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姚鼐〈跋列子〉
姚鼐《惜抱軒文後集》卷二〈跋列子〉
《莊子》、《列子》皆非盡本書,有後人所附益。然附益《莊子》者,周秦人所為。若今世《列子》書,蓋有漢魏後人所加。其文句固有異於古者。且三代駕車以駟馬,自天子至卿大夫一也。六馬為天子大駕,蓋出於秦漢君之侈,周曷有是哉?《白虎通》附會為說,曰:「天子之馬六者,示有事於天地四方。」此謬言也。〈列子.周穆王〉篇,王駕八駿,分於二車,皆兩服兩驂。此列子文之真也。至〈湯問〉篇言泰豆教造父御六轡不亂,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此非周人語也。且既二十四蹄矣,轡在手者安止六乎?偽為《古文尚書》者取《說苑》「腐索御奔馬」之文,而更曰「朽索御六馬」,皆由班氏誤之耳。古書惟《荀子》有「伯牙鼓琴,六馬仰秣」語。此言在廄秣馬有六,聞音捨秣仰聽,與駕車時不相涉。自晉南渡,古書多亡缺,或輒以意附益。《列子》出於張湛,安知非湛有矯入者乎?吾謂劉向所校《列子》八篇,非盡如今之八篇也。
朔雪寒駁
姚鼐其實書讀不多,書讀不多,知識量不足,就容易疑神疑鬼!可悲的是歷來疑古派都得拜一下姚鼐,非引一下姚鼐的謬論來打自己的臉,否則不過癮!
姚鼐:「六馬為天子大駕,蓋出於秦漢君之侈,周曷有是哉?」請問出自何處?純粹靠自己猜測!這樣也能當證據?
姚鼐:「古書惟《荀子》有『伯牙鼓琴,六馬仰秣』語。此言在廄秣馬有六,聞音捨秣仰聽,與駕車時不相涉。」姚鼐說古書只有《荀子》有這種說法,這種不讀書之論,大概也只有姚鼐敢於拿出來當成疑古證據了!從以下引文可知:吳王闔閭對要離說:「吾嘗以六馬逐之江上矣,而不能及」(〈呂氏春秋.忠廉〉)、孔子「時乘六龍以御天」(〈周易.乾.彖傳〉)、孔子對子張說:「六馬之乖離,必於四達之交衢」(〈孔子家語.入官〉)、裔敖對晏子說:「昔者君正晝被髮乘六馬」(〈說苑.正諫〉)、齊景公時「無幾何而梁丘據御六馬而來」(〈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十八〉)、屈原「馳六龍於三危兮……維六龍於扶桑。」(〈楚辭.九歎.遠遊〉)荀子除了說:「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荀子.勸學〉)還說「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荀子.議兵〉),結果姚鼐刻意不提後者,因為只要提後者,試問還要怎麼扯這六馬是「廄秣馬有六」、「與駕車時不相涉」,疑古派除了不讀書,就是樂衷於耍伎倆、隱藏證據,以愚弄那些同樣心懷偏見的學者!荀子之外,還有韓非,韓非批評:「景公不知用勢,而師曠、晏子不知除患。夫獵者,託車輿之安,用六馬之足,使王良佐轡,則身不勞而易及輕獸矣。今釋車輿之利,捐六馬之足與王良之御,而下走逐獸,則雖樓季之足無時及獸矣,託良馬固車則臧獲有餘。」明明都提到「用六馬之足,使王良佐轡」的相關說法。劉安「而精神逾于六馬」(〈淮南子.覽冥〉)以「六馬」當譬喻,至於劉向也收錄有:「天子乘馬六匹,諸侯四匹,大夫三匹,元士二匹,下士一匹。」(〈說苑.脩文〉)的說法,這與〈周禮.夏官司馬〉:「校人: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種馬一物,戎馬一物,齊馬一物,道馬一物,田馬一物,駑馬一物。……天子十有二閑,馬六種;邦國六閑,馬四種;家四閑,馬二種。」的等級分配相合,其中「大夫、元士」皆可歸類於「家」之一類!
所以到底大學者姚鼐有沒有讀書?「古書惟《荀子》有」,可不可笑?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至於「且既二十四蹄矣,轡在手者安止六乎?」,姚鼐不去思索原因,卻以此質疑六馬何以是六轡!且果真六馬不是六轡,那意味著什麼?是寫作者知道六馬確實用六轡,從而證明了《列子》的早出,還是六馬應該用更多的轡,證明了寫作者不知,因此是假?或者其實就是字誤?《詩經》早有眾多「六轡」之說,更別提其他孔子、子貢等人的相關說法。四馬配六轡,乃是當時之固定形式,一匹馬兩轡,其中中間兩轡被綁在車前橫木上,因此是六轡而非八轡,而實際為八轡。至於六馬配六轡則更合理,人的雙手本有極限,馬匹增加,變成一馬一轡,而不是增加轡數。如此自然需要更高超的駕馭馬匹的技術,因此被提出來當成技術的典範。結果姚鼐因為自己的知識量太少,不願意多讀點書,倒是很樂意於發表自己的謬見!自愚愚人!以至於壯大了疑古派全體的膽識!至於學界何時能從這種無知的黑暗走出,那還真不是正常人所能知曉的了!
姚鼐的疑古打偽技術總結起來就是因為〈列子.湯問〉裡,泰豆氏告訴造父「然後六轡可持,六馬可御。」因為提到了「六馬」,所以《列子》便成了偽書!而同樣提到六馬的《荀子》,姚鼐選擇性的提出「六馬仰秣」,並把其中的「六馬」曲解為「馬廄裡的六匹馬」而不是「馬車上的六匹馬」,並隱藏了荀子:「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這個同樣是「六馬」與「造父」搭配的語句!且荀子「伯牙鼓琴,六馬仰秣」其中的「伯牙鼓琴」故事也出自〈列子.湯問〉,而這恰好解釋了荀子為何選用天子配置的「六馬」而非一般馬車配置的「四馬」。從歷史而論,造父本是周穆王的馭者,因此造父向泰豆氏學習如何駕馭六匹馬的技術,完全合理!除此外,姚鼐為了下拉「六馬」的年代,連帶的把班固說成了「六馬」說的創始人,說是班固「附會」出來的,但既然「附會」,試問班固附會的東西豈不是早就已經存在了嗎?遑論先秦除列子之外,尚有那麼多的用例,列子之上有《周禮》、孔子、晏子,列子之下有屈原、荀子、韓非,漢以後有劉安、劉向、許慎,其中僅許慎晚於班固,其他人皆早於班固!且「《白虎通》附會為說」的相關內容,不見於今本《白虎通》。至於「且三代駕車以駟馬,自天子至卿大夫一也。六馬為天子大駕,蓋出於秦漢君之侈,周曷有是哉?」同樣是毫無根據的瞎扯蛋!也就是說,姚鼐從頭到尾就是在胡扯,把一大堆的胡扯當成了一種證明古書是偽書的證據!
以下為相關資料引文:
〈尚書.夏書.五子之歌〉: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柰何不敬?」
〈詩經.國風.秦風.駟驖〉:
駟驖孔阜,六轡在手。
〈詩經.國風.秦風.小戎〉: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騏駵是中,騧驪是驂,龍盾之合,鋈以觼軜。
〈詩經.小雅.鹿鳴之什.皇皇者華〉:
我馬維駒,六轡如濡。
〈詩經.小雅.北山之什.裳裳者華〉:
乘其四駱,六轡沃若。
〈詩經.小雅.桑扈之什.車舝〉:
四牡騑騑,六轡如琴。
〈詩經.頌.魯頌.閟宮〉:
周公之孫,莊公之子。
龍旂承祀,六轡耳耳。
〈韓詩外傳.卷二〉:
昔者桀為酒池糟隄,縱靡靡之樂,而牛飲者三千,群臣皆相持而歌,「江水沛兮!舟楫敗兮!我王廢兮!趣歸於亳,亳亦大兮!」又曰:「樂兮樂兮!四壯驕兮!六轡沃兮!去不善兮善,何不樂兮!」
〈逸周書.王會解〉:
堂後東北為赤帟焉,浴盆在其中,其西,天子車立馬乘六,青陰羽鳧旌,中臺之外,其左泰士,臺右彌士,受贄者八人,東面者四人。
〈墨子.尚同中〉:
是以先王之書《周頌》之道之曰:「載來見彼王,聿求厥章。」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以春秋來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嚴教,退而治國,政之所加,莫敢不賓。當此之時,本無有敢紛天子之教者。《詩》曰:「我馬維駱,六轡沃若,載馳載驅,周爰咨度。」又曰:「我馬維騏,六轡若絲,載馳載驅,周爰咨謀。」即此語也。古者國君諸侯之聞見善與不善也,皆馳驅以告天子,是以賞當賢,罰當暴,不殺不辜,不失有罪,則此尚同之功也。」
〈呂氏春秋.忠廉〉:
吳王欲殺王子慶忌而莫之能殺,吳王患之。要離曰:「臣能之。」吳王曰:「汝惡能乎?吾嘗以六馬逐之江上矣,而不能及;射之矢,左右滿把,而不能中。今汝拔劍則不能舉臂,上車則不能登軾,汝惡能?」
〈孔子家語.入官〉:
子張問入官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子張曰:「為之如何?」孔子曰:「……六馬之乖離,必於四達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
〈孔子家語.執轡〉:
閔子騫為費宰,問政於孔子。……孔子曰:「……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揔治焉。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聖,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六官在手以為轡,司會均仁以為納。故曰:御四馬者執六轡,御天下者正六官。是故善御馬者,正身以揔轡,均馬力,齊馬心,廻旋曲折,唯其所之,故可以取長道,可赴急疾,此聖人所以御天地與人事之法則也。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以六官為轡已,而與三公為執六官,均五教,齊五法,故亦唯其所引,無不如志。」
〈說苑.正諫〉:
景公正晝被髮乘六馬,御婦人出正閨,刖跪擊其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公慚而不朝,晏子睹裔敖而問曰:「君何故不朝?」對曰:「昔者君正晝被髮乘六馬,御婦人出正閨,刖跪擊其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公慚而反,不果出,是以不朝。」晏子入見,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髮乘六馬以出正閨,刖跪擊其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寡人以天子大夫之賜,得率百姓以守宗廟,今見戮於刖跪以辱社稷,吾猶可以齊於諸侯乎?」晏子對曰:「君無惡焉。臣聞之,下無直辭,上無隱君;民多諱言,君有驕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辭;君上好善,民無諱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有直辭,是君之福也,故臣來慶,請賞之,以明君之好善;禮之,以明君之受諫!」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於是令刖跪倍資無正,時朝無事。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十八〉:
景公出遊于公阜,北面望睹齊國曰:「嗚呼!使古而無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歿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無死,丁公、太公將有齊國,桓、襄、文、武將皆相之,君將戴笠衣褐,執銚耨以蹲行畎畝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說。無幾何而梁丘據御六馬而來,公曰:「是誰也?」晏子曰:「據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馳,甚者馬死,薄者馬傷,非據孰敢為之!」公曰:「據與我和者夫!」
〈孔叢子.嘉言〉:
齊東郭亥欲攻田氏,執贄見夫子而訪焉。夫子曰:「子為義也,丘不足與計事。」揖子貢使答之。子貢謂之曰:「今子、士也,位卑而圖大。卑則人不附也,圖大則人憚之,殆非子之任也。盍姑已乎。夫以一縷之任繫千鈞之重,上懸之於無極之高,下垂之於不測之深。旁人皆哀其絕,而造之者不知其危,子之謂乎。馬方駭鼓而驚之,繫方絕重而填之。馬奔車覆,六轡不禁;繫絕於高,墜入於深,其危必矣。」東郭亥色戰而跪,曰:「吾已矣。願子無言。」既而夫子告子貢,曰:「東郭亥欲為義者也。子亦告之以難易則可矣。奚至懼之哉。」
〈列子.湯問〉:
造父之師曰泰豆氏。造父之始從習御也,執禮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執禮愈謹,乃告之曰:「古詩言:『良弓之子,必先為箕;良冶之子,必先為裘。』汝先觀吾趣。趣如吾,然後六轡可持,六馬可御。」造父曰:「唯命所從。」泰豆乃立木為塗,僅可容足;計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往還,無跌失也。造父學之,三日盡其巧。泰豆歎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於足,應之於心。推於御也,齊輯乎轡銜之際,而急緩乎脣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執節乎掌握之間。內得於中心,而外合於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矩,取道致遠而氣力有餘,誠得其術也。得之於銜,應之於轡;得之於轡,應之於手;得之於手,應之於心。則不以目視,不以策驅;心閑體正,六轡不亂,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迴旋進退,莫不中節。然後輿輪之外可使無餘轍,馬蹄之外可使無餘地;未嘗覺山谷之嶮,原隰之夷,視之一也。吾術窮矣。汝其識之!」
〈荀子.勸學〉: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荀子.議兵〉:
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於趙孝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
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孫卿子曰:「不然!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韓詩外傳.卷六〉:
孟子說齊宣王而不說。淳于髡侍,孟子曰:「今日說公之君,公之君不說,意者、其未知善之為善乎?」淳于髡曰:「夫子亦誠無善耳。昔者瓠巴鼓瑟,而潛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魚馬猶知善之為善,而況君人者也。」孟子曰:「夫雷電之起也,破竹折木,震驚天下,而不能使聾者卒有聞;日月之明,遍照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見。今公之君若此也。」淳于髡曰:「不然。昔者、揖封生高商,齊人好歌;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稱詠。夫聲無細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夫子苟賢,居魯而魯國之削,何也?」孟子曰:「不用賢,削何有也!吞舟之魚不居潛澤,度量之士不居汙世。夫蓻、冬至必彫,吾亦時矣。」《詩》曰:「不自我先,不自我後。」非遭彫世者歟!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或曰:景公不知用勢,而師曠、晏子不知除患。夫獵者,託車輿之安,用六馬之足,使王良佐轡,則身不勞而易及輕獸矣。今釋車輿之利,捐六馬之足與王良之御,而下走逐獸,則雖樓季之足無時及獸矣,託良馬固車則臧獲有餘。國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夫不處勢以禁誅擅愛之臣,而必德厚以與天下齊行以爭民,是皆不乘君之車,不因馬之利車而下走者也。故曰:景公不知用勢之主也,而師曠、晏子不知除患之臣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
〈說苑.脩文〉:
生而相與交通,故曰留賓。自天子至士,各有次,贈死不及柩尸,弔生不及悲哀,非禮也。故古者吉行五十里,奔喪百里,贈賵及事之謂時;時,禮之大者也。春秋曰:「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賵者何?喪事有賵者,蓋以乘馬束帛輿馬曰賵,貨財曰賻,水被曰襚,口實曰唅,玩好曰贈。知生者賻賵,知死者贈襚;贈襚所以送死也,賻賵所以佐生也。輿馬、束帛、貨財、衣被、玩好,其數奈何?曰:天子乘馬六匹,諸侯四匹,大夫三匹,元士二匹,下士一匹;天子束帛五匹、玄三纁二,各五十尺,諸侯玄三纁二,各三十尺,大夫玄一纁二,各三十尺,元士玄一纁一,各二丈,下士綵縵各一匹,庶人布帛各一匹;天子之賵,乘馬六匹乘車,諸侯四匹乘輿,大夫曰參輿,元士下士不用輿;天子文繡衣各一襲到地,諸侯覆跗,大夫到踝,士到髀;天子唅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穀實。位尊德厚及親者賻賵唅襚厚,貧富亦有差;二三四五之數,取之天地而制奇偶,度人情而出節文,謂之有因,禮之大宗也。
〈獨斷.卷下〉:
法駕、上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馬,有五色,安車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是為五時副車。俗人名之曰五帝車,非也。
〈通典.禮二十四.五輅〉:
後漢光武平公孫述,始獲葆車輿輦。而因舊制金根車,擬周之玉輅,最尊者也。……建大旂,十有二斿,畫日月升龍,駕六馬,象鑣鏤鍚,金鋄方釳,插以翟尾,朱兼樊纓,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左纛以氂牛尾為之,在左騑馬軛上,大如斗,是為德車。大駕則御鳳凰車,以金根為副。〔其駕玄馬六,因秦不改。或云始自漢制。許慎五經異義,說天子駕六馬,以經言「時乘六龍以御天」。蓋乃陰陽之氣,乘六上下,非為禮制。按周官校人「掌王馬之政,凡擇良馬而養乘之,乘馬一師四圉」,四馬為乘。古毛詩說,天子至大夫同駕駟,皆有四方之事,詩云「四牡彭彭」是也。〕
〈周禮.夏官司馬〉:
校人: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種馬一物,戎馬一物,齊馬一物,道馬一物,田馬一物,駑馬一物。……天子十有二閑,馬六種;邦國六閑,馬四種;家四閑,馬二種。
〈淮南子.覽冥〉:
非慮思之察,手爪之巧也,嗜欲形於胸中,而精神逾于六馬,此以弗御御之者也。
〈周易.乾.彖傳〉: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楚辭.九歎.遠遊〉:
馳六龍於三危兮,朝西靈於九濱。……貫澒濛以東朅兮,維六龍於扶桑。
〈焦氏易林.乾之〉:
否:載日晶光,驂駕六龍。祿命徹天,封為燕王。
〈焦氏易林.離之〉:
離:時乘六龍,為帝使東,達命宣旨,無所不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