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儒家師承圖

  「儒家師承圖」有助於學者理解孔子以來儒家之師承脈絡,明白其與各家各派之關係,如儒家與法家的關係,明白當時著書風氣之盛,以免被疑古派繼續愚弄!可惜時間不多,倉促成稿,缺漏必多,多數資料也在歷年的檔案損失中遺漏,因此讀者若有發現歡迎補充於留言板。多謝。至於「以下從略部分」是沒時間完成的,可以不用補充了。對這部份有興趣,想要把整個圖完善的,可參考《史記》、《漢書》之儒林列傳。
  引用時,請註明出處。
朔雪寒 2018.3.18

孔子之師承

儒家為孔子所創,根據以下文獻記載,則孔子有13位老師:
  老聃。〈呂氏春秋.當染〉:「孔子學於老聃、孟蘇夔、靖叔。」、〈新序.雜事第五〉:「(子夏對魯哀公說:)仲尼學乎老聃。」、〈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
  萇弘。〈孔叢子.嘉言〉:「夫子適周,見萇弘,言終,退。」、〈孔子家語.辯樂解〉:「(孔子對周賓牟賈說:)唯,丘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
  孟蘇夔。〈呂氏春秋.當染〉:「孔子學於老聃、孟蘇夔、靖叔。」
  靖叔。〈呂氏春秋.當染〉:「孔子學於老聃、孟蘇夔、靖叔。」
  老萊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之所嚴事:……於楚,老萊子。」
  蘧伯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之所嚴事:……於衛,蘧伯玉。」
  子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之所嚴事:……於鄭,子產。」
  孟公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之所嚴事:……於魯,孟公綽。」
  晏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後之,不並世。」
  郯子。〈左傳.昭公十七年(前525年)〉:「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
  師襄子。〈孔子家語.辯樂解〉:「孔子學琴於師襄子。」、〈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淮南子.主術〉:「孔子學鼓琴于師襄,而諭文王之志,見微以知明矣。」
  齊太師。〈史記.孔子世家〉:「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
  大項橐。〈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甘羅對文信侯說)大項橐生七歲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何遽叱乎?」、〈戰國策.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夫項櫜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奚以遽言叱也?」、〈淮南子.脩務〉:「夫項託七歲為孔子師,孔子有以聽其言也。」、〈新序.雜事第五〉:「(閭丘邛對鞍宣王說:)昔有顓頊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項橐七歲為聖人師,由此觀之,邛不肖耳,年不稚矣。」根據最後一則,則項橐為秦人。
  孔子所尊敬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後之,不并世。」

  孔子的老師以老聃為主,子夏稱「仲尼學乎老聃」,而孔子曾經褒子夏:「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韓詩外傳.卷三〉)孔子本人更在各種場合引用老子達五十次以上。整個儒家從孔子開始,不管是就孔子世系或儒家傳承子弟而論,沒有引用老子的是鳳毛麟角。詳細徵引表格請見《道德經論正》之統計,不贅。

孔子世家

  孔子的世家裡,在漢以前有記錄流傳下來的,主要有孔子、子思、孔穿(子高)、孔謙(子順),而其中就有四人的言論記錄中存在著老子、《文子》甚至孫子的文字,其中尤以最接近老子時代的孔子、子思徵引最多。也就是說這些有足夠言論記錄流傳下來的四個人都引了老子。示意圖如下:
孔子
孔鯉(伯魚)
孔伋(子思)
孔白(子上)
孔求(子家)
孔箕(子京)
孔穿(子高)
孔謙(子順)


孔子之弟子

  孔子之弟子「受業身通」有七十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游,子夏。師也辟,參也魯,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一般以七十二弟子為名目,據〈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主要弟子有:子路、顏回、宰我、子貢、曾參、子夏、子游、冉有、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有若、子張、原憲、宓子賤、南宮敬叔、高柴、漆雕開、巫馬施。以及一般不會列入而當時確實學於孔子的:魯哀公、季康子、孟武伯。其中不得好死的有:子路、宰我、宓子賤。曾經引用過老聃言論,或深受老聃影響(把老聃的話當成核心思想或重要思想看待)的弟子有:子路、顏回、子夏、子貢、子游、曾子、有若、宓子賤等。
  孔子、孔子老師及弟子著作列表,詳細內容請見《道德經論正》:
  春秋戰國時期究竟有多少書被創作出來?以下僅作節錄:
  根據《史記》、〈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條列於下:
  管仲《管子》,管仲為齊桓公相國,死於前645年。
  由余《由余》,由余為秦穆公大夫,秦穆公於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
  先軫《孫軫》,先軫為晉文公中軍元帥,死於前627年。
  (〈晉書.列傳.束皙〉:「《公孫段》二篇」,公孫段與邵涉討論《周易》的作品,公孫段死於前535年。)
  常從《常從日月星氣》,常從為老子之師。
  老聃《老子》,老聃即老子,為孔子老師之一。
  尹喜《關尹子》,強迫老子寫下《道德經》之關守。
  蜎淵《蜎子》,蜎淵為老子弟子。
  文子《文子》,文子為老子弟子。
  亢倉子《亢倉子》,亢倉子為老子弟子。
  師曠《師曠》,師曠為晉平公樂師,晉平公於前557年至前532年在位。
  孫武《孫子兵法》,孫武為吳王闔閭將軍之一,此書成於前515年至前512年之間。
  長盧子《長盧子》,〈鄧析子.無厚〉提到:「楚之不泝流,陳之不束麾,長盧之不士,呂子之蒙恥。」、〈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楚有尸子、長盧;阿之吁子焉。」、〈漢書.藝文志〉:「《長盧子》九篇。」
  鄧析《鄧析子》,與子產、孔子同時,死於前501年。
  晏嬰《晏子春秋》,晏嬰為齊景公相國,死於前490年以前。
  田穰苴《司馬穰苴兵法》,田穰苴為晏嬰推薦給齊景公的大將,死於晏嬰之後、齊景公之前。齊景公姜杵臼死於前490年。
  萇弘《萇弘》,萇弘為周史、劉文公下屬,死於前492年。
  鮑子《鮑子兵法》,鮑子當即齊國鮑牧,與伍子胥交好,死於前487年。
  伍員《五子胥》、《水戰兵法》、《蓋廬》,伍員即伍子胥,幫助吳王闔閭篡位成功,死於前484年。
  孔丘《春秋》,孔丘即孔子,生於前551年,死於前479年。收有七十餘弟子。
  左丘明《左氏傳》,左丘明,魯國太史,與孔子同時。
  左丘明《國語》。
  程本《子華子》,程本與孔子、晏子、趙簡子同時,趙簡子趙鞅死於前475年。
  老萊子《老萊子》,老萊子為楚國人,與孔子同時。
  羋勝《公勝子》,羋勝即白公勝,為楚太子建之後,與伍子胥一同奔吳,死於前479年。
  司星子韋《宋司星子韋》,司星子韋為宋景公之臣屬,宋景公於前516年至前469年在位。
  文種《大夫種》,文種為越王句踐相國,死於前472年。
  范蠡《范蠡》,范蠡與文種一起輔佐越王句踐報仇、消滅吳國,死於文種之後。
  秦越人《扁鵲內經》、《難經》,秦越人即扁鵲,與趙簡子同時,趙簡子死於前475年。
  宓不齊《宓子》,宓不齊為孔子弟子之一,生於前522年,死年不詳。
  孔子《孝經》十八章。(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
  曾參《曾子》,曾參為孔子弟子,生於前506年。
  孔伋《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啟後。〕
  《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
  《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
  荀況《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
  《羋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後。〕(儒家類)……
  《吳起》四十八篇。有列傳。(兵家類)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後。〕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其中孟子、荀子為戰國時著作,僅為明其師承關係而列出。
  若以師承來分:
  常從→老聃→關尹、蜎淵、文子、亢倉子、孔子。從常從開始,每一個弟子與再傳弟子都有著作流傳到班固時。
  孔子→宓不齊、曾參→孔伋、漆雕子、景子、世子、李克、吳起、羋子→孟子→荀子。從孔子開始,孔子的弟子、再傳弟子、三傳弟子,都有著作傳世。
  墨子→隨巢子、胡非子。從墨子開始,墨子的弟子,也都有著作傳世。

儒家

〈韓非子.顯學〉: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愚誣之學,雜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根據韓非的說法,孔子死後,儒家陸續分出八個分支。
  儒家傳承路線,分為兩種,一種是依據所傳的「書籍」而定出的傳承路線,一種是依據授業者而定出的傳承路線。以下分別就目前已經整理的資料進行羅列。

易經

《易經》傳承圖

孔子
(魯)商瞿(子木)
(楚)馯臂子弓(馯臂子弘)
(江東人)矯子庸疵
(燕)周子家豎(周醜子家)
(淳于人)光子乘羽(東武孫虞子乘)
(齊)田子莊何(田何子裝)
(漢朝。菑川人)楊叔、(梁)丁寬
(以下從略)


參考資料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
  孔子傳易於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于人光子乘羽,羽傳齊人田子莊何,何傳東武人王子中同,同傳菑川人楊何。何元朔中以治易為漢中大夫。
〈論衡.別通〉:
  孔子病,商瞿卜期日中。孔子曰:「取書來,比至日中何事乎?」聖人之好學也,且死不休,念在經書,不以臨死之故,棄忘道藝,其為百世之聖,師法祖脩,蓋不虛矣!自孔子以下,至漢之際,有才能之稱者,非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不說五經則讀書傳。書傳文大,難以備之。卜卦占射凶吉,皆文、武之道。昔有商瞿,能占爻卦;末有東方朔、翼少君,能達占射覆。道雖小,亦聖人之術也,曾又不知。
〈前漢紀.孝成皇帝紀二〉:
  三年。春二月。楚王囂來朝。詔曰。囂孝弟仁慈。在國二十餘年。纖介之過未嘗聞。書不云乎。用德彰厥善。其封囂子勳為廣戚侯。二月丙戌。犍為地震。山崩。擁江水逆流。秋八月乙卯晦。日蝕。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祕書。謁者臣農。使使求遺書於天下。故典籍益博矣。劉向典校經傳。考集異同。云。易。始自魯商瞿子木。受于孔子。以授魯槁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人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國田何子裝。及秦焚詩書。以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焚。漢興。田何以易授民。故言易者。本之田何焉。菑川人楊叔傳其學。武帝時。為大中大夫。由是有楊氏學。梁人丁寬受易田何。為梁孝王將軍距吳楚。著易說三萬言。寬授槐里田王孫。王孫授沛人施讎。東海孟喜。琅邪梁丘賀。讎為博士。喜為丞相掾。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此三家者。宣帝之時立之。京房受易於梁人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託之孟氏。劉向校易說。皆祖之田何。唯京房為異黨。不與孟氏同。由是有京氏學。元帝時立之。東萊人費直。治易長於筮。無章句。徒彖象繫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沛人高相。略與費氏同。專說陰陽災異。此二家。未立於學官。唯費氏經與魯古文同。尚書本自濟南伏生。為秦博士。及秦焚書。乃辟藏其書。漢興。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得二十九篇。文帝欲徵伏生。時年九十餘。不能行。遣晁錯往受之。千乘人歐陽伯和傳其學。而濟南張生傳尚書。授夏侯始昌。始昌傳族子勝。勝傳從兄子建。建又事歐陽氏。頗與勝異。由是為大小夏侯之學。宣帝時立之。魯恭王壞孔子宅。以廣其宮。得古文尚書。多十六篇。及論語孝經。武帝時。孔安國家獻之。會巫蠱事。未列於學官。詩。始自魯申公作古訓。燕人韓嬰。為文帝博士。作詩外傳。齊人轅固生為景帝博士。亦作詩外內傳。由是有魯韓齊之學。趙人有毛公。為河間獻王博士。作詩外傳。謂得子夏所傳。由是為毛詩。列於學官。禮。始於魯高堂生。傳士禮十八篇。多不備。魯人徐生。善為禮容。文帝時。為禮官大夫。宣帝時。為少府。后倉最為明禮。而沛人戴聖戴德傳其業。由是有后倉大小戴之學。其禮古經五十六篇。出於魯壁中。猶未能備。歆以周官十六篇為周禮。王莽時。歆奏。以為禮經。置博士。樂。自漢興。制氏以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但紀鏗鏘鼓舞而已。不能言其義。河間獻王與毛公等共采周官與諸子樂事者。乃為樂記。及劉向校祕書。得古樂記二十三篇。與獻王記不同。春秋。魯人穀梁赤齊人公羊高。各為春秋作傳。景帝時。胡母子都與董仲舒治春秋公羊。皆為博士。瑕丘人江公治穀梁。與仲舒議春秋。不及仲舒。武帝時。遂崇立公羊。而東平嬴公受其業。昭帝時。為諫議大夫。授魯國眭孟。孟授東海嚴彭祖。彭祖授顏安樂。由是有顏嚴之學。沛人蔡千秋治穀梁。與公羊家並議帝前。帝善穀梁說。擢千秋為諫議大夫。遂立穀梁。始魯人左丘明。又為春秋作傳。漢興。張蒼賈誼皆為左氏訓。劉歆尤善左氏。平帝時。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後復皆廢。及論語有齊魯之說。又有古文。凡經皆古文。凡書有六本。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也。有六體。謂古文奇字篆書隸書蟲書也。秦時獄官。多事省文。從易。施之於徒隸。故謂之隸書。昔周之末。孔子既歿。後世諸子。各著篇章。欲崇廣道藝。成一家之說。旨趣不同。故分為九家。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明教化者也。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明成敗興廢。然後知秉要持權。故尚無為也。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以授民時者也。法家者流。蓋出理官也。名家者流。蓋出於理官。民位不同。體亦異數。故正名也。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官。茅屋采椽。是以尚儉。宗祀嚴父。是以右鬼神。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尚賢。順四時五行。是以非命。以孝示天下。是以尚同。縱橫家者流。蓋出行人之官。遭變用權。受命而不受辭。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各引一端。高尚其事。其言雖殊。譬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舍所短。取所長。足以通萬方之略矣。又有小說家者流。蓋出於街談巷議。所造及賦誦兵書術數方伎。皆典籍苑囿。有采於異同者也。劉向卒。上復使向子歆繼卒父業。而歆遂撰群書而奏七略。有輯略。有詩賦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伎略。共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自是以來。稍稍復增集。

詩經


《詩經》傳承圖

(魯)孔子
(衛)卜商(子夏。魏文侯師。)
(魯)曾申
(魏)李克
(魯)孟仲子
根牟子(振牟子)
(趙)荀卿
(魯)毛亨
(趙)毛萇


參考資料
〈太平御覽.學部三.詩〉:
  《正義》云:初,孔子授訓卜商,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仲子授振牟子,振牟子授趙人荀卿,荀卿授漢人魯國毛亨,作《詁訓傳》以授於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以其所傳,故名其詩曰《毛詩》。
  又曰:東漢鄭玄取毛氏詁訓所不盡及同異者,續為之注解,曰「箋」。箋,薦也,言薦成毛意也。

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毛詩》:孔子刪《詩》,授卜商。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荀卿授魯國毛亨。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以其所傳故名其詩曰《毛詩》。


春秋

  孔子所作。孔子之師老聃、眾多弟子皆有著作傳世,是其時著作風氣之盛的明證。詳見《孫子兵法論正》、《道德經論正》。

《春秋》傳承圖

孔子
卜商(子夏)
公羊高(《公羊傳》)、穀梁赤(《穀梁傳》)


公羊高(《公羊傳》)
公羊平
公羊地
公羊敢
公羊壽、齊人胡母子(漢景帝時


參考資料

〈太平御覽.學部四.春秋〉:
  《春秋正義》曰:孔子授《春秋》於卜商,卜商又授之弟子公羊高、穀梁赤,又各為之傳,則今《公羊》、《穀梁》二傳是也。《左氏傳》有賈逵訓,服虔、杜預注,《公羊傳》有何休解詁,《穀梁》有范寧集解。……桓譚《新論》曰:《左氏》傳世後百餘年,魯穀梁赤為《春秋》,殘略多有遺失,又有齊人公羊高緣經文作傳,彌離其本事矣。《左氏》經之與傳,猶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又曰:劉子政、子駿、伯玉三人尤珍重《左氏》,下至婦女,無不讀論者。
〈孟子.滕文公下〉: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詩》云:『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論衡.案書〉:
  案孔子作《春秋》,采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可褒,則義以明其行善;可貶,則明其惡以譏其操。《新論》之義,與《春秋》會一也。
〈論衡.藝增〉:
  夫星霣或時至地,或時不能,尺丈之數難審也。《史記》言「尺」,亦以太甚矣。夫地有樓臺山陵,安得言「尺」?孔子言「如雨」,得其實矣。孔子作《春秋》,故正言「如雨」。如孔子不作,「不及地尺」之文,遂傳至今。
〈論衡.謝短〉:
  問《春秋》家曰:「孔子作《春秋》,周何王時也?自衛反魯,然後樂正,《春秋》作矣。自衛反魯,哀公時也。自衛,何君也。俟孔子以何禮,而孔子反魯作《春秋》乎?孔子錄《史記》以作《春秋》,《史記》本名《春秋》乎?制作以為經,乃歸《春秋》也?」
〈漢書.董仲舒傳〉:
  冊曰:「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臣聞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建日月風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故聖人法天而立道,亦溥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愛也;夏者天之所以長也,德者君之所以養也;霜者天之所以殺也,刑者君之所以罰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於古,考之於今。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
〈後漢書.崔駰列傳〉:
  昔孔子作春秋,褒齊桓,懿晉文,歎管仲之功。夫豈不美文、武之道哉?誠達權救敝之理也。故聖人能與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變,以為結繩之約,可復理亂秦之緒,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圍。
〈漢書.揚雄傳下〉:
  師曠之調鍾,俟知音者之在後也。孔子作春秋,幾君子之前睹也。老聃有遺言,貴知我者希,此非其操與!
徐彥《春秋公羊傳註疏》引戴宏〈序〉:
  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與齊人胡母子都著於竹帛。

左傳

  《左傳》為《春秋》三傳之一,為左丘明所作。為輔助理解孔子《春秋》之書,而其所傳授的對象也是儒家重要子弟。至於左丘明是否應該算是孔子弟子,暫時難有定論。


《左傳》傳承圖

(魯)左丘明
(魯)曾申
(衛)吳起(楚國宰相)
吳期(吳起之子)
(楚)鐸椒
虞卿(趙國宰相)
(趙)荀況
張蒼(漢丞相北平侯)


參考資料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春秋序〉: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云:「魯君子左丘明作傳(《左傳》)」據劉向《別錄》云︰「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吳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鐸椒,鐸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張蒼。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鐸椒為楚威王傳,為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
〈漢書.藝文志〉: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曆數,藉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於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論語.公冶長〉: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新論.正經〉:
  王者作圓池如璧形,實水其中,以環壅之,故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轉王道,周而復始。《左氏傳》遭戰國寢廢。後百餘年,魯人穀梁赤為《春秋》,殘略,多有遺失;又有齊人公羊高,緣經文作傳,彌離其本事矣。《左氏傳》於經,猶衣之表裡,相待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諸儒睹《春秋》之記,錄政治之得失,以立正義,以為聖人復起,當復作《春秋》也。自通士若太史公亦以為然。余謂之否。何則?前聖後聖,未必相襲。夫聖賢所陳,皆同取道德仁義,以為奇論異文,而俱善可觀者,猶人食皆用魚肉菜茄,以為生熟異和,而復居美者也。吳之篡弒滅亡,釁由季札,札不思上放周公之攝位,而下慕曹臧之謙讓,名已細矣。《春秋》之趣,豈謂爾乎?堯能則天者,貴其能臣舜、禹二聖。

法經

  李克出儒家,為曾申弟子,與吳起同門。《法經》為其所作,對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影響深遠。按照《易經》、《詩經》、《左傳》這種傳承書籍的客觀真實現象而論,則商鞅應該視為李克弟子。李克與商鞅之間可能只隔了一個「孟仲子」,更可能「尸佼」就是「孟仲子」的弟子。《穀梁傳》有兩處引用了「尸佼」的說法,同時「尸佼」也是魯人。曾申又是子夏弟子。因此,李克、尸佼都可能傳承了《穀梁傳》。因此將尸佼列於此。如此,《法經》的傳承路線可能就是「李克、孟仲子、尸佼、商鞅」。至於這個孟仲子是否就是《孟子》一書中的孟仲子,只能說不得而知。
  李克的《法經》思想出自兩者,一是老子、一是孔子。孔子認同子產、對子貢、子張講述法律,其弟子密子賤之死可能正出於其嚴刑峻法。這些都是一般儒家不願意承認,甚至從未重視過的事實。關於客觀的引文證據,請見《道德經論正》,不贅。

《法經》傳承圖

李克
(?孟仲子。幾代不知。)
商鞅

參考資料
〈漢書.藝文志〉:
  《尸子》二十篇。〔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
〈通典.刑法一.刑制上〉:
  孝公初,衛鞅請變法令,令人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姦者腰斬,告姦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姦者與降敵同罰。人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戮力本業,耕織玫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尊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令既具,未布。恐人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人有能徙置北門者與十金。人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與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與五十金,以明不欺。秦人初言令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令初下,有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人也。」盡遷於邊城。其後人莫敢議令。甘龍、杜摯極非之。〔具雜議上篇。〕令之初作,一日臨渭,刑七百餘人,百姓皆苦之。居三年,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秦人大治而大悅。魏文侯師李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受之以相秦。〔具魏代語中。〕……
  明帝改士庶罰金之令,男聽以罰代金,婦人加笞還從鞭督之例,以其形體裸露故也。時所用舊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師李悝。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故其律始於盜、賊;盜賊須劾捕,故著囚、捕二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踰制以為雜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傳習,以為秦相。


子夏

  子夏弟子,見上引有:曾申、公羊高、穀梁赤、段干木、魏文侯等。

子夏
曾申、公羊高、穀梁赤、段干木、魏文侯

子貢

  子貢弟子,最有名者為田子方。

(衛)端木賜(子貢)
田子方

〈史記.儒林列傳〉:
  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
〈呂氏春秋.當染〉:
  非獨國有染也。孔子學於老聃、孟蘇夔、靖叔。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此二士者,無爵位以顯人,無賞祿以利人,舉天下之顯榮者必稱此二士也。皆死久矣,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王公大人從而顯之,有愛子弟者隨而學焉,無時乏絕。子貢、子夏、曾子學於孔子,田子方學於子貢,段干木學於子夏,吳起學於曾子。禽滑釐學於墨子,許犯學於禽滑釐,田繫學於許犯。孔、墨之後學顯榮於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皆所染者得當也。


曾子

  曾參的弟子有:曾元、曾申、樂正子春、公明宣、孔伋(子思)。其中曾元、曾申為其兒子。

曾參
曾元、曾申、樂正子春、公明宣、孔伋(子思)

〈禮記.檀弓上〉: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帮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說苑.反質〉:
  公明宣學於曾子,三年不讀書。曾子曰:「宣,而居參之門,三年不學,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學?宣見夫子居宮庭,親在,叱吒之聲未嘗至於犬馬,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應賓客,恭儉而不懈惰,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居朝廷,嚴臨下而不毀傷,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宣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曾子避席謝之曰:「參不及宣,其學而已。」


曾申

  曾申的影響力歷來被忽視,其弟子「李克、吳起」不僅是當時最強大的魏國最主要的兩位大臣,並皆為「荀況」之祖師爺,只是傳承物與傳承路線不同罷了。
曾申
李克、吳起
(以下從略)

孟子

  孟子弟子說法分歧,無暇細考,僅引百度百科之解答為之。

孟子
樂正克、萬章、公孫丑、浩生不害、孟仲子、陳臻、充虞、屋廬連、徐辟、陳代、彭更、公都子、咸丘蒙、高子、桃應、盆成括、滕更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孟子弟子考》一篇,原收入《曝書亭集》卷五十七,共列孟子弟子樂正克、萬章、公孫丑、浩生不害、孟仲子、陳臻、充虞、屋廬連、徐辟、陳代、彭更、公都子、咸丘蒙、高子、桃應、盆成括、滕更等十七人,大多以趙岐《孟子章句》為據。如「樂正子克,宋政和中贈利國侯。趙岐曰:孟子弟子,為魯臣。」「萬子章,宋贈博興伯。趙岐曰:孟子弟子。」「公孫子丑,宋贈壽光伯。趙岐曰:孟子弟子。」唯盆成括一條引「孫奭曰:盆成括,嘗學于孟子。」按:孟子弟子人數,多有異說。趙岐注列孟子弟子十五人,學于孟子者四人,凡十九人。尚有季孫、子叔二子,岐明言孟子弟子,而彝尊未收。宋政和中,以程振請贈爵者十八人,皆本趙注,惟遺滕更一人。彝尊則增滕更,去季孫、子叔,凡十七人。朱熹集注則只取十三人。元吳萊《孟子弟子列傳》取十九人。張九韶《群言拾唾》載孟子弟子十七人,去季孫、子叔、滕更、盆成括,增孟季子、周霄。宮夢仁《讀書記數略》則去滕更、浩生不害、盆成括,增孟季子、曹交、周霄。



荀子

  荀子是戰國時代影響力最大的儒家首領,也是繼春秋末年子夏、曾申之後,儒家影響力最大的人物。荀子弟子,根據文獻有李斯、韓非、包丘子、浮丘伯等。「李斯、包丘子」一富一貧的對比更取代孔子門人「子貢、原憲」的對比,成為典範轉移的範例之一。詳見《道德經論正》相關章節分析。


荀子


李斯、韓非、包丘子、浮丘伯


(以下從略)

參考資料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
〈鹽鐵論.毀學〉:
  大夫曰:「夫懷枉而言正,自託於無欲而實不從,此非士之情也?昔李斯與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遂取三公,據萬乘之權以制海內,切侔伊、望,名巨泰山;而包丘子不免於甕牖蒿廬,如潦歲之蛙,口非不眾也,卒死於溝壑而已。今內無以養,外無以稱,貧賤而好義,雖言仁義,亦不足貴者也!」
  文學曰:「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無二,然而荀卿謂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包丘子飯麻蓬藜,修道白屋之下,樂其志,安之於廣廈芻豢,無赫赫之勢,亦無戚戚之憂。夫晉獻垂棘,非不美也,宮之奇見之而歎,知荀息之圖之也。智伯富有三晉,非不盛也,然不知襄子之謀之也。季孫之狐貉,非不麗也,而不知魯君之患之也。故晉獻以寶馬釣虞、虢,襄子以城壞誘智伯。故智伯身禽於趙,而虞、虢卒并於晉,以其務得不顧其後,貪土地而利寶馬也。孔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今之在位者,見利不虞害,貪得不顧恥,以利易身,以財易死。無仁義之德,而有富貴之祿,若蹈坎阱,食於懸門之下,此李斯之所以伏五刑也。南方有鳥名鵷鶵,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飛過泰山,泰山之鴟,俛啄腐鼠,仰見鵷雛而嚇。今公卿以其富貴笑儒者為之常行,得無若泰山鴟嚇鵷鶵乎?」
〈漢書.楚元王傳〉:
  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書,多材藝。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於浮丘伯。伯者,孫卿門人也。及秦焚書,各別去。
〈漢書.儒林傳〉:
  申公,魯人也。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漢興,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人見于魯南宮。呂太后時,浮丘伯在長安,楚元王遣子郢與申公俱卒學。元王薨,郢嗣立為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戊不好學,病申公。及戊立為王,胥靡申公。申公愧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千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故以教,亡傳,疑者則闕弗傳。蘭陵王臧既從受詩,已通,事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武帝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累遷,一歲至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為御史大夫。綰、臧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於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弟子兩人乘軺傳從。至,見上,上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既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太皇竇太后喜老子言,不說儒術,得綰、臧之過,以讓上曰:「此欲復為新垣平也!」上因廢明堂事,下綰、臧吏,皆自殺。申公亦病免歸,數年卒。弟子為博士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负膠西內史,夏寬城陽內史,碭魯賜東海太守,蘭陵繆生長沙內史,徐偃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膠東內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掌故以百數。申公卒以詩、春秋授,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徒眾最盛。及魯許生、免中徐公,皆守學教授。韋賢治詩,事博士大江公及許生,又治禮,至丞相。傳子玄成,以淮陽中尉論石渠,後亦至丞相。玄成及兄子賞以詩授哀帝,至大司馬車騎將軍,自有傳。由是魯詩有韋氏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