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原本這本書可以在《孫子兵法論正》的架構下進行寫作,但兩本書畢竟有所不同。就作者部分的資料而言,其最大的不同在於關於老子、老聃的資料實在太多了,這一點與孫武只有稀少的資料存世是最大的不同。就疑古論點而言,攻擊孫武者主要集中在書中牽涉到的「具體的」「事物與制度上」,而攻擊老子者因為書中提到的實際事物實在太少,因此攻擊點便集中在「抽象的」「思想上」。若依照《孫子兵法論正》的框架,只需幾篇,如〈先秦諸子與老子〉、〈《老子》成書時間考〉便能解決書與作者所引發的問題。
筆者在《孫子兵法論正》已經解決了很多春秋戰國的差異問題,但那些主要是對所謂具體的事物與制度上的證明或證反;但《老子》既然主要被疑古者用「思想線索」來進行攻擊,關於春秋末年的思想氛圍如何,便有必要加以考證與論述。因此,為了杜絕疑古者捲土重來的可能,筆者便決定釜底抽薪。因此,筆者最終將整個架構調整成新的架構。
這個架構其實也與《老子》一書的內部特色有關。《老子》主張修身以至於治天下,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因此,本書一開頭便先討論《老子》文理,接著是老子思想探源、先秦諸子與老子、老子與先秦諸子、孫子與老子的比較與探索;並在此基礎上,對《老子》的成書時間、老子的身世之謎進行探索,並在最後利用以上所得出的總總結論,針對疑古謬論進行徹底反駁。
文理的部份在《孫子兵法論正》中固然也是一個論證原書存在於春秋末年的強大證據,卻其實根本用不到,疑古謬論便已經被徹底終結了。因此在《孫子兵法論正》中《孫子兵法》文理主要被用在校對上。但既然要談「思想線索」,就不可能不從探索《老子》內在思想與規律開始。而要探索思想與規律,又莫過於直接對文理進行探索。由文理而及於思想。因此,一開始,筆者便先對《老子》文理與相關思想進行探索與總結。
接著是《老子》思想探源的工作,於是有了〈老子思想探源〉。對於《老子》的思想進行探源,可以讓我們得知這本書的許多思想與觀念,甚至極度相似的文字,在春秋初期以前便已經存在的事實。由於這些客觀證據,因此也可為《老子》成書於春秋末年找到支持成立的條件。
思想探源探討的是影響老聃、《老子》的人與書,那麼老聃成名與《老子》成書後,又影響了誰,便也成了一個證明老聃其人與《老子》其書、老聃其思想的客觀證據。於是有了〈先秦諸子與老子〉與〈老子與先秦諸子〉的單元。在〈先秦諸子與老子〉的單元裡,我們又能發現在《老子》成書以後,許多春秋時代中期以前已經存在的思想與概念,不再被徵引使用,並被《老子》的相關部分所取代,因而形成了所謂的典範轉移的現象。
〈先秦諸子與老子〉在於藉由縱向的「時間線索」,以及散佈於時間點上的徵引實例與次數、人物,客觀勾勒出老聃與《老子》的影響力。但這部份的寫作方式也與《孫子兵法論正》的相應部分有所差異。這裡不僅將徵引實例列出,考證徵引的時間,同時也探討徵引者其他非徵引的部份是否也受到老子的影響,或者是否與老子的思想有相近的地方。因為按照常識通則,一個人是否受到另一個人的影響,「徵引」一個人的文字、話語,只是其中的一個影響結果與表現。
〈老子與先秦諸子〉則藉由橫向的「思想片段、思想單元」為綱目,對春秋戰國諸子進行「思想探索」。藉由這樣的探索,最終我們能知道《老子》一書中所體現出的特色與氛圍、思想,最可能出現於何時!以及老聃其人的事蹟,最符合何時的時代氛圍!
至此,《老子》一書的成書線索其實已經齊備,於是有了〈《老子》成書時間考〉,對《老子》究竟何時成書,藉由目前可見的總總資料的相互參照與比對,得出一個最精確與最符合實際狀況的結論。
《老子》一書的成書時間已定,剩下的便是對老聃其人身世的探索,於是有了〈老子身世之謎〉。這一章綜合了以上的總總資料,以及其他的文獻,企圖證明老子其人其事的真實性問題,以及解決老子的年歲、姓氏、國籍等問題。
有了以上的結論,最終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從宋朝以來對老子其人其書的相關謬論的徹底反駁。
老子其人其書的問題,到此便告解決了!而中國學術史上最大公案,也就在此畫下了句點!
http://ethanyet.blogspot.tw/2016/04/blog-post_52.htm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