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孫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孫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古代心理戰的幾個實例


晉文公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諫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衛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乃降公。孔子聞而記之曰:「攻原得衛者信也。」
〈新序.雜事四〉:
  晉文公伐原,與大夫期五日,五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軍吏曰:「原不過三日,將降矣,君不待之?」君曰:「得原失信,吾不為也。」原人聞之曰:「有君義若此,不可不降也。」遂降,溫人聞之,亦請降。故曰:「伐原而溫降。」此之謂也。於是諸侯歸之,遂侵曹伐衛,為踐土之會,溫之盟後南破強楚,尊事周室,遂成霸功,上次齊桓,本信由伐原也。

中行穆子

〈說苑.貴德〉:
  中行穆子圍鼓,鼓人有以城反者,不許,軍吏曰:「師徒不勤,可得城,奚故不受?」曰:「有以吾城反者,吾所甚惡也;人以城來,我獨奚好焉?賞所甚惡,有失賞也,若所好何?不賞,是失信也,奚以示民?」鼓人又請降,使人視之,其民尚有食也,不聽,鼓人告食盡力竭而後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

伍子胥

〈韓非子.內儲說下〉:
  吳政荊,子胥使人宣言於荊曰:「子期用,將擊之。子常用,將去之。」荊人聞之,因用子常而退子期也。吳人擊之,遂勝之。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闔閭三年〉:
  闔閭聞楚得湛盧之劍,因斯發怒,遂使孫武、伍胥、白喜伐楚。子胥陰令宣言於楚曰:「楚用子期為將,吾即得而殺之;子常用兵,吾即去之。楚聞之,因用子常,退子期。吳拔六與潛二邑。


孫臏

〈長短經.攻心〉:
  孫子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何以明之?
  戰國時有說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勝為上,兵勝為下。是故,聖人之伐國攻敵也,務在先服其心。何謂攻其心?絕其所恃,是謂攻其心也。今秦之所恃為心者,燕、趙也,當收燕、趙之權。今說燕、趙之君,勿虛言空辭,必將以實利,以迴其心,所謂攻其心者也。」
〈通典.兵典.兵十四.先攻其心〉:(《通典》卷一百六十一)
  戰國齊將孫臏謂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務先服其心。今秦之所恃為心者,燕、趙之權。今說燕、趙之君,勿虛言空辭,必將以實利,以回其心。所謂攻其心也。」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閒,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擣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獘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三萬竈。」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陝,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齊宣王)二年,魏伐趙。趙與韓親,共擊魏。趙不利,戰於南梁。宣王召田忌復故位。韓氏請救於齊。宣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晚救?」騶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蚤救之。」孫子曰:「夫韓、魏之兵未獘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愬於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獘,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陰告韓之使者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於齊。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將,孫子為(帥)〔師〕,救韓、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其後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王於博望,盟而去。
〈史記.魏世家〉:
  (魏惠王)十七年,與秦戰元里,秦取我少梁。圍趙邯鄲。十八年,拔邯鄲。趙請救于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三十年,魏伐趙,趙告急齊。齊宣王用孫子計,救趙擊魏。魏遂大興師,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過外黃,外黃徐子謂太子曰:「臣有百戰百勝之術。」太子曰:「可得聞乎?」客曰:「固願效之。」曰:「太子自將攻齊,大勝并莒,則富不過有魏,貴不益為王。若戰不勝齊,則萬世無魏矣。此臣之百戰百勝之術也。」太子曰:「諾,請必從公之言而還矣。」客曰:「太子雖欲還,不得矣。彼勸太子戰攻,欲啜汁者眾。太子雖欲還,恐不得矣。」太子因欲還,其御曰:「將出而還,與北同。」太子果與齊人戰,敗於馬陵。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軍遂大破。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預測的哲學:孫蒙

孫蒙

【返回目錄】

參考電子書:《孫臏考》(內含《孫臏兵法》節譯PDF版)

人物簡介

孫臏:原名孫蒙,字子臧。由於被同門師兄、魏國將軍龐涓設計陷害,被魏國政府抓去斷去了雙腿並黔面。孫臏後來藉由齊國使者的幫助,逃出魏國首都大梁城之後,便將名字改為孫臏,以警惕自己留意人性。孫臏到了齊國首都前,就受到齊國宰相田忌的格外重視,田忌並到郊外親自迎接孫臏的到來。孫臏第一次在齊國展露才華,是在齊威王與田忌的賽馬比賽之中。田忌由於三等馬匹都略遜於齊威王的馬,因此一直落敗。孫臏提出了幫助田忌取勝的方法,由於方法非常簡單,以致於讓田忌大為訝異,並決定儘早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於是齊威王與田忌兩人對孫臏展開了軍事問題的問答,孫臏的回答讓兩人拜服,因此齊威王決定拜他為師。沒多久,魏國軍隊包圍趙國首都邯鄲,邯鄲派使者前來齊國求援,於是齊威王便讓田忌領軍而讓孫臏當軍師,前去援救趙國。孫臏採用圍魏救趙、減灶之計,誘使龐涓拋棄多數軍隊,一路直追假裝敗逃的齊國軍隊。龐涓最後在桂陵山谷遭遇齊國軍隊埋伏,戰敗而死。孫臏一舉解了趙國的危機,同時也報了龐涓陷害之仇。往後馬陵之戰,孫臏仍然擔任齊國軍師,帶兵前往解救韓國,與魏國大軍在馬陵交戰,大敗魏國軍隊,魏國軍隊統帥魏國太子申因此戰敗而死。兩戰後,齊國取代魏國稱霸,成為戰國時代的新霸主。
  龐涓:孫蒙的師兄,兩人都是鬼谷子的弟子。龐涓由於嫉妒孫蒙在軍事藝術上的造詣,為了怕日後孫蒙成為他強大的對手,於是便先下手為強,打算在戰場之外挫敗孫蒙。龐涓陷害孫蒙後割去了孫蒙的雙腿,他的用意就在於讓他無法上戰場當將軍;龐涓在孫蒙的臉上刺字,則是為了塑造他階級低下的形象,使他難以管理軍隊。雖然龐涓處心積慮的想要消滅孫蒙,卻還是想要從他身上偷取兵法知識,因此只是「廢了」孫蒙,卻並沒有殺他。最終,龐涓忘了最緊要的一件事:「在戰場上,思想的力量往往勝過武器的力量!」於是龐涓最後在桂陵之戰戰敗後,含恨自刎而死。龐涓最後敗在「孫臏軍師」的手上,而非「孫蒙將軍」的手上,或許這也是他所始料未及的。
  田忌:齊威王的弟弟,齊國的宰相,是幫助孫蒙重新站起來的恩人。也是齊國因此從衰弱不振走向強大的關鍵人物。


預言事例

  預言田忌採用他的賽馬策略後將打敗齊威王等人,贏得彩金。

孫臏從魏國大梁城藉由齊國使者的幫助逃到齊國後,成為田忌的門客。由於田忌喜歡與齊威王以及諸位齊國公子一起賽馬,孫臏觀察後發現他們彼此擁有的馬的腿力都相去不遠,而賽馬時將馬分為上、中、下三等進行比賽,誰取得的勝利多,誰就能贏得彩金。
  在田忌輸了一場之後,孫臏對他說:「先生不妨再比一次,我能讓先生取勝。」
  田忌相信孫臏的話,就問孫臏該怎麼做,孫臏回答說:「現在用先生的下駟對他們的上駟,用先生的上駟對他們的中駟,用先生的中駟對他們的下駟。」
  於是田忌就跟齊威王以及諸位公子又比了一次,並採用了孫臏的策略,結果輸了一次、贏了兩次,順利的贏得了齊威王等人的千兩金子。

  預言齊國三代內就會有憂患了。

田忌對於孫臏用這麼簡單的辦法就讓自己贏了,訝異之下,決定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與田忌為了探知孫臏在軍事上的造詣程度,於是兩人在密室內對孫臏展開了一場圍繞軍事問題的問答。
  結果齊威王問了九個問題、田忌問了七個問題。
  孫臏從房間出來後,弟子們問他說:「大王、田忌,臣子跟君主兩人問的問題如何?」
  孫臏回答:「大王問了九個問題,田忌問了七個問題,他們幾乎知道軍事了啊!卻還沒有達到『道』的境界。我聽說平常就守信的君主將會昌盛,秉持正義來做事情的君主會稱王,用兵卻沒有防備的人一定會受傷,無止盡的發動戰爭的人將會滅亡。齊國在三代內就會有憂患了啊!」

  預言龐涓將死在桂陵山谷的大樹之下。

前353年,趙國首都邯鄲被魏國軍隊包圍了一年多,快支持不下去了。這時候,魏惠王又派出龐涓率領八萬大軍前往增援。當龐涓率領魏國大軍到達茬丘的時候,趙國也派遣使者來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於是找來所有大臣,商議是否要救趙國的問題。
  齊威王問大臣們說:「援救趙國與不救哪一個好?」
  鄒忌回答說:「不如不要救。」
  段干朋反駁說:「不救不僅不符合正義,而且也對我國不利啊!」
  齊威王問段干朋說:「為什麼呢?」
  段干朋回答說:「如果魏國兼併了趙國首都邯鄲,這對齊國有什麼利益呢?而且如果我們前去援救趙國,而把軍隊駐紮在邯鄲的郊區,這會導致趙國不被討伐,而魏國得以保全實力啊!因此,不如先向南進攻襄陵以讓魏國軍隊疲於奔命,等魏國軍隊攻下了邯鄲之後,再利用魏國的疲憊而進攻它!」
  齊威王於是想要讓孫臏當將軍主導這場戰爭,順便讓孫臏報仇,但孫臏回絕他說:「我是受過刑的人,不可以啊!」
  孫臏回絕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這是他帶領齊國軍隊的第一場戰爭,而他卻是個受過刑的人,如此一來,在管理上會產生一些問題;二是這次他的敵人是龐涓,龐涓是他的同門師兄,更曾為了預防他的崛起,而先下手為強。可見要用謀略讓龐涓違背用兵法則,必然要有不少的犧牲,以顯現自己其實不會用兵的假象。如此一來,不僅龐涓會開始疑惑孫臏是否真有實戰的本事,甚至齊國軍隊內部也會開始質疑。但不用謀略讓龐涓犯下錯誤,那麼齊國軍隊是很難打敗比他還強大的魏國軍隊的。因此,如果孫臏擔任大將,必然會在戰爭中遭受內外兩股壓力,從而可能破壞整個計畫,最終落敗。
  於是齊威王讓田忌擔任大將,讓孫臏擔任軍師,帶著八萬齊國軍隊前往解救趙國。田忌雖然擔任大將,但完全聽從「軍師」孫臏的指揮,因此實質上主導整場戰爭的仍然是孫臏。
  龐涓得知孫臏領導齊國軍隊前來解救趙國的消息後,對途中的衛國帝丘城發動了攻擊。由於衛國是齊國的盟國,因此理論上孫臏應該先援救帝丘。如此一來,魏國軍隊將以比齊國軍隊優勢的兵力素質在衛國帝丘與齊國軍隊進行決戰。
  齊威王得知龐涓攻打帝丘的消息後,也收到了衛國對齊國發出的援助要求。於是齊威王便命令田忌先解救帝丘。
  田忌接獲齊威王命令後,問孫臏說:「如果前去援救衛國,魏國軍隊將得到以逸待勞的優勢,加上魏國軍隊的素質原本高於我軍,援救衛國將讓我們陷入不利的局面。但如果不援救衛國,就是違背了君主的命令啊!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孫臏回答說:「請先在這裡等待三日,讓魏國軍隊消耗一點實力,接著向南攻擊平陵城。平陵,它的城小而土地廣大,人口眾多而軍隊數量充足,是東陽一代頻繁交戰的城市,非常難攻啊!我將用這件事來讓龐涓對我的能力產生疑惑。我攻擊平陵,南邊有宋國,北邊有衛國,在途中有市丘城,這將讓我的糧食運送路線斷絕啊!我將用這點來對龐涓顯示我不知道軍事規則。」
  田忌遵照孫臏的策略,於是齊軍在三日後才開始向平陵城移動。
  齊國軍隊即將到達平陵城時,龐涓也派遣鑽荼、橫卷二位副將率領部分軍隊前來與平陵城的大夫挾葉會合。
  田忌便問孫臏:「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孫臏問說:「掌管都市的大夫,有哪幾個不知道軍事規則的呢?」
  田忌回答說:「齊城、高唐的兩位大夫都不知道軍事規則!」
  孫臏說:「請讓這兩位大夫分別率領老弱的士兵,用蟻附的方式前去攻打平陵城。如此一來,齊城、高唐率領的軍隊必然會受到橫卷、鑽荼與挾葉軍隊的裡外夾擊。兩位(不懂軍事規則的)大夫便可以犧牲掉了啊!」
  田忌遵照孫臏的指示,讓齊城、高唐分別率領老弱的士兵用蟻附的方式前去進攻平陵城,兩人的軍隊果然分別受到橫卷、挾葉的夾擊,當場慘敗。
  於是田忌問孫臏說:「我現在攻打平陵城攻不下來,又喪失了齊城、高唐兩位大夫,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孫臏回答說:「請派遣輕裝戰車到大梁城(魏國首都)的西邊郊區奔馳,以激怒魏國的君主、將軍們。把軍隊分散著前進,以對他們顯示我軍人數不多的假象。」
  田忌遵照了孫臏的指示後,魏惠王、龐涓果然發怒,於是龐涓以為孫臏不懂用兵,齊軍人數又不多,便拋棄輜重部隊與重裝部隊,用二倍的行軍速度前來追趕大梁城附近的齊國軍隊。
  依照孫臏誘導龐涓的行軍路線,龐涓必然會經過桂陵山谷。孫臏度量龐涓經過桂陵山谷的時候,已經接近黃昏時分。於是他便命令士兵把在桂陵山谷通道中的一棵大樹剝了皮,在上面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並在山谷兩旁埋伏了上萬名善於射擊的弩機手,並與弩機手約定在黃昏時有人舉火就一起發動攻擊。
  龐涓在經過桂陵山谷的時候,果然已經是黃昏時分。他看見路中的大樹已經被剝皮並寫了字,於是鑽火想要看清楚上面的字。結果齊國軍隊的弩機手看到了約定的信號,便一起發動射擊。魏國軍隊大亂之下,被齊國軍隊打得大敗。龐涓悲憤之下,自刎而死。齊國軍隊因此在桂陵之戰取得大勝。

  預言田忌如果不採納他的策略除掉陷害田忌的成侯鄒忌,田忌就無法回到齊國了。

桂陵之戰後,成侯鄒忌一直懼怕田忌的權勢、爵位凌駕在自己之上。前343年,魏國與趙國聯合攻打韓國,韓國派使者前來向齊國求援。於是鄒忌的謀士公孫閈對他說:「主公為何不為大王謀劃攻打魏國呢?如果大王想要攻打魏國,田忌一定會擔任主將。如果這場戰爭取得了勝利,那麼這是主公的謀略啊!主公必然有一份功勞。如果作戰不能取勝,那麼田忌不是往前戰死,就是往後敗北,到時候田忌的命就掌握在主公的手上了啊!」
  鄒忌認為他說得有理,於是就向齊威王建議攻打魏國。
  結果田忌又在馬陵之戰取得了大勝利,鄒忌因此向公孫閈抱怨,於是公孫閈便又想出了更歹毒的主意陷害田忌。
  公孫閈於是便派屬下拿著十兩金子到市集上去卜卦,問說:「我是田忌派來的人啊!我三場戰爭都取得了勝利,名聲威震天下,想要做大事,不知道是否吉祥呢?」
  公孫閈等他的屬下離開後,就去逮捕那個為人卜卦的人,讓他到齊威王面前把前來卜卦的人所問的話都說給齊威王聽。齊威王果然起了疑心,想要殺了田忌。
  馬陵之戰後,田忌在率領軍隊回到齊國前已經接獲了相關的消息。
  這時候,孫臏對田忌說:「將軍可以做大事嗎?」
  田忌問說:「怎麼做呢?」
  孫臏回答說:「將軍不要讓士兵解除盔甲武裝而進入齊國。讓那些疲憊老弱的士兵守住任地要道。任地有一條只能容許一輛戰車沿著車轍的軌跡才能通行的道路,如果兩輛車想要併行通過就非撞在一起不可。如果讓那些疲憊老弱的士兵守衛任地隘口,一定可以以一擋十,以十擋百,以百擋千。然後我們的主力軍隊背靠泰山,往左涉過濟水,往右超過高唐,把軍中的輜重運到高宛,派出輕裝戰車、精銳的騎兵衝進雍門。如果這樣做,那麼齊國的國君就可以安定,而成侯鄒忌就得逃走了啊!不然的話,那麼將軍就不能回到齊國了!」
  田忌這次沒有聽從孫臏的建議,只好在把軍隊交還給齊國之後,率領自己的徒屬去攻打成侯鄒忌,沒有打贏,便逃往楚國了!

  後來齊國在孫臏的指導,以及眾多將軍如田忌、田朌、匡章等人的協助之下,成為當時的強國。齊國在經過了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之後,齊威王取代了當時的霸主魏惠王,成為新的霸主。往後齊國的軍隊甚至在攻打燕國的戰爭中只用了五十天就征服了整個燕國。齊國軍隊攻下燕國的速度之驚人,連當時的齊王齊宣王都感嘆那不是人力可以做到的。但也正是因為齊國的軍事實力不停的往上飆升,最終在齊威王算來第三代君主齊湣王任內,因為連年的戰爭,在齊國最終攻滅宋國之後,被秦國、燕國主導的聯軍一舉擊垮,齊湣王出奔而死。應驗了當初孫臏剛到齊國時所說的預言:「齊國在三代內就會有憂患了啊!」。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孫臏兵法》白話譯註

《孫臏兵法》白話譯註(節選)

《孫臏兵法》竹簡於1972年出土,這本失傳已久的書才重見天日。這裡只是非常早期的節錄本,若對孫臏或《孫臏兵法》有興趣的讀者,可考慮購買《孫臏考》或《孫臏兵法:白話節譯本》


〈見威王〉
〈孫臏兵法.見威王〉
  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事備而後動: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夫守而無委〔註一〕,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
  〔註一〕委:委積、糧食、物資;薪材米糧的存量,多者曰積,少者曰委。
〔譯〕
  打勝仗,就能挽救瀕於滅亡的國家而延續將要斷絕的世系;打敗仗,就會割讓國土而危及國家。因此,關於戰爭的一切是不可以不明察的啊!然而好戰的人將會滅亡,而貪求勝利的人將會遭受侮辱。戰爭不是好玩的東西,而勝利也不是可以貪求的對象啊!事情準備妥當之後才開始行動:因此城池的規模雖小卻能防守穩固的,這是因為預備了充足的物資;士卒雖少卻又力量強大的,這是因為我方是正義的一方。如果防守而沒有物資,發動戰爭卻不符合正義,那麼天下是沒有可以因此而得以穩固與強大的國家的。
〈孫臏兵法.見威王〉
  德不若五帝〔註一〕,而能不及三王〔註二〕,知(智)不若周公〔註三〕,曰:我將欲責(積)仁義,式禮樂〔註四〕,垂衣常(裳),以禁爭挩(奪)。此堯、舜〔註五〕非弗欲也,不可得,故舉兵繩之。
  〔註一〕五帝:古時候的五位帝王,有數種說法,如〈史記.五帝本紀〉: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又如〈孫子兵法.行軍〉:「凡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據銀雀山出土漢墓竹簡〈黃帝伐赤帝〉可知指:青、赤、黃、白、黑五帝。
  〔註二〕三王:古時候的三位開國君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註三〕周公:姓姬名旦,周朝開國與輔佐功臣。
  〔註四〕式禮樂:式,效法。全句意指效法禮樂。
  〔註五〕堯、舜:堯,唐堯;舜,虞舜。古時候的兩位聖王。
〔譯〕
  德行不如古時候的五位帝王,而能力不及古時候的三位開國君主,智慧不如周公姬旦,卻說:我想要累積仁義,效法禮樂,用垂下衣裳的動作,來禁止爭奪的行徑。這種事情,堯與舜並不是不想要,是根本做不到,所以才藉由發動戰爭來制止他們的爭奪行徑啊!
〈威王問〉
〈孫臏兵法.威王問〉
  田忌曰:「賞罰者,兵之急者邪?」孫子曰:「非。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
  田忌曰:「權、勢、謀、詐,兵之急者邪?」孫子曰:「非也。夫權者,所以聚眾也。勢者,所以令士必鬥也。謀者,所以令敵無備也。詐者,所以困敵也。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
〔譯〕
  田忌問說:「賞罰是軍隊最緊要的事情嗎?」孫臏回答說:「不是。所謂賞賜,是用來討好眾人,令士卒忘記死亡的;所謂刑罰,是用來導正亂象,令士卒畏懼上級的。兩者都對取得勝利有所幫助,但卻不是最緊要的事情啊。」
  田忌又問說:「那麼權力、形勢、謀略、欺詐,這四件事是軍隊最緊要的事情嗎?」孫臏回答說:「不是。所謂的權力,是用來聚集軍隊的。所謂的形勢,是用來令士卒一定戰鬥的。所謂的謀略,是用來令敵人沒有防備的。所謂的欺詐,是用來困住敵人的。四者都對取得勝利有所幫助,但卻不是最緊要的事情啊!」
〈孫臏兵法.威王問〉
  必攻不守〔註一〕,兵之急者也。
  〔註一〕必攻不守:一般的學者都將此句誤解為「必攻與不守」,謬之極矣!〈孫子兵法.實虛〉:「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守者,敵不知所攻。」而〈管子.幼官〉:「明必勝,則慈者勇;器無方,則愚者智;攻不守,則拙者巧,數也。」〈墨子.雜守〉則有:「凡不守者有五」的說法並對所謂的五種「不守」的情況提出描述。由此可知,「必攻不守」是指一定要趁敵人沒有防守的時候加以攻擊之意。
〔譯〕
  一定要趁敵人沒有防守的時候加以攻擊,這是軍隊最緊要的事情啊!
〈孫臏兵法.威王問〉
  明主、知道之將,不以眾卒幾功。
〔譯〕
  賢明的君主、知道戰爭規律的將帥,都不會用犧牲眾多士卒性命的方式來換取功績。
〈孫臏兵法.威王問〉
  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
〔譯〕
  用兵而沒有防備的人定要受傷,窮兵黷武的人必會滅亡。
〈篡(選)卒〉
〈孫臏兵法.篡(選)卒〉
  兵之勝在於篡(選)卒,其勇在於制,其巧在於勢,其利在於信,其德在於道,其富在於亟歸〔註一〕,其強在於休民,其傷在於數戰。
  〔註一〕亟歸:亟,快速、迅速。全句意指快速的歸國。歸國是因為達到了目的,因此在此引伸為快速的結束戰爭。
〔譯〕
  戰爭,作戰取勝之道來源於精選士卒,士卒的勇氣來源於法制嚴明,作戰靈活機動來源於善用形勢,殺傷力強來源於執行賞罰公正誠信,德行的取得來源於遵從戰爭規律而不亂殺人,國家的富裕來源於迅速的結束戰爭,國家的強大來源於使人民得到足夠的休養,國家的損傷來源於頻繁的作戰。
〈孫臏兵法.篡(選)卒〉
  孫子曰:恒勝有五:得主剸(專)制〔註一〕,勝。知道,勝。得眾,勝。左右和,勝。糧(量)適(敵)計險,勝。
  孫子曰:恒不勝有五:御將〔註二〕,不勝。不知道,不勝。乖將〔註三〕,不勝。
  不用間,不勝。不得眾,不勝。
  〔註一〕得主專制:專,專一。制,制定、裁制。全句意指得到君主的全權委任。
  〔註二〕御將:君主駕馭將帥。
  〔註三〕乖將:乖,背離。將帥彼此背離,猶如說將帥彼此不和。
〔譯〕
  孫子說:經常取勝大抵是因為具備了五種可能的條件:得到君主的全權委任,能取勝。知道戰爭規律,能取勝。得到眾人擁護,能取勝。左右之人和睦相處,能取勝。度量敵人、知曉地形,能取勝。
  孫子說:經常失敗大抵是因為具備了五種可能的條件:將帥受到君主的牽制,不能取勝。不知道戰爭規律,不能取勝。將帥彼此不和,不能取勝。不用間諜,不能取勝。得不到眾人的擁護,不能取勝。
〈孫臏兵法.篡(選)卒〉
  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賞。安敢?敢去不善。不忠於王,不敢用其兵。不信於賞,百生(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生(姓)弗畏。〔註一〕
  〔註一〕這些內容又可見於:〈說苑.政理〉:「董安于治晉陽,問政於蹇老。蹇老曰:『曰忠,曰信,曰敢。』董安于曰:『安忠乎?』曰:『忠於主。』曰:『安信乎?』曰:『信於令。』曰:『安敢乎?』曰:『敢於不善人。』董安于曰:『此三者足矣。』」及〈群書治要.呂氏春秋〉:「吳起行,魏武侯自送之,曰:『先生將何以治西河?』對曰:『以忠,以信,以勇,以敢。』武侯曰:『安忠?』曰:『忠君。』『安信?』曰:『信民。』『安勇?』曰:『勇去不肖。』『安敢?』曰:『敢用賢。』武侯曰:『四者足矣。』」董安于又叫做董閼于,是趙簡子的臣子,〈韓非子.十過〉記載其藏物資於民的策略又見於〈淮南子.人間〉記載之西門豹事例,而西門豹則是魏文侯的臣子;吳起原也是在魏文侯時期進入魏國任職,魏武侯則是魏文侯的兒子與王位繼承人。魏武侯之後則由魏惠王即位,孫臏正是在此時期打敗龐涓、大敗魏國的。那麼究竟是誰先說的,或者是同一時代的共識,今都已不可考。又唐朝魏徵所輯〈群書治要.呂氏春秋〉此段文字不見於今本《呂氏春秋》。
〔譯〕
  一叫做「信」,二叫做「忠」,三叫做「敢」。對誰忠心?對君主忠心。什麼要講信用?賞賜要講信用。敢於做什麼?敢於去除不善之人。不忠於君主,不敢使用他的軍隊。
  賞賜不守信用,士卒就不會擁護他。不敢去除不善之人,士卒就不會對他感到畏懼。
〈月戰〉
〈孫臏兵法.月戰〉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央(殃)。
〔譯〕
  天時、地利、人和,三項條件無法取得,雖然取得勝利也有災殃!
〈八陣〉
〈孫臏兵法.八陣〉
  知(智),不足將兵,自恃也〔註一〕。勇,不足將兵,自廣也〔註二〕。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註三〕。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請(情),陳(陣)則知八陳(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靜),此王者之將也。
  〔註一〕知(智),不足將兵,自恃也:此句與下二句,有將之斷句為:智不足,將兵,自恃也。實則審查下文有「唯知道」,可知「不足」應與「將兵」連讀,「智,勇,不知道、數戰」三種情況之所以「不足將兵」,各自的原因分別為「自恃,自廣,幸」。全句意指,智慧卻不足以帶領軍隊,這是因為自恃的緣故。
  〔註二〕自廣也:廣,拓廣、拓大。自廣意指,自己擴大自己,猶如說自大。
  〔註三〕幸也:幸,有僥倖、偶然的意思。與數相對而言。數與幸對言時,有規律、必然的意思。
〔譯〕
  智慧,卻不足以帶領軍隊,這是因為自恃的緣故!勇敢,卻不足以帶領軍隊,這是因為自大的緣故!不知道戰爭的規律,即使參與過數次的戰爭,也不足以帶領軍隊,這是因為他的勝利都是僥倖得來的緣故!因此安定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擴大擁有萬輛戰車的君王的勢力,保全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其人民的性命的,唯有知道戰爭規律的人才辦得到啊!知道戰爭規律的人,上知天的規律,下知地的規律;對內得到民眾的擁護,對外知曉敵人的內情;列陣則知道八陣的方法,看到勝利的機會才會前進作戰,看不到勝利的機會就保持靜默,這就是王者的將帥啊!
〈孫臏兵法.八陣〉
  敵弱以亂〔註一〕,先其選卒以乘之;敵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之。
  〔註一〕弱以亂:弱且亂。
〔譯〕
  敵人衰弱且秩序混亂,先收拾其精銳部隊,其餘將手到擒來;敵人強盛且秩序嚴整,先引誘其較弱的部隊來攻,以求先行擾亂其整體秩序。
〈勢備〉
〈孫臏兵法.勢備〉
  夫陷(含)齒戴角,前蚤(爪)後鋸(距),喜而合,怒而鬥,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無天兵者自為備,聖人之事也。
〔譯〕
  上天賦予動物們天生的武器:或者口長齒、或者頭戴角,或者前有爪、或者後有蹄,喜歡的時候就在一起,發怒的時候就互相爭鬥,這是自然之道,是無法制止的啊!所以沒有被上天賦予武器的人們要自行備妥武器,這是聖人也要做的事情啊!
〈孫臏兵法.勢備〉
  何以知弓奴(弩)之為勢也?發於肩應(膺)〔註一〕之間,殺人百步之外,不識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埶(勢)也。
  〔註一〕應(膺):借為膺,胸部的意思。
〔譯〕
  何以知道弓弩就像是一種形勢呢?因為弓弩在肩胸之間發射而出,卻能殺人於百步之外,而死者到死都還不明白弓箭是從何處射來的!所以說:弓弩,就像是一種形勢啊!
〈孫臏兵法.勢備〉
  凡兵之道四:曰陳(陣),曰埶(勢),曰變,曰權。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孟(猛)將也。
〔譯〕
  用兵有四項規律:叫做「陣法」,叫做「形勢」,叫做「變化」,叫做「權衡」。掌握這四種規律,就能擊破強敵、捕獲猛將了!
〈殺士〉
〈孫臏兵法.殺士〉
  知士可信,毋令人離之(註一)。必勝乃戰,毋令人知之。
  〔註一〕離:離、罹、羅,三字古音相同,可以彼此通假、借用。離通羅,指網羅之意。
〔譯〕
  知道士人可以信任,不要令敵人網羅他!有必勝的把握才進行戰鬥,不要令敵人獲知背後的原因!
〈延氣〉
〈孫臏兵法.延氣〉
  孫子曰:合軍聚眾,〔務在激氣〕。復徙合軍〔註一〕,務在治兵利氣〔註二〕。臨竟(境)近適(敵),務在癘(厲)氣。戰日有期,務在斷氣。今日將戰,務在水正(延)氣。
  〔註一〕復徙合軍:復,回復。徙,遷徙。復徙,猶如說再次、繼續行軍。合軍,會合軍隊。復徙的目的是合軍,已經有別於第一次的「合軍聚眾」的用意,因此所要致力從事的事情也有所不同。
  〔註二〕治兵利氣:治,整治。兵,兵器、武器、裝備。利,鋒利。氣,士氣、氣勢。利氣,意指使氣勢鋒利,猶如說增強銳利的氣勢。利氣是治兵的效果。
〔譯〕
  孫子說:會合軍隊,聚集士卒,應該致力於激發士氣。繼續行軍,開赴會合的地點,應該致力於整治裝備以增強銳利的氣勢。瀕臨敵境,接近敵人,應該致力於砥礪士氣。作戰日期已經確定,應該致力於斷絕士氣。今日就要交戰,應該致力於延續士氣。
〈官一〉
〈孫臏兵法.官一〉
  不意侍(待)卒〔註一〕,所以昧戰也。
  〔註一〕不意侍(待)卒:不意,沒有想到。沒有想到自然沒有戒備。因此可引伸為沒有警戒、戒備。待卒,等待我方的敵卒,意即埋伏著的敵軍。
〔譯〕
  沒有隨時警戒埋伏著的敵軍,這根本就是閉著眼睛在作戰啊!
〈孫臏兵法.官一〉
  偽遺小亡〔註一〕,所以聭(餽)敵也〔註二〕。
  〔註一〕偽遺小亡:偽,佯裝、假裝。遺,遺留、遺失、遺棄。亡,亡失、喪失的意思,喪失的東西可能是物資,也可能是部隊。小亡,意指喪失的東西不大。
  〔註二〕聭敵也:通餽,餽贈、餽送的意思。全句意指餽送給敵人,其目的為引誘敵人,故可引伸為引誘敵人。
〔譯〕
  假裝遺棄一部份物資,這是用來引誘敵人的啊!
〈五教法〉
〈孫臏兵法.五教法〉
  善教者于本,不臨軍而變。
〔譯〕
  善於教導士卒者的根本之道,在於不臨陣改變指揮方式!
〈客主人分〉
〈孫臏兵法.客主人分〉
  勢便地利則民{自進,勢不便地不利則民}自退。所謂善戰者,便勢利地者也。
〔譯〕
  形勢便利,而地形有利,則士卒會自動前進;形勢不便利,而地形不利,則士卒會自動後退。因此所謂善戰的人,就是掌握了便利的形勢與有利的地形的人啊!
〈孫臏兵法.客主人分〉
  能分人之兵,能安(按)人之兵〔註一〕,則錙〔銖〕〔註二〕而有餘。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案(按)人之兵,則數負(倍)而不足。眾者勝乎?則投筭(算)而戰耳〔註三〕。富者勝乎?則量粟而戰耳。兵利甲堅者勝乎?則勝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貧未居危也;眾未居勝也,少〔未居敗也〕。以決勝敗安危者,道也。敵人眾,能使之分離而不相救也,受適(敵)者不得相{知也。故溝深壘高不得}以為固,甲堅兵利不得以為強,士有勇力不得以衛其將,則勝有道矣。故明主、智(知)道之將必先〔備〕,可有功於未戰之前,故不失;可有之功於已戰之後,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傷,則明於兵者也。
  〔註一〕能安(按)人之兵:按,按下、按之使停。〈呂氏春秋.期賢〉:「故簡子之時,衛以十人者按趙之兵。」高誘注:「按,止也。」能按下敵人的軍隊使其無法行動,自是表示敵人受制於我方,因此可引伸為能牽制敵人的軍隊。此句意同〈淮南子.兵略〉:「兵靜則固,專一則威,分決則勇,心疑則北,力分則弱。故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錙銖有餘;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數倍不足。故紂之卒,百萬之心;武王之卒,三千人皆專而一。故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註二〕錙〔銖〕:錙,六銖。銖,二十四銖為兩。錙銖,比喻極少。
  〔註三〕則投筭(算)而戰耳:筭,算,算籌;古時候用以計算的工具。投筭,投下算籌,意指不再進行計算的動作。〈孫子兵法.計〉:「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敗,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由此可知,戰爭開打前必須先於廟堂上比較或者說計算敵我雙方的實力,以制定應對策略。因此,此句可引伸為不用謀略而直接開戰、作戰。
〔譯〕
  能分散敵人的兵力,能牽制敵人的兵力,則即使我方兵力少也還有餘!不能分散敵人的兵力,不能牽制敵人的兵力,則即使我方兵力數倍於敵方仍感不足!因此,如果人數多就可以取勝的話,那麼就可以不用謀略而直接作戰了!如果物資富有就可以取勝的話,那麼就可以稱量糧食而直接戰鬥了!如果武器銳利、盔甲堅固就可以取勝的話,那麼誰會取得勝利就太容易知道了!所以說富有不一定平安,貧窮未必危險;人多不一定會取勝,人少也不一定會失敗!因此用以決定勝敗安危的,是戰爭的規律啊!敵人人多,能使他們分離而不能互相救援,能使他們遭遇敵人卻不能互相通知。因此即使擁有深挖的壕溝、高築的營壘也不得自認為堅固,盔甲堅固、武器銳利也不得自認為強大,士卒有勇力也不得自認為足以保衛將帥的安全,那麼也就掌握了一些戰爭規律了。所以賢明的君主與知道戰爭規律的將帥一定要先做防備的措施,如此即可有功於尚未開戰之前,所以不會有所失誤;可有功於已經開戰之後,所以軍隊出動之後必有功績,返國之時也不會有什麼損傷,而這就是明白於軍事的人啊!
〈孫臏兵法.客主人分〉
  {安處不動可}使勞,三軍之士可使畢失其志〔註一〕,則勝可得而據也。是以安(按)左抶右〔註二〕,右敗而左弗能救;安(按)右抶左,左敗而右弗能救。
  〔註一〕可使畢失其志:畢,全部。全句意指可使其全部喪失戰鬥的意志。
  〔註二〕按左抶右:按,按下,引伸為牽制。抶,擊、打。全句意指,牽制右方,攻擊左方。
〔譯〕
  (所以善戰之人)敵人安靜不動可以使他疲勞,敵人三軍的士卒可以使其全部喪失戰鬥的意志,那麼勝利就可以被我方所佔據了!所以牽制敵軍左方而攻打敵軍右方,敵軍右方被打敗了而其左方不能加以援救;牽制敵軍右方而攻打敵軍左方,敵軍左方失敗了而其右方不能加以援救。
〈兵失〉
〈孫臏兵法.兵失〉
  善陳(陣),知倍(背)鄉(向)〔註一〕,知地刑(形),而兵數困,不明於國勝、兵勝〔註二〕者也。
  〔註一〕倍(背)鄉(向):背向、向背,為古代陰陽的學說,係根據時日來決定應面向(向)或背對(背)哪一方位,才能取得勝利的術數。
  〔註二〕國勝、兵勝:國勝,屬於國家層次上的勝利。兵勝,屬於軍事層次上的勝利。
〔譯〕
  善於使用陣法的將帥,知道背向的道理,知道地形的用處,然而軍隊卻常常被困住,這是因為這些將帥不明白什麼是國家及軍隊各自造成的勝利有何區別所致啊!
〈孫臏兵法.兵失〉
  兵用力多(而)功少,不知時者也。兵不能勝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譯〕
  軍隊用力多而功績少,這是因為不知道掌握時機的緣故。軍隊不能戰勝大的患害,這是因為不能得到人民擁護的緣故。
〈孫臏兵法.兵失〉
  兵不能見福禍於未刑(形),不知備者也。
〔譯〕
  軍隊不能看見禍福於其還沒有形成之前,這是不知道防備的緣故啊!
〈將德〉
〈孫臏兵法.將德〉
  賞不榆(逾)日,罰不還面〔註一〕。〔註二〕
  〔註一〕還面:面,面對。還面,猶如說再一次面對面,比喻所需時間極短暫。
  〔註二〕按:全句意指有功立即賞賜,有罪立即懲處,如此有功者會更多,而有罪者會減少。
〔譯〕
  賞賜的期限不超過一天,懲罰的期限不超過轉頭般的時間。
〈將敗〉
〈孫臏兵法.將敗〉
  將敗: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驕。三曰貪於位。四曰貪於財。……多敗者多失。
〔譯〕
  將帥有幾項可能導致失敗的缺點:第一項叫做沒有能力而自認為有能力。第二項叫做驕傲。第三項叫做貪於官位。第四項叫做貪於錢財。……這些缺點越多,造成的失誤也就越多。
〈將失〉
〈孫臏兵法.將失〉
  將失:一曰:失所以往來,可敗也。二曰:收亂民而還用之,止北卒而還鬥之,無資而有資,可敗也。……卅一曰:兵之前行後行之兵,不參齊於陳(陣)前,可敗也。卅二曰:戰而憂前者後虛,憂後者前虛,憂左者右虛,憂右者左虛;戰而有憂,可敗也。
〔譯〕
  將帥的失誤:第一項叫做失去控制軍隊往來的要塞,這樣的軍隊可以被打敗。第二項叫做收聚散亂的士卒而繼續使用他們,制止逃跑的士卒而讓他們回來繼續戰鬥,沒有物資卻假裝有物資,這樣的軍隊可以被打敗。……第三十一項叫做軍隊的前列與後列的士卒,無法在陣前排列整齊,這樣的軍隊可以被打敗。第三十二項叫做作戰時而憂慮前面的其後面就虛弱,憂慮後面的其前面就虛弱,憂慮左翼的其右翼就虛弱,憂慮右翼的其左翼就虛弱;作戰而有憂慮的軍隊,可以被打敗。
〈奇正〉
〈孫臏兵法.奇正〉
  有所有餘,有所不足,刑(形)勢是也。故有刑(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勝。故聖人以萬物之勝勝萬物,故其勝不屈。
〔譯〕
  主體的狀態或有餘、或不足,這是形勢使然啊!所以有形的敵人,莫不可以命名;有名的敵人,莫不可以取勝。因此聖人運用萬物相互克制的特點來戰勝萬物,所以他的取勝之道是不會窮盡的。
〈孫臏兵法.奇正〉
  戰者,以刑(形)相勝者也。刑(形)莫不可以勝,而莫智(知)其所以勝之刑(形)。刑(形)勝之變,與天地相敝而不窮。刑(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
  刑(形)者,皆以其勝勝者也。以一刑(形)之勝勝萬刑(形),不可。所以制刑(形)壹也,所以勝不可壹也。
〔譯〕
  戰鬥,是以彼此的形體來相較出勝敗的。形體莫不可以取勝,但卻莫能得知他是用什麼形體來取勝的。以此形體勝彼形體的變化,如天地運轉一般,沒有窮盡。形體與形體之間的相互克制關係,即使是用楚國與越國所有的竹簡來加以書寫記錄也是有所不足的啊!
  形體,都是用他能克制別人的一面來取勝的啊!想要用一種形體的克制能力來取勝數萬種形體,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知道用來制定形體的原理只有一個,然而用來取勝的形體卻不能只有一個啊!
〈孫臏兵法.奇正〉
  故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智(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智(知)其所有餘。
  見勝如見日月,其錯(措)勝也,如以水勝火。刑(形)以應形,正也;無刑(形)而制刑(形),奇也。奇正無窮,分也。
〔譯〕
  所以善於作戰的人,看到敵人的長處,就能推知其短處所在;看到敵人的不足之處,就能推知其有餘之處所在。看見勝利就好像看見日月一般的明顯,他所制定出的取勝之道,它的效果就好像是用水來克制火一樣。用此形來應付彼形,這叫做「正」;無形而制定出克敵之形,這叫做「奇」。奇正的數量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巧妙部署的緣故。
〈孫臏兵法.奇正〉
  賞未行,罰未用,而民聽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賞高罰下,而民不聽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唯(雖)不利,進死而不上竹下尹(旋)踵,孟賁〔註一〕之所難也,而責之民,是使水逆留(流)也。
  〔註一〕孟賁:古代勇士名。
〔譯〕
  賞賜尚未施行,刑罰尚未動用,而士卒卻聽願意聽從命令;那麼這些命令,必定是士卒所能辦到的。賞賜的門檻高,刑罰的門檻低,而士卒卻不聽從命令;那麼這些命令,必定是士卒所不能辦到的。使士卒雖然明知對自己不利,卻仍然前進拼死而不旋轉腳跟的,這是連勇士孟賁都難以做到的啊!而將帥卻苛求士卒做到這點,這就好像是使水逆流一樣啊!
〈孫臏兵法.奇正〉
  故戰勢,勝者益之,敗者代之,勞者息之,飢者食之。故民見{敵}人而未見死,道(蹈)白刃而不上竹下尹(旋)踵。故行水得其理,剽(漂)石折舟;用民得其生(性),則令行如留(流)。
〔譯〕
  所以作戰的形勢應是,取勝的隊伍繼續增強他的力量,失敗的隊伍則用其他隊伍加以取代,疲勞的讓他們得以休息,飢餓的讓他們得以進食。因此士卒只看得見敵人而看不見死亡,即使踩在刀鋒上也不會旋轉腳跟。因此運用水力而掌握到它的規律,就能讓石頭浮起、讓舟船斷折;運用士卒而掌握到他們的性情,那麼命令的執行就會像流水般順暢無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