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道德經論正系列文章:老子與先秦諸子:子思篇節選

  這一篇介紹孔子孫子孔伋(字子思)受到老聃影響的證據。主要出自〈道德經論正.老子弟子與老子.孔子弟子與老子.子思〉。子思主張中庸、慎獨,而其實這些概念都來自老聃,並非子思首創。千年來由於先秦典籍逐漸的散逸、儒道佛之爭越趨劇烈、儒家知識份子思想越趨偏激狹隘,以至於近代疑古派勢力籠罩整個學界,務必要把老聃、老子以及老子與孔子之間的師承關係予以消滅。這股歪風雖起於唐朝,卻是在民國達到頂峰!而所有那些源出老聃的思想與智慧,居然搖身一變成了儒家各大代表人物(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的發明了!
  既然今日已經徹底解決了老子公案、文子公案,學界進行相關討論與研究時,自然毫無理由迴避老聃對眾人的影響。在這一篇以前,已經發表的相關章節節選或表格,計有:
  孔子受到老聃的影響(表):孔子徵引老聃言論五十幾次的案例
  孔子重要弟子與後裔受到老聃的影響(表):孔門弟子與孔子後裔徵引老子表
  孟子(性善)受到老聃的影響:孟子篇節選
  荀子(性惡)受到老聃的影響:荀子篇節選
  至於其他的整個戰國儒家各大重要人物受到老聃的影響,請參見〈道德經論正.先秦諸子與老子〉(引文、思想)、〈道德經論正.老子與先秦諸子下〉(譬喻技巧的承襲與改造、演進)。
  僅僅從這部分的資料便能看出老聃對整個儒家的深刻影響!此後,談儒家思想還能不談老聃嗎?



〈孔子家語.好生〉:
  孔子謂子路曰:「君子以心導耳目,立義以為勇;小人以耳目導心,不愻以為勇。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不從已。」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思問恥。孔子曰:「國有道,穀。國無道,穀,恥也。」
〈文子.符言〉:
  老子曰:生所假也,死所歸也。故世治即以義衛身,世亂即以身衛義。死之日,行之終也,故君子慎一用之而已矣。故生所受於天也,命所遭於時也。有其才不遇其世,天也。求之有道,得之在命。君子能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而為非,而未必免於禍。故君子逢時即進,得之以義,何幸之有!不時即退,讓之以禮,何不幸之有!故雖處貧賤而猶不悔者,得其所貴也。
〈淮南子.繆稱〉:
  生所假也,死所歸也。故宏演直仁而立死,王子閭張掖而受刃,不以所托害所歸也。故世治則以義衛身,世亂則以身衛義。死之日,行之終也,故君子慎一用之。
〈意林.子思子七卷〉:
  慈父能食子,不能使知味;聖人能悅人,不能使人必悅。
  國有道,以義率身;無道,以身率義。荀息是也。
  言而信,信在言前;令而化,化在令外。聖人在上,而遷其化。……
  君子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
〈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國有道,以義率身;無道,以身率義。荀息是也。」國有道、無道的分類、思考方式,來自於孔子。「君子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也源自孔子。「聖人在上,而遷其化」也源自孔子答季康子為政之道的「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子欲善,而民善矣」(〈論語.顏淵〉)。
  「以義衛身」一作「以義率身」,後者不通!「率、衛」形近而誤,如〈孫子兵法.九地〉《曹註本》:「敢問:可使如率然乎?」《竹簡本》作:「敢問:{賊}可使若衛然虖(乎)?」「𧗿、率」有共同的形符,「𧗿、衛」形更近似,如〈孫子兵法.用間〉:「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竹簡本》作:「{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𧗿(衛)師比在陘;燕之興也,蘇秦在齊。」《竹簡本》多出的一句指涉的正是「衛國」的歷史!因此,子思這一句也可以確認出自老子!〈老子.六十七〉:「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是相近的用法!
  子思以「荀息」的歷史事蹟來註解老子的話,是古代常見的註釋方式。一如劉安以「宏演、王子閭」來註解一般,只是時代不同,劉安採用了不同的人物做註解罷了。
  孟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雖脫胎於此,卻顯然更激烈了!




〈孔叢子.抗志〉:
  費子陽謂子思曰:「吾念周室將滅,泣涕不可禁也。」子思曰:「然。此亦子之善意也。夫能以智知可知,而不能以智知未可知,危之道也。今以一人之身憂世之不治而泣涕不禁,是憂河水之濁而泣清之也。其為無益莫大焉。故微子去殷,紀季之齊,良知時也。唯能不憂世之亂而患身之不治者,可與言道矣。」
〈文子.符言〉:
  老子曰:古之存己者,樂德而忘賤,故名不動志,樂道而忘貧,故利不動心,是以謙而能樂,靜而能澹。以數筭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涸,泣而益之也,故不憂天下之亂,而樂其身治者,可與言道矣。
〈文子.上德〉:
  老子曰:鳴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煎,虎豹之文來射,猿狖之捷來格,故勇武以強梁死,辯士以智能困。能以智而知,不能以智不知,如勇於一能,察於一辭,可與曲說,不可與廣應。

  子思「今以一人之身憂世之不治而泣涕不禁,是憂河水之濁而泣清之也」,明顯脫胎自老子「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涸,泣而益之也」。其不同處只在一用乾涸與淚水的意義,一用濁與清的意義!
  「夫能以智知可知,而不能以智知未可知,危之道也。」脫胎自老子「故勇武以強梁,辯士以智能。能以智而知,不能以智不知」。,「困、死」都是「危之道也」。





〈文子.道原〉:
  老子曰:夫人從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國則亂,以治身則穢,故不聞道者,無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靜。原人之性無邪穢,久湛於物即易,易而忘其本即合於其若性。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聖人能遺物反己。是故聖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其為樂不忻忻,其於憂不惋惋,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傾。
〈文子.上德〉:
  日月欲明,濁雲蓋之;河水欲清,沙土穢之;叢蘭欲脩,秋風敗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蒙塵而欲無眯,不可得絜。
〈文子.守真〉:
  老子曰: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汙之心無由生也,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也;能有名譽者,必不以越行求之。誠達性命之情,仁義因附。
〈淮南子.俶真〉:
  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愛之也,燠有餘於身也;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簡之也,清有餘於適也。夫聖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於己而已。貪污之心奚由生哉!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也;能有名譽者,必無以趨行求者也。聖人有所于達,達則嗜欲之心外矣。
〈老子.四十八〉:
  將欲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老子.五十七〉:
  以政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奚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孔叢子.抗志〉:
  齊王謂子思曰:「今天下擾擾,諸侯無伯,吾國大人眾,圖帝何如?」子思曰:「不可也。君不能去君貪利之心。」王曰:「何害?」子思曰:「夫水之性清而土壤汩之,人之性安而嗜慾亂之。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者也;能有名譽者,必無以名譽為者也。達此,則其利心外矣。」

  子思「夫水之性清而土壤汩之,人之性安而嗜慾亂之。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者也;能有名譽者,必無以名譽為者也。」整句全取自老子!語出二篇!綜合其他引文資料可見《文子》一書在當時的影響力實在不小!



〈文子.自然〉:
  老子曰:聖人天覆地載,日月照臨,陰陽和,四時化,懷萬物而不同,無故無新,無疏無親,故能法天者,天不一時,地不一材,人不一事,故緒業多端,趨行多方。……
  老子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之所照,形殊性異,各有所安,樂所以為樂者,乃所以為悲也,安所以為安者,乃所以為危也。故聖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其宜;為其所能,周其所適,施其所宜,如此即萬物一齊,無由相過。
〈禮記.中庸〉: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配天」是老子首用的語彙,「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出自〈文子.自然〉。




〈文子.精誠〉:
  老子曰: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以求名也,恩心藏於中而不違其難也。君子之憯怛非正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聖人不慚於影,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故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禮記.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荀子.子道〉:
  子路問於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則樂其意;既已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生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孔叢子.記義〉:
  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車象飾,因宰予以遺孔子焉。宰予曰:「夫子無以此為也。」王曰:「何故?」對曰:「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觀之,有以知其然。」王曰:「言之。」宰予對曰:「自臣侍從夫子以來,竊見其言不離道,動不違仁,貴義尚德,清素好儉;仕而有祿,不以為積;不合則去,退無吝心;妻不服綵,妾不衣帛,車器不彤,馬不食粟;道行則樂其治,不行則樂其身,此所以為夫子也。若夫觀目之靡麗,窈窕之淫音,夫子過之弗之視,遇之弗之聽也。故臣知夫子之無用此車也。」
〈論語.陽貨〉: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老子.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子思「君子慎其獨」出自老子。
  老子「故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與孔子相關的句子「君子其未得也,則樂其意;既已得之,又樂其治」,而宰予也稱「道行則樂其治,不行則樂其身,此所以為夫子也。」





〈文子.上仁〉:
  老子曰:為仁者,必以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與明之,四海之內,哀樂不能遍,竭府庫之財貨,不足以贍萬民,故知不如脩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萬物自正而天下贍,仁義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夫禮者,實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故禮因人情而制,不過其實,仁不溢恩,悲哀抱於情,送死稱於仁。夫養生不強人所不能及,不絕人所不能已,度量不失其適,非譽無由生矣,故制樂足以合歡,喜不出於和,明於死生之分,通於侈儉之適也。末世即不然,言與行相悖,情與貌相反,禮飾以煩,樂擾以淫,風俗溺於世,非譽華於朝,故至人廢而不用也。
〈文子.上仁〉:
  老子曰:能尊生,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遺爵,必重失之;生之所由來久矣,而輕失之;豈不惑哉!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託天下矣。
〈文子.上義〉:
  老子曰:……夫君子之過,猶日月之蝕,不害於明,故智者不妄為,勇者不妄殺;擇是而為之,計禮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恃也,身立而名足稱也。雖有智能,必以仁義為本而後立;智能並行,聖人以仁義為準繩,中繩者謂之君子,不中繩者謂之小人。君子雖死亡,其名不滅;小人雖得勢,其罪不除。左手據天下之圖,而右手刎其喉,雖愚者不為,身貴於天下也。
〈列子.楊朱〉:
  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
〈孔叢子.抗志〉:
  衛君曰:「夫道大而難明,非吾所能也。今欲學術,何如?」子思曰:「君無然也。體道者逸而不窮,任術者勞而無功。古之篤道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懼之。故明於死生之分,通於利害之變,雖以天下易其脛毛,無所概於志矣。是以與聖人居,使窮士忘其貧賤,使王公簡其富貴。君無然也。」衛君曰:「善。」
〈慎子.逸文〉:
  始吾未生之時,焉知生之為樂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為不樂也。故生不足以使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恐之!明於死生之分,達於利害之變。是以目觀玉輅琬象之狀,耳聽白雪清角之聲,不能以亂其神;登千仞之谿,臨蝯眩之岸,不足以淆其知。夫如是,身可以殺,生可以無,仁可以成。
〈呂氏春秋.知分〉:
  白圭問於鄒公子夏后啟曰:「踐繩之節,四上之志,三晉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處於晉,而迭聞晉事。未嘗聞踐繩之節、四上之志,願得而聞之。」夏后啟曰:「鄙人也,焉足以問?」白圭曰:「願公子之毋讓也。」夏后啟曰:「以為可為,故為之;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為不可為,故釋之;釋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啟曰:「生不足以使之,則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則害曷足以禁之矣?」白圭無以應。夏后啟辭而出。凡使賢不肖異:使不肖以賞罰,使賢以義。故賢主之使其下也必義,審賞罰,然後賢不肖盡為用矣。

  子思此段,思想承自老子、楊朱,而楊朱取自老子而加以誇大化。至於「故明於死生之分,通於利害之變」則明顯改造自老子「明於死生之分,通於侈儉之適也。」。子思「古之篤道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懼之。」後為慎子與夏后啟所引。慎子為書面引用,夏后啟為口語引用,因此文字略有不同,乃正常之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