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道德經論正》第五冊《老子與先秦諸子下》:老子原始譬喻與改造後的譬喻對照表

  這一張「老子原始譬喻與改造後的譬喻對照表」表格取自《道德經論正》第五冊《老子與先秦諸子下》,這一冊專門從譬喻演進的角度,分析從老子開始甚至老子之前但已經被老子所改造過的譬喻,在其後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被知識份子不停改造、模仿的演化結果。這些軌跡,恰恰能證明先秦諸子「作文」的常態,更能證明老子之早出。尤其當其中的譬喻因為牽涉到「誤字、替換詞彙(通常具有改造者的時代特色,或遠離原創者的時代特色,或者改造者個人喜愛的風格元素)、改造」而發生變異時,其時間脈絡便清晰可見。尤其是其中的替換詞彙,以及「誤字」。「誤字」起因於版本流傳過程中傳鈔失誤,而這樣的失誤讓後來者因為不通訓詁與不理解原創者的時代背景知識,因而做出「誤解」或「臆改」。由於譬喻的意義已經發生變化,因此其後又從此改造版本衍生出去(被引用、被改造、被模仿)的版本也就具備了這個錯誤!這時候藉由探索原始譬喻的正確性,又能為其創作時間與作者個人風格提供證明。

  《道德經論正》不僅僅徹底改寫了中國哲學史、中國學術史(除老子公案、文子公案的解決,還有關尹子、楊朱、子華子、亢倉子、列子、鬼谷子等公案一併解決。),更開啟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第五冊《老子與先秦諸子下》便是其中牽涉到修辭學與考證學的新領域。任何從事文史工作者、欠缺靈感者,皆能從這一冊中獲得龐大的信息。這一冊除最終的「孫子與老子比較研究」早期已經有許抗生、何炳棣做過錯誤的嘗試,其餘皆屬原創。是一片廣闊的處女地,先研究者必能獲得龐大的學術聲望,累積龐大的能量。除非審稿者如中研院只要看到參考我的書,就直接拒稿,否則這個論斷相信讀者閱讀之後,可以無疑了!

  當然這張表只是其中的部分,全冊二百多例有一半以上與老子有關,但因篇幅問題,只製作了簡表。想探討老子的思想與影響力,這是不得不讀的一冊!

 

改造者

原型

改造後

晏子

〈文子.上德〉:

  老子曰:……弧弓能射,而非弦不發;發矢之為射,十分之一。飢馬在廄,漠然無聲,投芻其旁,爭心乃生。三寸之管無當,天下不能滿;十石而有塞,百斗而足。循繩而斷即不過,懸衡而量即不差。懸古法以類,有時而遂;杖格之屬,有時而施。是而行之,謂之斷;非而行之,謂之亂。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一〉:

  晏子曰:「嬰聞與君異。今夫胡貉戎狄之蓄狗也,多者十有餘,寡者五六,然不相害傷。今束雞豚妄投之,其折骨決皮,可立得也。且夫上正其治,下審其論,則貴賤不相踰越。今君舉千鍾爵祿,而妄投之于左右,左右爭之,甚于胡狗,而公不知也。寸之管無當,天下不能足之以粟。今齊國丈夫耕,女子織,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而君側皆雕文刻鏤之觀。此無當之管也,而君終不知。五尺童子,操寸之煙,天下不能足以薪。今君之左右,皆操煙之徒,而君終不知。鐘鼓成肆,干戚成舞,雖禹不能禁民之觀。且夫飾民之欲,而嚴其聽,禁其心,聖人所難也,而況奪其財而饑之,勞其力而疲之,常致其苦而嚴聽其獄,痛誅其罪,非嬰所知也。」

 

〈老子.三十九〉: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文子.符言〉:

  老子曰: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智主。藏於無形,行於無怠。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始於無形,動於不得已。欲福先無禍,欲利先遠害。故無為而寧者,失其所寧即危;無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亂。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晏子春秋.內篇問下.四〉:

  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公曰:「廉政而遫亡,其行何也?」對曰:「其行石也。堅哉石乎落落,視之則堅,循之則堅,內外皆堅,無以為久,是以遫亡也。」

孔子

〈文子.上禮〉:

  老子曰:以政治國,以奇用兵。先為不可勝之政,而後求勝於敵,以未治而攻人之亂,是猶以火應火,以水應水也,同莫足以相治,故以異為奇,奇靜為躁奇,治為亂奇,飽為飢奇,逸為勞奇,正之相應,若水火金木之相伐也,何往而不勝,故德均則眾者勝寡,力敵則智者制愚,智同則有數者禽無數。

〈莊子.人間世〉: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无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文子.上德〉: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畢開,不如一戶之明。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二十一〉:

  景公之嬖妾嬰子死,公守之,三日不食,膚著于席不去。左右以復,而君無聽焉。……

  仲尼聞之曰:「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小事之成,不若大事之廢。君子之非,賢於小人之是也。其晏子之謂歟!」

程本

〈文子.符言〉:

  老子曰:使信士分財,不如定分而探籌,何則?有心者之於平,不如無心者。使廉士守財,不如閉戶而全封,以為有欲者之於廉,不如無欲者也。人舉其疵則怨,鑑見其醜則自喜,人能接物而不與己,則免於累矣。

〈文子.下德〉:

  老子曰: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人主之於法,無私好憎,故可以為令。德無所立,怨無所藏,是任道而合人心者也。故為治者,知(智)不與焉。水戾破舟,木擊折軸,不怨木石而罪巧拙者,智不載也。

〈文子.道德〉:

  老子曰:人主好仁,即無功者賞,有罪者釋;好刑,即有功者廢,無罪者誅。及無好憎者,誅而無怨,施而不德,放準循繩,身無與事,若天若地,何不覆載。合而和之,君也;別而誅之,法也。民以受誅無所怨憾,謂之道德。

〈文子.自然〉:

  老子曰:……故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

〈子華子.晏子〉:

  晏子問於子華子曰:「齊之公室懼卑奈何?」

  子華子曰:「夫人之有欲也,天必隨之。齊將卑是求,夫何懼而不獲?昔者軒轅二十五宗,故黃祚衍於天下。子今未忘也,宗周之王也,姬姓之封者凡七十夫,指之不能率其臂,猶臂之不能運其體也。今齊自襄桓以來斬斬焉,朝無公姓,野無公田,帶甲橫兵,挾轂而能戰非公士也,結綬纚纚位列而籍居非公臣也,公族之子若其孫,散而之於四方,惟童隸是伍。公所以與俱者,自有肺腸者也。於詩有之:『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何以是踽踽而以臨於人上也。齊將卑是求,夫何懼而不獲?今之人分財賄而設鉤策焉,非以夫鉤策者為能均也,使善惡多寡無所歸其怨也。是以聖人窮造物以為識量,然且龜卜筮蓍以為決,所以立言於公也。聲出而應律,身出而協度,然且權量尺石以為器,所以立正於公也。義識而理訓,舉天下無敢以容其議,然且書契章程以為式,所以立信於公也。德澤汪濊威制宏遠,盡四海之大無不面納,然且法度禮籍以為準,所以立義於公也。今齊則不然,所以為國舉出於私矣,非止卑此而已也,而又公斂其怨、私受其福矣!公竊其名、私享其實矣!齊之忘於公室也,非一日也,故齊將卑是求,夫何懼而不獲!」

墨子

〈文子.上義〉:

  老子曰:……左手據天下之圖,而右手刎其喉,雖愚者不為,身貴於天下也。死君親之難者,視死如歸,義重於身也。故天下大利也,比身即小;身之所重也,比之仁義即輕,此以仁義為準繩者也。

〈墨子.貴義〉: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

吳起

〈文子.上德〉:

  質的張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勢之所致。乳犬之噬虎,伏雞之搏狸,恩之所加,不量其力。

〈吳子.圖國〉:

  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

  起曰:「臣以見占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冬日衣之則不溫,夏日衣之則不涼。為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車奄戶,縵輪籠轂,觀之於目則不麗,乘之以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猶伏雞之搏狸,乳犬之犯虎,雖有鬥心,隨之死矣。

商鞅

〈文子.上德〉:

  老子曰:……弧弓能射,而非弦不發;發矢之為射,十分之一。飢馬在廄,漠然無聲,投芻其旁,爭心乃生。三寸之管無當,天下不能滿;十石而有塞,百斗而足。循繩而斷即不過,懸衡而量即不差。懸古法以類,有時而遂;杖格之屬,有時而施。是而行之,謂之斷;非而行之,謂之亂。

 

〈商君書.靳令〉:

  靳令則治不留,法平則吏無姦。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任功則民少言,任善則民多言。行法由斷:以五里斷者王,以十里斷者強,宿治者削。以刑治,以賞戰。求過不求善。故法立而不革,則顯民變奸計,奸計止,貴齊殊使,百官之尊爵,厚祿以自伐。國無姦民,則都無姦市。物多末眾,農弛姦勝,則國必削。民有餘糧,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則農不怠。四寸之管無當,必不滿也。授官予爵出祿不以功,是無當也。

孟子

〈文子.上德〉:

  老子曰:……玉在山而草木潤,珠生淵而岸不枯,蚯蚓無筋骨之強,爪牙之利,上食咘堁,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孟子.滕文公下〉:

  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

  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

鶡冠子

〈莊子.天運〉: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穅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

〈鶡冠子.天權〉:

  故一蚋蠶(噆)膚,不寐至旦;半糠入目,四方弗治。所謂蔽者,豈必障於帷顽隱於帷薄哉!周平弗見之謂蔽。

荀子

〈文子.上德〉:

  老子曰:……玉在山而草木潤,珠生淵而岸不枯,蚯蚓無筋骨之強,爪牙之利,上食咘堁,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荀子.勸學〉: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文子.上仁〉:

  夫乘輿馬者,不勞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濟江海。使言之而是,雖商夫芻蕘,猶不可棄也;言之而非,雖在人君卿相,猶不可用也。是非之處,不可以貴賤尊卑論也。……與馬逐走,筋絕不能及也,上車攝轡,馬死衡下,伯樂相之,王良御之,明主乘之,無御相之勞而致千里,善乘人之賢(資)也。……與驥逐走,即人不勝驥;託於車上,即驥不勝人。故善用道者,乘人之資以立功,以其所能,託其所不能。

〈荀子.勸學〉: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文子.守靜〉:

  今盆水若清之經日,乃能見眉睫;濁之不過一撓,即不能見方圓也,人之精神難清而易濁,猶盆水也。

 

〈荀子.解蔽〉:

  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為市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為器師。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精於物者也。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贊稽物。壹於道則正,以贊稽物則察;以正志行察論,則萬物官矣。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處一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鬒眉而察理矣。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

呂不韋

〈文子.上德〉:

  矢之疾,不過二里;跬步不休,跛鱉千里;累土不止,丘山從成

〈呂氏春秋.博志〉:

  矢之速也,而不過二里止也;步之遲也,而百舍不止也。

 

〈文子.微明〉:

  老子曰: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爭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去為,淺知之人,所爭者末矣!夫「言有宗,事有君,夫為無知,是以不吾知。」

〈呂氏春秋.精諭〉:

  白公弗得也。知謂則不以言矣。言者,謂之屬也。求魚者濡,爭獸者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淺智者之所爭則末矣。此白公之所以死於法室。

〈呂氏春秋.舉難〉:

  夫欲立功者,豈得中繩哉?救溺者濡,追逃者趨

 

〈文子.上德〉:

  弧弓能射,而非弦不發;發矢之為射,十分之一。飢馬在廄,漠然無聲,投芻其旁,爭心乃生。三寸之管無當,天下不能滿;十石而有塞,百斗而足。

〈呂氏春秋.為欲〉:

  執一者至貴也。至貴者無敵。聖王託於無敵,故民命敵焉。群狗相與居,皆靜無爭,投以炙雞,則相與爭矣,或折其骨,或絕其筋,爭術存也。爭術存因爭,不爭之術存因不爭。取爭之術而相與爭,萬國無一。

韓非

〈文子.上禮〉:

  老子曰:為禮者雕琢人性,矯拂其情,目雖欲之禁以度,心雖樂之節以禮,趣翔周旋,屈節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澂而不飲,外束其形,內愁其德,鉗陰陽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終身為哀人。何則?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原其所以樂,而防其所樂,是猶圈獸而不塞其垣,禁其野心,決江河之流而壅之以手,故曰: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夫禮者,遏情閉欲,以義自防,雖情心𠳁噎,形性飢渴,以不得已自強,故莫能終其天年。

〈韓非子.非韓〉:

  韓子曰:「子思不以過聞,繆公貴之;子服厲伯以姦聞,繆公賤之,人情皆喜貴而惡賤,故季氏之亂成而不上聞,此魯君之所以劫也。」夫魯君所以劫者,以不明法度邪?以不早聞姦也?夫法度明,雖不聞姦,姦無由生;法度不明,雖日求姦,決其源,鄣之以掌也。御者無銜,見馬且犇,無以制也。使王良持轡,馬無欲犇之心,御之有數也。今不言魯君無術,而曰不聞姦;不言審法度,而曰不通下情,韓子之非繆公也,與術意而相違矣。

 

 

〈文子.上德〉:

  老子曰:……弧弓能射,而非弦不發;發矢之為射,十分之一。飢馬在廄,漠然無聲,投芻其旁,爭心乃生。三寸之管無當,天下不能滿;十石而有塞,百斗而足。循繩而斷即不過,懸衡而量即不差。懸古法以類,有時而遂;杖格之屬,有時而施。是而行之,謂之斷;非而行之,謂之亂。

 

〈韓非子.飭令〉:

  以刑治,以賞戰,厚祿以用術。行都之過,則都無姦市。物多末眾,農弛姦勝,則國必削。民有餘食,使以粟出,爵必以其力,則震不怠。三寸之管毋當,不可滿也。授官爵、出利祿不以功,是無當也。國以功授官與爵,此謂以成智謀,以威勇戰,其國無敵。國以功授官與爵,則治見者省,言有塞,此謂以治去治,以言去言。以功與爵者也故國多力,而天下莫之能侵也。

劉安

〈文子.自然〉:

  老子曰: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乘眾人之智者即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者即無不勝也,用眾人之力者,烏獲不足恃也;乘眾人之勢者,天下不足用也。

〈淮南子.主術〉:

  文王智而好問,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夫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千鈞之重,烏獲不能舉也;眾人相一,則百人有餘力矣。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則烏獲不足恃;乘眾人之制者,則天下不足有也。

桓寬

〈文子.上德〉:

  川廣者魚大,山高者木脩,地廣者德厚,故魚不可以無餌釣,獸不可以空器召。山有猛獸,林木為之不斬;園有螫蟲,葵蓼為之不採;國有賢臣,折衝千里。通於道者若車之轉於轂中,不運於己,與之致於千里,終而復始,轉無窮之原也。

〈鹽鐵論.崇禮〉:

  賢良曰:「管仲去魯入齊,齊霸魯削,非持其眾而歸齊也。伍子胥挾弓干闔閭,破楚入郢,非負其兵而適吳也。故賢者所在國重,所去國輕。楚有子玉得臣,文公側席;虞有宮之奇,晉獻不寐。夫賢臣所在,辟除開塞者亦遠矣。故春秋曰:『山有虎豹,葵藿為之不採;國有賢士,邊境為之不害』也。

鄭昌

〈文子.上德〉:

  川廣者魚大,山高者木脩,地廣者德厚,故魚不可以無餌釣,獸不可以空器召。山有猛獸,林木為之不斬;園有螫蟲,葵藿為之不採;國有賢臣,折衝千里。通於道者若車之轉於轂中,不運於己,與之致於千里,終而復始,轉無窮之原也。

〈漢書.蓋諸葛劉鄭孫毌將何傳〉:

  諫大夫鄭昌愍傷寬饒忠直憂國,以言事不當意而為文吏所詆挫,上書頌寬饒曰:「臣聞:山有猛獸,藜藿為之不采;國有忠臣,姦邪為之不起。

桓寬

〈文子.上德〉:

  川廣者魚大,山高者木脩,地廣者德厚,故魚不可以無餌釣,獸不可以空器召。山有猛獸,林木為之不斬;園有螫蟲,葵藿為之不採;國有賢臣,折衝千里。通於道者若車之轉於轂中,不運於己,與之致於千里,終而復始,轉無窮之原也。

 

〈鹽鐵論.崇禮〉:

  賢良曰:「管仲去魯入齊,齊霸魯削,非持其眾而歸齊也。伍子胥挾弓干闔閭,破楚入郢,非負其兵而適吳也。故賢者所在國重,所去國輕。楚有子玉得臣,文公側席;虞有宮之奇,晉獻不寐。夫賢臣所在,辟除開塞者亦遠矣。故春秋曰:『山有虎豹,葵藿為之不採;國有賢士,邊境為之不害』也。

劉向

〈文子.上德〉:

  水火相憎,鼎鏏在其間,五味以和;骨肉相愛也,讒人間之,父子相危也。……水之勢勝火,一酌不能救一車之薪。

〈說苑.雜言〉:

  夫仁者好合人,不仁者好離人,故君子居人間則治,小人居人間則亂;君子欲和人,譬猶水火不相能然也,而鼎在其間,水火不亂,乃和百味。是以君子不可不慎擇人在其間!

漢光武帝劉秀

〈文子.上德〉:

  蝱與驥致千里而不飛,無裹糧之資而不飢。

〈後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

(建武三年,當27年)

  帝報以手書曰:「慕樂德義,思相結納。昔文王三分,猶服事殷。但駑馬鈆刀,不可強扶。數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託驥尾,得以絕群。

曹植

〈文子.上德〉:

  黃金龜紐,賢者以為佩;土壤布地,能者以為富。故與弱者金玉,不如與之尺素。

〈藝文類聚.人部八.諫〉:

  陳王.曹植《表》(望恩表)曰:臣聞: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褐,飢者不願千金而美一餐。夫千金尺玉至貴,而不若一餐短褐者,物有所急也。

劉晝

〈文子.守清〉:

  老子曰:人受氣於天者,耳目之於聲色也,鼻口之於芳臭也,肌膚之於寒溫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為君子,或為小人,所以為制者異。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人莫鑒於流潦而鑒於澄水,以其清且靜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故用之者必假於不用也。夫鑒明者則塵垢不汙也,神清者嗜欲不誤也,故心有所至,則神慨然在之,反之於虛,則消躁藏息矣,此聖人之遊。故治天下者,必達性命之情而後可也。

〈劉子.清神〉:

  虛室生白,吉祥至矣。人不照於昧金,而照於瑩鏡者,以勞能明也。不鑒於流波,而鑒於靜水者,以靜能清也。鏡、水以明、清之性,故能形物之形。由此觀之,神照則垢滅,形靜則神清。垢滅則內欲永盡,神清則外累不入。

〈劉子.防慾〉:

  耳目之於聲色,鼻口之於芳味,肌體之於安祁,其情一也。然亦以之死,亦以之生;或為賢智,或為庸愚。由於處之異也。

梁元帝蕭繹

〈文子.守靜〉:

  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金玉之音者,目不見太山之形。故小有所志,則大有所忘。

〈金樓子.立言下〉:

  夫目察秋毫,不見華嶽;耳聽宮徵,不聞雷霆。君子用心必須普也。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道德經詞彙淺說:玄覽


  「玄覽」,教育部國語辭典如此解釋:

  心居玄冥之處而覽知萬物。《老子》第一〇章:「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文選.陸機.文賦》:「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

  漢典如此解釋:

  .遠見;深察。

  .遠望;遠眺。

  .猶玄鏡。指人的內心。


百度百科

玄覽

.【玄覽】《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深見其理也。止觀一上曰:『今人意鈍,玄覽則難。』同輔行曰:『以慧內照,故云玄覽。』

  .、遠見:

  .深察。漢張衡《東京賦》:「睿哲玄覽,都茲洛宮。」晉陸機《文賦》:「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舊唐書.褚亮傳》:「高祖文皇帝睿哲玄覽,神武應期,撥亂反正,遠肅邇安。」

  .、遠望:

  .遠眺。唐崔湜《奉和登驪山高頂寓目應制》:「名山何壯哉,玄覽一徘徊。」唐徐彥伯《奉和幸新豐溫泉宮應制》:「何如黑帝月,玄覽白雲鄉。」

  .、猶玄鏡:

  .指人的內心。《老子》:「滌除玄覽,能無疵乎!」高亨正詁:「覽鑒古通用。玄者形而上也,鑒者鏡也。玄鑒者,內心之光明,為形而上之鏡,能照察事物,故謂之玄鑒。」

  .「不出門就能夠認識天下」,這是「滌除玄覽」的通俗解釋。


  其實「玄覽」不過就是「玄鑒(鏡)」的通假(鑒、覽,古音同,都從「監」得聲,可通假。),也就是上面眾多義項「本來」只有一個是對的!可是由於歷代文人不通訓詁的多,這個正確的解釋直到高亨才給出。但即使高亨知道「覽」就是「鑒」,卻也依然做出擴大化的解釋,而不能以一句「譬喻」視之!至於那位被稱為天才的王弼怎麼解釋?王弼註:「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明顯也不明白其真正的原始的意義,把本來淺顯易懂的東西,弄得玄忽又玄!結果反倒因此受到一堆學術騙子的歡迎!因為只要把文意弄得玄來玄去,難以解釋,也就能任意解釋了!然後再用這種任意解釋來維護學閥、門閥,用「指鹿為馬」的方式來考驗學子們是否能「誠心奉獻」!那些敢於提出異議的,表示難以掌控,也不用給予畢業的「賞賜」!而不敢提出異議的,甚至幫忙遮掩錯誤!或者拿西方的詮釋學來當遮羞布,美其名,「大家都有詮釋的權利!」、「我們只是根據先師(或王弼)的解釋進行詮釋而已,『沒有所謂對錯』」!用這招就把「正確的解釋」直接幹翻!

  王弼那時,畢竟懂訓詁、文字學的人太少。即使當今真正懂的也不多!可是因為歷來的吹捧,充滿錯誤的王弼註居然被當成了主流註釋!再看那些「遠見、遠望」更是早已遠離原始意義不知幾千里了!

  再反過頭來看老子的譬喻「洗清黑鏡,就能沒有瑕疵嗎?」淺顯易懂,可是當「玄覽」無法被正確識讀的情況下,就是一大堆的自圓其說的胡扯!讀者看這些胡扯,又能學到什麼!體悟到什麼?讀者要學的是老子的智慧,還是那一大堆憑藉老子來宣揚自我的知識份子的無知?

  充滿錯誤的解釋一旦深入人心,被學界或某些人捧為權威解釋,就很難被改正回來。甚至有人看到正確的解釋反而「無法接受」了!甚至因此進行反擊!無休無止!這樣的東西與現象正充斥在古籍的註解、釋讀之中。

  而那些因為不通文字訓詁而對「玄覽」真實意義產生的「臆想」,也就這樣流傳了下來,甚至成為一種詞彙,甚至成為一種許多人無法放手的「傳統」。僅僅就是因為有一大堆被吹捧或有地位的知識份子這樣說了、這樣用了!

  在錯誤的解釋之外的還有另外一種可怕的現象,那就是隨意的解釋!也就是一些學者以為自己懂訓詁、文字學,其實不懂!可是就是敢寫。把完全不合語法的東西,硬生生扯出一種解釋!還自以為得意!

  在這種雙重夾擊之下,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一般的讀者。一般的讀者無非就是想吸收一下先賢、名著的智慧,誰知道,關於名著竟是如此熱鬧的一番景象!去要求一般讀者學懂一些學者都學不懂的文字、訓詁,是荒謬的!但如果讀者不支持這樣的著作,怎麼可能讀到更多更正確的註釋或翻譯呢!

  《孫子兵法白話譯註》賣了十年還沒賣破兩千本,就不免讓我因此感慨萬千了!本來應該被國防部拿來當作教本的譯註,卻只能淪落到這種下場!在多年的努力下,在多重的封殺下,還是很難掙脫羈絆,這就不免讓我對繼續翻譯這些經典之作卻步了!因為不是多數人看的東西,就難以產生影響力,即使講得再正確,那個意義也實在太小了!但為了這麼小的意義,卻得耗費很大的生命!那就是一種嚴重的損失了!說是有人要等我死了,再來吹捧我的譯註,那也好笑!這樣做對誰有好處?大家應該也能心知肚明!一定得等我死了才來吹捧,那種病態的心理與可怕的封鎖,又是怎麼回事!

  因此,我也就不刻意去翻譯這本書了!即使只有五千多字,但有了譯註《孫子兵法》的經驗,我知道那花費的心力其實很大!譬如想要把「玄鑒」的正確解法固定下來,還要引用非常多的古籍通假實例,作為證明,而不是胡扯某音互通就能了事!而且不只是要比對各種主要版本,不只要講正確的,還要對別人之所以錯的地方進行討論,否則這樣的做法便不夠徹底!容易被說成自說自話!然後再被某些人用學界地位進行打壓,讓你的功繼續白做!也罷!有時間,我就解釋幾句;沒時間,那就作罷吧!

  至於「玄覽」那也不過就是五千多字裡面被解釋成笑話的冰山一角罷了!眾人離老子的智慧其實還很遠!當然,《道德經》本來也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意義的一本經典,不看的話,其實也無妨!遑論讓你看出迷惘的錯誤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