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於《《亢倉子》公案徹底終結》,可於amazon、google、KOBO、Readmoo平台購得電子書。〕(本文參考資料附於後,可先閱讀後再閱讀正文。)
亢倉子公案徹底終結.文本演變軌跡.履→復
魯昭公十二年當前522年。孔子引「克己復禮,仁也」來自「古也有志」,顯然並非其首創,而其所評論的楚靈王正是想要拜亢倉子為亞尹的楚國君主。
「復」是「履」的誤字,「復、履」皆從「復」,可通假。這種省形類的錯誤或稱通假,在古籍的比對中至少可以找到數百例。古今眾多學者解釋孔子回答顏回此句,因不懂古籍通假之頻繁,隨文釋義,把「復」解釋為「恢復」進而大談什麼孔子對顏回有深刻期許的話。如果不是〈左傳.昭公十二年〉這一句孔子對楚靈王的評價,恐怕單有通假實例證明,這一些學者也不可能拋棄己見。楚靈王能「復」什麼「禮」?楚靈王只能「履禮」,「克己、履禮」都是自身的作為,是可以自己做到的。且孔子所評論楚靈王的事件也正指向其不懂得「克己、履禮」而非「克己復禮」。漢朝學者如谷永以及其對象漢成帝的理解,崔駰以及其對象竇憲的理解,依然也還是「履禮」而非「復禮」。陳崇對王莽更是直接說:「克心履禮」,其意正同「克己、履禮」,因為「克己」克的正是自己的「心」。〈周易.大壯.象傳〉:「君子以非禮勿履。」更證明「履禮」這種說法符合先秦文獻用例。
亢倉子在〈君道〉篇提出:「克己履禮,賢良自至;君耕后蠶,蒼生自化。」顯然跟孔子拿來評論楚靈王的事件是一致的,是亢倉子對於君主的要求。而這種要求不可能作「恢復」解!
且孔子也明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為仁由己、克己」都是自身的修養、自我控制的問題。但如此明顯的一句話,自古至今還能被曲解!而且顏回問孔子什麼是「仁」,是要問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孔子怎麼可能回答一個連他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給弟子,然後說做到這件事就叫做「仁」呢?如果再結合顏回回憶孔子的話「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更能以孔子與顏回的資料來證明「履禮」之正確性。其中「約我以禮」就是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與「克己履禮」的意思是一致的。「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慾望,因此制止了自己做出違背禮的事情;「履禮」是履行、執行禮,根據禮而做出的行為自然符合禮。如此自然不可能發生「非禮」而「言、視、聽、動」的事情!
且按照〈君子為禮〉,則原本是孔子主動教誨顏淵,到了〈論語.顏淵〉卻變成了顏淵主動問仁。若這兩件事情都是事實,那麼其合理的解釋是:這或者是孔子因為顏回不懂得他的意思,於是又找機會詳細解說了一次,因此有了更仔細的說法。因此,「勿言、勿視、勿聽、勿動」的順序不一致,是一般言談中的正常現象。而更詳細的說明則是孔子把條件從「禮」改為「義」。依照〈君子為禮〉一篇,則顏淵必有不懂「禮、義」而妄動的行為,孔子才有這番教誨。且從其中孔子所說「回,君子為禮,以依於仁。」也可證所謂「復禮」是「履禮」的錯誤,是履行禮、為禮的意思。因為君子履行了禮,所以接近於仁。這也符合「克己履禮,仁也」的說法!
孔子引:「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則亢倉子「克己履禮,賢良自至;君耕后蠶,蒼生自化。」顯然是創造式引用。孔子、亢倉子兩人都是老聃弟子,而都引用了早已失傳的古籍。是其同時代的證據之一。至於亢倉子「君耕后蠶」之說也是戰國時代推崇神農的許行等人立說的根據。
從孔子「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的說法可見,「一日(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一日」其實是「一曰」的錯誤形式。用「一曰」引出其他說法,也是古代常用的引用方式。自然,如果從古籍流變的角度來考慮,這「一曰」後所跟的文字更可能是早期校對者留下的校對文字,是校對文字摻入了正文的結果!
此文發表於「知乎」後,即便證據確鑿,依然不出意料的仍有反駁的聲音。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說「復」作「往復」的「返回」解,扯成「返回禮儀的基本面」!什麼叫做「禮儀的基本面」?禮儀又怎麼返回?能返回能不能離開?顯然這種解釋過於牽強,並且不符合常態認知與一般的語言慣例。針對「禮」,人們通常使用:「履行、踐行、執行、奉行、遵循、遵守、違反」等動詞而不使用「返回、離開」。再者,從邏輯上來說,如果解作「返回」,那麼就是預設聽者已經「離開」,如果沒有「離開」談不上「返回」。那麼結合孔子、亢倉子使用這句話的上下文,我們就能清楚的知道,這種解釋完全不可通!如果人根本沒有「離開」,如何「返回」?對於本來就沒有「離開」的人,又怎麼去追求「仁」的境界?
第二種是說「復、履」這兩個字的「復」字符先秦寫法不同,因此不可能通假或字誤。這種看似有理的反駁,其實暴露了反駁者知識與認知的嚴重侷限性,可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首先,古文字流傳下來的並不多,而「復、履」這兩個字的「復」字符楷化之後都是「復」,其中一個可能的理由便是先秦古文確實有相同的寫法。其次,先秦古文中「復、履」兩個字的「復」,其差異表現在「復」的「𭥍」部件是「耳(無下面一橫)」,而「履」的「𭥍」部件是一個「頁(形如「自」或「目(無上下兩橫)」)」,兩個字的字形其實相近,並且容易相混。最後,最有利的證據是目前已知與「復」字相通假的從「复」字的字,如「复(部分寫法如郭店)、腹(包山、張家山)、複(睡虎地、張家山)、緮(曾侯乙墓)、覆(睡虎地、張家山)」不是相差甚遠就是有微小差異,與「履、復」的情況並無不同。因此,說先秦字形不相同於是就否定兩字通假或字形致誤的可能性,是不符實情的,自然也是無法成立的說法。至於眾多「復、复」等字的通假實例可參考〈古字通假會典.复字聲系〉,不贅。
〈周易.大壯.象傳〉:
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勿履。
〈亢倉子.君道〉:
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能養天之所生,而勿攖之,謂之天子。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此官之所以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則失所以為立官之本矣。
草鬱則為腐,樹鬱則為蠧,人鬱則為病,國鬱則百慝並起,危亂不禁。所謂國鬱者,主德不下宣,民欲不上達也。是故,聖主貴忠臣正士,為其敢直言而決鬱塞也。
克己履禮,賢良自至;君耕后蠶,蒼生自化。由是言之,賢良正可待不可求,求得非賢也;蒼生正可化不可刑,刑行非理也。堯、舜有為人主之勤,無為人主之欲,天下各得濟其欲;有為人主之位,無為人主之心,故天下各得肆其心。士,有天下人愛之而主不愛者,有主獨愛之而天下人不愛者。用天下人愛者,則天下安;用主獨愛者,則天下危。人主安可以自放其愛憎哉!由是重天下愛者,當制其情。所謂天下者,謂其有萬物也;所謂邦國者,謂其有人眾也。夫國以人為本,人安則國安!故憂國之主,務求治人之材。
玉之所以難辨者,謂其有怪石也;金之所以難辨者,謂其有鍮石也。
〈左傳.昭公十二年〉:
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嚻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楚子次于乾谿,以為之援。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翠被,豹舄,執鞭以出,僕析父從。右尹子革夕,王見之,去冠、被,舍鞭,與之語,曰:「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今吾使人於周,求鼎以為分,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周不愛鼎,鄭敢愛田?」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子與有勞焉。諸侯其畏我乎?」對曰:「畏君王哉!是四國者,專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工尹路請曰:「君王命剝圭以為鏚柲,敢請命。」王入視之,析父謂子革:「吾子,楚國之望也。今與王言如響,國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將斬矣。」王出,復語。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對曰:「臣嘗問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於祗宮。臣問其詩而不知也。若問遠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數日,不能自克,以及於難。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谿?」
〈論語.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上博簡〈君子為禮〉:
顏淵侍於夫子。夫子曰:「回,君子為禮,以依於仁。」顏淵作而答曰:「回不敏,弗能少居。」夫子曰:「坐,吾語汝。言之而不義,口勿言也。視之而不義,目勿視也。聽之而不義,耳勿聽也。動而不義,身毋動焉。」顏淵退,數日不出。
〈論語.子罕〉: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漢書.谷永杜鄴傳〉:
谷永字子雲,長安人也。……時有黑龍見東萊,上使尚書問永,受所欲言。永對曰:……
陛下誠肯發明聖之德,昭然遠寤,畏此上天之威怒,深懼危亡之徵兆,蕩滌邪辟之惡志,厲精致政,專心反道,絕群小之私客,免不正之詔除,悉罷北宮私奴車馬惰出之具,克己復禮,毋貳微行出飲之過〔顏師古註:「貳謂重為之也。論語稱孔子云顏回『不貳過』。」〕,以防迫切之禍。
〈漢書.王莽傳上〉:
陳崇時為大司徒司直,與張敞孫竦相善。竦者博通士,為崇草奏,稱莽功德,崇奏之,曰:……
竊見安漢公自初束脩,值世俗隆奢麗之時,蒙兩宮厚骨肉之寵,被諸父赫赫之光,財饒勢足,亡所啎意,然而折節行仁,克心履禮,拂世矯俗,確然特立;惡衣惡食,陋車駑馬,妃匹無二,閨門之內,孝友之德,眾莫不聞;清靜樂道,溫良下士,惠于故舊,篤于師友。孔子曰「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公之謂矣。
〈後漢書.崔駰列傳〉:
元和中,肅宗始修古禮,巡狩方岳。……竇太后臨朝,憲以重戚出內詔命。駰獻書誡之曰:……
昔馮野王以外戚居位,稱為賢臣,近陰衛尉克己復禮,終受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