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張孔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張孔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拳經

《拳經》

清.橫秋.張孔昭 著
在東.曹煥斗 註

蟫隱廬印行本(丙子孟秋印行)
朔雪寒 校


〈拳經序〉

  《拳經》、《拳法備要》各一卷,傳鈔本,其法為少林宗派。據其題名,則張孔昭撰、曹煥斗注;按其內容,則孔昭之法,煥斗述之,非孔昭原著也。自來書之注解,概列本文於前,而附注其下,以為區別。此書則本文注解,初無界限。其《拳法備要》,不署張名;圖又為曹所補,似全為曹作。然《拳經》中「雙管秘法」,後附張先生原歌訣,可見《拳經》亦非張氏原文也。凡技術由師傳授,而弟子記錄者,往往有之。曹與張,顧年代不相及,故其〈序〉中言讀張氏之書,揣摩而得。竊疑張氏徒眾至乾隆時,猶有存者,曹實再傳而得其法。不然,僅據原書,固不能為此發明也〔所謂「夢二老人傳授」,當是偽言。〕。康熙時,武術盛行,其後寖衰。此書末有「光緒廿六年,王某手錄」一行。是年為「庚子」,適當拳亂,故有聞風興起,而假舊本重錄者,其實此為真正拳法,與拳匪之邪術不同也。《少林棍法》有明刊本,坊間已印行。拳法流傳頗罕,故為校印。原鈔不免譌字,且排類不整,字句時參俚俗歌訣,平仄不協者多。蓋武術及術數,兩類之書強半,非出通人行文,例多繁冗。今粗加潤色,俾其明順,至關係拳法字面,均仍其舊,固一字不為更動也。
羅振常記。

〈註張孔昭先生《拳經》序〉
  拳法者,衛身禦侮之善術也。其原始於少林。吾邑張孔昭先生,曾遇異人傳授,其術獨臻神妙。其時從學者甚眾,而得其真傳者,惟程子景陶、胡子我江、張子仲略三人而已。嗣後支分派衍,漸失其真,間有能者崛起,名震一時。大都皆筋努骨突,任氣用力,而於先生運用之法,變化從心之妙,概未之聞也。蓋先生拳法,藏神在眉尖一線,運氣在腰囊一條,發如美人之採花,收如文士之藏筆,諸葛君之綸巾羽扇,羊叔子之緩帶輕裘,差可彷彿。夫豈有圭角之可尋哉?余兄弟四人,余行列第三,伯兄衍春,字佩玉,處淩弱暴寡之鄉,常恐受侮,甚好武技,家嚴不之禁,更為博請高明教之。時余年十三,從塾師讀書,每自館歸,隨之練習。年十八,得孔昭先生從余族高伯祖在壺關縣任中所撰《拳經》,藏之館中,如獲異寶。日夕研求,至練打十則之法,志一神凝,苦心思索,忽夢有二老人為余指授,自後數夢之,覺身益軟、手益活,心悟練氣之妙。及年廿八,因屢應童試不售,遂出門求進取,數次皆病困而歸。此後乃專心習藝,漫遊江淮、兩浙、荊楚間,閱人甚多。所遇勁敵,不能悉數,幸無敗衄。今退隱於家,追思既往,尚覺暴氣未除,深自韜晦。因諸同志,欲廣其傳,不容自秘,爰就平日所得,將《拳經》詳為解釋,併圖各像式,以虛待賓之法,使人一目瞭然,便於練習。然用法之妙,全憑內力,非言語所能盡,必如病僂丈人之承蜩,如養由基之射蝨。「用志不紛,乃凝於神」,始有得心應手之能,更無筋努骨突之獘。於以上追孔昭先生之真傳,其庶幾乎?不揣固陋,謹序其耑。
時乾隆四十九年,歲在甲辰,陽月中浣之吉,曹煥斗在東識。

《拳經》
  拳法之由來本於少林寺,自宋太祖學於其中,而名遂傳天下。其後溫家有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有十二短打,呂紅有八下之剛,山東有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張敬伯之打,此皆名傳海內,各得其妙者也。然或有上而無下,或有下而無上,惟能取勝於人,未可概為全美。至於張鳴鴞者,生平極好武藝,於是挾重資,遊海內,遍訪名家。或慕其下盤之善,而效其下焉;羨其上架之美,而學其上焉。兼而習之,久而化焉,遂獨成其一家。真所謂善之善者也。爰編成一帖,以啟後學,百法皆備,有志其業者務以會意,法以神傳,必當竭盡至力,須宜實致其功。粗事細磨,斷不可用努筋突骨之功,而致百身之病。舒筋舒脈之謂何?而猥知鹵莽是彰乎!知此則臨敵應變,無不可以取勝於人,此所謂千金不可換也。寶之慎之,無視以為戲玩也。
 

〈問答歌訣二十欵悉盡其中之秘〉

  問曰:勢雄腳不穩,何也?
  答曰:在勢去意來。
    勢若去時要猛狠,意旋回時身步穩。
    百骸筋骨一齊收,後手便順何須恐。

  問曰:弱可以敵強,何也?
  答曰:在偏閃騰挪。
    偏閃空費拔山力,騰那乘虛任意入。
    讓中不讓乃為佳,開去翻來何地立。

  問曰:下盤勝上盤,何也?
  答曰:在伸縮虛實。
    由縮而伸帶靠人,以實擊虛易為力。
    下盤兩足管在斯,撐拳托掌誰能敵。

  問曰:斜行並閃步,何也?
  答曰:在避直逃衝。
    避沖(衝)飛斜勢難當,逃直非閃焉能防。
    用橫用直急起上,步到身傍跌見傷。

  問曰:裡裹與外裹,何也?
  答曰:在圈裡圈外。
    圈裡自裡裹打開,圈外自外裹入來。
    拳掌响(響)處無間歇,骨節摧殘山也頹。

  問曰:勝長又勝矮,何也?
  答曰:在插上按下。
    身長插上正相宜,身矮按下一般齊。
    眼鼻心口腎囊上,不遭打損也昏迷。

  問曰:短打勝長拳,何也?
  答曰:短兵易入。
    長來短接易入身,入身跌撥好驚人。
    裡裹打開左右角,外裹打入窩裡尋。

  問曰:腳步能勝人,何也?
  答曰:用堅墮跪。
    前腳彎兮後腳箭,前足如矢後足線。
    用肩推靠不能搖,墜跪勾撻隨人變。

  問曰:身法能壓人,何也?
  答曰:排山倒海。
    一身筋節在肩頭,帶靠從來山也愁。
    翻身用個倒海勢.縱然波浪也平休。

  問曰:拳法足以克敵,何也?
  答曰:在披竅導竅。
    一身筋節有多般,百法收來無空間。
    誰能熟透其中妙,恢恢游刃有何難。

  問曰:掌起可以百响(響),何也?
  答曰:陰陽幻化。
    陰變陽兮陽變陰,反拖順托不容情。
    手外纏來懷中出,兩手搬開奔身靠。

  問曰:勾撓能進身,何也?
  答曰:在柔能勝剛。
    拳出腿來勢莫擋,勾分併挽柔勝剛。
    若人犯著勾挽法,進身撗托不須忙。

  問曰:用膝可以敵人,何也?
  答曰:在推上擊下。
    兩手相加亂擾攘,無心思到下盤傷。
    撗直撇膝因穴道,縱是英雄也著忙。

  問曰:輕勾可以倒人,何也?
  答曰:在手不在足。
    承手牽來將次顛,用腳一勾邊自然。
    足指妙在勾身用,微微一縮望天掀。

  問曰:跌法能顛越人,何也?
  答曰:在乘虛用勢。
    乘虛而入好用機,見勢因之跌更奇。
    一跌不知何處去,體重千斤似蝶飛。

  問曰:拿法可以奪人,何也?
  答曰:在反筋偏骨。
    膂力千斤真個奇,筋節乖舛任施為。
    緊拿不許鬆鬆放,神迷牽來莫鈍遲。

  問曰:抓法能破體,何也?
  答曰:在便捷快利。
    進退輕跳稱便捷,伸縮圓活快利間。
    體破血流紅點點,指頭到處有痕斑。

  問曰:身法當如何操持?
  答曰:在收放卷舒。
    常收時放是操持,舒少卷多用更奇。
    一發難留無變計,不如常守在心頭。

  問曰:練法更如何得竅也?
  答曰:在會意用力。
    筋力人身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
    心在何處力隨往,上下一線似金梭。

  問曰:拳法何由得精也?
  答曰:在熟不在多。
    拳法千般與萬般,何能精透沒疑難。
    須知秘要無差漏,一熟機關用不完。

〈周身秘訣十二項〉
  頭第一
  頭者身之魁,直堅而若頂千斤,不可抬高,不可俯視。向左則略顧左,向右則略顧右,隨身法以相應。高仰則有仆後之病,低視則有仆前之虞,學者宜凜之。
  眼第二
  眼者身之主,宜精神注射,破敵全憑之,故認腿、認勢皆賴乎眼也。兼視一身,上下相顧,前後左右相防,不可不用眼。
  頸第三
  頸為頭目之樞,上下相顧,呼吸相通,以靈活為主。要直豎而不可太偏,顧左顧右,隨身法以相轉,學者亦當領會也。
  肩第四
  肩為一身之前鋒,宜帶靠而陡來,宜下與膝相對,不可過於膝,亦不可不及於膝。至若偏閃,更要靈活為要。
  臂第五
  臂乃一身之門戶,宜狹不宜開,開則身法渙散,敵人可揭可挑,而我之身難保矣。宜以氣應之,臂上使上,則氣吸上;臂力使下,則氣降下。臂力開,則隨身法以相轉,不可使孤行為要。
  手第六
  身之圍護者手也,要輕鬆圓活,剛柔相濟,上下前後左右相顧,左上則右下,右上則左下,亦有左則俱左,右則俱右。此以身法速轉,方可如此。更有變陰變陽之妙,長短伸縮之玄。總之,以熟為要。
  胸第七
  胸乃我身之牆壁,宜開之成其一片,亦不可俯仰,兩手常須護持,毋使敵人攻入。苟使近身,縱有能者,亦難敵矣。
  腰第八
  身之樞軸者,腰也。腰要靈圓熟,直鞭堅固。況力皆從腰出,氣亦由腰所運,一屈則氣阻力閉,上下不能相通矣。
  臀第九
  下身之所重者在臀,宜與肩相應而成一片。肩過右則擺右,要陡然相冲而帶壓下,故一身之筋節俱緊貼敵人身上,所謂百法收來無空閒是也。
  腿第十
  管腳之攙力,腿亦有功焉;宜懸而縮,宜活而硬。要循腰藏陰而帶曲尺樣,此下盤之緊密者也。
  膝第十一
  下盤之門戶在膝,宜平分內裡,不可外開。若開則足尖亦開,下盤必不密矣。要在略帶壓下跪勢,仗身法坐至將平即住。若過於坐平則腿力不堅,腰曲無力,種種失真矣。此法不必拘,要在能者變用耳。
  足第十二
  足係一身之根。根不穩,則百體難強,皆為虛器矣。妙在足指釘下,足根堅固,不可虛前虛後,進步宜輕,踹步宜速,探步宜活,其餘百盤步法,俱遵成式運用。根既堅固,周身俱活,隨其所之,無不顛人矣。

〈下盤細密秘訣〉
  吾家自張先生相傳至今,百餘歲矣。而百法之妙,總可外此以訪之,所謂遜(避)實擊虛者也。至於下盤之法,非經口授,難以通曉。未能盡悉其奧,且不加辦析,更多差謬。其法須要見境生情,而囤囷曲折,不可不細講究。凡我後輩傳授之法,潛心習練,苟能應心得手,無不倒人。其所取勝於人,全在此處也。但行道之時,不可傳人,非端人血親,亦不可談及。如張先生之名徒,不能悉數,而能曉此法者,亦不過程子景陶、胡子我弘、張子仲略,數人而已。可不藏之,以為防身之秘要哉!


 〈雙管秘法第一〉
  將左腳偷在他人左腳外邊,或離三五寸,然後右腳縮為一毬,只須要懸空離地,臀與大腿膝尖,從人腿邊軟處,并膝腕邊,盡力一齊壓下,則人之左腳自然離地,而我之右腳,已射過他人右腳外邊矣。此雙管之妙訣也。
  又附張先生原歌訣:
  雙管之法果希奇,須記腳尖是綫(線)羈。
  其力要從軟處得,將人雙腿一縛之。

  〈雙管圖式〉
  我之臀尖,腿膝尖,熟縮一毬,從敵人腿邊抵進,而帶壓下,將人兩膝縛作一堆。

  此法須要記清一片,總是手隨身,身隨臀,臀隨大腿,大腿隨膝尖,膝尖隨腳,一片而抵入,不可視此圖是幾希。


 〈中管秘法第二〉
  走中盤,必將左腳偷在他人右腳裡邊,或離三五寸,然後將右腳縮起,先以腳尖射入,須是一齊插進,而臀亦必緊貼身為滿盤。此中管之妙,不可不知也。
  又附原歌訣:
  中管之法果奇焉,膝尖好似箭離弦。
  其力須知一片入,將人掀跌自天然。

  〈中管圖式〉
  我之膝尖、臀尖、腿,從此縫中射入。
又此法須要記清,膝尖射進,亦須臀、腿緊貼,方稱老到。


 〈外管秘法第三〉
  走外盤必將左腳跌一步,離彼腳或四五寸,然後將右腳縮起,鉏下腿心、腿腕、臀與大腿,亦須一片用力。又有以臀,從人腰下軟處坐進,亦甚猛狠。
  又附歌訣:
  外盤管腳實難當,猛虎倚山勢更強。
  身臀一片須顛進,將人掀跌獨擅長。

  〈外管圖式〉
  搶滿則為外盤雙管,此盤必要搶滿為主。不然或有破處,一搶滿,則千斤重體似蝶飛矣。以我之臀、大腿從人腿腕坐下去。
此法就是用顛步,全要臀邊著力。又名「反煞盤」,最為雄猛,亦名「回回步」。
 

 〈邊盤秘法第四〉
  走邊盤,必將左腳偷在他人左腳外邊,或離三五寸。後將右腳縮起鑽入,必射過腿心、腿腕,方為滿盤。

  又附歌訣:
  邊盤偷巧任施為,妙法須知軟處投。
  也宜腳去過尺五,方為老到有筭(算)頭。

  〈邊盤圖式〉

  腳法之妙,雖亦多端,橫直撇膝,總要視穴道而入,自然百法百中。今特擇其尤要者,精切詳言之。初學熟此,則臨敵自然變化無窮矣。寶之記之。

〈少林寺短打身法統宗拳譜〉
  百拳之法,以眼為綱。反側前後,求察陰陽。
  渾身著力,腳跟乃強。起伏進出,得先者王。
  拳無寸隔,沾衣便亡。腰無少主,巧終狽狼。
  如釘若矢,緊倚門牆。自頂至足,節轉綸(輪)防。
  接應變換,無仇為良。八風不撓,隨顛隨狂。
  其一則
  百拳者,諸家之拳也。以眼為尊,謂精神巧處全在眼上。如天上有日月,凡來、去、隱、躍、橫、直、斜、正、無不照徹於人。對敵時,或開或閉,或虛或實,或高或下,俱要一眼觀定,然後進破,自無不合。故先賢曰:由諸心,而發諸手,眼為尊焉。
  其二則
  「反側前後」者,謂人立身、立足之法,不外此四字也。人一身佇立之間,須要配合陰陽,方知陰來陽破,陽來陰破之妙,若不明陰陽,則無變化之妙,而有呆鈍之嫌。先賢曰:「敵未交手,便知勝敗。」,乃明陰陽之理也。又曰:「身法為良」,乃明陰陽相生之妙也。
  其三則
  能明陰陽,則當察其用力,其言渾身著力也。自頂至足,須要一片,又要在一時,若不在一時,自己先有弊病,當知真實虛敗之理也。
  其四則
  拳無寸隔者,見肉鋒傷之謂也。沾衣便亡者,必粘著身體,而我則不可稍緩也。
  其五則
  起伏進出者,乃勢所用之法,申言陰陽之用,不是另立一門路也。訣言「得先者王」。訣言以快為主,不可濡滯也。然不是先去打人道理,是我先有預防攻誘之備。諺曰:「快打慢」者,即此之謂也。
  其六則
  動靜俱屢乎腰,腰無所主,則病生焉。上下無力、無勢,進退展轉不順,雖有至巧亦無所用,須要得乎「屈伸之妙、剛柔之法」,斯為貴焉!
  其七則
  顧定對定,內中一切門戶,為貴者,謂緊倚內門也。內中門戶,明如指掌,敵一動移,即緊就促倚之;縱技有掀天揭地之能,亦無所施其巧。若徒外勢,安得稱為上等之法。故學者,內門二字,宜逐一摩究也。
  其八則
  言「自頂至足」者,「節轉輪防」之謂也。凡人進身,動以立勢,靜以潛形,直為進步,閃為進出,俱要節節轉換如車輪之狀,其皮骨筋脈,皆要一順為妙。
  其九則
  言必「接應變換」相連,應用之玄機也。彼來入外門,則接之;入內門,則連而應之。其不可攻者,順而變之。其不可變者,則佑而換之,皆機字之玄也。識破機字,方稱上等法字。
  其十則
  言「八鋒(風)不撓」者,非八面對敵之說,乃配合身法之妙也,我身之鋒有八利焉。手、肘、肩、臀、臂、𦞂(&#26782,胯) 、腿、腳是也。以我之鋒,攻彼之鈍,則無法而不利矣。故琢磨者,雖顛而實不顛,雖狂而實不狂也。

  〈塲中切要〉
  一眼、二快、三不善,全在遇空則攻進。

  〈守身切要〉
  拳要上、下、左、右俱顧。顧者,固之謂也。我身之上下左右,皆能堅固無失,則隨其所往無不利矣。
  〈步法〉
  邊盤斜拗步最強,單鞭硬步怎提防。
  須知玄步從之換,之字患步要緊忙。
  梅花步法人稀少,錦繡挪躦上下量。
  雀步顛跳連環轉,多少玄機裡面藏。
  此是拳家真秘訣,學者授是為賢良。
  外有坐馬寒雞步,鯉魚散子亦堪詳。

  〈手法〉
  五陽三島手、拂塵手、旗鼓手、掤措手、九流手、倒淘手、八犯手、攻鎗手、五雷千斤手、騎虎手、九纏三串手、斜插不迎手、迎風鐵扇手、金標奪鎗手、推鎗三換手、雙挅斜飛手、回龍倒跌手、七聳高迎手、八字分襟手。
  〈肘法〉
  裡鸞肘、外迎肘、蹲坐肘、下挫肘、後搗肘、占陰肘、挑心肘、擠肘、太山壓肘、團肘、頭肘、羊蹄肘、肩肘。
  〈偷步法〉
  偷步須要在有意無意之間,點步、站步、抵步,皆從此出。
  〈奸步法〉
  奸步乃賣(邁)開之意。其力弱者,取勝全在於此,所謂讓中不讓也。
  〈梅花步法〉
  梅花五步,乃太極之義。循環無端,前後左右,皆可操練。其法每以步步占中心為主。
  〈步法跌人勾法〉
  勾腳之法,在手不在足,蓋以下勾上必推故也。妙在腳尖帶起,腳跟站地,須以快利為主,倘敵人闖滿,須跌開一步。〔能手,不必用此法。〕
  〈撻法〉
  撻腳之法,手與身腳俱一要齊著力。敵人管腳之時,即以撻法跌之;跌一步,最能取勝。〔寧可學跌法,不可學撻法。〕
  〈提法〉
  此乃破勾腳之法。敵人勾時,我腳虛懸,言不必用力,隨其勾去之時,一齊壓下,則人自跌矣。
  〈顛法〉
  顛腳之法,以腳踹人節縫處,以快為主,以後跟著力。
  〈[月穸]法〉〔[月穸]疑是[扌穸]字。〕
  此法最難。觀敵人之形勢,而以膝頭一[月穸]跌之,須要攻其空處。
  〈踹法〉
  此法不是以腳踹至空處,與顛法相似,以腳板用力。
  〈剔法〉
  剔腳之法,將腳尖懸起,望人腳臁剔去,或望膝尖與節縫邊,當用暗力,亦可跌人。
  〈身法操持〉
  凡與人對敵之時,身法帶縮,腰法帶彎,偷步宜快、宜活,須以腳指粘地,兩手必換護,兩眼必須射敵人。身手一動,即以身法、步法,擊至空處。此秘法之要訣也。
  附原歌訣:
  與人對敵要推詳,身體從容不用忙。
  破敵全憑一雙眼,躲拳須要側手防。
  他拳放過須忙進,腋下輕舒難抵當(擋)。
  若要短打敵長手,跟身到腋是良方。
〔身法總是一個橫行直撞,即所謂「側進身偏」也。〕
 
  〈審勢〉
  與人對敵之時,總要攻其空處。空處何?兩脇、胸、腰與腋,并腿心、腿腕是也。能攻空處,則敵人無所用其力,自能百法百中,則所謂「避實擊虛」之法也。對敵之時,敵人一動手,須要認手理清,方為妙法。
  〈粘身〉
  與人對敵之時,須要平心舒氣。敵人一動時,則以腳踏進,更以我之手、肩粘住人之脇邊,轉身一齊著力,則人自難逃閃矣。
  〈到身〉
  到身之時,手、身、肩、膊、臀與大腿、膝頭,須要一段而進,更要一齊著力;前後手要相應,前後腳亦要相應。前手用四分力,後手用六分力;前腳用四分力,後腳用六分力。後手第一要曳得緊,後腳第一要拴得直,以後腳過身法,以身法送前手。又以後手曳住,須以勒馬狀樣。故知拳家之定舵,須在一隻後手,要領會也。後腳拴得直,所謂勢去也;後腳曳得緊,所謂勢來也。一段而進,所謂百骸筋骨一齊收也。煞手之時,用力須在眉尖一線,所謂一身精力在眉尖,「齩牙帶皺山也愁」是也。〔又名眉尖帶蹙,心最狠也。〕
  〈一片〉
  身法一片,須是以我之肩膊,挾住人脇;以我之手肘,墊住人腰;以我之臀,貼住人臀;以我之腿,夾住人腿;以我之膝頭,擊人之腿腕。俱要一齊直射,一齊著力,不可稍有先後,腳法是顛,此一片之法也。〔又云:拳法要神形一片,左右爛熟,齊進齊退,思過半矣!〕
  〈用力〉
  周身用力,逐一細推。頭如頂千鈞,頸如搬樹轉,下頦如龍戲珠而挺出;肩膊如鐵,渾堅而陡來;前手如推石柱,後手如扯拗馬,前腳如萬斤之石壓,後腳如門閂之堅抵來,臀如坐剪夾大銀,身如太山無可撼,此周身用力之妙,摹神設想之巧者也。
  〈一線〉
  一線用力者,見肉鋒傷之言也。此須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譬如與人對敵之時,自己先已慌張,力皆先出,則到身之時,必無力矣。須於未敵時,平心靜氣,若毫不介意;待敵人動手之際,而我方分分清清,一片射進,通身之力用在一時,如舞錐子鑽入,牙齒帶齩,眉尖帶蹙,此所謂「煞手之妙」也。
  〈借力〉
  敵人進來之時,雄狠難當(擋),而我須兩眼認清。或用躲,或用閃,借其勢以跌之。所謂「見勢因之,跌更奇」也。
  〈偷力〉
  敵人來時,縱然雄狠,而我須於軟處,或節縫處鬬之,則彼之力無所用,而我得以伸其力矣。故謂之偷力。
  〈走場〉
  大凡進步,後腳必從前腳跟邊出,腳到務要比前腳過三四寸。去時不可直挺,腳膝漸彎,要循腰藏陰,而腳尖不可過勾向裡,腳指不可離地,兩膝要分陰陽,不可平分,蕨似腿樣,名曰「巽風腿」。到時一齊壓下,身法要直豎帶偏,胸必開,背必合,臀必挾,頭與頸必直豎而帶偏轉。兩目精神,緊望敵人眼。手腕略帶彎,不直挺,打下神至。必望敵人面,直拴至胸前,通身一齊著力,所謂百骸筋骨一齊收也、一齊放也。〔又,拳以猛快為主,所謂「迅雷不及掩耳」也。〕。
  〈走盤〉
  眼要著意分明,認手、認腿、認勢。身要活動,進退要得宜。腿法務要飛騰,手法要輕浮堅固,腳法要健力,顛蹖帶腿,欲其迅也。披撇撗拳,欲其猛也。活捉朝天,欲其柔也。

〈總論入身煞手猛迅精微秘要〉
  拳法之精漸,須要功夫到十分。然有十分工(功)夫,而拳法仍不及精微者何也?入身之要處,未造其極也。然則入身之妙,在何處,其法在探步上見之。假如陣中對壘時,必先用個探子,觀其虛實,然後可以進兵。苟不用打探,而妄殺人,未有不受其虧者。又如船家往左往右,其妙不在船頭,而在船舵。船頭往何處,即將船舵一擺,便是。今試之其妙,凡與人對敵之時,或走左盤,或走右盤,或走中盤,或走外盤,須要審定敵人形勢。即如左右盤,其腳便要探在他人腳外邊,以我腳尖對彼腳尖,又不可過遠過近,須離三五寸為規。過近則翻身無勢,而兩相觸矣;過遠則翻身不滿,而人必不倒矣。即如中盤其腳更要探在人腳裡邊,亦以三五寸為程。至若外盤,其探一步,最宜快捷,須要似跌步樣。總之,探步之法,宜快宜活,宜輕宜浮,不可作言,不可露形,此乃入身之妙也。
  然則煞手之神,又在何處?其神在眉尖見之。譬如耕種之家,三歲孩童,俱在田內用力,而一家之大小,無不用力可知矣。人之一身,眉尖上面有何力處,而眉尖亦似用力,則一身之用力,不待言矣。試言其神,大凡理手行拳,未煞之先,亳不用力,猶如風吹楊柳,柔軟無力。及至煞手之時,正如天神下界一般,渾身如鐵,而不可犯。雙眉帶蹙,牙根似齩,而眉如山之陡來,一身如石之堅固。而又非若努筋面赤者之妄用其力也。其用力時,在煞手一刻。其神處,在眉尖一線。所謂「一線之力在眉尖」是也。即所謂煞手之神也。
  至於迅猛要處,總是未入身之時,須要縮在一毯,既入身之後,一身俱可著力鞭開,雙眉帶蹙,牙根似齩,身法是直撞,腳法是顛蹖。渾身盡是一片射入,此所謂迅猛之要也。
  至若合此三者,更能得一段神氣。射進之時,更能刻入幾分,如此起,可論精微矣。
  「刻入」二字再要理會,如射進身時,不能滿到十分,便不可言「刻入」。不至射到十分,亦不可言「刻入」。即人射之數丈,而我之精神便止,猶不可言「刻入」。二字之精微也,「刻入」猶如我之一身,盡要射至人心肝膽肺裡,纏為快之,方是「刻入」。

〈論八面肩頭〉
  第一直肩
  直肩是一閂用法。其肩是陡然相衝,與臀一片,即橫衝直撞之法也。直肩,後手後肩直出,至弊在鬆。
  第二壓下肩
  壓下肩頭是一披用法。其肩如山壓下,要身法一齊而進,壓下是身法撼進,其弊在觀音崖。
  第三倒後肩
  倒後肩頭是一揭用法。其肩帶從下脇起,須要身法一片。倒後肩,再宜得力,其弊在腳不能緊跟。
  第四倒前肩
  倒前肩頭是閉陰用法。其肩帶從上胲,而臀送進,須身手一齊。倒前肩,再宜投虛,其弊在腳不能墊進。
  第五射起肩
  射法肩頭是從下脇起,展翅戲珠俱用,須要由縮而入。射法後手要曳緊,其弊在腳空虛。
  第六陡起肩
  陡起肩頭,須要與倒後肩頭相似,而略帶斜裏橫拳用之,須是連身一齊,陡起是柔撞式,其弊亦帶(在)觀音崖。
  第七、八凝挺肩
  凝挺肩頭,最要摩練。其身法腳法,并八面肩裝,皆從此化出。其有是渾身會意一坐,兩邊一凝一挺,實出通身脉力,須會百骸筋骨,一齊收矣。身要盤,略彎便是弊,凝挺肩頭,坐亦可想,立亦可練,闊狹短長,無不可學。其弊在仰後、仰前,須要條直。

〈張橫秋先生傳授習練手法秘要〉
  拳家秘要,總要一個身法。身法者,亦如用兵之有主將也。然身法道理,最難得至妙處,亦且正多獘處。何則?身法貴乎低,然低而腰曲,則腰失其真矣;身法貴乎豎,然豎而頭仰,則頭失其真矣。甚至有手到而身法不到者,有腳到而身法不到者,甚至有鋒芒反逆者,此皆大弊病也。
  身法有三訣焉:
  一曰伸縮。伸縮者,如龍之靈變,如虎之快利也。
  二曰直射。直射者,如箭之快入也。
  三曰一片。一片者,手到、腳到、身到之謂也。
  能致此三者,則身法備矣。僅將練法、打法,次序開列於後。
 
  第一練力法
  兩腳站定,先將左腳並身法略縮一下,縮時須要右腳懸縮在左腳一堆。又須左手放在胸前,右手縮在脇下,通身更要會意;一片縮緊,然後盡力,一片射出。務要「身、手、腳」一齊俱到,到時一齊盡力鞭開,後手比前手更要著力,此所謂「百骸筋骨一齊收、一齊放」也。
  第二半步練法
  兩腳站定,先將左腳并身法略擺一下,右邊射入,其百法俱要與前身法一樣。
  第三出步練法
  先將左腳略偷一步,以腳指粘地,速即以腳跟一擺,轉身。其到身之法仍與前無異,此練身法之秘訣,斷不可輕易說破,且是拳家三昧,破敵全在於此也。拳家最難得者,在身力。苟不會意,雖工夫用盡,而其妙處未得,然其訣自有在也。其訣在何處?在後腳上得之。射去之時,後腳不可呆死,必雖要緊跟前腳半步,入地之時,更要往前盡力一抵,則身力自然得矣。此眉尖一線在此悟也。一抵之時,雖是盡力望前,更要會意,腳跟望地一撳,腳指望地一撾,方盡其妙。

〈口傳百法〉
  練打之時,要雄狠盡力,從硬打做軟,從有力打做無力,方有精法。開始就以軟打,後來終無精法。故拳要軟中硬者,此也。又練法之時,如設一敵人在面前,手當如何進,肩當如何入,腳當如何管,俱要算定,打時必要認真著力。
  人練打之時,肘胯肩先下,是要緊關頭。譬如一動手時,而兩肩一跌下,則身法自然低,隨身轉打,俱是恰對敵人空處,所謂垂肩帶靠者是也。
  又練打之時,前手如探子,必要理清。就是敵人一動手時,精神必要為之掀開,令彼自露其空處,然後一轉進身,便處處是空中投石,所謂「乘虛而入,好用機」是也。
  又煞手之時,緊記後手一曳,必須要後腳一抵,而其最妙之處,更在坐蹖,望下一踵,則通身皆精其法也,自無仰前、仰後之弊。
 
〈論一閃之法〉〔即虛步也〕
  閃乃身法、腳步之根本,而實拳家之秘法也。與人對敵之時,前後左右,皆可攻入,而周身皆到,更無破綻可窺。此為拳家第一妙訣,但非其人,實不可妄傳耳。

  走左右盤開法
  與人對敵之時,敵人或以拳打來,而我即將左手望手肘邊推開,要將左腳速偷一步,須離三、五寸,後將身法腳步一片由縮而伸,右手從人腰邊打入,右腳從人腿心腳腕邊抵入,右肩從人臍下鑽入,至於前後左右俱是此打法,此百法得一之妙也。此更不傳之訣也。大凡進步,總以腳搶滿,為第一要著。
  走中盤閂法
  敵人拳來甚急,未及偷步,而我即將左腳略擺一下,右腳由縮而射入,此為半步打法,其快捷無對。大凡走中盤,須記是腳膝尖射入,正似離弦之箭。
  走外盤閂法
  敵人拳來之時,而我須用左腳略跌一步,或離三、五寸,後將右邊一齊騰起射入,此閂步打法,最能取勝。大凡走外盤,須記闖滿為主,乃是外盤雙管,其最摻力處,須至臀上。
  凡此三盤,須起裡手妙訣,而其中要分「托、交、挽、拉」之異。走左右,須用挽、拉手。走中盤,是用交手。走外盤,是曰(用)托手。故曰拳按陰陽次第掀也。
  拳家誠能熟此以上諸法,而未得心內提勁運用之妙,仍不能稱為能手,今再論其法。

〈提勁運用之法〉
  大凡運勁之法,在乎氣。而氣之虛實全憑小腹下運之。蓋周身運量氣為之先,若氣不在小腹,而在上胸,此上實下虛,而下步必不能堅固緊密,其何取勝於人耶?夫氣者,力也。拳家之根本,藉手氣之足,則力亦足,不可亂出。苟或亂出,則如大力之人,多有一遇對敵,力轉不能以自伸,所謂氣阻力閉,而無循環相生之妙也。然則勁當何用?力之必從腰轉出,方能得法。如右腳出時,其腳要熟點而出,將身法一低,兩肩一垂,兩手掩胸,左夾提起右夾,腰望前一低,而周身之氣,望下腹一沉,則上虛下實,而下步自能堅固緊密矣。至於前後左右,俱是如此,此出步提緊之運用也。

〈迷拳〉
  凡人之立勢,有前有後,有左有右。前後左右,而直攻之,謂之正;前後左右,而此攻之,謂之奇。遇正則力健者矣。至健力雄者,失其雄,皆出於定料揣度之外者也。故人披而我掛,人掛而我搬,人搬而我削,人削而我遁,人遁而我角。拳出拳外,莫之參酌;拳入拳內,莫之審度。變化無數,古今偉撥,因之不可端眸,故名之曰「迷拳」。

〈迷拳盤〉
  博奕有一定之盤口,不可或亂,拳家亦然。譬如六節迷拳,前後左右,如有一定之盤。平日未嘗講究,臨敵必致狐疑。雖曰拳要見境生情,而一定之理,斷不可差錯。倘盤口不起,奚能論拳乎?今述盤口於左:
  披揭,走邊盤。〔中盤亦可〕
  戲珠,走中盤。〔大忌鋼叉式〕
  抱蟾,走散盤。
  展翅,走邊盤。
  閉陰,走中盤。〔邊盤亦可〕
  壓頂,走散盤。
  散盤是邊盤,中外皆可,所謂審人之形勢,以運用也。

〈迷拳用肩法〉
  歌云:「一身筋力在肩頭」。則拳之妙,以肩為重,而手不過補之。其法若不道破,徒以兩手相往來。試思人之一手,其力果有幾何,而能取勝於人耶?然肩亦非一種,有用直肩者焉,有用壓下肩、讓肩者焉,有用倒前、倒後肩者焉,有用射起、陡起、凝提肩者焉。其中各有妙處不同,貴所用之得法耳。今列肩頭法於左:
  披,用壓下肩。〔人短,用直肩亦妙。〕
  揭,用倒後肩。〔用射起肩亦可。〕
  閉陰,用倒前肩。〔用直肩更妙〕
  戲珠,用射起肩。〔用讓肩更妙,俱無人識耳。〕
  抱蟾,用倒前肩。〔讓肩如車輪之狀。〕
  展翅,用射起肩。
  壓頂,用壓下肩。

  第一節:從上劈下
    敵人當面來,我步右腳進。
    右腳角反發,左腳縮相就。
    步兒跨兒行,左拳輪打去。
    拳打纏加時,右披反輪救。
    救時顧管跌,望上一搵驟。
    搵就怕停留,裏頭斜左溜。
    敵見我溜時,誰知閉陰後。
    閉陰不空發,翻身雙披計。
  第二節:烏龍戲珠
    敵人若打來,左抗斜裡去。
    斜進終倒身,右拳戲龍珠。
    敵人走左邊,右抱左戲去。
    披將手打來,抽手脫身計。
    人見護己身,誰知閉陰後。
    閉陰當收時,在身雙披驟。
    要知敵人長,此拳不可廢。
  第三節:黃龍抱蟾
    左肩出勢立,左右橫打去。
    打去纏到腮,右拳旋抱救。
    後起竪肘來,照心一坐計。
    敵非不後退,管腳居其後。
    力雄難跌倒,斜步閉陰透。
    彼若趕進來,雙披反身驟。
  第四節:鳳凰展翅
    左手抱頭顏,右手切將去。
    右手抱頭顏,左手亦如是。
    倘有敵人披,兩手斜抽去。
    左手反披來,右手反披驟。
    右手甫及發,左手橫拴湊。
    此及敵左旋,敵右無雙計。
    筋節要打熟,任我翅飛去。
  第五節:閉陰掃陰
    我若前行去,趕來左掌就。
    須起陰囊上,反身右掌救。
    若身敵左行,右閉隨將就。
    若敵朝左來,將身右邊溜。
    總之要閉陰,橫竪損不去。
    若要打得真,撩陰終打透。
  第六節:太山壓頂
    欲知太山壓,左右雙輪劈。
    劈他步旋風,橫步不可歇。
    步若可用長,丈餘管腳跌。
    於中要求熟,一節壓一節。
    壓之未為齊,誰知節破節。
    打得專方妙,那管人撥跌。

〈醉八仙歌〉
  醉者,醉也,號八仙。頭頸兒,曾觸北周巔,兩肩誰敢與周旋。臀膊兒,鐵樣堅;手肘兒,如雷電。拳似抵柱,拳為風煙。膝兒起,將人掀;腳兒勾,將人損。披削爪掌,肩頭當先。身範兒,如狂如顛;步趨兒,東扯西牽,好教人難留戀。八洞仙踪,打成個錦冠顧天。
  第一節
  漢鐘離,酒醉仙。胡蘆兒,肩上安。讓來讓去隨他便,隨他便。雖則是,玉山頹樣,也須要,躲影神仙。膝兒起,撇兩邊,起時最忌身手便,牽前踏步,帶飛推肩。
  第二節
  呂洞賓,酒醉仙。背上兒,雙飛劍。披手披腳隨他便,隨他便。雖則是,兩手如矢,也須要,直利牽拳。反後步,要身偏,偏時要閉陰囊現。從上劈下,石壓山巔。
  第三節
  韓湘子,酒醉仙。竹筒兒,手內拈。重敲輕打隨他便,隨他便。雖則是,裡裹外裹,也須要,插掌填拳。魚鼓兒,鼕鼕填,打時誰知掃陰現。去時躲影,來若翩躚。
  第四節
  曹國舅,酒醉仙。手兒裡,拂塵翩。直肘橫肘隨他便,隨他便。雖則是,身步齊進,也須要,臀膊渾堅。頂肘開,頓肘填,坐時誰知身坐連。臀肘右下,左臂身旋。
  第五節
  何仙姑,酒醉仙。鐵爪篱,懷中見。上爪下爪隨他便,隨他便。雖則是,鸞顛鳳倒,也須要,側進身偏。指上爪,勝鐵鞭,爪時誰知血痕見。長伸短縮,通臂如猿。
  第六節
  藍綵荷,酒醉仙。兜的是,花藍艷。上勾下挽隨他便,隨他便。雖則是,蜻蜓點水,也須要,搬開爭先。眼兒緊,望下邊,望時只怕腿尖現。挽拳挽腳,裹進填拳。
  第七節
  張果老,酒醉仙。拿的是,鐵栗片。拿來拿去隨他便,隨他便。雖則是,金絲纏洗,也須要,骨反筋偏。身窈窕,採摘堅,採時離托人前面。拿拳拿掌,後手緊拈。
  第八節
  鐵拐李,酒醉仙。到戴的,金剛圈。左投右撞隨他便,隨他便。雖則是,黃鶯磕耳,也須要,腳管肩先。腳兒彎,好勾臁,勾時鄭重人後面。翻身進步,身倒腳掀。

〈死手解救〉
  敵人起身,或扭我胸,或箍我腰,一時無法可制。我將二中指,望兩眼插進,又將大指,望鼻中勾進,望前一拖,敵人自然鬆放。此法名為「二鷹捉兔」。
  敵人拳來正狠,無可躲閃,而我用雙手望下一撥,隨後腿鑽心剔之。此法名為「火焰鑽心」。
  敵人當心進來,我亦不用挑、不用打,只望胸窩口一肘頓下。此法名為「釘心肘」。
  敵人當面扭我胸,我手拿住他手,隨以身倒退,用反掌,望喉嚨一剮。此法名為「雙刀殺鴨」。
  敵人當面箍住我腰,我亦用雙掌望喉嚨一剮,須以手跟著力。此法名為「雙反刀」。
  有人背後,將我兩手箍住擒起,我將兩手緊緊帶著敵人袖口,只將右腳一縮,望他人腳膝上一蹖,自能解救。此法名為「猛虎出柙」。
 

校勘記
  本書凡「𢲔(&#22C94)」字皆改作「搬」字。
  本書凡「𨀵(&#28035)」字皆改作「蹖」字。
  本書凡「𨁌(&#2804C)」字皆改作「挪」字。
  本書凡「騰那」之「那」字一律改作「挪」字。
 
朔雪寒 2010.3.12 

拳法備要

《拳法備要》

清.橫秋.張孔昭 著
在東.曹煥斗 註
蟫隱廬印行本(丙子孟秋印行)
朔雪寒 校
重新描圖 By Jade;其他效果 By 朔雪寒
引用時請註明出處

〈總訣歌〉
  舒衫立勢袖填拳,掌按陰陽次第間。
  審勢分明知躲閃,防身斜側識端偏。
  進攻推托步偷半,插打搬拿學貴全。
  欲不臨塲心手亂,閒居發奮讀斯篇。

〈身法指要〉
  頭端面正手平分,直竪身昂腿護陰。
  斜立足分丁八字,勢如跨馬挽弓形。
  腳腿不浮身便穩,足指須蹻擺捉靈。
  腳動腳跟同進退,肩投腰襯豚齊行。
  反伸復縮隨舒卷,偏閃騰挪勢勢承。
  練習常如寡敵眾,橫冲直撞莫留停。

〈手法指要〉
  撐拳托掌若風煙,劈欲抓拿勢貴偏。
  挺進牽來腳管硬,勾搬裹挽削披連。
  三盤內外須純練,前後高低渾打全。
  一日無閑三歲滿,包能發手倒山顛。

〈步法指要〉
  兩膝微彎力自然,撐前箭後練成堅。
  之從順閃騰挪步,玄經斜出反回圈。
  翻覆旋風肩平硬,膝雄跟踹帶勾臁。
  跟落指懸神化用,輕浮堅固步中玄。

〈眼法指要〉
  兩眼睜睜若朗星,頭端審勢更分明。
  點前顧後疾如電,展動周旋似轉輪。
  覷定敵人身手腳,乘虛攻擊法如神。
  臨塲對敵人難近,全在雙眸練得清。

〈氣法指要〉
  緊閉牙關口莫開,口開氣泄力何來。
  須知存氣常充腹,煞手休將氣放懷。
  迴轉翻身輕展動,灌通筋骨壯形骸。
  終朝練習常如是,體質堅牢勝鐵胎。

〈百法同源〉
  箇中奧妙在深玄,道在師傳學在專。
  拳法千般學不盡,機關萬種卒難言。
  總之熟便能生巧,處處相承節節連。

〈道勿濫傳〉
  百般砥礪始能成,費盡精神用盡心。
  剪暴鋤奸方可用,持強逆理莫欺人。
  賢良秘授紆危困,邪妄休傳害眾生。
  大道等閒若輕授,須防九族盡遭刑。
〈步法之圖〉

〈交盤口訣〉
  大凡交盤之法,先固自己,再應他人。內外用力,彼不知上來下去、左來右去之妙。第一不犯破,第二不犯交架,或寒雞步,或壓步進,或顛狂步進,或梅花步進,或之字步進,或玄字步進,或回龍勾步進,總要配合身法。手不可過眉,胸不可挺,脇不可開,臀不可露,不可遲滯,不可驚畏。著著在人空處血道邊,必無輕放,手為規,足為矩,規距成則百法備矣。

〔01〕呆架式
歌曰:萬法皆從此中出,諸巧盡向裡邊生。

〔02〕 鐵閂大法
 
少林玄機和尚傳授身法圖
中平為閂。射上如展翅,落下如披下法,皆從此出。

〔03〕戲珠大法
用力與前圖同。


〔04〕捉蟾大法

〔05〕壓頂大法

〔06〕單披式
身法字源,一披為先。後之學者,從此推焉。



 
左手交,右手夾,中外邊盤皆可進身。其手與肩,皆從人虛處進。如立中邊盤,則從人腋下進。手從人腰邊出,腳從人腿腕邊射是也。餘倣此。

〔07〕猴拳護胸式

〔08〕蹁躚式醉步

〔09〕閉陰大法

〔10〕掃陰大法

〔11〕勒馬步插掌式
 

〔12〕提步鐵閂式

〔13〕騰挪偏閃式

〔14〕已出插掌式

〔15〕左肩出勢式

〔16〕垂肩式

〔17〕八仙醉步圖示
腳懸顛蹖式,又曰「金雞獨立」,亦名「寒雞步」。凡捷步皆從此生,鐵拐李、漢鍾離,皆從此化出。

橫步從此生,鵲步亦從此生。
此法最得勢入猛狠,學者不可不習練此圖也。

〔18〕葫蘆式
玉山頹樣。凡閃步、跌步、奸步、拗步,皆從此出。回回步,亦從此生。


〔19〕站步式
亦名「瘋魔步」。猴拳從此化。


此圖不但我邑人稀曉,到處人人未知也。

〔20〕鐵拐李顛蹖式
醉步此中生出,猴拳亦從此生出。
 


肩帶懸勢,左足懸縮一團,右手放去腰邊,其出時最緊密,不可亂傳。


〔21〕破打邊盤式
左腳一點,右邊騰起射進。肩必在敵人腋下,手必在敵人腰邊,腿必在敵人腿腕邊,臀必要緊拈敵人腳。又敵人腳窄狹,而我兩腳俱關住,即為雙關法。以中盤打邊盤,即為雙關。此法更妙,不可妄傳。進步須要倚斜步。


〔22〕中盤式此破法
左手將人右手托起,須從肘下進。右手與身法縮緊一團,從人心窩血膛射進,而腳腿必一片鑽入,敵人雖用打掌破,然右手被擒,亦無能為矣!以虛步走不開,而身法不能下也。戲珠進此,蓋進者勝,破者敗。以進者法身法故也。


〔23〕走外盤式
人打進,而我將腳一閃,即將右手、右腳一片射進。肩必從人腕下,手必從腰邊,臀必從人腿邊。此遜(避)實擊虛,從此會悟也。


〔24〕玄機和尚步式




〈走盤太極八步全圖〉
此圖要口傳,非一朝一夕之功,步內有步。

〈玄字步〉中盤
〈論玄字步〉
  前腳帶點出,足指用力著地,腰帶挾用力一轉,亦百骸筋骨一齊收放之意也。
  又「玄字步」走中盤,用三角步、拗步,皆從此脫出。
 

〈張李盤步〉


  顛狂歌訣
  顛狂妙著熟知音,一閃一消便進身。
  他若卸身搬樁著,左來擒結可相親。

  雙閃歌訣
  撥肘閃步如虎狼,左右靠山不可當(擋)。
  外加兩步勾撐踹,八陣圖中勢少雙。

  寒雞步訣
  寒雞一步來賣腳,君家貪搶不知覺。
  左擒右就必拿起,傍人笑我心腸惡。

  鐵牛耕地
  耕地勢來指面龐,太(泰)山左壓右掀樁。
  不露臀兮肩著力,腳跟鐵打也難當(擋)。

  閃步歌訣
  閃步邊鎖原是驚,左掃右刷為真情。
  太(泰)山封閉用仙著,打傷狼狽不知音。

  左右鐵掃
  左右兩邊掃,滾步一邊靠。
  順入加顛狂,回踢打穴道。

〈論下步秘要〉
  臀力全見之於坐下,與左右。據身法,倒左則擺右,倒右則擺左。實如其所至,則敵人腳不能自粘,且一身俱緊密,此第一要著也。
  腳步之法,全在活潑。其快如箭,其利如針。可長可短,能屈能伸。進則無形無影,退則雨散風停。不可遲緩,不可硬坐,此腳法之要領也。

〈少林寺短打推盤步法〉
  兩下合掌擠步行,著地撥勢認分明。
  若還連珠之步進,左右兩拗隨後跟。
  連珠步進單鞭出,回馬則用撒步行。
  倒騎龍勢梅花步,謹轉開門認分明。
  梅花五步牽連進,拗單鞭下勢法門。
  他若高時高探馬,我若低盤雀地龍。
  一上一卸一補著,此是盤中第一功。
  有人識破其中妙,敵縱高強莫逞雄。

 

〈梅花五步法〉
梅花五步,乃太極之義。循環無端,前後左右,皆可操練,其法每以步步占中心為主。

〈之字步法〉

〈三角步法〉

校勘記
  本書凡「𨀵(&#28035)」字皆改作「蹖」字。
  本書凡「𨁌(&#2804C)」字皆改作「挪」字。
  本書凡「騰那」之「那」字一律改作「挪」字。
朔雪寒 20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