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其疑古派的偏激荒謬,毫無水平,霸道胡扯,是其建構全書謬論的主要方法。試看以下這兩段:
「15.〈莊子.讓王〉→〈呂氏春秋.審為〉→《淮南子》─《文子》
16.〈莊子.讓王〉→〈呂氏春秋.審為〉→《淮南子》─《文子》」
這一段的意思是丁原植自己知道《淮南子》可以同時參考《莊子》、《呂氏春秋》,而《呂氏春秋》曾經參考《莊子》。那麼請看下一段:
「在同一段落中,部分引用與《淮南子》重疊的《文子》文句,部分卻襲用不見於《文子》的《淮南子》章句。劉晝不可能一時引述《文子》,又接著引用《淮南子》……《劉子》不可能引用《文子》與《淮南子》,而當是取自不同於今本之《淮南子》別本資料。……而《劉子》引用與今本《文子》同源的資料……顯然,《劉子》是直接引用與《文子》同源的資料……」
在丁原植比較《文子》、《淮南子》、《劉子》三本書時,只要《劉子》的文字重疊只能在《文子》中找到卻不能在《淮南子》中找到時,他就扯說這表示是《劉子》參考了與《文子》「同源的資料」!請問什麼是同源的資料?在哪裡?誰看過?怎麼證明?可是丁原植不能不扯,不然怎麼把《文子》拉到隋朝甚至唐朝才成書?於是他說:「劉晝不可能一時引述《文子》,又接著引用《淮南子》……《劉子》不可能引用《文子》與《淮南子》」。《劉子》這本書總共參考了前朝所有能見到的古籍,總數在百本以上,劉晝對所有古籍的相似內容進行提煉與重整,比劉安當年所做的還要誇張,而劉晝與劉安最大的不同在於劉晝一人就搞定了劉安近百人甚至上百人團隊才能搞定的事情,因此《劉子》一書有一致的風格,而《淮南子》沒有。《淮南子》當年也參考了當時所有能找到的古籍,因此《淮南子》同時參考了《莊子》、《呂氏春秋》等等書籍(而後者參考了前者),而丁原植明明知道這種常識,可是一到了《劉子》時,劉晝就不知道中了什麼邪,以至於不能參考《文子》了!所以只要符合丁原植說法的,《淮南子》可以同時參考《莊子》、《呂氏春秋》,但只要不符合丁原植說法的,《劉子》就不能參考《文子》,因為只要劉晝一參考了《文子》,他這種沒有常識的說法就不攻自破!
於是劉晝在疑古派的世界裡,可以同時參考《莊子》、《呂氏春秋》(參考過《莊子》)、《淮南子》(參考過《莊子》、《呂氏春秋》),就是不能參考《文子》。凡是那些《文子》與先秦古籍重疊而不與《淮南子》重疊的部份,一概被說成什麼參考了同源資料、參考了古代格言、古代諺語,彷彿一本被說成隋唐才能成書的書籍,就能看到幾百年前許多文人才有機會看到而從未見於目錄著錄的書籍,或者有些格言諺語竟然可以僅僅依靠口頭傳承,硬是一字不差的傳了數百年到近千年!而凡是《劉子》單獨與《文子》重疊的部份,也都被說成參考了同源的資料。或者偶爾就說是什麼「文子外編」。所以當讀者們把「《文子》與《淮南子》重疊部分」+「《文子》不與《淮南子》重疊部分但與其他書籍重疊部分」相加,就會發現,原來這就是《文子》,也即今本《文子》!而丁原植胡說八道了一整本書就在於利用總總語言來混淆這個本來甚是明顯的關係。
這種亂七八糟的胡說八道,居然能在學界取得一席之地,個人覺得深表遺憾的同時,只好花個十分鐘來寫這篇廢文。因為要我再花更多的時間在這種連常識都沒有,完全就是憑空虛構與想像的東西上面,那是辦不到的事情。至於丁原植此書利用了漢達檢索系統,但筆者在研究《文子》時利用了中國哲學電子書檢索系統,僅僅是根據檢索系統所能找到的例子來看,丁原植此書至少隱藏了五十筆以上對其謬說不利的證據!如果按照筆者根據檢索系統、閱讀先秦諸子、關鍵字比對,以及自行撰寫的程式比對所得到的近四百筆資料,那麼對於丁原植這些謬說的不利證據至少在三百筆以上!
簡單的交代一下正確的引書關係:
《文子》→
《莊子》(參考過《文子》)→
《呂氏春秋》(參考過《文子》、《莊子》)→
《淮南子》(參考過《文子》、《莊子》、《呂氏春秋》)→
《劉子》(參考過《文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
而事實上不管是莊子、呂不韋、劉安、劉晝都曾經引用或改造過《文子》中的文句,劉晝更同時參考了《文子》與對《文子》進行引用、改造、註釋的《淮南子》版本,而用當時最流行的語言格式完成了《劉子》一書。至於完成的文本演變規律與引用方式,請見拙作《道德經論正》,就不再多說了!
補充:
舉《列子》為例,當疑古派想要證偽此書時,只要此書中有與其他書(甲書)相近的文字,疑古派就會說怎麼知道不是《列子》抄甲書的,或者會說怎知道不是甲書抄另外一本書的(就是不承認是其他後出的書抄自《列子》的。),而這另外一本書就是疑古派虛構出來的書。這種表面上似乎有可能性存在的虛假論述,其實是需要證明的,首先得證明有這樣的一本擁有相關內容的書存在或曾經存在,其次得證明是《列子》或某一本書抄襲了這樣的一本書。也就是說當疑古派說出怎麼知道某書不是抄了另外一本不存在的書時,疑古派就已經犯了「不當預設」的邏輯謬誤,以及虛構、編造的事實也已經成立!楊伯峻的《列子集解》就常見這樣的毛病。
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某一本未曾被提到的書是自然存在的,那就是某書作者「匿名引用」了一段話,而這段話不見於今日所可見的任何文獻之中。因此我們得以知道曾經有某一本記載了這段話的書存在,這是不用證明就已經成立的事實!即便我們一樣無法看到或知道這本書的全貌!
請教:您的意思是,丁原植認為《文子》成書於隋唐,所以,劉子不可能引用這本書?而他耗費了一整本書的論證,就為了圓這個無稽之談?
回覆刪除無稽之談的背後是一大堆的利益。套句管仲的話:「凡人之有為也,非名之則利之也。」類似這樣荒謬的書籍,現在正充斥著整個國學界!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後出的新書一般引用前書都會節錄、融寫、修改,看前四史注、通鑑、紀事本末、太平御覽等等作品,哪一個沒有節錄、融寫、修改,又不可能像永樂大典那樣整書整段抄錄,抄成2萬多卷的大作。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