對孔子的稱讚便記載在《列子》之中。到了《莊子》反諷孔子的地方就多了非常多!而此時那種師承關係早已淡薄無味了!那麼從孔子開始對老聃的尊敬,除了以上的例子,又能從哪裡得到客觀的證據與支持呢?那無非就是孔子個人對老子五十幾次的徵引(主要是暗引,詳見《道德經論正》相關徵引表格與逐條分析說明),以及孔子第一代弟子(第一代以後弟子的文獻今日所見不多,譬如《公孫尼子》也只剩下局部文字。)、孔子直系後裔對老子的徵引,這些都能體現一個事實,就是當時(孔子在時)老聃在孔子弟子中的地位是崇高的,眾人也都熟悉記載其「語錄」的《文子》。如果按照《道德經論正》的相關統計,那麼整個從孔子發源的儒家,凡是留下了文獻、故事的,直到先秦結束,幾乎都能找到這些儒家徵引《老子》或《文子》中「老子曰」的案例!徵引不是瞎掰的思想線索,而是切切實實的文字比對,是絕對客觀的證據!以下是《道德經論正》中關於孔子第一代弟子與孔子後裔徵引老子的對照表。這些東西本應可以寫成論文,但即使個人論文寫得再好,都只有被封殺一途!因此不想浪費時間作這無意義的舉動。只有眾人開始認清考證需要邏輯推理、需要客觀證據的支持,那麼學界才可能有希望!至於道家與儒家關係的演變自然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想要深入理解的讀者,可參考《道德經論正》一書。

孔子弟子
徵引片段
對應原文
子路
〈孔子家語.三恕〉:
  子曰:「由志之!吾告汝!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夫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言之要也;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智,行至則仁。既仁且智,惡不足哉?
  子路問於孔子曰:「有人於此,披褐而懷玉,何如?」子曰:「國無道,隱之可也;國有道,則袞冕而執玉。」
〈老子.七十〉:
夫惟無知,是以不吾知也。知我者稀,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孔子家語.在厄〉: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于陳、蔡……子路慍,作色而對曰:「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
〈說苑.敬慎〉:
  老子曰:「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樂其所成,必顧其所敗。人為善者,天報以福;人為不善者,天報以禍也。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戒之,慎之!君子不務,何以備之?夫上知天,則不失時;下知地,則不失財。日夜慎之,則無災害。」
子貢
〈論語.子張〉: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文子.上義〉:
  老子曰:屈者所以求申也,枉者所以求直也,屈寸申尺,小枉大直,君子為之,百川並流,不注海者不為谷,趨行殊方,不歸善者不為君子。善言貴乎可行,善行貴乎仁義。夫君子之過,猶日月之蝕,不害於明!
〈越絕書.內傳陳成恒〉:
  子貢曰:「不可。夫越之疆不下魯,而吳之疆不過齊,君以伐越而還,即齊也亦私魯矣。且夫伐小越而畏疆齊者不勇,見小利而忘大害者不智,兩者臣無為君取焉。且臣聞之:仁人不困厄,以廣其德;智者不棄時,以舉其功;王者不絕世,以立其義。
〈文子.微明〉:
  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則百姓怨,減爵之令張,則功臣叛,故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治亂之本,習於行陣之事者,不知廟戰之權。聖人先福於重關之內,慮患於冥冥之外,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於小而害於大,得於此而忘於彼。故仁莫大於愛人,智莫大於知人,愛人即無怨刑,知人即無亂政。
顏回
〈荀子.哀公〉:
  定公曰:「善,可得少進乎?」顏淵對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文子.下德〉:
  末世之法,高為量而罪不及也,重為任而罰不勝也,危為其難而誅不敢也,民困於三責,即飾智而詐上,犯邪而行危,雖峻法嚴刑,不能禁其姦。獸窮即觸,鳥窮即啄,人窮即詐,此之謂也。
〈莊子.大宗師〉:
  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
  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文子.上禮〉:
賢聖勃然而起,持以道德,輔以仁義,近者進其智,遠者懷其德,天下混而為一,子孫相代輔佐黜讒佞之端息未辯之說,除刻削之法,去煩苛之事,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消智能,循大常,隳枝體,黜聰明,大通混冥,萬物各復歸其根。夫聖人非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也,是以不得中絕。
〈韓詩外傳.卷七〉:
  顏淵曰:「願得小國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內相應,列國諸侯莫不從義嚮風,壯者趨而進,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蠻,莫不釋兵,輻輳乎四門,天下咸獲永寧,蝖飛蠕動,各樂其性,進賢使能,各任其事,於是君綏於上,臣和於下,垂拱無為,動作中道,從容得禮,言仁義者賞,言戰鬥者死,則由何進而救,賜何難之解。」
〈文子.道德〉:
  雖絕國殊俗,蜎飛蠕動,莫不親,無之而不通,無往而不遂,「故為天下貴。」

〈孔子家語.三恕〉:
  子路見於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路出,子貢入。問亦如之,子貢對曰:「智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對曰:「智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士君子矣。」
〈老子.三十三〉: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彊也。
〈老子.七十二〉: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
〈文子.微明〉:
  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則百姓怨,減爵之令張,則功臣叛,故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治亂之本,習於行陣之事者,不知廟戰之權。聖人先福於重關之內,慮患於冥冥之外,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於小而害於大,得於此而忘於彼。故仁莫大於愛人,智莫大於知人。愛人即無怨刑,知人即無亂政。
〈韓詩外傳.卷九〉: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貢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顏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異,問於夫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蠻貊之言也;賜之所言,朋友之言也;回之所言,親屬之言也。」詩曰:「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老子.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
子游
〈孔叢子.雜訓〉:
  子思曰:「然。子之問也,昔季孫問子游亦若子之言也。子游答曰:『以子產之仁愛,譬夫子,其猶浸水之與膏雨乎?』康子曰:『子產死,鄭人丈夫舍玞珮,婦女舍珠瑱,巷哭三月,竽瑟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聞魯人之若是也。奚故哉?』子游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則生,其所不及則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廣莫大焉,民之受賜也普矣,莫識其由來者。「上德不德,是以無德。」』季孫曰:『善。』」縣子曰:「其然。」
〈老子.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子夏
〈孔子家語.執轡〉子夏問孔子所引出的內容,孔子自稱與他從老聃身上聽到的相同。孔子在〈大戴禮記.易本命〉所說與子夏所問相近而內容更為豐富。相關內容許多可在〈文子.九守〉、〈文子.上禮〉的老子曰中找到。
〈文子.九守〉、〈文子.上禮〉。
曾子
〈論語.泰伯〉: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文子.九守.守樸〉:
  老子曰:所謂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治其內不治其外,明白太素,無為而復樸,體本抱神,以遊天地之根,芒然仿佯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機械智巧,不載於心。
〈說苑.敬慎〉:
  曾子有疾,曾元抱首,曾華抱足,曾子曰:「吾無顏氏之才,何以告汝?雖無能,君子務益。夫華多實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夫飛鳥以山為卑,而層巢其巔;魚鱉以淵為淺,而穿穴其中;然所以得者餌也。君子苟能無以利害身,則辱安從至乎?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少愈,禍生於懈惰,孝衰於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文子.符言〉:
  老子曰:人有順逆之氣生於心:心治則氣順,心亂則氣逆。心之治亂在於道德,得道則心治,失道則心亂。心治則交讓,心亂則交爭。讓則有德,爭則生賊。有德則氣順,賊生則氣逆。氣順則自損以奉人,氣逆則損人以自奉。二氣者可道已而制也。天之道,其猶響之報聲也。德積則福生,禍積則怨生。宦敗於官茂,孝衰於妻子。患生於憂解,病甚於且瘉。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也。」
〈漢書.張馮汲鄭傳〉:
  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黯罷,上曰:「人果不可以無學,觀汲黯之言,日益甚矣。」〔師古曰:「言其鄙俚也。或曰,積薪之言出曾子,故云不可無學也。」
〈文子.上德〉:
  老子學於常樅,見舌而守柔,仰視屋樹,退而目川,觀影而知持後,故聖人曰無因循,常後而不先,譬若積薪燎,後者處上。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
  (曾子曰)富以苟,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若歸。父母之讎,不與同生;兄弟之讎,不與聚國,朋友之讎,不與聚鄉,族人之讎,不與聚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有盛教如無。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宰予
〈孔叢子.記義〉:
  宰予對曰:「自臣侍從夫子以來,竊見其言不離道,動不違仁,貴義尚德,清素好儉;仕而有祿,不以為積;不合則去,退無吝心;妻不服綵,妾不衣帛,車器不彤,馬不食粟;道行則樂其治,不行則樂其身,此所以為夫子也。若夫觀目之靡麗,窈窕之淫音,夫子過之弗之視,遇之弗之聽也。故臣知夫子之無用此車也。」
〈文子.精誠〉:
  老子曰: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以求名也,恩心藏於中而不違其難也。君子之憯怛非正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聖人不慚於影,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故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子思
〈孔叢子.抗志〉:
  齊王謂子思曰:「今天下擾擾,諸侯無伯,吾國大人眾,圖帝何如?」子思曰:「不可也。君不能去君貪利之心。」王曰:「何害?」子思曰:「夫水之性清而土壤汩之,人之性安而嗜慾亂之。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者也;能有名譽者,必無以名譽為者也。達此,則其利心外矣。」
〈文子.道原〉:
  老子曰:……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聖人能遺物反己。是故聖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其為樂不忻忻,其於憂不惋惋,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傾。
〈文子.上德〉:
  日月欲明,濁雲蓋之;河水欲清,沙土穢之;叢蘭欲脩,秋風敗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蒙塵而欲無眯,不可得絜。
〈文子.守真〉:
  老子曰: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汙之心無由生也,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也;能有名譽者,必不以越行求之。誠達性命之情,仁義因附。
〈孔叢子.抗志〉:
  費子陽謂子思曰:「吾念周室將滅,泣涕不可禁也。」子思曰:「然。此亦子之善意也。夫能以智知可知,而不能以智知未可知,危之道也。今以一人之身憂世之不治而泣涕不禁,是憂河水之濁而泣清之也。其為無益莫大焉。故微子去殷,紀季之齊,良知時也。唯能不憂世之亂而患身之不治者,可與言道矣。」
〈文子.符言〉:
  老子曰:古之存己者,樂德而忘賤,故名不動志,樂道而忘貧,故利不動心,是以謙而能樂,靜而能澹。以數筭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涸,泣而益之也,故不憂天下之亂,而樂其身治者,可與言道矣。
〈文子.上德〉:
  老子曰:鳴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煎,虎豹之文來射,猿狖之捷來格,故勇武以強梁死,辯士以智能困。能以智而知,不能以智不知,如勇於一能,察於一辭,可與曲說,不可與廣應。
〈禮記.中庸〉:
  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文子.自然〉:
  老子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之所照,形殊性異,各有所安,樂所以為樂者,乃所以為悲也,安所以為安者,乃所以為危也。
〈禮記.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文子.精誠〉:
  老子曰: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以求名也,恩心藏於中而不違其難也。君子之憯怛非正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聖人不慚於影,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故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意林.子思子七卷〉:
  慈父能食子,不能使知味;聖人能悅人,不能使人必悅。
  國有道,以義率(衛)身;無道,以身率(衛)義。荀息是也。
〈文子.符言〉:
  老子曰:生所假也,死所歸也,故世治即以義衛身,世亂即以身衛義,死之日,行之終也,故君子慎一用之而已矣。
東漢徐幹〈中論.貴驗〉:
  子思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化,化在令外也。
〈後漢書.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語曰:「同言而信,則信在言前;同令而行,則誠在令外。」〔李賢註曰:「……此皆〈子思子.累德〉篇之言,故稱『語曰』。」〕
〈文子.精誠〉:
  老子曰: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說道。聖人不降席而匡天下,情甚於梟呼,故同言而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行,誠在令外也。聖人在上,民化如神,情以先之,動於上不應於下者,情令殊也。
孔穿
〈孔叢子.儒服〉:
  子高曰:「君之言是也。夫以周公之聖、兄弟相知之審、而近失於管、蔡。明人難知也。臣與乂相見,觀其材志,察其所履,齊國之士弗能過也。《尚書》曰:『知人則哲,惟帝難之。』穿何慚焉?且曹子為魯三與齊戰,三敗失地,然後以勇敢之節,奮三尺之劍,要桓公、管仲於盟壇,卒收其所喪。夫君子之敗,如日月之蝕。人各有能,乂庸可棄乎?今燕以詐敗破乂,是乂不能於詐也。臣之稱乂,稱其武勇才藝,不稱其有詐也。乂雖敗,臣固未失其所稱焉。」齊君辭屈,而不黜司馬乂。
〈文子.上義〉:
  老子曰:屈者所以求申也,枉者所以求直也。屈寸申尺,小枉大直,君子為之。百川並流,不注海者不為谷;趨行殊方,不歸善者不為君子。善言貴乎可行,善行貴乎仁義。夫君子之過,猶日月之蝕,不害於明。故智者不妄為,勇者不妄殺。擇是而為之,計禮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恃也,身立而名足稱也。雖有智能,必以仁義為本而後立。智能並行,聖人以仁義為準繩,中繩者謂之君子,不中繩者謂之小人。君子雖死亡,其名不滅;小人雖得勢,其罪不除。
孔謙
〈孔叢子.執節〉:
新垣固謂子順曰:「賢者所在,必興化致治。今子相衛,未聞異政而即自退。其有志不得乎?何去之速也?」答曰:「以無異政,所以自退也,且死病無良醫。今秦有吞食天下之心,以義事之,固不獲安。救亡不暇,何化之興?昔伊摯在夏,呂望在商,而二國不理。豈伊、呂之不欲哉?勢不可也。
〈文子.上德〉:
舌之與齒,孰先弊焉?繩之與矢,孰先直焉?使影曲者形也,使響濁者聲也。與死同病者,難為良醫;與亡國同道者,不可為忠謀。
〈孫子兵法.用間〉:
  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唯明主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所恃而動也。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中醫古籍書目

一個人出版

《中醫古籍目錄》


2018.一個人出版 著
16,182 字

說明

  從民國初年以來,有三股洪流對中華文化發起全面進攻,並以消滅中華文化為目的。其一就是漢字羅馬化,目的在消滅漢字,後來簡體字的採用,算是完成了三分之一的任務。其二就是消滅中醫,目前看來,成果也頗為不錯!其三就是疑古派以偽書說意圖消滅傳統文化,因此所有先秦中醫古籍無一例外的被疑古派指為偽書。試想,一般民眾認為中醫是根據偽書看病的醫生,那是什麼感覺?疑古派是這其中最成功的一股勢力,這些人不僅藉由人海戰術,用其沒有邏輯水平、缺乏常識的所謂論文,把整個先秦諸子幾乎都打成了偽書,更因此獲得一大堆諸如大師、權威的稱號。可謂享盡一時風光,撈夠了名與利!至今仍在庇蔭其子孫後代!而愚弄了一整個世紀的人。
  因此諸如「老子非一人一時之作」、「文子關尹子亢倉子列子子華子都是偽書」都早已是「學界共識」!疑古派的成功不言可喻。於是所有中國醫學史的作者,幾乎毫無例外的受到疑古思潮的可悲影響,加上自身學養太差,對中醫的理解不足,沒有訓詁學、版本學知識,於是把先秦的醫書全部打成偽書,其成書時間全被下拉到漢朝甚至東漢。而眾多學者對於所謂的「偽書」幾乎是不聞不問的!所謂「偽書」裡面的智慧即使非常高深,也被排擠到學術討論之外!於是中國醫學史的寫作處處體現出荒唐不羈、荒謬透頂的地方!而對於《黃帝內經》這樣深刻的著作的內涵,自然知之者更少!對於先秦諸子中所記載的足以體現其時醫學水平與技術概況的記載,都不被記錄到所謂醫學史之中!這種可悲的現象已經快一百年了!
  而中醫也早就被打到遍體鱗傷,但令人驚嘆的是,中醫一如漢字,居然還是頑強的撐了下來!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個人早期在研究中國古代兵法與當代軍事理論的時候就有整理中醫理論與武術技擊理論的念頭。其原因是為了探究歷史上尤其是魏晉南北朝以前的名醫究竟如何用藥,其策略的抽象框架如何!以及武術大師們對於武術的抽象理論框架如何?以便與古代兵法的策略整合為一。成為指導當代眾多領域的抽象策略指導手冊!因此,中醫與武術的理論是個人歷來陸續關注與收集資料的兩個領域!
  2005年個人完成了《孫子兵法論正》,給疑古派敲響了第一響喪鐘。《孫子兵法》是春秋末年孫武所著,已是無法動搖之結論。疑古派眾多擁護者深知無法動搖這個結論,為了維護其學術利益,繼續騙吃騙喝!於是極盡所能動用各種門路,對此書以及個人所有論文與書籍進行封殺。2017年個人完成了《道德經論正》,整個疑古派的大廈面臨完全倒塌的命運!這只是時間問題。此書以比《孫子兵法論正》更為充實與繁多的證據與理論,徹底終結了眾多先秦古籍是偽書的謬論,其中包括《老子》、《文子》(老聃口述)、《關尹子》、《亢倉子》、《子華子》等,無一不是先秦古籍,更無一不是春秋末年就已經成書的書籍。而這些書裡面除《老子》因為篇幅太短之外,眾多書籍無不透漏了許多中國醫學史中從未提及的重要線索與資料。這些資料證明,《黃帝內經》、《難經》的相關理論早在春秋末年就已經是這些知識菁英階層所知道的知識!更從許多證據證明了《難經》為春秋末年之著作、《黃帝內經》最晚成書於戰國初年等等重要結論。
  而另外兩個好消息是,一是數十年前大陸開始陸續出土的眾多文物,其實都證明了中國醫學的早熟(即便當前都還是被疑古派牢牢掌控了話語權而胡說八道的下拉其年代),這是中國醫學史必須改寫的一個理由。另一個消息是,數十年來的科學實驗證明了中醫的許多理論與描述確實是可以驗證的,並且是有效的。針灸、穴道以及眾多藥方的實驗是其中為眾人所知的。
  因此,中國醫學史當然到了必須改寫的時刻!而中國醫學史的寫作便也成為個人接下來的一個重要任務!因此,個人將逐步利用個人校勘、訓詁、考證的專長,對先秦醫書(主要。目前只打算完成先秦至兩漢或唐的中國醫學史寫作。因為整理舊有文化只是一個次要的目的,把這些舊有的智慧進行一次升級是個人的首要目的。)進行一次總校對與研究,而這無疑會使個人出版的眾多醫書獲得一次詳細校對(有必要者會在更換版本之後進行總校)的機會。屆時這些被再次校對過的醫學經典書籍也會再調高售價,以支撐這個研究計畫。
  個人想要完成的關於中醫的書大概有兩本,一是中國醫學史(先秦至唐),一是研究中醫與西醫如何治病的策略的書籍。不過,目前這還只是個接近開始的階段!何時能完成,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校對中醫古籍即刻展開!而主要會從先秦醫學經典開始!
  以下是目前個人已經出版的醫學書籍的局部目錄,暫時就不分門別類了,在陸續進行整理的過程中會陸續調整此目錄,以達致完善。

中醫古籍書目

傷寒雜病論:通行本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歷代兵書目錄

一個人出版

歷代兵書目錄

說明

  個人從事兵法的閱讀與研究大概二十幾年的歷史了。因此這裡的兵書絕大多數都是個人手錄、標點、校對而來,少數幾本是網友的貢獻。從事研究的這二十幾年,陸續對這些兵法進行了校對、譯註的工作,但因為個人時間與精力有限,中國兵法又非常繁多,因此至今也只完成了《孫子兵法》的白話譯註,以及《孫臏兵法》、《尉繚子》的局部譯註。十幾年前個人停止手錄兵書之後,這十幾年來網路上的兵書基本上並沒有增加,這是我這最大的感慨!
  兵書自古是影響一個國家存亡很重要的思想武器,因此秦朝以來禁兵書的政策實行過幾次。許多兵法也在禁兵書、歷代的書厄之中失傳了!後來兵書雖然不再禁了,但也因為寫作的人太多,後期儒家勢力的排擠(宋朝重文輕武),因此研究兵法始終沒有被知識分子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和平時期!只有到了戰爭或瀕臨戰爭時期,才會繼續產生很多素質不佳的兵書(唐朝以後基本如此)。清朝考據學頂峰王念孫就幾乎沒有校對過兵書,民國以來的哲學家也只有少數幾個人把兵法納入哲學體系來討論!
  先秦兵法是非常早熟的產物,許多概念、思想至今仍超越西方。西方早期並沒有所謂兵法、軍事類著作,十幾個世紀裡面也就三四本可以稱為相類的著作。因此,西方哲學沒有把這個領域納入自己的討論範圍之內。十九世紀開始,西方的軍事理論才算是有了很大的發展。不過,那些被追捧的西方戰爭經典如《戰爭論》,其實充滿了自相矛盾與時代偏見,很多概念、方法過了不到一個世紀都已經失效了!但中國兵法在唐朝以後,也迎來了非常大的衰退!此後多數的著作都只是在複述前人的思想或者文字,然後補充幾個戰例。可以說,唐朝以後的發展非常有限。多數都是在做總結上的工作!到了十九世紀以後,科學科技所帶來的新武器的運用等觀念,幾乎都是西方的天下!中國的軍事思想基本上就終結在古代了!
  因此,先秦的兵法依然飽含著許多寶藏,是最值得研究與細讀的。若對兵法有興趣,建議先從先秦的著作看起。如果沒有古文閱讀經驗,或者校勘學知識,建議先看看個人的一些白話譯註節譯本,或者最大的總結之作《策略的哲學》。
  其他的,就留給讀者自行探索了!

先秦時期

姜太公《六韜》靜嘉堂藏本
孫武《孫子兵法
伍子胥《蓋廬》
司馬穰苴《司馬法》靜嘉堂藏本
墨翟《墨子
吳起《吳子兵法》靜嘉堂藏本
孫蒙《孫臏兵法
商鞅《商君書
黃石公《三略》靜嘉堂藏本
《素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

曹操《孫子略解
諸葛亮《將苑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
檀道濟《三十六計

隋唐兩朝

李靖《李衛公兵法》
李世民、李靖《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李筌《神機制敵太白陰經》
王真《道德經論兵要義述》
杜佑《兵典》(〈通典.兵典〉

宋元兩朝時期

許洞《虎鈐經
曾公亮、丁度《武經總要》
《兵部》〈太平預覽.兵部〉
蘇洵《權書》
蘇洵《衡論》
蘇洵《幾策》
何去非《備論》
陳規、湯璹《守城錄
張預《十七史百將傳》
陳亮《酌古論
陳傅良《歷代兵制》
辛棄疾《美芹十論
辛棄疾《九議
華岳《翠微先生北征錄

明朝時期

劉基《百戰奇略
劉基《兵法心要》
焦玉、劉基《火龍神器陣法
戚繼光《紀效新書
戚繼光《練兵實紀
胡宗憲《戰略》
呂坤《救命書
何良臣《陣紀》
馮夢龍《智囊全集
尹賓商《白毫子兵壘
草廬經略
投筆膚談

清朝時期

揭暄《兵經百言
蔡鍔《曾胡治兵語錄
朱逢甲《間書

民國時期

朔雪寒《策略的哲學
朔雪寒《孫臏考》(PDF)
朔雪寒《孫子兵法論正》(PDF)

棋藝類

張擬《棋經
劉仲甫《棋訣
王積薪《圍棋十訣

武術類

內功真經
單刀法選
技擊餘聞
平江不肖生《太極拳拳術研究

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歷代筆記小說目錄

一個人出版

  有發現任何錯字、脫漏、品質不佳的狀況,請在此留言反應,多謝。

歷代筆記小說目錄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

穆天子傳
神異經
海內十洲記
漢武帝別國洞冥記
漢武帝內傳
漢武故事
古今注
南方草木狀
拾遺記

唐五代筆記小說

教坊記
龍城錄
續玄怪錄
博異志
纂異記
甘澤謠
酉陽雜俎
劉賓客嘉話錄
大唐傳載
傳奇
尚書故實
松窗雜錄
開天傳信記
雲溪友議
北裡志
幽閒鼓吹
劇談錄
錄異記
唐摭言
金華子
中朝故事

宋元筆記小說

清異錄
賈氏譚錄
江淮異人錄
茅亭客話
江鄰幾雜誌
歸田錄:歐陽修
括異志
倦遊雜錄
春明退朝錄
青不高議
塵史
續錄
畫墁錄
後山談叢
邵氏聞見錄
侯鯖錄:趙令畸
泊宅編
冷齋夜話
孔氏談苑
萍州可談
春渚紀聞
石林燕語:葉夢得
避暑錄話
東軒筆錄
松漠紀聞
中吳紀聞:龔明之
曲洧舊聞
鐵圍山叢談
真子錄
獨醒雜誌
北窗炙錄
梁溪漫志
老學庵筆記:陸遊
揮塵錄
雞肋編
賓退錄
貴耳集
桯史嶽珂
卻掃編
默記
燕翼詒謀錄
墨莊漫錄
楓窗小牘
西塘集耆舊續聞
清波雜誌
鶴林玉露:羅大經
隨隱漫錄
齊東野語
癸辛雜識:周密
歸潛志
山居新語
樂郊私語
南村輟耕錄
山房隨筆
至正直記
困學紀聞
學林
墨客揮犀
續墨客揮犀

明代筆記小說

草木子:葉子奇
雙槐歲鈔:黃瑜
寓圃雜記:王鑄
菽園雜記:陸容
都公談纂:都穆
玉堂漫筆:陸深
庚巳編:陸粲
今言類編:鄭曉
四友齋叢說:何良俊
客座贅語:顧起元
五雜組:謝肇涮
萬曆野獲編:沈德符
酌中志:劉若愚
湧幢小品:朱國楨

清代筆記小說

筠廊偶筆
筠廊二筆
今世說
堅瓠集
在園雜誌
柳南隨筆續筆
茶餘客話
簷曝雜記
履園叢話
歸田瑣記
浪跡叢談續談三談
嘯亭雜錄續錄
竹葉亭雜記
冷廬雜識
兩般秋雨盒隨筆
秦淮畫舫錄


  以下為網友從網路收集給我的例子,經初步整理之後發現有些年代、作者對照失誤!目前無暇細校,暫時收入於此。其中所錄諸書,個人已經出版的大概不到十分之一。至於是否能逐漸出齊,個人以為可能性很低。附錄於此,僅供參考:

說明

  很多的出版者並不會去看他自己的出版物,遑論校稿。個人因為有許多寫作與研究計畫,包括考證類書籍、哲學史類書籍、小說創作等,加上對古籍的興趣頗高。因此,閱讀這些古籍是閒暇時的常見功課,邊看邊校是很正常的事情。偶爾遇到一些好書,還得找到好的版本來校對。當然,個人的時間非常有限,進度緩慢,所幸的是一開始製作這些電子書時就先挑了一些好的版本,有些又使用校對軟體進行初步處理。因此狀態普遍比網路上的其他古籍版本品質好。如果有經過選擇版本並進行細校的古籍,也會特別說明或標明版本來源!
  近幾年由於在寫作《道德經論正》,因此,個人對先秦諸子系列的修改比較多,都是隨時在校對與修正,進行版本更新的!如果採用了比較好的版本進行細校之後,便會調高售價!但調高售價之後,便會減少讀者與收入!這種惡性循環,加上惡意競爭、刻意的一顆星攻擊(因此本目錄是在出版五年後才發佈),導致要在這裡謀生更加不易!
  製作這個目錄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Google Play Books的搜索功能「不佳」,個人常常無法搜索到自己出版的書籍!相信其他讀者也可能遭遇如此的情況,也就是上面明明有書,卻搜索不到。或者被埋沒在一大堆與搜索關鍵字毫不相關的書籍堆裡面,而被忽視!因此,個人陸續把許多已經出版的同類古籍製作了一份目錄。以供讀者迅速找到書籍,並進行購買。
  校對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目前的售價也都過於便宜,收入非常有限!(從2013年出版以來,上架上千本公版書與個人著作,目前平均月收益不過三千多台幣。)因此個人很難完全投入到校對這件事情上。所以以下書籍若有狀態不佳者,請至以下連結進行反應:「歷代筆記小說目錄」(因為目前Google Play Books的讀者回應,個人是無法接到通知的!),多謝。個人對於品質不佳的書籍大概會有幾種簡單的作法:實在太差的,就下架(這種書籍一般不用看完前面20%的免費試閱範圍就能發現。但有些出版者是刻意的利用網路上的一些剪輯文字來覆蓋這20%的試閱範圍,讓使用者無從判斷。能騙一次就騙一次!);有點差且暫時無法完全改進的,就免費(但不是免費的都是差的)或降價,如果時間允許,會另外尋找新的版本替換並進行校對;只有一點小錯誤的,會即時改進。因此,強烈建議讀者先把試閱的部份看完後再來決定是否購買。畢竟個人已經出版上千本書,要說沒有失漏的地方,概率上是很小的。但主要的名著,是可以放心的!許多名著都已經經過了多重校對程序了!
  以下是局部的歷代筆記小說,但還不是全部,也尚未完全出齊。多年來,古籍的閱讀量逐漸減少,因此其實這行當並不容易!如非個人對閱讀古籍有需求,加上電子書可隨時閱讀、隨時筆記,那麼是很難以為繼的!目前,個人已經決定在上架達1500本之後就會終止出版計畫了!因此,若讀者覺得個人的出版品質還算可靠,但有些書籍想看卻沒有,可以到「歷代筆記小說目錄」留言反應。個人會斟酌參考!
  以下的目錄是從網路上收集來的,多數還未出齊,有連結的部份就是個人已經出版的部份。可直接點選連結進行購買。這些書目,可能會有時代、作者對應上的錯誤,這一點由於書目過於龐大,無從細校。因此,請以實際連結的電子書介紹為主。
  最後,多謝讀者多年來的購買與支持!

歷代筆記小說總目

先秦漢魏六朝筆記目錄

說苑》〔西漢〕劉向
列女傳》〔漢〕劉向編撰
女誡》班昭
《風俗通義》〔漢〕應劭
西京雜記》〔漢〕劉歆著
天祿閣外史》漢.黃憲撰
越絕書》〔漢〕袁康、吳平
吳越春秋》〔後漢〕趙曄撰
便宜十六策》諸葛亮
將苑》〔三國〕諸葛亮
人物志》魏.劉邵撰
搜神記》〔晉〕干寶撰
搜神後記》晉.陶潛撰
博物志》〔晉〕張華
高士傳》晉.皇甫謐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
幽明錄》〔南朝宋〕劉義慶
《華陽國志》
《典論》〔三國魏〕曹丕
《白虎通義》〔東漢〕班固
《釋名》〔漢〕劉熙
《風土記》晉.周處
《佛國記》東晉.法顯
古今《竹書紀年》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古今注》〔晉〕崔豹撰
《關中記》晉.潘岳
《廣志》晉.郭義恭
《廣州記》晉.顧微
《郭子》〔晉〕郭璞
《海內十洲三島記》漢.東方朔
《海內十洲記》〔漢〕東方朔撰
《漢宮春色》東晉時人撰
《漢末英雄記》〔魏〕王粲著
《漢雜事秘辛》漢.無名氏
《漢武帝別國洞冥記》〔後漢〕郭憲
《漢武帝內傳》〔漢〕班固
《漢武故事》〔漢〕班固
《還冤記》北齊.顏之推
《會稽記》晉.孔曄
《集異記》〔南朝宋〕郭季產
《交州記》晉.劉欣期
《錦帯書十二月啟》〔梁〕蕭統撰
《晉後略》西晉.荀綽著
《晉陽秋》〔晉〕孫盛著〔清〕湯球輯
《晉中興書》南朝宋.何法盛
《荊楚歲時記》南朝宗懍
《荊楚歲時記》注譯
《荊州記》晉.盛弘之
《九州島春秋》〔西晉〕司馬彪著
《孔氏志怪》〔晉〕孔約
《梁州記》南朝宋.劉澄之
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
《列異傳》〔三國魏〕曹丕
《靈鬼志》〔東晉〕荀氏
《錄異傳》〔南朝宋〕佚名
《陸清河集》晉.陸雲
《綠珠傳》晉.樂史
《洛陽記》晉.陸機
《冥通記》南朝梁.陶弘景
冥祥記》〔南朝齊〕王琰
《穆天子傳》晉.郭璞注
《南康記》晉.鄧德明
《南雍州記》晉.王韶
《潘黃門集》晉.潘岳
《鄱陽記》南朝宋.劉澄之
《齊諧記》南朝宋.東陽無疑
《續齊諧記》〔梁〕吳均撰
《三齊略記》晉.伏琛
《三秦記》〔東漢〕辛氏撰
《沙州記》〔南朝宋〕段國撰
《山海經》
《戰國縱橫家書》
《神仙傳》晉.葛洪
《神異記》〔西晉〕王浮
《神異經》漢.東方朔
《十六國春秋別傳》北魏.崔鴻
《拾遺記》〔前秦〕王嘉撰
《始興記》南朝宋.王韶之
《俗說》〔南朝梁〕沈約
《魏晉世語》晉郭頒著
《武陵記》〔南朝粱〕鮑堅撰
《獻帝春秋》〔東漢〕
《湘中記》〔晉〕羅含撰
《笑林》〔三國魏〕邯鄲淳
《續晉陽秋》〔南朝宋〕檀道鸞著
《宣驗記》〔南朝宋〕劉義慶
《玄中記》〔晉〕郭璞
《潯陽記》東晉.張僧鑑
《荀公曾集》〔晉〕荀勖
《鄴中記》晉.陸翙
《宜都記》晉.袁山松
《異聞記》〔東漢〕陳寔
《異苑》〔南朝宋〕劉敬叔
《益州記》〔晉〕任豫撰
《殷芸小說》南朝梁.殷芸編纂
《永嘉郡記》南朝宋.鄭輯之
《處世懸鏡》〔南北朝〕傅昭撰
《甄異傳》〔晉〕戴祚
《妒記》〔南朝宋〕虞通之
《丹陽記》南朝宋.山謙之
《褚氏遺書》〔南齊〕褚澄撰

隋唐五代筆記目錄

《初學記》〔唐〕徐堅輯
《唐六典》三十卷〔唐〕李林甫等修
史通》唐.劉知幾
通典》(兵部)〔唐〕杜佑
《中華古今注》五代.馬縞
《北戶錄》唐.段公路
《北裡志》〔唐〕孫棨
本事詩》〔唐〕孟棨
《筆札華梁》唐.上官儀撰
《兵要望江南》〔唐〕易靜
《讒書》〔唐〕羅隠撰
長短經》(《反經》)唐.趙蕤撰
朝野僉載》〔唐〕張鷟
《臣軌》〔唐〕武則天
安祿山事跡》〔唐〕姚汝能
《大業雜記》〔唐〕杜寶撰
次柳氏舊聞》唐.李德裕
《大唐傳載》唐.佚名
大唐創業起居注》唐.溫大雅
大唐新語》〔唐〕劉肅著
《大業拾遺記》唐.顏師古
《帝范》〔唐〕李世民撰
《定命錄》〔唐〕呂道生
東觀奏記》〔唐〕裴庭裕
東陽夜怪錄》唐.王洙
獨異志》唐.李亢
杜陽雜編》〔唐〕蘇鶚
《耳目記》唐.張鷟
《二南密旨》舊題唐.賈島撰
《法書要錄》唐.張彥遠
《風騷要式》五代.徐衍撰
封氏聞見記》唐.封演
奉天錄》〔唐〕趙元一
《周秦行記》唐.牛僧孺
《古清涼傳》〔唐〕沙門慧祥撰
《灌畦暇語》【唐】佚名
《廣陵妖亂志》〔五代〕郭廷誨撰
廣異記》〔唐〕戴孚撰
《桂林風土記》唐.莫休符
桂苑叢談》唐.馮翊
《翰苑》〔唐〕張楚金撰
河東記》唐.薛漁思
《壺關錄》〔唐〕韓昱撰
稽神錄》〔五代〕徐鉉
《記事珠》〔唐〕馮贄撰
《賈氏譚錄》〔南唐〕張洎撰
《兼明書》唐.丘光庭
《鑑誡錄》〔後蜀〕何光遠
《江南餘載》南唐.佚名
《教坊記》唐.崔令飲
金華子雜編》〔五代〕劉崇遠
《旌異記》〔隋〕侯白
《開天傳信記》唐.鄭綮撰
《來南錄》唐.李翱
《樂府古題要解》〔唐〕吳兢
《李相國論事集》唐李絳
歷代崇道記》唐.杜光庭
《兩同書》唐.羅隱
《靈應傳》舊題唐.孫揆
《龍城錄》舊題【唐】柳宗元撰
《廬陵官下記》〔唐〕段成式撰
《蠻書》〔唐〕樊綽
《醉鄉日月》唐.皇甫松
《蒙求》唐.李翰撰
明皇雜錄》〔唐〕鄭處誨
《冥報記白話》〔唐〕唐臨
《南楚新聞》唐.尉遲樞撰、陳尚君輯
《南岳小錄》〔唐〕李沖昭
《琵琶錄》唐.段安節
《中朝故事》〔南唐〕尉遲偓撰
《榮枯鑑》〔五代〕馮道
《三國典略》唐.丘悅
山水小牘》唐.皇甫枚
《伸蒙子》〔唐〕林慎思
《書斷列傳》唐.張懷瓘
順宗實錄》唐.韓愈
《四時纂要》〔唐〕韓鄂撰
《松窗雜錄》〔唐〕李浚
《素履子》〔唐〕張弧
隋唐嘉話》劉餗
《隋煬帝海山記》唐.佚名
《唐寶記》唐.佚名
唐國史補》唐.高彥休
唐闕史》唐.高彥休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
《唐宗室世系表》
魏鄭公諫錄》唐.王方慶
《文筆要訣》〔唐〕杜正倫
《無能子》〔唐〕無能子
《無雙傳》唐.薛調
吳地記》唐.陸廣微撰
《五代新說》〔唐〕徐炫
西京雜記》〔漢〕劉歆著
《仙雜記》唐.馮贄
《嘯旨》〔唐〕孫廣
《諧噱錄》〔唐〕朱揆撰
《新城錄》〔唐〕沈亞之撰
《續孟子》〔唐〕林慎思
宣室志》〔唐〕張讀
玄怪錄》〔唐〕牛僧孺
《雅道機要》唐.徐寅撰
貞觀政要》〔唐〕吳兢
《煬帝開河記》〔唐〕佚名
《鄴侯外傳》〔唐〕李繁撰
因話錄》〔唐〕趙璘
《墉城集仙錄》前蜀.杜光庭
幽閑鼓吹》唐.張固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
《于闐國行程記》五代.平居誨
玉泉子》唐.佚名
《雲溪友議》〔唐〕范攄
《雲仙雜記》唐.馮贄
《雜纂七種》〔唐〕李商隱
羅織經》明.來俊臣
《藝文類聚》

宋代筆記小說目錄

《冊府元龜》
容齋隨筆
《三朝北盟會編》
太平廣記
《唐會要》
夷堅甲志》〔南宋〕洪邁
夷堅乙志》〔南宋〕洪邁
夷堅丙志》〔南宋〕洪邁
夷堅丁志》〔南宋〕洪邁
續夷堅志》〔金元〕元好問
資治通鑑
容齋隨筆》〔南宋〕洪邁
容齋續筆》〔南宋〕洪邁
容齋三筆》〔南宋〕洪邁
容齋四筆》〔南宋〕洪邁
容齋五筆》〔南宋〕洪邁
《唐會要》宋.王溥
《愛日齋叢抄》宋.葉厘
《百官箴》〔宋〕許月卿撰
北夢瑣言》宋.孫光憲、陳尚君再補
《北狩見聞錄》宋.曹勛
《北溪字義》〔宋〕陳淳
《北苑別錄》〔宋〕趙汝礪著
碧雞漫志》〔宋〕王灼
《避戎夜話》〔宋〕石茂良撰
《泊宅編》〔宋〕方勺
《步裡客談》宋.陳長方
《采石瓜洲斃亮記》〔宋〕蹇駒撰
草堂詩話》〔宋〕蔡夢弼集錄
《晁氏客語》〔宋〕晁說之撰
《朝野遺記》〔宋〕佚名撰
《乘軺錄》〔宋〕路振
《仇池筆記》〔宋〕蘇軾
《淳熙三山志》宋.梁克家著
《淳熙玉堂雜記》〔宋〕周必大撰
《從駕記》宋.陳隨隱
翠微先生北征錄》〔宋〕華岳著
大宋宣和遺事》宋.佚名著
《東谷所見》〔宋〕李之彥撰
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
東坡志林》〔宋〕蘇軾
《東巡記》宋.趙彥衛
《洞天清録》〔宋〕趙希鵠撰
《都城記勝》〔宋〕灌圃耐得翁
《獨醒雜志》〔宋〕曾敏行
《對床夜語》宋.范晞文撰
《番禺雜記》〔宋〕鄭熊撰
《艮岳記》宋.張淏
《耕祿槀》〔宋〕胡锜撰
《公是先生弟子記》〔宋〕劉敞撰
《官箴》南宋.呂本中
《廣清涼傳》〔宋〕釋延一撰
《歸田錄》〔宋〕歐陽修撰
《海岳名言》〔著〕米芾
《韓忠獻公遺事》〔宋〕強至撰
鶡冠子》〔宋〕陸佃
《鶴林玉露》宋.羅大經
《鶴山筆錄》〔宋〕魏了翁撰
《畫繼》、《畫繼補遺》宋.鄧椿
《雞肋》〔宋〕趙崇絢撰
《甲申雜記》宋.王鞏
《建炎復辟記》南宋.佚名
《建炎時政記》南宋.李綱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宋〕李心傳撰
《江表志》北宋.鄭文寶
《江淮異人錄》〔宋〕吳淑撰
《江鄰幾雜志》〔宋〕江休復著
江南別錄》〔宋〕陳彭年
江南野史》〔宋〕龍袞
角力記》北宋.調露子
《金七十論》〔宋〕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晉陽秋續》劉宋檀道鸞著
《靖康稗史箋證》〔宋〕確庵、耐庵編
《靖康傳信錄》宋李綱
《靖康紀聞》〔宋〕丁特起著
《郡齋讀書志》宋.晁公武
《開封府狀》宋.佚名
《開禧德安守城錄》〔宋〕王致遠撰
睽車志》〔宋〕郭彖
《困學紀聞》宋王應麟
《括異志》宋.張師正
《攬轡錄》宋.范成大
《麈史》宋.王得臣
《樂府指迷》〔宋〕沈義父
《冷齋夜話》宋.釋惠洪
《醴泉筆錄》宋.江休復
《麗情集》宋.張君房
梁公九諫》〔宋〕佚名
《遼志》〔宋〕葉隆禮著
林間錄》〔宋〕釋惠洪撰
《林靈素傳》〔宋〕趙與時
《麟台故事》〔宋〕程俱
《嶺外代答》〔宋〕周去非撰
六一詩話》〔宋〕歐陽修
龍川別志》宋.蘇轍
龍川略志》宋.蘇轍
《虜庭事實》宋.文惟簡
《陸氏家制》〔宋〕陸九韶撰
《欒城遺言》〔宋〕蘇籀記
《羅湖野錄》宋江西沙門曉瑩集
《洛陽縉紳舊聞記》宋張齊賢撰
《茅亭客話》宋黃休復
《蒙韃備録》南宋孟珙
《蒙齋筆談》〔宋〕鄭景望撰
《夢窗稿》〔南宋〕吳文英
《夢粱錄》〔宋〕吳自牧著
夢溪筆談》北宋沈括
《默記》宋.王铚
《南北朝雜記》〔宋〕劉敞
《寶慶四明志》〔宋〕胡矩修
南部新書》宋.錢易撰
南唐近事》宋.鄭文寶
《齊東野語》宋.周密
《錢氏私志》宋.錢世昭
《青溪寇軌》〔宋〕方勺
青箱雜記》宋.吳處厚
《全唐詩話》宋.尤袤
《權書》〔宋〕蘇洵
儒林公議》〔宋〕田況
《儒言》〔宋〕晁說之撰
《入越録》〔宋〕呂祖謙撰
《三國雜事》〔宋〕唐庚著
《山家清事》〔宋〕林洪撰
《賞心樂事》〔宋〕張鑑撰
《少儀外傅》宋.呂祖謙撰
《邵氏聞見前錄》宋.邵伯溫
《邵氏聞見後錄》宋.邵博
澠水燕談錄》宋.王辟之
《師友談記》〔宋〕李廌
十七史百將傳》宋.張預著
《十七史蒙求》〔宋〕王令撰
《識小錄》〔宋〕道人徐樹丕
《使遼語錄》宋.陳襄
《昨夢錄》南宋.康與之
守城錄》〔宋〕陳規、湯璹撰
《壽昌乘》〔宋〕佚名纂修
《書集傳或問》〔宋〕陳大猷
四朝聞見錄》宋.葉紹翁
《松漠紀聞》〔宋〕洪皓
《宋朝事實》宋李攸著
《宋景文公筆記》〔宋〕宋祁撰
《雜纂七種》〔宋〕王君玉等
《世范》宋.袁采
《孫威敏征南錄》〔宋〕滕元發
唐語林》〔宋〕王讜
《唐子西文錄》〔宋〕唐庚強行父
《棠陰比事》宋桂萬榮
《王氏談録》〔宋〕王欽臣撰
文昌雜錄》〔宋〕龐元英
《文房四說》〔宋〕蔡襄
《聞見近錄》宋.王鞏著
《瓮中人語》宋.韋承
吳船錄》〔宋〕范成大
《吳越備史》〔宋〕錢儼撰
《五代春秋》宋.尹沫
《五代史闕文》〔宋〕王禹偁著
《五國故事》〔宋〕佚名著
《武林舊事》宋.周密
《西夏事略》宋.王稱撰
《閑燕常談》〔宋〕董弅
湘山野錄》〔宋〕文瑩著
《心相篇》宋.陳希夷
《行營雜錄》〔宋〕趙葵撰
《續清涼傳》〔宋〕張商英述
續世說》〔宋〕孔平仲
《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宋.許亢宗
《延平答問》宋.朱熹撰
《岩下放言》〔宋〕葉夢得撰
《燕魏雜記》宋.呂頤浩
楊文公談苑》〔宋〕楊億口述、黃鑑筆錄
《煬帝迷樓記》宋.佚名
《宜齋野乘》〔宋〕吳枋撰
游城南記》宋.張禮
《于役志》〔宋〕歐陽修撰
《漁樵閑話錄》〔舊題宋〕蘇軾撰
玉壺清話》〔宋〕文瑩
《寓簡》宋.沈作喆
《雲麓漫鈔》〔宋〕趙彥衛撰
《趙後遺事》宋.秦醇
《折獄龜鑑》〔南宋〕鄭克
《正蒙》〔北宋〕張載
《州縣提綱》〔宋〕不著撰人
《晝簾緒論》〔宋〕胡太初撰
《朱文公政訓》宋.朱熹
《隨隱漫録》〔宋〕陳世崇撰
《全宋文》

金元筆記小說目錄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
《稗史集傳》〔元〕徐顯撰
《北風揚沙錄》元.陳准
《北軒筆記》〔元〕陳世隆撰
《長春真人西游記》〔元〕李志常
《春夢錄》元鄭禧
《大金吊伐錄》〔金〕佚名著
《大理行記》〔元〕郭松年
《讀書分年日程》元程端禮
《古杭雜記》元.李東有
《河源志》〔元〕潘昻霄撰
《紀古滇說原集》〔元〕張道宗撰
《金志》〔元〕宇文懋昭撰
《敬齋古今黈》元李治
《樂郊私語》〔元〕姚桐壽撰
《歷代蒙求》〔元〕陳櫟撰
《木天禁語》〔元〕范德機著
《牧民忠告》〔元〕張養浩撰
《南村輟耕錄》元.陶宗儀
《南遷錄》〔金〕張師顏著
《南征錄匯》金李天民著
《平宋錄》元.劉敏中
《勤有堂隨錄》〔元〕陳櫟撰
《青宮譯語》金.王成棣
《青樓集》元.黃雪蓑
《青樓集》元夏庭芝撰
《山房隨筆》元蔣正子
《聖武親征錄》元.佚名
《宋俘記》金.可恭
《算學啟蒙總括》〔元〕朱世杰撰
《歲華紀麗譜》〔元〕費著
《遂昌雜錄》〔元〕鄭元佑撰
《唐才子傳》元.辛文房
《堂東老勸破家子弟》〔元〕秦簡夫
《為政善報事類》〔元〕葉留編
《為政忠告》〔元〕張養浩著
《惟實集》〔元〕劉鶚著王
《西使記》〔元〕劉郁撰
《西游錄注》元.耶律楚材撰
《山房隨筆》元.蔣正子
宣和遺事》宋元.不著撰人
薛仁貴征遼事略》〔元〕不知撰人
《言行高抬貴手》元.張光祖
《異域志》元.周致中
《幽閨記》元.施惠
《元朝征緬錄》元.佚名
《雲南志略輯校》〔元〕李京撰
《招捕總錄》元.佚名
真臘風土記》〔元〕周達觀
《馬可.波羅游記》〔意〕馬可.波羅

明代筆記小說目錄

夜航船》〔明〕張岱
《萬歷野獲編》上〔明〕沈德符著
《七修類稿》〔明〕仁和郎锳仁寶著
夜航船》全集〔明〕張岱
五雜俎》〔明〕謝肇淛
《四友齋叢說》〔明〕何良俊撰
《百可漫志》明.陳鼐
《半村野人閑談》明.姜南
《北平錄》〔明〕不著撰人
《北使錄》明.李實
《北巡私記》〔明〕劉佶
北征記》〔明〕楊榮撰
《北征錄》、《北征後錄》明.金幼孜
《北征事跡》〔明〕袁彬撰
《備倭記》〔明〕卜大同輯
《碧玉樓》〔明〕竹溪修正山人編次
《兵壘》〔明〕尹賓商著
《病逸漫記》明.陸釴
《朝鮮賦》〔明〕董越撰
《朝鮮紀事》〔明〕倪謙撰
《赤雅》明.鄺露
《初仕錄》〔明〕吳遵著
《大駕北還錄》明.陸深
《大書長語》〔明〕費瀛撰
《大同紀事》〔明〕韓邦奇著
《大同平叛志》〔明〕尹耕撰
《滇載記》明.楊慎
《東朝紀》明.王泌
《東谷贅言》〔明〕敖英
《東西均》明.方以智
《東征紀行錄》〔明〕張瓚撰
《二酉委譚摘錄》明.王世懋
《二酉綴遺》〔明〕胡應麟撰
《方山先生文錄》〔明〕薛應旗撰
《方洲雜言》〔明〕張寧撰
《防邊紀事》〔明〕高拱撰
《焚書》明李贄著
《楓山語録》〔明〕章懋撰
《奉使安南水程日記》〔明〕黃福撰
奉天靖難記》〔明〕不著撰人
《否泰錄》〔明〕劉定之撰
《伏戎紀事》〔明〕高拱撰
《撫安東夷記》〔明〕馬文升撰
《撫黔紀略》〔明〕江東之撰
《復辟錄》明.楊瑄
《革除遺事》〔明〕黃佐撰
庚巳編》〔明〕陸粲撰
《耕樵問答》〔明〕顏鈞
《古今風謠》明.楊慎
《古今奇聞類紀》明施顯卿
《古穰雜錄摘抄》明.李賢
《官箴集要》〔明〕汪天錫輯
《廣客談》〔明〕撰人不詳
《廣嗣紀要》〔明〕萬全撰
《安南奏議》〔明〕不著撰人
《廣嗣要語》〔明〕俞橋撰
《廣右戰功》〔明〕唐順之撰
《廣志繹》明.王士性
《歸廬譚往錄》〔明〕徐宗亮著
《國初禮賢錄》〔明〕不著撰人
《國初事跡》〔明〕劉辰
《國寶新編》〔明〕顧璘撰
《海槎余錄》明.顧山介
《海棠鬧春》〔明〕羅剎狂人撰
《洪武聖政記》〔明〕宋濂撰
《鴻猷錄》〔明〕高岱撰
《後鑑錄》〔明〕謝蕡撰
花影集》明.陶輔編撰
《華陽博議》〔明〕胡應麟撰
《華夷譯語》〔明〕火原潔等編
《畫禪室隨筆》明.董其昌
《宦游日記》〔明〕徐榜著
《皇朝本記》〔明〕撰人不詳
《皇朝平吳錄》〔明〕不著撰人
《皇明本紀》〔明〕佚名著
《皇明典故紀聞》〔明〕余繼登輯
《皇明紀略》〔明〕皇甫錄著
《皇明奇事述》〔明〕王世貞
《皇明盛事述》〔明〕王世貞
《皇明異典述》〔明〕王世貞
《會仙女志》〔明〕酈琥著
《濟南紀政》〔明〕徐榜撰
繼世紀聞》明.陳洪謨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明〕不著撰人
《蒹葭堂雜著摘抄》明.陸楫
《剪勝野聞》〔明〕徐禎卿撰
《謇齋瑣綴錄》〔明〕尹直撰
《見聞雜記》〔明〕吳興李樂彥和述著
《建文皇帝遺跡》〔明〕不著撰人
《今言》明.鄭曉
《金陵瑣事》明.周暉
《金台答問錄》〔明〕湛若水撰
《金台紀聞》明.陸深
《金小史》明.楊循吉
《錦衣志》〔明〕王世貞撰
《近峰紀略》〔明〕皇甫錄
《晉五胡指掌》〔明〕張大齡
《靖難功臣錄》〔明〕不著撰人
《靖夷紀事》〔明〕高拱撰
《舊京遺事》〔明〕史玄撰
救命書》〔明〕呂坤撰
《居官必要為政便覽》〔明〕不著撰人
《居官格言》〔明〕不著撰人
《居官水鏡》〔明〕劉時俊著
《鐫宣城湯睡庵集》〔明〕湯賓尹著
君子堂日詢手鏡》〔明〕不著撰人
《科場條貫》〔明〕陸深撰
《客滇述》明.顧山貞
《空同集》〔明〕李夢陽
《窺天外乘》明.王世懋
《困知記》〔明〕羅欽順
《琅琊漫抄》〔明〕不著撰人
《老乞大》、《樸通事》明
《李侍郎使北錄》〔明〕李實撰
《李溫陵集》〔明〕李贄撰
《立齋閑錄》明.宋端儀
練兵實紀》明.戚繼光撰
《兩湖麈談錄》〔明〕許浩撰
《遼小史》明.楊循吉
《遼紀》〔明〕田汝成撰
《劉生覓蓮記》〔明〕吳敬所著
《留計東歸贈言》〔明〕畢自寅輯
《龍會蘭池錄》〔明〕吳敬所撰
《龍興慈記》〔明〕王文祿撰
《論氣》明.宋應星
《雜纂七種》〔明〕黃允交等
《媚幽閣文娛》〔明〕鄭元勛輯
覓燈因話》明.邵景詹著
《閩部疏》明.王世懋
《明朝小史》〔明〕呂毖撰
明夷待訪錄》余姚黃宗羲梨洲著
《冥寥子游》〔明〕屠隆撰
《牧鑑》〔明〕楊昱輯
《牧民政要》〔明〕不著撰人
《莊岳委談》〔明〕胡應麟撰
《南詢錄》〔明〕鄧豁渠著
《南詔野史》明楊升庵輯
《偶譚》〔明〕李鼎
《彭文憲公筆記》明.彭時
《蓬軒類記》〔明〕佚名
《平定交南錄》〔明〕丘浚撰
平番始末》〔明〕許進撰
《平蠻錄》明.王軾
《平夏錄》〔明〕鄧士龍輯
《蘋野纂聞》明.伍余福
《徐霞客游記》〔明〕徐宏祖
《濯纓亭筆記》〔明〕戴冠
《奇聞類記》明.施顯卿
《前聞記》〔明〕祝允明撰
《樵語》〔明〕湛若水
《青溪暇筆》明.姚福
《清暑筆談》明.陸樹聲著
《情史》明.詹詹外史評輯
《丘隅意見》〔明〕喬世寧撰
《秋園雜佩》明.陳貞慧
《權謀殘卷》〔明〕張居正
《仁宗昭皇帝實錄》〔明〕蹇義等
《任光祿竹溪記》〔明〕唐順之
《任文逸稿》〔明〕任翰撰
《日本國考略》〔明〕薛俊撰
《三朝聖諭錄》〔明〕楊士奇撰
《三家世典》〔明〕郭勛撰
《山洋指迷原本》〔明〕周景一著
《少村漫稿》〔明〕黃廷用著
《涉異志》明.閔文振
《攝生總要》〔明〕洪基著
《慎言》〔明〕王廷相
智囊全集》明.馮夢龍
《食色紳言》〔明〕龍遵
《識小錄》〔明〕徐樹丕
《使琉球錄三種》明陳侃蕭崇業夏子陽撰
《世說舊注》〔明〕楊慎輯
《世宗實錄》、《穆宗實錄》〔明〕不著撰人
殊域周咨錄》〔全〕明.嚴從簡
菽園雜記》明.陸容
《蜀都雜抄》〔明〕陸深撰
《蜀王本紀》〔明〕鄭樸輯
《竹窗三筆》〔明〕沙門株宏著
《雙卿筆記》〔明〕吳敬所撰
《雙溪雜記》〔明〕王瓊撰
《巳瘧編》明.劉玉
搜神後記》明佚名
《蘇談》明.楊循吉
《綏廣紀事》〔明〕高拱撰
《損齋備忘錄》〔明〕梅純撰
《娑羅館清言》〔明〕屠隆
《撻虜紀事》〔明〕高拱撰
《泰泉鄉禮》六卷〔明〕黃佐撰
《談輅》〔明〕張鳳翼撰
《談天》明.宋應星
《談藝錄》〔明〕徐禎卿撰
《韜晦術》〔明〕楊慎
《鐘情麗集》〔明〕吳敬所撰
陶庵夢憶》明.張岱著
《天變邸抄》〔明〕撰人不詳
天工開物》明宋應星
《天潢玉牒》明.無名氏
天順日錄》〔明〕李賢撰
《停驂錄摘抄》明.陸深
《投瓮隨筆》〔明〕姜南撰
《王氏綠野堂遺編》〔明〕王來撰
《王文恪公筆記》〔明〕王鏊撰
王陽明靖亂錄》〔明〕馮夢龍
《溫氏母訓》〔明〕溫璜述
《文摘》〔明〕何心隱
《倭變事略》〔明〕采九德撰
《巫娥志》〔明〕撰人不詳
《吳中故語》〔明〕楊循吉撰
西湖夢尋》張岱著
《西征日錄》明.楊一清
《西征石城記》〔明〕馬文升撰
《戲瑕》明.錢希言
先撥志始》〔明〕文秉撰
《閑中今古錄摘抄》明.黃溥
《賢識錄》明.陸釴
《縣笥瑣探摘抄》明.劉昌
《香乘》明周嘉冑撰
《笑贊》明趙南星撰
《新官到任儀注》〔明〕不著撰人
《新倩籍》明.徐禎卿
《興復哈密國王記》〔明〕馬文升撰
《星變志》〔明〕抱甓外史撰
星槎勝覽》明.費信
《畜德錄》明.陳沂
《懸笥瑣探》〔明〕劉昌撰
《尋芳雅集》〔明〕吳敬所撰
《遵聞錄》〔明〕梁億撰
《岩幽棲事》〔明〕陳繼儒
炎徼紀聞》明.田汝成
《顏樂堂記》明.楊士奇
《艷異編正集》〔明〕王世貞編集
《艷異編續集》〔明〕王世貞編集
《燕對錄》〔明〕李東陽撰
《燕閑錄》〔明〕陸深撰
《揚州屠城親歷》〔明〕王秀楚
《堯山堂偶雋》明蔣一葵撰
《堯山堂外紀》明.蔣一葵撰
野記》〔明〕祝允明
《野議》明.宋應星
《醫閭漫記》明.賀欽
《沂陽日記》〔明〕不著撰人
《藝苑卮言》明.王世貞
《議處安南事宜》〔明〕不著撰人
《亦玉堂稿》〔明〕沈鯉撰
螢窗清玩》〔明〕佚名
瀛涯勝覽》〔明〕馬歡撰
《穎江漫稿》〔明〕符錫撰
《幼儀雜箴》〔明〕方孝孺撰
《玉堂叢語》明焦竑
《玉堂薈記》明楊士聰
《玉堂漫筆》明.陸深
《玉笑零音》〔明〕田藝衡撰
《寓圃雜記》明.王锜
《御制官箴》〔明〕朱瞻基撰
《御制周顛仙人傳》〔明〕朱元璋
《遇恩錄》〔明〕劉仲璟撰
《豫章漫抄》〔明〕陸深撰
《諭對錄》〔明〕張孚敬撰
《諭內閣》〔明〕張元輔
《元故宮遺錄》明.蕭洵編
《愿丰堂漫書》明.陸深
《岳游紀行錄》〔明〕湛若水撰
《雲蕉館紀談》〔明〕孔邇述
《雲南機務抄黃》明.張紞
《雲中紀變》〔明〕孫允中著
《雲中事記》〔明〕蘇佑
《雲中事記》〔明〕蘇佑著
《張司馬定浙二亂志》〔明〕王世貞撰
《震澤長語摘抄》〔明〕王鏊撰
《正統北狩事跡》明.楊銘
《正統臨戎錄》〔明〕楊銘撰
《志怪錄》〔明〕祝允明
《制府雜錄》明.楊一清
《治世余聞》明.陳洪謨
《資政新篇》洪仁玕

清代筆記小說目錄

清稗類鈔》清.徐珂
《文史通義》清.章學誠
《愛吟草》〔清〕常紀著
《安樂康平室隨筆》清.朱彭壽著
《板橋雜記》清余懷
《辦案要略》〔清〕王又槐著
《北東園筆錄全編》清.梁恭辰
《本事詞》清.葉申薌撰
《賓退隨筆》清.羅惇曧
《餐櫻廡隨筆》清.況周頤
《曹野人先生傳》清.易順鼎
《測字秘牒》清.程省著
《查抄和珅家產清單》清.佚名
《巢林筆談》〔正續編〕清.龔煒
《潮嘉風月》清.俞蛟
池北偶談》清.王士禎
《崇陵傳信錄》〔清〕惲毓鼎
崇禎朝野紀》〔明清〕李遜之
《初學晬盤》〔清〕鄔仁卿撰
春明叢說》清.俞蛟
《春明夢錄》清.何剛德
《從政遺規》〔清〕陳弘謀輯
《戴東原先生軼事》清.戴清泉著
東南紀事》清.邵廷采著
《東行初錄〔續錄三錄〕》清.馬建忠
《東北邊防輯要》〔清〕曹廷杰撰
《東北輿地釋略》〔清〕景方昶撰
《東槎紀略》〔清〕姚瑩撰
《東三省輿地圖說》〔清〕曹廷杰撰
《東塘日札》〔明清〕朱子素述
《對山餘墨》清.毛祥麟
《噩夢俟解思問錄經義》王夫之著
耳食錄》〔清〕樂鈞著
《陽秋剩筆》清.佚名
《發史》清.胡蘊玉
《法軍侵台檔案》
《梵門綺語錄三種》〔清〕佚名撰
《防海紀略》清.芍唐居士撰
《分甘餘話》清.王士禎
《父師善誘法》〔清〕唐彪撰
《婦人集》清.迦陵
《陔餘叢考》清.趙翼
《甘瘋子傳》清.何曰愈
《割台記》清.羅惇曧
《庚申君遺事》〔清〕萬斯同輯
《庚申夷氛紀略》〔清〕贅漫野叟撰
《庚子國變記》清.羅惇曧
《庚子國變記》清.李希聖
《公門果報錄》〔清〕宋楚望輯
《共城從政錄》〔清〕周際華著
孤山再夢》〔明清〕渭濱笠夫編次
《孤忠後錄》清.祝純嘏
《觚剩》清.鈕琇
《觚剩〔續編〕》清.鈕秀
《古夫于亭雜錄》清.王士禛
《骨董禍》清.佚名
瓜分慘禍預言記》〔清〕軒轅正裔
廣東新語》清.屈大均
《廣陽雜記》清.劉獻廷
《廣藝舟雙楫》〔清〕康有為撰
《歸廬譚往錄》清.徐宗亮
《國聞備乘》清.胡思敬
《過江七事》清.陳貞
《海東逸史》〔清〕翁洲老民撰
《海國四說》清.梁廷楠
海角遺編》〔清〕不題撰人著
海上魂》〔清〕陳墨濤著
《海外扶余》〔清〕陳墨峰著
《海外慟哭記》〔明清〕黃宗羲、黃厔炳等撰
《黑龍江輿圖說》〔清〕屠寄撰
《弘光朝偽東宮偽後及黨禍紀略》清.戴名世
《宏遠謨齋家塾程課條錄》〔清〕黃之驥撰
《洪福異聞》清.佚名
《洪楊軼聞》〔清〕佚名
後官場現形記》〔清〕白眼著
《扈從東巡日錄》〔清〕高士奇撰
《花燭閑談》清.于鬯
《莊氏史案》清.佚名
《宦游紀略》〔清〕高廷瑤撰
《宦游偶記》〔清〕陳惟彥撰
回天綺談》〔清〕玉瑟齋主人著
《悔過自新說》清.李颙
《悔逸齋筆乘》清.李岳瑞
《殛珅志略》清.佚名
《紀丰潤張學士馬江戰事本末》清.趙增禹
《寄園寄所寄》〔清〕趙吉士
《嘉定屠城紀略》〔明清〕不著撰人
《嘉慶東巡紀事》〔清〕撰人不詳
《甲申戰事記》〔清〕池仲祜撰
間書》〔清〕朱逢甲撰
《健余先生撫豫條教》〔清〕尹會一著
諫書稀庵筆記》清.陳恒慶著
《江變紀略》清.徐世溥
《江南聞見錄》〔明清〕不著撰人
《江上遺聞》清.沉濤
《請纓日記》〔節錄〕。〔清〕唐景崧
《江陰城守紀》四種〔明清〕韓菼、許重熙、南園嘯客、戴田有撰
《椒生隨筆》清.王之春
《蕉窗雨話》清.佚名
《蕉廊脞錄》清.吳慶坻
《蕉軒隨錄》清.方浚師
《蕉軒續錄》清.方浚師
《教女遺規》〔清〕陳弘謀輯
《鮚埼亭集選輯》三種〔明清〕全祖望、顧炎武、黃宗羲撰
《今世說》〔清〕王晫
《金川妖姬志》清.佚名
《經學歷史》清.皮錫瑞
《荊園小語》〔清〕申涵光
《景善曰記》清.景善
《敬簡堂學治雜錄》〔清〕戴杰著
子不語》清.袁枚
《子不語續》清.袁枚
《九曜齋筆記》清.惠棟
《舊典備征》清.朱彭壽
《居易錄》、《居易續談》清.王士禛
聚仙亭》〔清〕佚名著
《菌閣瑣談》清.沈曾植撰
《康熙政要》清.章梫
《康雍干間文字之獄》清.佚名
《客窗閑話》〔清〕吳熾昌
《孔子弟子考》〔清〕朱彝尊
《哭庵傳》清.易順鼎撰
《窺園留草》清許南英
《郎潛紀聞初筆》清.陳康祺
《郎潛紀聞二筆》清.陳康祺
《郎潛紀聞三筆》清.陳康祺
《浪跡叢談》清.梁章鉅
《浪跡續談》清.梁章鉅
《浪跡三談》清.梁章鉅
《老父雲游始末》清.陸莘行
《老學究語》〔清〕李西漚撰
《冷廬雜識》清.陸以
《裡乘》〔清〕許奉恩
《立憲萬歲》〔清〕吳研人
《吏皖存牘》〔清〕姚錫光撰
《蒞蒙平政錄》〔清〕陳朝君撰
《蒞政摘要》〔清〕陸隴其輯
鄰女語》〔清〕連夢青著
《林黛玉筆記》〔清〕喻血輪著吳醒亞批
《臨清寇略》清.俞蛟
《柳邊紀略》〔清〕楊賓撰
柳非煙》〔清〕天虛我生著
《柳氏敘訓》〔唐〕柳玭撰
《六朝文絜》〔清〕許梿選
《龍沙紀略》清.方式濟
《隆平紀事》清.史冊
《隴蜀餘聞》清.王士禛
《盧鄉公牘》〔清〕莊綸裔撰
《鹿樵紀聞》清.吳偉業
《履園叢話》清.錢泳
《論詞隨筆》清.沈祥龍撰
《馬關議和中曰談話錄》清.佚名輯
《馬首農言.農諺》〔清〕祁雋藻
《埋憂集》清朱翊清
《滿清入關暴政》〔清〕韓菼
《滿清外史》〔清〕天嘏著
眉廬叢話》、《續眉廬叢話》清.況周頤
《梅花嶺遺事》清.佚名
《美人譜》秀水徐震秋濤著
美人書》〔清〕鴛湖煙水散人
《秘本種子金丹》〔清〕葉天士著
《佐治藥言》〔含續〕清汪輝祖
《閩川閨秀詩話》清.梁章鉅
名人軼事》清.佚名
《明季三朝野史》清顧炎武撰
明夷待訪錄》清黃宗羲
南朝金粉錄》清牢騷子
《南疆繹史》〔清〕溫睿臨、李瑤撰
《南明史料》明清史料
南明野史》清.三余氏
《南越筆記》清.李調元
《女聊齋志異》清賈茗輯
《澎湖考略》〔清〕佚名撰
《國聞備乘》〔清〕胡思敬
《甲申朝事小紀》清.王朝
《經學通論》清.皮錫瑞
笠翁對韻》清.李漁
聲律啟蒙》〔清〕車萬育
《幕學舉要》清.萬維鶾
《平滇始末》清.佚名
《平閩紀》〔清〕楊捷撰
《平平言》〔清〕方大湜著
《平砂玉尺辨偽》〔明清〕蔣平階大鴻著
《平吳錄》清.孫旭
《煮藥漫抄》〔清〕葉煒
《棲霞閣野乘》清.孫靜庵
《秦鬟樓談錄》清.佚名
《清稗瑣綴》清.佚名
清波雜志》〔宋〕周輝
《清代名人趣史》清.佚名
《清代名人軼事》清葛虛存
清代野記》〔清〕梁溪坐觀老人
《清代之竹頭木屑》清.佚名
《清宮禁二年記》〔清〕裕德菱著
《清季外交史料選輯》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秋燈瑣憶》清.蔣坦
《求野錄》清.鄧凱
《全遼備考》〔清〕林佶撰
《拳變餘聞》清.羅{曰融}
《勸讀十則》〔清〕唐宗海
人間詞話》清.王國維
《日本乞師記》黃宗羲
《日知錄》〔清〕顧炎武
《日知錄之餘》〔清〕顧炎武
《日知錄集釋》
《日知錄之餘》清鄒福保
《入幕須知》〔清〕汪龍莊萬楓江
三岡識略》〔清〕董含著致之校點
《三十國春秋輯本》〔清〕湯球輯
《三湘從事錄》清.蒙正發
《三字鑑》〔清〕張宜明撰
《深衣考》明清黃宗羲撰
《瀋故》〔清〕楊同桂輯
《沈陽紀程》〔清〕何汝霖、潘祖蔭撰
《盛京疆域考》〔清〕楊同桂孫宗翰輯
《史鑑節要便讀》〔清〕鮑東裡撰
《事宜須知》〔清〕延昌撰
《筮仕金鑑》〔清〕邵嗣宗輯
《書鮑忠壯公軼事》清.趙增禹
《書湖州莊氏史獄》清.翁廣平
《書林清話》清.葉德輝撰
《書丘大刀》清.張謇
《樞垣記略》清.梁章鉅朱智
蜀碧》清彭遵泗撰
《蜀記》清顧山貞
《蜀亂述聞》清.祝介
《蜀燹死事者略傳》清.余瀾閣
《述庵秘錄》清.王無生
《漱華隨筆》清.嚴有禧
《竹葉亭雜記》清.姚元之
《雙節堂庸訓》清汪輝祖
《竹西花事小錄》清.芬利宅行者
《水窗春囈》清.歐陽兆熊金安清
《說詩晬語》清.沈德潛
《司牧寶鑑》〔清〕李容輯
《四書近指》〔清〕孫奇逢撰
《四字經》〔清〕不著撰人
淞隱漫錄》〔清〕王韜著
《佐雜譜》〔清〕李庚干輯
《所聞錄》清.汪詩儂
《台陽筆記》清翟灝
《台陽見聞錄》清唐贊袞撰
《台游日記》〔清〕蔣師轍撰
《太平天國戰記》清羅惇曧著
《談龍錄》清趙執信
《談美人》清佚名
《唐寶記》佚名
隨園食單》清.袁枚著
《陶廬雜錄》清.法式善
《藤陰雜記》清.戴璐
天史》〔清〕丁耀亢著
《天咫偶聞》清.震鈞
《聽雨叢談》清.福格
《停琴余牘》〔清〕羅迪楚撰
《童歌養正》〔清〕彭繼先輯
《童蒙須知韻語》〔清〕萬斛泉撰
《外官新任輯要》〔清〕不著撰人
《外交小史》〔清〕佚名著
《竹素園叢談》清.顧恩瀚
《網廬漫墨》清昂孫
《為治一得編》〔清〕何耿繩編撰
《阿稚》〔清〕和邦額
《我佛山人傳》清.李葭榮
《吳逆取亡錄》清.蒼弁山樵
《吳逆始末記》清.佚名
《吳三桂紀略》清.佚名
《吳三桂考》清.佚名
《五種遺規》〔清〕陳宏謀
《武宗外紀》清.毛奇齡撰
《戊壬錄》〔清〕宋玉卿
《杌近志》清佚名
《夕堂永日緒論》清王夫之
《西夏書事》〔清〕吳廣成
《西巡回鑾始末》〔清〕佚名著
《西游錄注》〔元〕耶律楚材撰
《西征隨筆》清.汪景祺
熙朝新語》〔清〕徐錫齡、錢泳著
《習齋四存編》〔清〕顏習齋
《纖言》清.陸圻
《閑情偶寄全集》清李漁
《咸同朝將相瑣聞》清.佚名
《鄉曲枝辭》清.俞蛟
《鄉塾正誤.幼學篇》〔清〕李江撰
《香蓮品藻》清.方絢撰
《醉古堂劍掃卷》清
《香畹樓憶語》〔清〕陳裴之
《香艷叢書》〔清〕蟲天子輯
《香艷叢書》〔清〕蟲天子輯
《香艷叢書》〔清〕蟲天子輯
《香祖筆記》清.王士禛
《鄉言解頤》〔清〕李光庭撰石繼昌點校
《湘軍志》〔清〕王闓運著
《湘煙小錄》〔清〕陳裴之輯
《襄陽記》清佚名
《襄陽守城錄》〔宋〕趙萬年撰
詳刑公案》清.京南歸正寧靜子輯
《小螺庵病榻憶語》清.孫道干
《小學韻語》〔清〕羅澤南撰
孝感天》〔清〕佚名著
《嘯亭雜錄》清.昭梿
《嘯亭續錄》清.昭梿
諧鐸》〔全本〕清沈起鳳
《辛亥四川路事紀略》〔清〕誦清堂主人
新紀元》〔清〕碧荷館主人
《新世鴻勛》〔清〕蓬蒿子編
《信及錄》〔清〕林則徐
清《刑科婚姻類提要》
《刑幕要略》〔清〕不著撰人
《行素齋雜記》清.繼昌
《行在陽秋》清.戴笠
《徐偃王志》清.徐時棟
《學治臆說》清.汪輝祖
《學仕遺規》〔清〕陳宏謀輯
《學仕遺規補編》〔清〕陳宏謀輯
《學治識端》〔清〕徐壽茲撰
《鴉片事略》〔清〕李圭著
《煙嶼樓筆記》清.徐時棟
《研堂見聞雜記》清不著撰人
《檐曝雜記》清.趙翼
《檐醉雜記》清.何聖生
《燕京歲時記》清.富察敦崇
《燕台花事錄》清.蜀西樵也
《揚州畫舫錄》清.李斗
《揚州十日記》〔明清〕王秀楚記
《養蒙金鑑》〔清〕林之望撰
《養生隨筆》清.曹庭棟
《養正遺規》〔清〕陳弘謀輯
瑤華傳》〔清〕丁秉仁撰
《野菜贊》〔清〕顧景星撰
夜譚隨錄》清.閑齋氏著
《醫話》〔清〕毛對山撰
《乙酉揚州城守紀略》清.戴名世
《異辭錄》清.劉體仁
益智錄》〔清〕解鑑著
《藝舟雙楫》清.包世臣撰
《胤禎外傳》清.胡蘊玉
《影梅庵憶語》清冒襄
《庸閑齋筆記》清.陳其元撰
《永歷實錄》清.王夫之
幽夢影》清.張潮
《右台仙館筆記》清.俞樾
娛目醒心編》〔清〕玉山草亭老人編
《榆巢雜識》清.趙慎畛撰
《園筆乘》清.王韜
《悅容編》〔清〕懶仙
《閱世編》清.葉夢珠
閱微草堂筆記》〔清〕紀昀著
《宰惠紀略》〔清〕柳堂撰
《載陽堂意外緣》〔清〕周竹安
《在官法戒錄》〔清〕陳弘謀輯
《在園雜志》〔清〕劉廷璣撰
《珠江名花小傳》清.支機生
《曾文正公年譜》清.曾國藩
《張文襄公事略》〔清〕佚名著
《啁啾漫記》清.佚名
《浙東紀略》清.徐芳烈
《征烏梁海述略》清.何秋濤
《治安文獻》〔清〕陸壽名、韓訥輯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清.羅惇曧
《中法兵事本末》〔清〕羅惇曧撰
《中日兵事始末》清.羅惇曧
《雜纂七種》〔清〕韋光黻撰
《幽夢續影》朱錫綬

民國筆記小說目錄

《板橋雜記》民國.余懷
《慈禧及光緒賓天厄》民國.佚名
《從政瑣記》〔民國〕王守恂撰
《丁香花》民國.孟森
《都門識小錄摘錄》民國.蔣芷儕
《費太公傳》民國.錢基博
《漢奸丑史》民國.佚名
《漢奸內幕》民國.胡開明
《漢奸叛國丑史》民國.佚名
《花底拾遺》黎美周
《花隨人聖盦摭憶》〔民國〕黃浚
《慧因室雜綴》民國.佚名
《火車中》〔民國〕程瞻廬著
《記胡雪岩故宅》民國.許國英
《民國官場現形記》民國.宣南吏隱
《民國奇聞》民國.虞公
《秦朝野史》〔民國〕黃士衡
十葉野聞》〔民國〕許指嚴著
石屋續瀋》〔民國〕馬敘倫
《四巧工傳》民國.黃質
《貪官污吏傳》民國.佚名
《烏蒙秘聞》民國.野史氏
《小奢摩館脞錄》民國.佚名
《圓明園總管世家》民國.佚名
《袁政府秘史》〔民國〕陳逵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