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孔子徵引了老聃的話五十幾次、遍佈於十幾本古籍之中的事實被揭露之後,當儒家從孔子開始的主要人物:孔子、子路、顏回、子貢、子游、子夏、曾子、子思、吳起、李克、荀子、韓非全部徵引了《老子》或《文子》中「老子曰」的事實被揭露之後,當老子在兩漢以及以前的實際影響力被逐一披露出來之後,當整個老子公案以及文子公案被「徹底了結」之後(具見《道德經論正》)。中國學術史、哲學史、思想史都將不可避免的要進行規模極為龐大的改寫!
在中國學術史、思想史、哲學史即將大改寫之際!筆者整理了這張簡表,利用的是博客來上面的書目。對於老子公案的徹底了結,請參考《道德經論正》(定於2017.4.27發表與在Google Play Books上架發售)。已經發佈在網路上的詳細的反駁,可參考:〈道德經論正.疑古謬論綜駁〉、〈道德經論正.疑古謬論綜駁.羅根澤《古史辨》第六冊序言〉。若對所有疑古謬論的反駁有興趣,可參考:《道德經論正》目錄的相關連結文章。
最後,如此重大的學術事件,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朔雪寒 2017.4.18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購買個人批註版《中國哲學史大綱》電子書)
第一篇導言第二篇中國哲學發生的時代
第一章中國哲學結胎的時代
第二章那時代的思潮
第三篇老子
第四篇孔子
第一章孔子略傳
第二章孔子的時代
第三章易
第四章正名主義
第五章一以貫之
第五篇孔門弟子
第六篇墨子
第一章墨子略傳
第二章墨子的哲學方法
第三章三表法
第四章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楊朱
第八篇別墨
第一章墨辯與別墨
第二章墨辯論知識
第三章論辯
第四章惠施
第五章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第六章墨學結論
第九篇莊子
第一章莊子時代的生物進化論
第二章莊子的名學與人生哲學
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
第一章大學與中庸
第二章孟子
第十一篇荀子
第一章荀子
第二章天與性
第三章心理學與名學
第十二篇古代哲學之終局
第一章西曆前三世紀之思潮
第二章所謂法家
第三章古代哲學之中絕
附錄
諸子不出於王官論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第一篇子學時代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汎論子學時代
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
第六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學
第七章戰國時之「百家之學」
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學
第九章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第十章莊子及道家中之莊學
第十一章墨經及後期墨家
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學
第十三章韓非及其他法家
第十四章秦漢之際之儒家
第十五章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第十六章儒家之六藝論及儒家之獨尊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一卷論中國哲學史之方法——中國哲學史序言
壹已往成績之檢討
貳中國哲學史的方法問題
三哲學史的任務與基源問題研究法
肆中國哲學史的特殊問題
第一章論中國古文化傳統之形成
壹略說古史資料及考證之設准
貳古中國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之發展
一古民族之三集團
二殷民族略考
三結語
三殷周民族之關係及其盛衰
一略論周民族之起源及發展
二殷周關係
三周初之政治形勢
肆南北文化傳統之形成及影響
一南方傳統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北方傳統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南北傳統與先秦哲學思想
第二章古代中國思想
壹有關原始觀念之問題
貳古代中國思想的重要觀念
一《詩經》中之「形上天」觀念
二《易經》中之「宇宙秩序」觀念
三《書經》中之政治思想
三附論原始信仰
一人格天觀念
二中國古代之「神鬼」觀念
三「命」觀念
第三章孔孟與儒學
上孔子與儒學之興起
壹儒學之源流問題
貳孔子之生平及其學說
一孔子之生平
二孔子之學說
三孔門學派與孔子遺留之問題
下孟子及儒學之發展
壹孟子之生平及其自處
貳孟子之學說
一心性論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論
第四章道家學說
壹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時代問題
貳老子與《道德經》中之思想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書
三《道德經》思想大要
三莊子與《南華經》中之莊學
一莊子其人與其書
二莊子之思想
第五章墨子與墨辯
壹墨子其人其書之時代
貳墨子之思想
一兼愛
二天志與權威精神
三尚同與國家論
四非攻、非儒、非樂——墨子之文化觀
三墨辯
一墨辯之時代
二《墨經》中所涉之邏輯問題與名家理論
三《墨經》中之邏輯理論
四《墨經》中所涉之知識問題
第六章荀子與儒學之歧途
壹前言
貳荀子之生平
三荀子之學說
一性惡與師法
二心與天
三君與禮
四「學」觀念與「正名」
第七章法家與秦之統一
壹法家之人物及著作
貳韓非思想之特色及其傳承
三韓非子之思想
一論治亂
二論主權
三「勢」與「明」
四二柄與虛靜
肆韓非之影響及其歷史意義
第八章名家與名學
壹名家之立場及特性
貳公孫龍子之理論
一「指物」
二「白馬」與「堅白」
三「通變」與「名實」
三關于「名學」一詞之討論
一胡、譚之說
二先秦思想中「名」之用法
陳元德《中國古代哲學史》
弁言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史
第三節哲學
第四節中國
第五節古代
第二章上古
第一節遠古
第二節部落
第三節朝代
第三章中古
第一節革命
第二節社會
第三節經濟
第四節政治
第五節宗教
第六節季世
第四章下古
第一節創業
第二節社會
第三節經濟
第四節政治
第五節宗教
第六節亂世
第五章群哲(一)
第一節綜論
第二節遲任
第三節武丁
第四節祖己
第五節周易
第六節祭公
第六章群哲(二)
第一節芮良夫
第二節衛和
第三節凡伯
第四節尹吉甫
第五節伯陽甫
第六節單朝
第七節單旗
第八節毉和
第七章群哲(三)
第一節公孫僑
第二節羊舌肹
第三節晏嬰
第四節敬姜
第五節梓慎
第六節蔡墨
第七節范蠡
第八節周祝
第八章老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考證
第三節著書
第四節道家
第五節知識學
第六節本體學
第七節人生學
第八節政治學
第九章孔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儒家
第三節述學
第四節綜論
第五節人生學
第六節政治學
第十章墨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墨家
第三節方法學
第四節社會學(上)
第五節社會學(下)
第六節政治學
第七節餘論
第十一章孟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探源
第三節概述
第四節人生學
第五節政治學
第十二章諸子(一)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楊子
第三節告子
第四節許子
第五節陳子
第六節宋子
第七節淳于子
第十三章諸子(二)
第一節彭子
第二節田子
第三節慎子
第四節魏子
第五節華子
第六節鄒子
第七節尹子
第十四章莊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道教
第三節玄學
第四節知識學
第五節人生學
第十五章名家
第一節綜論
第二節惠子
第三節公孫子
第四節辯者
第十六章墨辯
第一節綜論
第二節宇宙學
第三節知識學
第四節論理學
第十七章荀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人生學
第三節心理學
第四節知識學
第五節社會學
第六節政治學
第十八章韓子
第一節略傳
第二節法家
第三節社會學
第四節政治學
第十九章後哲
第一節綜論
第二節易象
第三節大學
第四節中庸
第五節禮運
第二十章結論
第一節哲學
第二節史學
謝無量《中國哲學史》
緒言第一編(上)上古哲學史(古代及儒家)
第一章哲學之淵源
第一節邃古哲學之起源
第二節唐虞哲學
第三節夏商哲學
第二章六藝哲學
第一節總論
第二節易教
第三節五學之教
第三章儒家
第一節孔子
第二節子思
第三節孟子
第四節荀卿
第一編(下)上古哲學史(道墨諸家及秦代)
第一章道家
第一節總論
第二節老子
第三節楊朱
第四節列子
第五節莊子
第二章墨家
第三章法家
第一節管仲
第二節申不害
第三節商鞅
第四節慎到
第五節韓非
第四章名家
第一節名家之淵源
第二節尹文
第三節惠施
第四節公孫龍
第五章雜家
第六章秦滅古學
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上)》
第一編先秦時期的哲學緒論
第一章孔子創立的儒家哲學
第二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學
第三章墨子建構的墨家哲學
第四章早期儒家的性命說與孟子對儒學的深化
第五章道家思想的弘揚與莊子的精神追求
第六章陰陽五行說的發展與〈易傳〉的氣化流行論
第七章名辯思潮與後期墨家
第八章荀子對儒家「外王學」的拓展
第九章法家集成者韓非子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