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預測的哲學.漢朝.薛公

 人物簡介

  黥布:原名英布,六縣人。因壯年時被判刑而改稱為黥布。秦末大亂時,首先加入項羽的陣營,因功被封為九江王;後來項羽形勢不利,接受了劉邦派來的使者隨何的勸降。黥布在投降劉邦之後,被封為淮南王。劉邦統一天下之後,先後殺掉了彭越、韓信,黥布本來已經疑懼劉邦會對自己動手,此時已經有反意了。後來黥布因為一件小事而懷疑賁赫與自己的妾有染,於是想抓拿賁赫,賁赫情急之下逃到首都,便告發黥布想謀反的事情。黥布早已懷疑賁赫會告發他,加上劉邦接受蕭何建議派遣使者前來查驗是否有反叛跡象,於是便在前196年進行叛變,最終被劉邦擊敗。黥布逃亡時被妻舅吳臣設局陷害,最終死於無名之輩手上。而賁赫則被劉邦封為期思侯。

  薛公:原為楚國令尹。劉邦統一天下後,加入滕公夏侯嬰幕府,擔任其食客。黥布叛變時,汝陰侯夏侯嬰將他引薦給劉邦。薛公分析了黥布的為人以及所會採取的策略,讓劉邦成功打敗了黥布。劉邦因此封薛公為列侯,享有食邑千戶的奉祿。

  劉賈:劉邦的親戚。曾經與劉邦一起攻打項羽,後來又幫助彭越進攻楚國,並招降了楚國大司馬周殷,最終與周殷一起攻下了九江。之後又跟黥布一起參加垓下之戰,攻打項羽。因此,黥布對於劉賈的實力有一定的掌握。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劉邦用計擒抓楚王韓信,把韓信降級為淮陰侯,最後命韓信整理兵法,同時把楚國分為兩個部分,封自己的弟弟劉交為楚王,掌管淮水西邊的三十六城;封劉賈為荊王,掌管淮水東邊的五十二城。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最終殺了韓信,於是又將淮陰這個地方賞賜給劉賈。最終劉賈死於黥布之手。

 

預言事例

預言黥布必然採用下策而必敗。

  前196年,漢王劉邦殺掉功臣彭越、韓信之後,與此二人有「同功一體(同樣功勞猶如一體)」之稱的黥布懼怕劉邦下一個要殺的人就是自己,於是發兵反叛劉邦。

  黥布反叛前對他的將軍們說:「主上已經老了啊!而且厭惡戰爭,一定不能親自率兵前來。派遣其他將軍,我所憂慮的不過是淮陰侯韓信、彭越兩人,現在他們都已經死了,其他的已經不足畏懼了啊!」因此堅定了反叛的信念,便發兵叛變了。

  劉邦知道黥布反叛之後,便召來諸位將軍問他們說:「黥布反了,有什麼對策嗎?」

  諸位將軍都說:「發動軍隊攻擊他,就像活埋一個小子(豎子)罷了!他還有能耐做什麼呢?」

  汝陰侯滕公夏侯嬰回家後召來自己的門客薛公,問他對這件事的看法。薛公以前是楚國的令尹(宰相),因此對黥布的為人頗為理解。薛公因此回答夏侯嬰說:「黥布本來就會造反了啊!」

  夏侯嬰說:「皇上割裂土地封給他,立他為王。拉開爵位等級,而讓他顯得尊貴。讓他面向南方,成為萬乘之主,他為甚麼還要造反呢?」

  薛公回答說:「往年皇上殺掉彭越,前年皇上殺掉韓信,這三個人,是有同樣的功勞就好像同一個身體的人啊!黥布自己懷疑大禍早晚降臨到自己身上,因此先造反了啊!」

  夏侯嬰覺得有理,於是去見劉邦,對劉邦說:「臣的門客有一個叫做薛公的,是之前的楚國令尹,這個人有謀略計畫的能力,皇上若對黥布的事情有疑問,可以問他。」

  於是劉邦便召來薛公問他黥布造反的事情與對策,薛公回答說:「黥布會謀反是不足奇怪的事情啊!假使黥布行使上策,山東就不是漢朝所有了啊;行使中策,勝敗之數尚未可知啊;行使下策,陛下就可以安穩的睡覺了啊!」

  劉邦聽後問說:「上策是什麼?」

  薛公回答:「東取吳國(荊國),西取楚國,兼併齊國,攻取魯國,再傳檄(討伐文書)於燕、趙兩國,並穩固的防守他的根據地,那麼山東就是不漢朝所有了啊!」

  劉邦又問:「中策又是什麼?」

  薛公回答:「東取吳國,西取楚國,兼併韓國,攻取魏國,佔據敖庾的糧食,堵塞成皋的入口,那麼勝敗之數也就未可知了!」

  劉邦又問:「下策又是什麼?」

  薛公回答:「東取吳國,西取下蔡,把重兵駐紮在越國,自身回到長沙,那麼陛下就可安枕而臥,漢朝也就沒有事情了啊!」

  劉邦再問:「那黥布會行使哪一條策略呢?」

  薛公回答說:「出下策。」

  劉邦問:「為什麼要放棄上、中兩策而出下策呢?」

  薛公回答:「黥布之前是麗山的刑徒,自己奮發向上做到了萬乘的國主,這都是為自己著想,而不顧往後,也不會為百姓的未來考慮的跡象啊!所以說出下策。」

  劉邦讚賞薛公的分析,但因為自己生了重病,因此想派太子劉盈代自己出征。太子的門客商山四皓奉勸太子不要出征,於是呂后便去向劉邦求情不要讓太子出征,樊噲這時又來勸諫。最終劉邦只好御駕親征,率領軍隊向東攻擊黥布。

  黥布果然如薛公所料想的,採用了下策。先向東攻擊了楚王,楚王劉賈敗逃後死在富陵這個地方。黥布完全接管了他的剩餘部隊,便渡過淮水攻擊楚國。楚國將軍發動軍隊,將軍隊分為三個隊伍,打算讓這三個部隊相互救援並產生奇兵的效果,並在徐、僮之間與黥布交戰,於是有人勸諫楚國將軍說:「黥布善於用兵,人民素來就畏懼他。而且兵法上說:諸侯的軍隊在自己的領土上作戰的,這叫做散地。現在又將軍對分為三個部分,只要黥布擊敗我們的一支軍隊,其他的便會逃跑了,哪裡能相互救援呢!」

  楚國將軍不聽。黥布果然在攻破了他的一支軍隊之後,其他的兩支軍隊便都分散逃跑了。這時黥布已經知道劉邦親自率兵前來,因此便帶領軍隊往西邊進發,與劉邦的軍隊在蘄西相遇,雙方在甀這個地方會師。

  劉邦看到黥布的軍隊士兵非常精銳,於是便到庸城上觀看黥布的軍隊陣形。黥布聰明的把軍隊的陣勢擺成跟以前的項羽軍隊相似的陣形,劉邦看了以後感到厭惡。這時候劉邦與黥布已經互相看到遙遠的彼此,於是劉邦對黥布喊話說:「何苦造反呢?」

  黥布回答說:「只是想做皇帝罷了!」

  劉邦聽了以後憤怒的大罵他,於是雙方便展開大戰。最後黥布被打敗,敗走時受到長沙哀王吳回派出的間諜的誘騙,把黥布誘騙到番陽這個地方,最後被番陽人在鄉民的田邊小屋中殺掉。

  劉邦最後賜給薛公食邑千戶,以做為回報。

 

 

評論

  英布少年時,有一位客人替他看相,對他說:「你會在受刑之後稱王。」後來英布果然因為犯法而受了黥面的刑罰,於是又被稱為黥布。至於這是黥布效法孫臏用這樣的方式來提醒自己,或者只是當時人的習慣性稱謂,已經不得而知。黥布在受刑之後,不僅沒有懊喪的情緒,還高興的對別人說:「以前有人給我看相,說我會在受刑之後稱王,現在大概就是他所說的那種情況了吧!」那些聽到的人都因此大笑不已,沒有人當真。黥布受刑之後便被分派到驪山當奴隸,以修築秦始皇的陵墓。驪山刑徒有數十萬人之多,黥布便與裡面的頭目或豪傑結交,最後趁機逃跑成為橫行江中的盜匪。

  陳勝起兵造反後,黥布聚集了數千人,起兵攻擊秦軍,取得戰功,接著便投奔項梁旗下。最終輾轉成為劉邦手下。

  從黥布的歷史看來,黥布的反叛可以有兩個層面的理由,第一個層面的理由是自保。劉邦原本如黥布所料,已經不想自己親征了。果真如此,恐怕劉盈不一定是能征善戰的黥布對手。可惜,劉邦最終選擇御駕親征,黥布失算了。第二個層面的理由,可以說是心理上的。因為早年黥布被算命先生預言受過刑之後會當王,後來黥布先當了項羽的九江王,接著又當了劉邦的淮南王。算命的並沒有說錯,這一點心理層面的影響也可能堅定與鼓舞了黥布造反的信念。從這一點層面而言,黥布的反叛可能也包含了讓預言進一步實現的心理因素。相似的事件還可在劉邦預言吳王劉濞可能在未來造反的事例中看到。(見〈劉邦〉一章)

  從整件事情而言,黥布反叛的時機選擇得很是巧妙,因為如果韓信還在,那麼黥布反叛時,對陣的就是韓信,但是韓信死了以後,黥布對陣的就可能是劉邦了。加上劉邦已經年老,估計不會想要親征,如此黥布對陣的就是其他他根本不怕的對手。這樣的情勢,顯然對黥布更為有利。不過,黥布畢竟不是劉邦對手,最終還是栽了!

  而劉邦這樣大殺功臣的做法,雖然被後代的許多開國君主效法,卻被李世民評價為不善於統御將軍的君主。從劉邦的事例而言,李世民的評價是合乎客觀實際的。

  至於薛公這種從人物的出身背景來預測其行為模式與思考模式的方式,歷來也是一種重要的預測方式。

黥布的命運與劉邦的心理博弈

  黥布,一位命運多舛的王者,其歷史與決策過程,折射出了一個人從生存本能到權力野心之間的激烈掙扎。而在他生命的最後一章,與劉邦的心理博弈,更讓人看見兩位人物在命運洪流中的選擇與宿命。以下,我將以心理學和側寫技術,剖析黥布的行為模式與劉邦親征的心理決策。

黥布的決策心理:恐懼與野心交織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黥布的行為深受「恐懼驅動」與「機會主義」的影響。他年輕時因刑徒身份而深受社會烙印,導致其高度的自我防禦心態和生存焦慮。在他被劉邦封為淮南王後,對彭越、韓信的相繼被殺更是深刻觸動了他的「威脅預期機制」。根據側寫的行為分析理論,黥布屬於「高警覺性威脅反應型人格」:這類人在環境壓力下,會傾向於選擇激進的行動來對抗潛在威脅,而非尋求穩定。

  黥布的決策中明顯缺乏長期戰略規劃。薛公指出他只會選擇下策,這並非偶然。黥布的背景與性格決定了他無法認真思考整體形勢的優化方案。他是「短期利益偏好者」,習慣以直接且看似有效的方式應對危機,但忽視了這些選擇在長期中的致命弱點。例如,他選擇攻擊楚王劉賈,這一舉動雖然短暫提振了士氣,但也暴露了他的軍事核心位置,進一步為劉邦的圍剿奠定了基礎。

劉邦的心理博弈:理性與情感的拉扯

  劉邦最終決定親征,表面上是一個果斷的政治決策,但背後卻是一場理性與情感的激烈博弈。首先,他對黥布的反叛動機有深刻的理解。從薛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劉邦清楚黥布的反叛並非僅僅是利益驅動,而是出於對自身生存的恐懼。因此,劉邦不僅將其視為軍事威脅,更將其視為對漢朝中央集權的一次挑戰。

  劉邦的病情和年事已高,讓他一度考慮讓太子劉盈代為出征。然而,他最終放棄這一選擇,背後反映的是他對於繼承人穩定性的深刻擔憂。根據心理學的「權威人格理論」,劉邦是一位典型的「控制型領導者」:他對權力的集中性有強烈需求,且傾向於以自身行動來確保重大事務的成功。讓太子親征,不僅會削弱自己的威望,還可能因太子的能力不足而導致軍心渙散。

  此外,劉邦的親征也有明顯的情感成分。他對黥布喊出「何苦造反呢?」的質問,流露出一種被背叛的憤怒與悲哀。他將黥布視為與彭越、韓信「同功一體」的功臣,卻不得不因大局需要而消滅之。這一心理矛盾讓劉邦的決策既果斷又沉重,為後世留下了複雜的歷史情感。

決策與命運:黥布的注定失敗與劉邦的最後勝利

  黥布的選擇,從根本上決定了他的失敗命運。他的「下策」缺乏聯盟的遠見,也無法穩固根據地,最終使其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擊敗。而劉邦的勝利,則源於他對局勢的精準判斷與資源的高效調配。

  值得注意的是,劉邦的親征雖然帶有個人情感的成分,但卻成為穩定漢朝局勢的關鍵一步。他的勝利向天下宣示了中央權威的不可挑戰性,也為後世的權力鞏固樹立了標杆。

結語

  黥布與劉邦的博弈,是一場權力與生存的心理對決。黥布的恐懼與野心讓他選擇了最不利的下策,而劉邦的理性與果斷最終確保了勝利。在這場歷史的對弈中,我們看見人性的複雜與權力的深邃,這些都為後世提供了無盡的啟示與反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