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誘那個時代以前,有上百例的引文存在,還有竹簡《文子》提供了物理證明,與高誘同時的諸葛亮、曹植、曹丕、彭羕、仲長統、劉廙、杜恕、陸抗、魯褒都有引文,但疑古派一無所知!那麼疑古派怎麼利用高誘註呢?說這些只是浪費讀者生命與時間,因為無非是一堆欠缺校勘學與版本學知識所產生的謬論!做為一個反駁者,只要舉出高誘實際上引出《文子》的片段,並且最好是一個「明引」,那麼疑古派的謬說自然不攻自破!當然,凡是看過拙作《孫子兵法論正》的讀者必然也認為疑古派不可能如此就投降了!必然還可以極盡所能的胡謅!但那已經不是學術研究了!那麼高誘如果曾經明引《文子》難道疑古派竟然沒看到?這其實就牽涉到疑古派「做」學問的普遍方法!疑古派之所以能得出一大堆可以笑掉一般人大牙、卻能得到學界認同而形成共識的東西,就是因為畫地自限的讀書法!甚至有些還牽涉到刻意的隱藏對自己不利證據的誤導法!不管如何,高誘註明引《文子》不是在《淮南子》中出現的,而是在《呂氏春秋》高誘註中出現的。所以當疑古派,以及用兩本書的比較申請到一大堆補助的學者花了數年時間在幹一個從邏輯上一點意義都沒有的事情時,自然不可能看到《呂氏春秋》高誘註。如果反方也沒有足夠的水準,自然也會被疑古派牽著鼻子走,而僅檢查《淮南子》高誘註,而渾然忘了高誘以前以及同時有兩百例左右的引文。
高誘在註解《呂氏春秋》時引用了很多《文子》與《淮南子》都出現的文字,而其中有幾例引自《淮南子》,但有一例卻明引出自「老子」。也就是比照桓寬《鹽鐵論》「明引」《文子》而稱「老子曰」一樣。這兩個例子不引《文子》卻引「老子」,更證明了《文子》中「老子曰」的客觀性。而這一點是疑古派想方設法要下拉到唐朝的事情。
以下就是高誘註,至於公案的解決,三百多例的徵引文獻、孔子個人在八本書裡共五十幾處的引用(疑古派要繼續扯、繼續掰,得先解釋為什麼這些人都有志一同的讓孔子說老子的話)、孔子門人弟子以及孔子後裔大量引用老子與文子、「老子曰」存在的幾例客觀證明、曹植明引《文子》、賈思勰已經在一個段落裡同時引用了《文子》與《淮南子》,因此公案已經解決!無人可駁!
以下高誘註並簡短說明,詳細與全面的高誘註徵引請見《道德經論正》。
〈文子.九守〉:
聖人誠使耳目精明玄達,無所誘慕,意氣無失清靜而少嗜欲,五藏便寧,精神內守形骸而不越,即觀乎往世之外,來事之內,禍福之間何足見也,故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生創;趣舍滑心,使行飛揚。故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不疾去之,則志氣日耗。
〈淮南子.精神〉:
故事有求之于四海之外而不能遇,或守之於形骸之內而不見也。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而氣志者,五藏之使候也。耳目淫于聲色之樂,則五藏搖動而不定矣;五藏搖動而不不定,則血氣滔蕩而不休矣;血氣滔蕩而不休,則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矣;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則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定寧充盈而不泄,精神內守形骸而不外越,則望於往世之前,而視於來事之後,猶未足為也,豈直禍福之間哉?故曰: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是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嘩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高誘註:爽,病。病,傷滋味也。〕趣舍滑心,使行飛揚。〔滑,亂也。飛揚,不從軌度也。〕此四者,天下之所養性也,然皆人累也。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氣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勞;弗疾去,則志氣日耗。
〈亢倉子.全道〉:
天下之水性清,土者滑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壽物者滑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是故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故聖人之制萬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全矣。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昏,此之謂全道之人,心平正不為外物所誘。曰:清清而能,久則明;明而能,久則虛;虛則道全而居之。
〈呂氏春秋.本生〉:
今有聲於此,耳聽之必慊,已聽之則使人聾,必弗聽。有色於此,目視之必慊,已視之則使人盲,必弗視。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則使人瘖,必弗食。〔高誘註:以瘖,故不當食也。老子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味實口,使口爽傷也。」〕是故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貴富者,其於聲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則遁焉。遁焉,性惡得不傷?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招,埻的也。眾人所見,㑹弓射之,故曰:無不中也。〕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
貴富而不知道,適足以為患,不如貧賤。貧賤之致物也難,雖欲過之奚由?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之曰招蹙之機。肥肉厚酒,務以自彊,命之曰爛腸之食。〔《論語》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乂曰不為酒困。老子曰:「五味實口,使口爽傷。」故謂之爛腸之食也。〕
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貴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貴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為其實也。則此論之不可不察也。
〈呂氏春秋.本生〉:「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一段出自〈亢倉子.全道〉。亢倉子也是老聃弟子。而高誘註所引出自〈文子.九守〉,而高誘明引出自「老子」。正與桓寬引《文子》卻稱呼引自「老子」是一樣的。這些都是證明今本《文子》中的「老子曰」早在漢朝時便已經存在的客觀證據!更重要的是〈文子.九守〉這一段也被〈淮南子.精神〉所引,而高誘對此也有註解。同時高誘在〈呂氏春秋.本生〉篇引的出處不是《淮南子》而是「老子」。高誘在《呂氏春秋》中共引用了《淮南子》二十一次(《淮南子》四次、《淮南記》十六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