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iPhone還沒大火紅的時候,一位上海的朋友拿了一堆古籍英文問我是出自哪些典籍?前後大概十幾條,原來是他想要開發一個經典名句的App,順便考考我。我只答錯了一題,很像是出自《論語》的一句。但事實上那句翻譯有問題。其中,有談到《孫子兵法》的部份,譯文把「天」翻譯成「Sky」,我覺得翻譯成「Sky」不太對(指〈計〉篇),於是他說還有翻譯成「Heaven」的,我覺得那更扯。當然「Heaven」也可以翻譯成「天上、天空」,但至少許多人使用這個詞的時候是指「天堂」。兵法為什麼教人懂「天堂」?一本春秋時代的兵法又為什麼要它的讀者理解「天空」?那時候可沒什麼空戰、飛機之類的。事實上,從《孫子兵法》自身,譬如上次提到的〈火攻〉篇,以及所有先秦兵法、整部中國戰爭史(近現代以外),都知道,是「天候、天氣、氣候」對戰爭本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不是「天空」。在《孫子兵法》裡可以翻譯成「Sky」的只有幾個地方,譬如〈形〉篇的「九天」是比喻很高的天空。上次提到的〈火攻〉篇「時者,天之燥也」也直接翻譯為「天氣」。筆者在《策略的哲學》中也總結了古代戰爭中影響勝敗的一些因素,其中一個就是「天候」。同時也是孫子、吳起等人非常重視的因素。因此以下,我們就針對關於「天」的兩句翻譯做比較:
此外,筆者最近打算把自己的著作全部轉移到Google Play Books販賣,不再自己銷售了。同時,售價上也會調低很多。過幾天,可能還會有一個優惠措施出來。因此,有興趣購買的讀者,可以稍待片刻。至於另一本書《預見未來》,由於筆者製造的電子書在Google Play Books上的銷售總量今天已經來到「4270」本。因此,筆者也打算改變策略。之前有一些組織統計過,電子書的字數最好維持在二萬字左右,一般讀者比較能接受。當然,篇幅與售價有關,因此二萬字的售價就不會太高,讀者的接受度更高。《預見未來》精華版後面付了一張表格,大概有五百位預言者(今天有熱心的讀者貢獻了「趙烈文預測清朝將要滅亡」的故事,改天再來談。),我想每天寫一篇也得寫兩年。但基本上筆者也沒這時間。最近一個月這個世界發生了一些怪事或大事,譬如馬航消失了,譬如服貿事件。馬航消失了,但因為找不到飛機,於是產生了資訊爆炸,一大堆臆測、猜測,一大堆專家分析,但飛機仍然沒找到。服貿事件也引爆了一場大爭論,一時間眾多人馬都成了「大預言家」,一大堆的推論、說法、預測,也困惑了很多人,這些人有些已經不知道怎麼樣去區分對的與錯的,甚至無法分析那些離奇古怪的論點。更離譜的是,很多人把焦點放在服貿,彷彿服貿成了唯一影響他們行業與個人盛衰存亡的因素,從而把其他更急迫的因素給完全摒棄了。最終,多數人回歸到本性,只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一個知識問題,轉變成了一個信任問題。《#預見未來》裡也有很多針對同一件事的預言,有些預言時間與實現時間遠一點,有些近一點,這之間的規律、規則是什麼?對於人們判斷一件事有哪些助益?顯然,這是非常切合當前氛圍的一個哲學、思想方法的探討。因此,筆者也將主要先從這部份的案例說起,並從中建構一套思考框架。相信這些內容可以幫助一些人走出知識(不管真假)的迷宮。
以下翻譯: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孫子兵法》〈#計〉)
「天」是指:天氣的陰陽、天候的寒暑,它們的變化轉換是由時間來控制的。(白話翻譯)
Google中翻英:"Day" means: the yin and yang weather, weather of summer and winter, they change by the time the conversion is controlled.
By weather I mean the interaction of natural forces; the effects of winter's cold and summer's heat and the conduct of military oper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easons.(#SamuelB. Griffith)
Google英翻中:受天氣我的意思是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冬天的寒冷和夏季的高溫和軍事行動按照季節進行的效果。
Heaven signifies night and day, cold and heat, times and seasons.(#Lionel Giles)
Google英翻中:天堂標誌著晝夜,寒暑,時間和季節。
從這裡不難看出Samuel與Lionel的翻譯,都差強人意。但至少Samuel把「天」理解為「weather」是正確的。「Heaven」的翻法,確實太誇張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