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預測的哲學:田子方

田子方

返回目錄

相關參考書目《說苑》、《呂氏春秋

人物簡介

田子方:魏文侯的老師,孔子門下最擅長預測的弟子子貢的弟子。田子方留下的預測事蹟不多,但〈呂氏春秋.重言〉將他與「詹何、老子」都當成「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的代表人物,以與該文所提到的管仲、東郭牙等人相提並論。因此,或許也可以說田子方很好得發揚了子貢的預測事業!

預言事例

  預言田子顏即將造反。
田子顏從大術到達平陵城下,看到為人兒子的,就問候他的父親;看到為人父親的,就問候他的兒子。
  田子方聽到這個消息後,評論說:「田子顏大概要在平陵城造反了吧?我聽說:在自己內部做的事情,一定會擴展到外部來。田子顏想要動用他的百姓的企圖已經很明顯了啊!」
  後來,田子顏果然在平陵城造反了。

評論

一個人如果要造反,他得準備許多事情?其中獲得民眾的支持,是首要之務,這一點從有歷史以來都是如此,沒有例外。缺少了民眾的支持,只是死路一條。因此陳氏篡奪姜氏的齊國花了將近三百年的時間,十幾代的人力;六將軍專權到三家分晉也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這麼漫長的旅程,無非就是為了安穩的達到目的,而其最關鍵的地方就在於得到民心支持,並避免被其他國際勢力趁虛而入。而田子方就是根據這種收攏民心的舉動成功預言了田子顏的叛變。相關的例子可參考〈隰斯彌〉、〈晏嬰〉、〈薛公〉、〈劉邦〉、〈李世民〉等章節。

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預測的哲學:薛公

薛公

返回目錄

相關參考書目《史記》、《漢書

人物簡介

黥布:原名英布,六縣人。因壯年時被判刑而改稱為黥布。秦末大亂時,首先加入項羽的陣營,因功被封為九江王;後來項羽形勢不利,接受了劉邦派來的使者隨何的勸降。黥布在投降劉邦之後,被封為淮南王。劉邦統一天下之後,先後殺掉了彭越、韓信,黥布本來已經疑懼劉邦會對自己動手,此時已經有反意了。後來黥布因為一件小事而懷疑賁赫與自己的妾有染,於是想抓拿賁赫,賁赫情急之下逃到首都,便告發黥布想謀反的事情。黥布早已懷疑賁赫會告發他,加上劉邦接受蕭何建議派遣使者前來查驗是否有反叛跡象,於是便在前196年進行叛變,最終被劉邦擊敗。黥布逃亡時被妻舅吳臣設局陷害,最終死於無名之輩手上。而賁赫則被劉邦封為期思侯。
  薛公:原為楚國令尹。劉邦統一天下後,加入滕公夏侯嬰幕府,擔任其食客。黥布叛變時,汝陰侯夏侯嬰將他引薦給劉邦。薛公分析了黥布的為人以及所會採取的策略,讓劉邦成功打敗了黥布。劉邦因此封薛公為列侯,享有食邑千戶的奉祿。
  劉賈:劉邦的親戚。曾經與劉邦一起攻打項羽,後來又幫助彭越進攻楚國,並招降了楚國大司馬周殷,最終與周殷一起攻下了九江。之後又跟黥布一起參加垓下之戰,攻打項羽。因此,黥布對於劉賈的實力有一定的掌握。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劉邦用計擒抓楚王韓信,把韓信降級為淮陰侯,最後命韓信整理兵法,同時把楚國分為兩個部分,封自己的弟弟劉交為楚王,掌管淮水西邊的三十六城;封劉賈為荊王,掌管淮水東邊的五十二城。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最終殺了韓信,於是又將淮陰這個地方賞賜給劉賈。最終劉賈死於黥布之手。

預言事例

  預言黥布必然採用下策而必敗。
前196年,漢王劉邦殺掉功臣彭越、韓信之後,與此二人有「同功一體(同樣功勞猶如一體)」之稱的黥布懼怕劉邦下一個要殺的人就是自己,於是發兵反叛劉邦。
  黥布反叛前對他的將軍們說:「主上已經老了啊!而且厭惡戰爭,一定不能親自率兵前來。派遣其他將軍,我所憂慮的不過是淮陰侯韓信、彭越兩人,現在他們都已經死了,其他的已經不足畏懼了啊!」因此堅定了反叛的信念,便發兵叛變了。
  劉邦知道黥布反叛之後,便召來諸位將軍問他們說:「黥布反了,有什麼對策嗎?」
  諸位將軍都說:「發動軍隊攻擊他,就像活埋一個小子(豎子)罷了!他還有能耐做什麼呢?」
  汝陰侯滕公夏侯嬰回家後召來自己的門客薛公,問他對這件事的看法。薛公以前是楚國的令尹(宰相),因此對黥布的為人頗為理解。薛公因此回答夏侯嬰說:「黥布本來就會造反了啊!」
  夏侯嬰說:「皇上割裂土地封給他,立他為王。拉開爵位等級,而讓他顯得尊貴。讓他面向南方,成為萬乘之主,他為甚麼還要造反呢?」
  薛公回答說:「往年皇上殺掉彭越,前年皇上殺掉韓信,這三個人,是有同樣的功勞就好像同一個身體的人啊!黥布自己懷疑大禍早晚降臨到自己身上,因此先造反了啊!」
  夏侯嬰覺得有理,於是去見劉邦,對劉邦說:「臣的門客有一個叫做薛公的,是之前的楚國令尹,這個人有謀略計畫的能力,皇上若對黥布的事情有疑問,可以問他。」
  於是劉邦便召來薛公問他黥布造反的事情與對策,薛公回答說:「黥布會謀反是不足奇怪的事情啊!假使黥布行使上策,山東就不是漢朝所有了啊;行使中策,勝敗之數尚未可知啊;行使下策,陛下就可以安穩的睡覺了啊!」
  劉邦聽後問說:「上策是什麼?」
  薛公回答:「東取吳國(荊國),西取楚國,兼併齊國,攻取魯國,再傳檄(討伐文書)於燕、趙兩國,並穩固的防守他的根據地,那麼山東就是不漢朝所有了啊!」
  劉邦又問:「中策又是什麼?」
  薛公回答:「東取吳國,西取楚國,兼併韓國,攻取魏國,佔據敖庾的糧食,堵塞成皋的入口,那麼勝敗之數也就未可知了!」
  劉邦又問:「下策又是什麼?」
  薛公回答:「東取吳國,西取下蔡,把重兵駐紮在越國,自身回到長沙,那麼陛下就可安枕而臥,漢朝也就沒有事情了啊!」
  劉邦再問:「那黥布會行使哪一條策略呢?」
  薛公回答說:「出下策。」
  劉邦問:「為什麼要放棄上、中兩策而出下策呢?」
  薛公回答:「黥布之前是麗山的刑徒,自己奮發向上做到了萬乘的國主,這都是為自己著想,而不顧往後,也不會為百姓的未來考慮的跡象啊!所以說出下策。」
  劉邦讚賞薛公的分析,但因為自己生了重病,因此想派太子劉盈代自己出征。太子的門客商山四皓奉勸太子不要出征,於是呂后便去向劉邦求情不要讓太子出征,樊噲這時又來勸諫。最終劉邦只好御駕親征,率領軍隊向東攻擊黥布。
  黥布果然如薛公所料想的,採用了下策。先向東攻擊了楚王,楚王劉賈敗逃後死在富陵這個地方。黥布完全接管了他的剩餘部隊,便渡過淮水攻擊楚王。楚王發動軍隊,將軍隊分為三個隊伍,打算讓這三個部隊相互救援並產生奇兵的效果,並在徐、僮之間與黥布交戰,於是有人勸諫楚王說:「黥布善於用兵,人民素來就畏懼他。而且兵法上說:諸侯的軍隊在自己的領土上作戰的,這叫做散地。現在又將軍對分為三個部分,只要黥布擊敗我們的一支軍隊,其他的便會逃跑了,哪裡能相互救援呢!」
  楚王不聽。黥布果然在攻破了他的一支軍隊之後,其他的兩支軍隊便都分散逃跑了。這時黥布已經知道劉邦親自率兵前來,因此便帶領軍隊往西邊進發,與劉邦的軍隊在蘄西相遇,雙方在甀這個地方會師。
  劉邦看到黥布的軍隊士兵非常精銳,於是便到庸城上觀看黥布的軍隊陣形。黥布聰明的把軍隊的陣勢擺成跟以前的項羽軍隊相似的陣形,劉邦看了以後感到厭惡。這時候劉邦與黥布已經互相看到遙遠的彼此,於是劉邦對黥布喊話說:「何苦造反呢?」
  黥布回答說:「只是想做皇帝罷了!」
  劉邦聽了以後憤怒的大罵他,於是雙方便展開大戰。最後黥布被打敗,敗走時受到長沙哀王吳回派出的間諜的誘騙,把黥布誘騙到番陽這個地方,最後被番陽人在鄉民的田邊小屋中殺掉。
  劉邦最後賜給薛公食邑千戶,以做為回報。


評論

英布少年時,有一位客人替他看相,對他說:「你會在受刑之後稱王。」後來英布果然因為犯法而受了黥面的刑罰,於是又被稱為黥布。至於這是黥布效法孫臏用這樣的方式來提醒自己,或者只是當時人的習慣性稱謂,已經不得而知。黥布在受刑之後,不僅沒有懊喪的情緒,還高興的對別人說:「以前有人給我看相,說我會在受刑之後稱王,現在大概他所說得那種情況了吧!」那些聽到的人都因此大笑不已,沒有人當真。黥布受刑之後便被分派到驪山當奴隸,以修築秦始皇的陵墓。驪山刑徒有數十萬人之多,黥布便與裡面的頭目或豪傑結交,最後趁機逃跑成為橫行江中的盜匪。
  陳勝起兵造反後,黥布聚集了數千人,起兵攻擊秦軍,取得戰功,接著便投奔項梁旗下。最終輾轉成為劉邦手下。
  從黥布的歷史看來,黥布的反叛可以有兩個層面的理由,第一個層面的理由是自保。劉邦原本如黥布所料,已經不想自己親征了。果真如此,恐怕劉盈不一定是能征善戰的黥布對手。可惜,劉邦最終選擇御駕親征,黥布失算了。第二個層面的理由,可以說是心理上的。因為早年黥布被算命先生預言受過刑之後會當王,後來黥布先當了項羽的九江王,接著又當了劉邦的淮南王。算命的並沒有說錯,這一點心理層面的影響也可能堅定與鼓舞了黥布造反的信念。從這一點層面而言,黥布的反叛可能也包含了讓預言進一步實現的心理因素。相似的事件還可在劉邦預言吳王劉濞可能在未來造反的事例中看到。(見〈劉邦〉一章)
  從整件事情而言,黥布反叛的時機選擇得很是巧妙,因為如果韓信還在,那麼黥布反叛時,對陣的就是韓信,但是韓信死了以後,黥布對陣的就可能是劉邦了。加上劉邦已經年老,估計不會想要親征,如此黥布對陣的就是其他他根本不怕的對手。這樣的情勢,顯然對黥布更為有利。不過,黥布畢竟不是劉邦對手,最終還是栽了!
  而劉邦這樣大殺功臣的做法,雖然被後代的許多開國君主效法,卻被李世民評價為不善於統御將軍的君主。從劉邦的事例而言,李世民的評價是合乎客觀實際的。
  薛公這一則在兩件事情上啟發了我們,一是人的出身背景可能會影響到他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儘管出身背景對人的影響在當今教育普及的情況下,可能會普遍減弱,但仍不失為一種思考方向。二是一個高手在一定的時空下,即便現實上他的行為可以有無窮無盡的路徑選擇,但事實上,高手所會走的路徑是非常有限的。這一點在象棋、圍棋領域裡表現得特別明顯。就可能性而言,一盤棋局盤面上的變化可以無窮無盡,但高手只會選擇其中幾條就其經驗或判斷而言極為有效的路徑。這也是薛公之所以能給出上中下三策分析的原因所在。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預測的哲學:潘濬

潘濬

返回目錄

相關參考書目《三國演義》、《三國志

人物簡介


  潘濬:字承明,蜀漢大臣蔣琬的表弟,原是蜀國將軍。潘濬二十歲因為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賞識,因而聲名大噪。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等襲殺關羽之後,吳國便佔領了荊州。其他蜀漢將軍都投降歸附了,只有潘濬推托有疾病而不去拜見孫權。於是孫權便親自登門拜訪,並以觀丁父、彭仲爽(兩人都是春秋時代的人)被俘虜後效命楚國的例子安慰潘濬,這才收服了他。
  樊伷:孫權偷襲關羽取得荊州之後,原武陵郡從事樊伷企圖單單以武陵郡投靠劉備,於是唆使異族作亂。


預言事例


  預言擊敗樊伷只要五千人馬就夠了。


  武陵郡屬於荊州管轄。東吳兼併了荊州以後,武陵郡的樊伷便誘導附近的各異族作亂,荊州都督於是向孫權請求派出一萬人的兵力來討伐他們。
  孫權因此召來潘濬問他的意見。
  潘濬說:「只要派出五千人的軍隊,就足夠拿下樊伷了!」
  孫權說:「卿為什麼這麼輕視他呢?」
  潘濬回答說:「樊伷出身於南陽的舊姓豪門,他因此頗能賣弄唇舌,但其實卻沒有辯論的才能。臣之所以能肯定只要五千的人馬就夠了,是因為臣聽說樊伷曾經為州中的人士辦宴會,但是一直等到中午都還沒有東西可以吃,他因此便站起來觀望了十幾次。從這個小事件上也能應證他就像是一個侏儒啊!」
  孫權聽了大笑起來,便接受了他的建議。讓潘濬只率領五千的人馬去攻打樊伷。潘濬最後果然輕鬆打敗樊伷,並把他斬殺了。

評論

  一場戰爭要用多少人馬是一件不容易估算的問題,要掌握人數眾多的軍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秦始皇統一戰爭的最後階段是消滅楚國,秦始皇便問眾位將軍要多少人馬才夠,李信回答說只要二十萬就夠,老將王翦卻認為非六十萬不可。秦始皇一開始會採用哪一個方案似乎也不難估算,最終李信果然失敗了,其經驗與智慧不如老將王翦是很明顯的。區區二十萬就想滅楚?感情是把自己當孫武看了!即使王翦掌握了六十萬大軍,也不敢貿然的攻打楚國,而是先與士兵們培養了情感、建立了信用之後,才最終發動決戰。秦國因此成功統一了天下。古代善於統御將軍、人才的君主裡,秦始皇無疑是其中一位高手。
  至於被李世民認為不善於統御將軍的劉邦,則曾經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能統率多少人馬?」韓信回答:「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人。」於是劉邦又問韓信:「那麼先生能統率多少人?」韓信回答:「多多益善。(越多越好,沒有極限的意思。)」
  從東周歷史以致於近代史,真能帶領超過十萬兵力的人不多(戰國時代有不少)。像王翦這樣能帶六十萬兵力的更是鳳毛麟角。最有名的反例就是苻堅。肥水之戰時,苻堅的前秦軍隊有八十多萬人,最終卻敗給了只有八萬人的東晉軍隊。這其中一個重要關鍵就是東晉軍隊策動反間,讓前秦的軍隊的秩序崩潰了,八十幾萬的軍隊失序之後,那種場面自然不容易控制!
  讀者或許會有疑問,即便樊伷確實容易對付,但多帶一點兵力難道不好嗎?可惜潘濬究竟是怎樣打敗樊伷的事蹟並沒有流傳下來,因此我們不能知道潘濬用兵的細節。不過針對這個問題,其實也容易回答,如果要誘使樊伷這種沒有耐心的人,最好就是不要讓他有太多的顧慮。這一點還可參考〈程昱〉一章,或者也可以參考〈孫臏〉一章。龐涓誤以為孫臏的軍隊正在減少,因此最終才敢於拋棄重裝部隊與多數軍隊,急追齊國軍隊。因此,即使不考量糧食與軍費支出的問題,純粹就這幾個例子來做考量,軍隊人數也不是越多便越好的!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預測的哲學:曹洪

曹洪

返回目錄

相關參考書目《三國演義》、《三國志

人物簡介


  曹洪:字子廉,曹操的堂弟。為曹操爭奪天下立下了不少功勞,死於232年,諡號為恭侯。曹洪家境富裕,但為人吝嗇。曹丕因為早年曾經向他借錢被拒,懷恨在心,因此在即位後,誣陷曹洪,將他入獄,想處死他。由於曹洪曾經在曹操與董卓的戰爭中救了曹操一命,因此卞太后威脅曹丕的皇后郭皇后說:「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廢后矣。(如果曹洪今日被處死,我明日便命令陛下廢了你的皇后頭銜。)」曹洪因此免死,但被貶為庶民。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才恢復了曹洪的官爵,並給予更豐厚的爵位與奉祿。
  吳蘭:原為益州牧劉璋的部下,後來投降劉備,成為蜀漢的將軍。

預言事例

  預言打敗吳蘭,張飛就會自行離開。

劉備派遣將領吳蘭屯駐下邳,曹操則派遣曹洪征討吳蘭。劉備派遣張飛屯駐固山,想要切斷曹軍後方。
  曹軍將帥們對此感到猶豫狐疑,曹洪便對他們說:「賊人如果真的是想要切斷道路,就應當伏兵潛匿行蹤。今日反而虛張聲勢,這正表示了他們不能做到啊!應當在他們軍隊尚未集結完畢的時候,趕緊去攻擊吳蘭。吳蘭被打敗了,那麼張飛就會自行離開了。」於是便聚集軍隊攻擊吳蘭,大敗吳蘭之後,張飛果然自行離去了!

評論

歷史上類似曹洪這樣的事例不算少,雖然有時候古代的事例,因為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等因素,已經不可能在當代重現了。但是這些事例,都至少啟發了閱讀它的人一件事,那就是原來一件事情還有這樣的可能性存在。我們知道這種可能性的存在之後,當遇到相同或相似的事情時,就能往這個方向去思考。雖然不一定能找到正確答案,但總是為自己多留下了一種思考與選擇的可能。
  相關事例可參考:規則表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一個人出版:個人電子書出版流程二:校對技術:利用文本比對技術對古籍做自動校對


目前正在進行的語義工程,如果全部完成之後,可以讓「全自動校對」成真。也就是使用者完全不需要管電腦到底改了什麼,其校對品質都會比人工校對還要好。當然,這是指校對軟體的「失誤率」低於萬分之一以下的結果。距離這個目標還有不少的距離。
  那麼個人怎麼校對古籍呢?除了早期許多純手工、人工校稿(《三國演義》、《西遊記》、《隋唐嘉話》等)甚至逐字對稿(《郁離子》,更早期的天策府兵書當然也全是逐字對稿。),這樣的做法自然是做不了太多事情的,而且品質上也難以保證。


儒林外史》的校對實例
因此可以保證這個版本已經是網路最佳版本

  除了標點符號的校對已經有充足的工具輔助校對外,一些古籍中的人名也能使用自動辨識人名的功能進行校對,一些比較現代的詞彙或者繁簡失誤也可以用到目前的校對機制。但如果要更進一步,那就沒有辦法了。且即使如此,總有失誤的,品質上還比不上「用心的」人工校對。
  十幾年來,網路上曾經有過一些風潮,包括把古籍全部電子化的風潮(基本不太可能全部完成),其中很多是由個人之力建立的!但十幾年過去之後,絕大多數的相關網站與相關電子文字都已經隨著時間而消逝了!這種消逝,消逝的不僅是那些文字,更包含了曾經對這些文字進行過校對的人所耗費的無數眼力、腦力、精力!後來雖然出現了維基百科、中國哲學電子書等比較能將這些精力、成果集中保管、維護的網站,但沒有人知道這些網站還能維持多久。至於個人的「策略研究中心」究竟還能維持多久,其實也是一個未知之數。撇除這一點,即便有以上兩個網站的存在,很多熱心人士(包含個人)還是喜歡自行校對自己的文字檔,而這些文字檔也一如其他古籍一般,很容易會隨著校對者的境遇而消失。因此,許多寶貴的生命與品質也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消失了。
  有鑑於此,個人在一些古籍的處理上,使用了文本比對的技術,利用這樣的技術對古籍進行自動校對。其前提當然是兩個版本都經過了人工校對。藉由文本比對技術,將兩個版本的人工校對的部份進行比對,從而修正當前版本難以由程式自動找出的錯誤。
  這個文本比對技術非常簡單,原本是一個比對抄襲系統的一部分,個人認為很容易可以用來作校對,因此就花了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寫出了這個簡單的文本比對校對程式。
  最終今年結束以前有可能把整個論文或文章抄襲比對系統完成。至於相關的校對理論、技術都是個人自行研發,有機會再就技術面做一些講解。



《中西思維隨筆》:026.「闔閭的冰、勾踐的酒、唐太宗的羊湯」與「亞歷山大的水」


  前篇的關鍵字是「太白」。
  根據〈舊唐書.列傳.傅奕〉:「奕武德九年五月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高祖以狀授太宗。及太宗嗣位,召奕賜之食,謂曰:『汝前所奏,幾累於我,然今後但須盡言,無以前事為慮也。』太宗常臨朝謂奕曰:『佛道玄妙,聖迹可師,且報應顯然,屢有徵驗,卿獨不悟其理,何也?』奕對曰:『佛是胡中桀黠,欺誑夷狄,初止西域,漸流中國。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寫莊、老玄言,文飾妖幻之教耳。於百姓無補,於國家有害。』太宗頗然之。」白話來說,就是傅奕在武德九年(626年)密奏唐高祖李淵,太白星正出現在代表「秦」這個地方的方位,因此根據相關的占星術,「秦王」李世民最終將擁有天下。
  秦王李世民當時並不是太子,太子是李建成。李世民就在傅奕密奏李淵的這一年發動玄武門之變(626年七月)殺掉太子李建成以及李元吉,也就是李世民自己的親兄弟之後,繼承了王位,應驗了傅奕的預言。傅奕並沒有因此被殺,反而留下了性命,受到李世民的賞賜。傅奕曾經整理盜墓者盜發項羽妾塚後所得的古本《老子》(《道德經》),這在近代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北大藏西漢竹簡版《老子》未面世前是一個非常珍貴與古老的版本。而關於傅奕、占星術、預言、秦王李世民、《老子》以及《老子》的作者李耳(老聃)這個被唐朝創立者奉為始祖的春秋末年哲學家、智者的關係尚不只如此簡單!
  在今本〈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老聃的事蹟被竄改了,不僅加入了偽造的年歲、虛構的家譜,甚至連「李耳」這個姓名都可能是假的。這些造假的部份,歷來引起了學者們的懷疑,以致於最終釀成了一場爭論近百年的學術公案。也就是關於《老子》究竟是誰寫的問題!至少從清朝考據學顛峰代表人物王念孫開始,就從校勘學的資料中發現了〈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竄改的痕跡。一直到個人寫作《道德經論正》之後,才將這場公案徹底了結了。《老子》確實是春秋末年的智者、孔子的老師老聃寫的。但年歲、家譜確定是偽造的,其中的「老萊子、周太史儋」的相關事蹟也可以確定是後人加入的,而其目的就是為了製造出一個符合「預言」的「歷史紀錄」,或者說是一個擁有「預測能力」的「家族血統」。
  其中加入的「老萊子、周太史儋」的事蹟都只是為了混淆老聃是老子的身分而做的,而「家譜」的出現,以及處於該家譜最終的人物(不能晚於作者司馬遷的年代)李解為解開整個謎團提供了一點線索。因為李解是膠西王劉卬的太傅,而膠西王劉卬正是漢景帝時參與「七國之亂」的其中一王。根據拙作〈道德經論正.老子身世之謎〉:
  若以秦統一天下後「離七十歲」來計算,則當前150年,此年附近最大的事件當屬「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發生於前154年(漢景帝三年),起因於晁錯上書漢景帝建議削藩,於是引起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的不滿,因而起兵作亂,其中參與者就有喜愛兵法並因盜賣官位而被貶謫的膠西王劉卬,而家譜中的「李解」正是其太傅。果真李解正是偽造家譜的人,那麼其目的就比較容易猜測。因為如果要唬人的話,擁有一個懂「預測」並且有相關事蹟被記載下來的人物當始祖,那麼如果「李解」因此說誰將成為新的霸王,或者就拿周太史儋的「預言」來營造將有新霸王出世的神話,便可能因此更增加一些說服力。

簡單的說,「李解」的「祖先」「周太史儋」對「秦獻公」預言了秦國日後將稱霸,而這與傅奕根據太白金星佔據秦國的方位而預言「秦王」李世民將稱王的事情,是極為類似的事情。同時根據魏徵《群書治要》,其中魏徵從《史記》擷取了許多名人包括李牧等李姓名將,卻獨獨漏了被唐朝推尊為始祖的「李耳」的一篇,這樣的做法自然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占星術、預言,一直是古代造反、開創新朝代者在未成功前的最愛,也是這些人在成功奪取政權之後最害怕的東西。因此諸如宋太祖趙匡胤就因為懼怕《推背圖》的預言威力而使用了一些高明到連《美麗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都可能會心一笑的招數成功阻止了這本預言書對「正確」「預言」的散播。
  雖然唐太宗可能正是竄改「李耳」或者稱「老聃」事蹟、姓名的始作俑者之一(因為之前的年歲、家譜各有製造者,李世民可謂集大成者。),但唐太宗卻顯然比歷代的眾多君王還要高明許多。關於李世民的眾多武功、智慧甚至著作,若要全部加以介紹,可能需要一整本書的篇幅。這裡不妨看看他是怎麼用一個非常微小的東西就能創造出極大的效果,從而使自己取得巨大的成功,進而奠定自己稱王的資本的。這其中一件非常著名的事情就是他在進攻宋金剛時所「創造」出來的。詳細的故事就不再複述,僅引〈預見未來.李世民〉相關敘述如下:
  武德三年(620年),正月。……四月,宋金剛因為糧食用完了,便率領軍隊撤退。李世民便率領軍隊進行追擊,把宋金剛打得大敗而逃。李世民繼續追擊宋金剛,一日一夜就走了二百多里的路程,並與宋金剛的軍隊在途中交戰了數十回合,雙方的士卒都很疲憊了。
  李世民一路追到了高壁嶺,行軍總管劉弘拉著李世民的馬勸諫說:「乾糧已經用完了,士卒們也都很疲憊,希望能暫時停下來紮營休息,等候軍隊的糧食都運到了,然後再去與宋金剛決戰。」
  李世民回答說:「功業,是很難成功卻容易失敗的事物啊!機會,是很難獲得卻很容易失去的事物啊!宋金剛逃到汾州,他的士兵的心理已經沮喪了,我們應該趁著他還沒有安定下來,利用勝利的氣勢去攻擊他。這就好像是拿著刀子剖開竹子的意思一樣啊!如果因為留下來而延遲了時間,敵人一定會產生新的計策,這是失去機會的做法啊!」
  於是李世民就抽了馬一鞭,繼續前進。軍隊所有人便跟著李世民前進,沒有人再敢用飢餓疲乏為理由發出抱怨。李世民一行人夜晚來到了雀鼠谷西邊的平原後,這才進行首次的休息。
  為了追擊宋金剛,李世民兩天都沒吃東西,三天都沒解下盔甲,而軍隊士兵也都對飢餓感到痛苦。這時候,軍隊中只剩下了一隻羊,於是李世民安撫了將領與士兵,就用一個大鍋把那隻羊煮了,並分給所有人一起吃。雖然有些人只喝到了湯,但軍隊的所有人都因為李世民沒有自己吃而是分享給大家吃而感念他的恩惠,大家稍微充飢後便都打算奮勇作戰。

  最終宋金剛被打敗了,最後李世民也成了整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而他的軍隊願意奮勇作戰的其中一個理由竟然只是一碗甚至一口「羊湯」。但說這是李世民的「創造」,顯然也不夠精確。因為遠在春秋末年,就有兩位霸王曾經留下了類似的事蹟。其中一個是曾經攻陷楚國的吳王闔閭,另一個則是最終消滅吳王夫差的越王勾踐。

(Rocky Mountain Sheep vs Bighorn, Ovis, Montana。比斯塔特 Albert Bierstadt,1884年。)

  當年吳王闔閭(帛書記載錯誤而以為是夫差)選擇在夏天進攻楚國,途中,由於天氣非常炎熱,因此吳王太子辰就貢獻了八管的冰柱給闔閭做解渴、消暑之用,闔閭最終決定將八管冰柱與軍隊士卒一起共享,因此便命人把冰投入江水的中上流,而自己與士卒們一起在下流飲用這些「冰水」。最終,江水其實也沒有因此變冰,但士兵們都因此大為歡喜,而願意賣命。最終吳王闔閭在孫武、伍子胥的輔佐之下,使用了這些區區三萬的軍隊打敗了楚國二十萬大軍,並攻陷了楚國首都郢都,迫使楚昭王棄城而逃。《繆和》解釋說吳王闔閭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功,「八管冰柱」正是整件事的開端!這一則故事並不見載於當前的史書、子書,而是記載於馬王堆出土漢墓帛書中一篇用歷史講解《周易》的古書《繆和》所透漏出的。如果少了這一則記錄,那麼勾踐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使用這種招數的高手。
  勾踐對吳國的戰爭中,為了打敗吳王夫差可謂用盡了心思與方法,最終在向吳國進攻的途中,一位客人進獻了一罈醇酒給勾踐,善於模仿的勾踐並沒有忘記吳王闔閭如何收買人心的歷史,於是請人把酒拿到上流倒下,而讓士卒們在下流飲用這些醇酒。江水不可能因此有了酒味,但士卒們作戰的士氣因此提昇了五倍。又一天又有一個人向勾踐獻上一袋乾糧(糗糒),勾踐又用它來賞賜給士兵,大家分攤著一起吃,味道連喉嚨都沒有感受到,但士卒們作戰的士氣又因此提昇了十倍。最終越王勾踐率領這樣的士兵們消滅了吳國,殺了吳王夫差,最終成為春秋末年最後一位霸主。
  不獨中國有這樣的例子,西方也有一個有名的君主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那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根據《謀略》的記載:
  我想,在這裡舉出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的一次著名的行動是適宜的。他們正沿著阿非利加荒無人煙的沙漠地行進,他和他的部下們正被極度的乾渴所折磨著。這時候,一名士兵遞給亞歷山大一點用頭盔盛著的水。他當著大家的面把這些水撒到了地上。他的這一做法對他的部下所起的忍耐下去、堅持到底的榜樣作用,比起跟大家一起分享這點水的作用更大。〔注:波利艾努斯、庫爾蒂烏斯和普魯塔克都記載過這段情節,但所叙各不相同。〕(前332至前331年)

  由於「水」太少了,因此亞歷山大也不玩那種虛幻的、沒有味道的精神共享的遊戲,乾脆直接把水倒掉,自己也不喝了!同樣的,這樣的一件小事,也激起了士兵們對亞歷山大的敬意,願意跟亞歷山大同甘共苦、奮勇作戰!
  其他的故事還有:趙宣子因為看到路旁有餓人而送給他飯吃,結果免於被晉靈公派出的刺客殺死。秦繆公因為三百多名屬下偷吃了他的駿馬,不僅不責怪還多送酒給他們吃,於是在與晉國的戰爭中,依靠這三百多人而免於成為晉國軍隊的俘虜,並因此打敗晉國軍隊而抓到了晉惠公。趙簡子因為殺了自己養的白騾,把白騾的肝送給廣門的官陽城胥渠,而獲得了廣門眾多士兵的效命,而在攻打翟人的戰爭中取得重大的勝利。
  從「八管冰柱、一罈醇酒、一口羊湯、一頭盔水」或者「幾碗飯、駿馬加美酒、白騾的肝」便引起了蝴蝶效應,為這些著名的君主締造了輝煌的歷史。同樣的,我們也不難在歷史上發現完全相反的例子!也就是為了不給部下吃一杯羊羹、喝一杯酒,最終戰敗身亡的歷史事件。
  春秋時期,魯宣公二年,前607年。鄭國討伐宋國,宋國由華元率兵對抗,華元為了激勵士氣,於是殺了幾頭羊來犒賞士卒,結果居然不給為他自己駕車的駕駛(御者)吃。最終,鄭國與宋國軍隊雙方展開大戰,這時候,馬車駕駛回頭對華元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以前的那一杯羊羹,您作主;今天這件事,我作主。)最終把馬車一路駛進鄭國軍隊之中,造成了宋國軍隊的大敗。而華元也因此被鄭國軍隊俘虜了!鄭靈公賞賜眾位大夫吃「黿」,召來了「食指大動」的子公卻又不給他吃,最終被子公所殺。中山君辦宴會,有一味羊羹卻不給司馬子期吃,司馬子期因此憤怒出走,逃到了楚國,說服了楚王討伐中山國。中山君因此逃亡在外。這時候,有兩個人舉著戈跟隨在中山君旁邊護衛著他,中山君因此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兩個人回答說因為有一次他們的父親差點餓死,幸賴中山君送給他一壺熟食吃才存活下來,為了報恩,因此自願保護中山君。中山君因此留下了流傳千古的名言:「與不期眾少,期於當厄;怨不期深淺,期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施予的效果不在多少,在於是否正當人家遭遇困難的時候;怨恨的效果不在於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人家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卻也因為一壺熟食而得到兩個勇士。)
  往後的例子還有不少,如「齊中大夫有夷射」因為不給守門人吃一口酒,最終被齊王殺掉等。錢鍾書在《管錐篇》中已經幾乎羅列了所有相關事蹟,這裡也就不再多說了!
  一口羊湯、一杯羊羹,就足以導致一場戰爭的勝利、一個國家的滅亡,對於這種「蝴蝶效應」,哪一個立志成為偉人的人物能不多加留意呢?

補充資料

錢鍾書《管錐編》《左傳》正義25宣公二年:
         趙盾舍於翳桑,見靈輒餓,食之。晉侯飲趙盾,伏甲攻之,介倒戈以禦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
  按宣公二年,鄭伐宋,「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斟御元馳入鄭師,宋人敗績;宣公四年,鄭靈公「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勿與」,卒為子公所弑。蓋既有一飯之恩,亦自有一飯之仇也。
  〈戰國策.中山策〉一則兼及恩仇。中山君饗,羊羹不遍司馬子期,子期怒走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出亡,有二人者舉戈隨護,問之,則其父餓且死,蒙壺餐之餌者也;中山君歎曰:「與不期眾少,期於當厄;怨不期深淺,期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世說新語.德行〉:「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後遭亂渡江,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陳書.文學傳〉亦記陰鏗天寒宴飲,見行觴者,因回酒炙以授之,眾皆笑,鏗曰:「吾儕終日酣飲,而執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及侯景之亂,鏗被擒,或救之獲免,乃前所行觴者。
  哀公十三年,申叔儀歌:「旨酒一盛兮,余與褐之父睨之」,即所謂「有欲炙之色」也。《南史》卷三五《庾悅傳》記劉毅微時向悅乞子鵝殘炙,悅不答,後毅得志,深相挫辱,悅疽發於背而卒,《論》曰:「昔華元敗,則以羊羹而取禍,觀夫庾悅,亦鵝炙以速尤。『乾餱以愆』,斯相類矣」;謝肇淛《五雜俎》卷一一:「中山君以一杯羹亡國,以一壺漿得士二人;顧榮以分炙免難;庾悅以慳炙取禍。《詩》云:『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梁玉繩《蛻稿》卷四《演連珠》:「中山君之亡國,禍起羊羹;庾仲豫之亡身,忿由鵝炙。故怨毒之事,在小不在大;飲食之人,可賤亦可畏。」皆閱歷有得之談,非徒排比故實;「不在大」易一字為「猶在大」,則語更圓。即禍不至於亡國喪身,而如梅堯臣《宛陵集》卷一一《雜興》歎蘇舜欽事所謂:「一客不得食,覆鼎傷眾賓」,或《醒世姻緣》第七七回寫相旺不得食青韭羊肉合子,懷恨而洩狄希陳陰事,亦皆乾餱以愆、一飯之怨也。

馬王堆出土漢墓帛書《繆和》:
  吳王夫差攻荆,當夏,太子辰歸冰八管。君問左右:冰□□□□□□□□注冰江中上流,與士飲其下流。江水未加青,而士人大說。斯壘為三隊,而出系荊人,大敗之,襲其郢。居其君室,徙其祭器。察之,則從八管之冰始也。《易》卦其義曰:「鳴嗛,利用行師征國。」

〈列女傳.楚子發母〉:
  楚將子發之母也。子發攻秦絕糧,使人請於王,因歸問其母。母問使者曰:「士卒得無恙乎?」對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又問:「將軍得無恙乎?」對曰:「將軍朝夕芻豢黍粱。」子發破秦而歸,其母閉門而不內。使人數之曰:「子不聞越王句踐之伐吳耶?客有獻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飲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戰自五也。異日有獻一囊糗糒者,王又以賜軍士,分而食之,甘不踰嗌,而戰自十也。今子為將,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獨朝夕芻豢黍粱,何也?詩不云乎:『好樂無荒,良士休休。』言不失和也。夫使人入於死地,而自康樂於其上,雖有以得勝,非其術也。子非吾子也,無入吾門。」子發於是謝其母,然後內之。君子謂子發母能以教誨。詩云:「教誨爾子,式穀似之。」此之謂也。
  頌曰:子發之母,刺子驕泰,將軍稻粱,士卒菽粒,責以無禮,不得人力,君子嘉焉,編於母德。

〈韓非子.內儲說下〉:
  齊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飲於王,醉甚而出,倚於郎門,門者刖跪請曰:「足下無意賜之餘瀝乎?」夷射曰:「叱去!刑餘之人,何事乃敢乞飲長者?」刖跪走退,及夷射去,刖跪因捐水郎門霤下,類溺者之狀。明日,王出而訶之曰:「誰溺於是?」刖跪對曰:「臣不見也。雖然,昨日中大夫夷射立於此。」王因誅夷射而殺之。

〈說苑.復恩〉:
  趙宣孟將上之絳,見翳桑下有臥餓人不能動,宣孟止車為之下,餐自含而餔之,餓人再咽而能食,宣孟問:「爾何為饑若此?」對曰:「臣居於絳,歸而糧絕,羞行乞而憎自致,以故至若此。」宣孟與之壺餐,脯二胊,再拜頓首受之,不敢食,問其故,對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將以貢之。」宣孟曰:「子斯食之,吾更與汝。」乃復為之簞食,以脯二束與錢百。去之絳,居三年,晉靈公欲殺宣孟,置伏士於房中,召宣孟而飲之酒,宣孟知之,中飲而出,靈公命房中士疾追殺之,一人追疾,既及宣孟,向宣孟之面曰:「今固是君邪!請為君反,死。」宣孟曰:「子名為誰?」及是且對曰:「何以名為?臣是夫桑下之餓人也。」遂鬥,而死,宣孟得以活,此所謂德惠也。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盡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況置惠於萬人乎?故曰德無細,怨無小,豈可無樹德而除怨,務利於人哉!利施者福報,怨往者禍來,形於內者應於外,不可不慎也,此書之所謂德無小者也。《詩》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人君胡可不務愛士乎!

〈呂氏春秋.報更〉:
  昔趙宣孟將上之絳,見骫桑之下,有餓人臥不能起者,宣孟止車,為之下食,蠲而餔之,再咽而後能視。宣孟問之曰:「女何為而餓若是?」對曰:「臣宦於絳,歸而糧絕,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於此。」宣孟與脯一朐,拜受而弗敢食也。問其故,對曰:「臣有老母,將以遺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與女。」乃復賜之脯二束與錢百,而遂去之。處二年,晉靈公欲殺宣孟,伏士於房中以待之,因發酒於宣孟。宣孟知之,中飲而出。靈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殺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轝!吾請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為誰?」反走對曰:「何以名為!臣骫桑下之餓人也。」還鬥而死。宣孟遂活。此書之所謂「德幾無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猶活其身,而況德萬人乎?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士其難知,唯博之為可,博則無所遁矣。

〈呂氏春秋.愛士〉:
  昔者秦繆公乘馬而車為敗,右服失而埜人取之。繆公自往求之,見埜人方將食之於歧山之陽。繆公歎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女也!」於是遍飲而去。處一年,為韓原之戰,晉人已環繆公之車矣,晉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晉惠公之右路石奮投而擊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埜人之嘗食馬肉於歧山之陽者三百有餘人,畢力為繆公疾鬥於車下,遂大克晉,反獲惠公以歸。此詩之所謂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無務行德愛人乎?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
  趙簡子有兩白騾而甚愛之。陽城胥渠處廣門之官,夜款門而謁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醫教之曰:『得白騾之肝病則止,不得則死。』」謁者入通。董安于御於側,慍曰:「譆!胥渠也,期吾君騾,請即刑焉。」簡子曰:「夫殺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殺畜以活人,不亦仁乎?」於是召庖人殺白騾,取肝以與陽城胥渠。處無幾何,趙興兵而攻翟。廣門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獲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左傳.宣公四年〉:
【經】
  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
  秦伯稻卒。
  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
  赤狄侵齊。
  秋,公如齊。公至自齊。
  冬,楚子伐鄭。
【傳】
  四年春,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非禮也。平國以禮,不以亂。伐而不治,亂也。以亂平亂,何治之有?無治,何以行禮?
  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子家曰:「畜老,猶憚殺之,而況君乎?」反譖子家,子家懼而從之。夏,弒靈公。書曰「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權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無能達也。」凡弒君:稱君,君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

  其他參考,叔向殺萇弘、公孫衍被害之事。

預測的哲學:張遼

張遼

返回目錄

相關參考書目《三國演義》、《三國志

人物簡介


  張遼:字文遠,原為聶姓。張遼原本是丁原的手下,在呂布殺死丁原之後,張遼成為董卓的手下。在呂布殺死董卓之後,張遼又成為呂布的手下。在呂布被曹操打敗之後,張遼率領部下向曹操投降,後來因為數次的戰功而被晉升為裨將軍。陳壽在《三國志》中分別將蜀漢陣營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合傳,又將曹魏陣營的「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合傳,並稱「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是後代歷朝「五虎將」的濫觴。

預言事例

  預測昌豨不敢害他。

張遼與夏侯淵在東海郡包圍了呂布的餘黨昌豨。包圍了幾個月後,張遼軍隊的糧食將要用完了,將軍們便商議著撤退回國的事情,張遼因此對夏侯淵說:「這幾天來,我每次巡視包圍昌豨的士兵時,昌豨總是專注的盯著我看,而且他們射出的箭更少了。這一定是昌豨猶豫不決,所以不奮力作戰的緣故。我想挑動他來跟我對話,或許可以引誘他投降。」
  夏侯淵同意了張遼的看法,於是張遼就派遣使者傳話給昌豨說:「曹公有命令,因此特別派遣張遼來傳話給你。」
  昌豨果然從城上下來與張遼談話,張遼對他說:「曹公有神一般的武功,正想要用他的仁德感化四方的勢力,先歸附他的人可以受到大的賞賜。」
  昌豨聽後便答應投降。張遼於是一個人登上三公山,進入昌豨的家中,向他的妻子致敬。昌豨因此非常高興,便跟隨他去見曹操。曹操在把昌豨派遣回去之後,便責備張遼說:「這不是大將的做法啊!」
  張遼謝罪說:「憑著英明的主公彰顯於四海的威信,我又拿著聖旨,昌豨一定不敢加害於我,所以我才敢去的啊!」

評論

曹操打算遠征柳城時,張遼曾經勸諫他:「許都,是天子居住的都城啊。現在天子就在許都,主公向北方遠征,如果劉表派遣劉備來襲擊許都,佔據許都以號令天下四方,到時候主公的大勢就消逝了啊!」郭嘉認為劉表根本不會重用劉備,因此勸曹操遠征,曹操接受了郭嘉的建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見,張遼武力出眾,但在識見上並不出色,若以蜀漢的五虎將與曹魏的五虎將來對比,就武力沒人是關羽、張飛、趙雲的對手,就識見與智慧更無人可與趙雲相比。雖然如此,曹魏陣營擁有龐大的實力,以及頂尖的智謀團,再加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具備合法性。因此可以說是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雖然張遼企圖阻止曹操遠征北方烏丸,但在不能如願之後,倒也是幫曹操在烏丸斬殺了蹋頓單于,功勞不小。以上的事例,若結合曹操用錦囊妙計指揮張遼在合肥防禦孫權的一戰看來,則可以明顯看出張遼具備膽識與鎮定的良好素質。同時,張遼雖然勸阻曹操遠征烏丸,卻願意聽從曹操用錦囊妙計遠端遙控的做法,除了可以看出曹操統御有方,也可以看出張遼並不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若說他已經服了曹操的神機妙算,是毫無可疑的了!
  純粹就領導統御、管理技術來看,曹操雖然不欣賞張遼大膽獨自去見昌豨的做法,卻懂得利用張遼的這個缺陷,讓短處變成長處。這一點從曹操用錦囊妙計指揮張遼對抗孫權時,便可以看出。沒有張遼這樣的被曹操稱為不是大將的過度勇氣,誰敢於衝入孫權陣營,並差點改寫三國歷史。雖然孫權的武功也不容小覷,但終究一個君主等級的人跟一個武將等級的人交手,即使贏了,程度也被拉低了!更可能讓人覺得吳國沒有人才。
  曹操批評張遼過於勇敢的事件,日後也能在唐朝的李勣批評其孫子徐敬業的事件中看到。兩件事非常相似,差別在於兩組人馬的關係、所處時空迥然不同,因此曹操能把張遼的缺點、短處當長處來用,李勣卻無法阻止孫子徐敬業造反被殺的結局!歷史於是乎演出了不同的結局!
  僅僅就事件本身來看,曹操的評論是很有道理的。雖然張遼成功預測了昌豨不會害他的情況,但整個行動仍然顯得過於魯莽躁進,不值得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