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預測的哲學:田子方

田子方

返回目錄

相關參考書目《說苑》、《呂氏春秋

人物簡介

田子方:魏文侯的老師,孔子門下最擅長預測的弟子子貢的弟子。田子方留下的預測事蹟不多,但〈呂氏春秋.重言〉將他與「詹何、老子」都當成「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的代表人物,以與該文所提到的管仲、東郭牙等人相提並論。因此,或許也可以說田子方很好得發揚了子貢的預測事業!

預言事例

  預言田子顏即將造反。
田子顏從大術到達平陵城下,看到為人兒子的,就問候他的父親;看到為人父親的,就問候他的兒子。
  田子方聽到這個消息後,評論說:「田子顏大概要在平陵城造反了吧?我聽說:在自己內部做的事情,一定會擴展到外部來。田子顏想要動用他的百姓的企圖已經很明顯了啊!」
  後來,田子顏果然在平陵城造反了。

評論

一個人如果要造反,他得準備許多事情?其中獲得民眾的支持,是首要之務,這一點從有歷史以來都是如此,沒有例外。缺少了民眾的支持,只是死路一條。因此陳氏篡奪姜氏的齊國花了將近三百年的時間,十幾代的人力;六將軍專權到三家分晉也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這麼漫長的旅程,無非就是為了安穩的達到目的,而其最關鍵的地方就在於得到民心支持,並避免被其他國際勢力趁虛而入。而田子方就是根據這種收攏民心的舉動成功預言了田子顏的叛變。相關的例子可參考〈隰斯彌〉、〈晏嬰〉、〈薛公〉、〈劉邦〉、〈李世民〉等章節。

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預測的哲學:薛公

薛公

返回目錄

相關參考書目《史記》、《漢書

人物簡介

黥布:原名英布,六縣人。因壯年時被判刑而改稱為黥布。秦末大亂時,首先加入項羽的陣營,因功被封為九江王;後來項羽形勢不利,接受了劉邦派來的使者隨何的勸降。黥布在投降劉邦之後,被封為淮南王。劉邦統一天下之後,先後殺掉了彭越、韓信,黥布本來已經疑懼劉邦會對自己動手,此時已經有反意了。後來黥布因為一件小事而懷疑賁赫與自己的妾有染,於是想抓拿賁赫,賁赫情急之下逃到首都,便告發黥布想謀反的事情。黥布早已懷疑賁赫會告發他,加上劉邦接受蕭何建議派遣使者前來查驗是否有反叛跡象,於是便在前196年進行叛變,最終被劉邦擊敗。黥布逃亡時被妻舅吳臣設局陷害,最終死於無名之輩手上。而賁赫則被劉邦封為期思侯。
  薛公:原為楚國令尹。劉邦統一天下後,加入滕公夏侯嬰幕府,擔任其食客。黥布叛變時,汝陰侯夏侯嬰將他引薦給劉邦。薛公分析了黥布的為人以及所會採取的策略,讓劉邦成功打敗了黥布。劉邦因此封薛公為列侯,享有食邑千戶的奉祿。
  劉賈:劉邦的親戚。曾經與劉邦一起攻打項羽,後來又幫助彭越進攻楚國,並招降了楚國大司馬周殷,最終與周殷一起攻下了九江。之後又跟黥布一起參加垓下之戰,攻打項羽。因此,黥布對於劉賈的實力有一定的掌握。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劉邦用計擒抓楚王韓信,把韓信降級為淮陰侯,最後命韓信整理兵法,同時把楚國分為兩個部分,封自己的弟弟劉交為楚王,掌管淮水西邊的三十六城;封劉賈為荊王,掌管淮水東邊的五十二城。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最終殺了韓信,於是又將淮陰這個地方賞賜給劉賈。最終劉賈死於黥布之手。

預言事例

  預言黥布必然採用下策而必敗。
前196年,漢王劉邦殺掉功臣彭越、韓信之後,與此二人有「同功一體(同樣功勞猶如一體)」之稱的黥布懼怕劉邦下一個要殺的人就是自己,於是發兵反叛劉邦。
  黥布反叛前對他的將軍們說:「主上已經老了啊!而且厭惡戰爭,一定不能親自率兵前來。派遣其他將軍,我所憂慮的不過是淮陰侯韓信、彭越兩人,現在他們都已經死了,其他的已經不足畏懼了啊!」因此堅定了反叛的信念,便發兵叛變了。
  劉邦知道黥布反叛之後,便召來諸位將軍問他們說:「黥布反了,有什麼對策嗎?」
  諸位將軍都說:「發動軍隊攻擊他,就像活埋一個小子(豎子)罷了!他還有能耐做什麼呢?」
  汝陰侯滕公夏侯嬰回家後召來自己的門客薛公,問他對這件事的看法。薛公以前是楚國的令尹(宰相),因此對黥布的為人頗為理解。薛公因此回答夏侯嬰說:「黥布本來就會造反了啊!」
  夏侯嬰說:「皇上割裂土地封給他,立他為王。拉開爵位等級,而讓他顯得尊貴。讓他面向南方,成為萬乘之主,他為甚麼還要造反呢?」
  薛公回答說:「往年皇上殺掉彭越,前年皇上殺掉韓信,這三個人,是有同樣的功勞就好像同一個身體的人啊!黥布自己懷疑大禍早晚降臨到自己身上,因此先造反了啊!」
  夏侯嬰覺得有理,於是去見劉邦,對劉邦說:「臣的門客有一個叫做薛公的,是之前的楚國令尹,這個人有謀略計畫的能力,皇上若對黥布的事情有疑問,可以問他。」
  於是劉邦便召來薛公問他黥布造反的事情與對策,薛公回答說:「黥布會謀反是不足奇怪的事情啊!假使黥布行使上策,山東就不是漢朝所有了啊;行使中策,勝敗之數尚未可知啊;行使下策,陛下就可以安穩的睡覺了啊!」
  劉邦聽後問說:「上策是什麼?」
  薛公回答:「東取吳國(荊國),西取楚國,兼併齊國,攻取魯國,再傳檄(討伐文書)於燕、趙兩國,並穩固的防守他的根據地,那麼山東就是不漢朝所有了啊!」
  劉邦又問:「中策又是什麼?」
  薛公回答:「東取吳國,西取楚國,兼併韓國,攻取魏國,佔據敖庾的糧食,堵塞成皋的入口,那麼勝敗之數也就未可知了!」
  劉邦又問:「下策又是什麼?」
  薛公回答:「東取吳國,西取下蔡,把重兵駐紮在越國,自身回到長沙,那麼陛下就可安枕而臥,漢朝也就沒有事情了啊!」
  劉邦再問:「那黥布會行使哪一條策略呢?」
  薛公回答說:「出下策。」
  劉邦問:「為什麼要放棄上、中兩策而出下策呢?」
  薛公回答:「黥布之前是麗山的刑徒,自己奮發向上做到了萬乘的國主,這都是為自己著想,而不顧往後,也不會為百姓的未來考慮的跡象啊!所以說出下策。」
  劉邦讚賞薛公的分析,但因為自己生了重病,因此想派太子劉盈代自己出征。太子的門客商山四皓奉勸太子不要出征,於是呂后便去向劉邦求情不要讓太子出征,樊噲這時又來勸諫。最終劉邦只好御駕親征,率領軍隊向東攻擊黥布。
  黥布果然如薛公所料想的,採用了下策。先向東攻擊了楚王,楚王劉賈敗逃後死在富陵這個地方。黥布完全接管了他的剩餘部隊,便渡過淮水攻擊楚王。楚王發動軍隊,將軍隊分為三個隊伍,打算讓這三個部隊相互救援並產生奇兵的效果,並在徐、僮之間與黥布交戰,於是有人勸諫楚王說:「黥布善於用兵,人民素來就畏懼他。而且兵法上說:諸侯的軍隊在自己的領土上作戰的,這叫做散地。現在又將軍對分為三個部分,只要黥布擊敗我們的一支軍隊,其他的便會逃跑了,哪裡能相互救援呢!」
  楚王不聽。黥布果然在攻破了他的一支軍隊之後,其他的兩支軍隊便都分散逃跑了。這時黥布已經知道劉邦親自率兵前來,因此便帶領軍隊往西邊進發,與劉邦的軍隊在蘄西相遇,雙方在甀這個地方會師。
  劉邦看到黥布的軍隊士兵非常精銳,於是便到庸城上觀看黥布的軍隊陣形。黥布聰明的把軍隊的陣勢擺成跟以前的項羽軍隊相似的陣形,劉邦看了以後感到厭惡。這時候劉邦與黥布已經互相看到遙遠的彼此,於是劉邦對黥布喊話說:「何苦造反呢?」
  黥布回答說:「只是想做皇帝罷了!」
  劉邦聽了以後憤怒的大罵他,於是雙方便展開大戰。最後黥布被打敗,敗走時受到長沙哀王吳回派出的間諜的誘騙,把黥布誘騙到番陽這個地方,最後被番陽人在鄉民的田邊小屋中殺掉。
  劉邦最後賜給薛公食邑千戶,以做為回報。


評論

英布少年時,有一位客人替他看相,對他說:「你會在受刑之後稱王。」後來英布果然因為犯法而受了黥面的刑罰,於是又被稱為黥布。至於這是黥布效法孫臏用這樣的方式來提醒自己,或者只是當時人的習慣性稱謂,已經不得而知。黥布在受刑之後,不僅沒有懊喪的情緒,還高興的對別人說:「以前有人給我看相,說我會在受刑之後稱王,現在大概他所說得那種情況了吧!」那些聽到的人都因此大笑不已,沒有人當真。黥布受刑之後便被分派到驪山當奴隸,以修築秦始皇的陵墓。驪山刑徒有數十萬人之多,黥布便與裡面的頭目或豪傑結交,最後趁機逃跑成為橫行江中的盜匪。
  陳勝起兵造反後,黥布聚集了數千人,起兵攻擊秦軍,取得戰功,接著便投奔項梁旗下。最終輾轉成為劉邦手下。
  從黥布的歷史看來,黥布的反叛可以有兩個層面的理由,第一個層面的理由是自保。劉邦原本如黥布所料,已經不想自己親征了。果真如此,恐怕劉盈不一定是能征善戰的黥布對手。可惜,劉邦最終選擇御駕親征,黥布失算了。第二個層面的理由,可以說是心理上的。因為早年黥布被算命先生預言受過刑之後會當王,後來黥布先當了項羽的九江王,接著又當了劉邦的淮南王。算命的並沒有說錯,這一點心理層面的影響也可能堅定與鼓舞了黥布造反的信念。從這一點層面而言,黥布的反叛可能也包含了讓預言進一步實現的心理因素。相似的事件還可在劉邦預言吳王劉濞可能在未來造反的事例中看到。(見〈劉邦〉一章)
  從整件事情而言,黥布反叛的時機選擇得很是巧妙,因為如果韓信還在,那麼黥布反叛時,對陣的就是韓信,但是韓信死了以後,黥布對陣的就可能是劉邦了。加上劉邦已經年老,估計不會想要親征,如此黥布對陣的就是其他他根本不怕的對手。這樣的情勢,顯然對黥布更為有利。不過,黥布畢竟不是劉邦對手,最終還是栽了!
  而劉邦這樣大殺功臣的做法,雖然被後代的許多開國君主效法,卻被李世民評價為不善於統御將軍的君主。從劉邦的事例而言,李世民的評價是合乎客觀實際的。
  薛公這一則在兩件事情上啟發了我們,一是人的出身背景可能會影響到他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儘管出身背景對人的影響在當今教育普及的情況下,可能會普遍減弱,但仍不失為一種思考方向。二是一個高手在一定的時空下,即便現實上他的行為可以有無窮無盡的路徑選擇,但事實上,高手所會走的路徑是非常有限的。這一點在象棋、圍棋領域裡表現得特別明顯。就可能性而言,一盤棋局盤面上的變化可以無窮無盡,但高手只會選擇其中幾條就其經驗或判斷而言極為有效的路徑。這也是薛公之所以能給出上中下三策分析的原因所在。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預測的哲學:潘濬

潘濬

返回目錄

相關參考書目《三國演義》、《三國志

人物簡介


  潘濬:字承明,蜀漢大臣蔣琬的表弟,原是蜀國將軍。潘濬二十歲因為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賞識,因而聲名大噪。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等襲殺關羽之後,吳國便佔領了荊州。其他蜀漢將軍都投降歸附了,只有潘濬推托有疾病而不去拜見孫權。於是孫權便親自登門拜訪,並以觀丁父、彭仲爽(兩人都是春秋時代的人)被俘虜後效命楚國的例子安慰潘濬,這才收服了他。
  樊伷:孫權偷襲關羽取得荊州之後,原武陵郡從事樊伷企圖單單以武陵郡投靠劉備,於是唆使異族作亂。


預言事例


  預言擊敗樊伷只要五千人馬就夠了。


  武陵郡屬於荊州管轄。東吳兼併了荊州以後,武陵郡的樊伷便誘導附近的各異族作亂,荊州都督於是向孫權請求派出一萬人的兵力來討伐他們。
  孫權因此召來潘濬問他的意見。
  潘濬說:「只要派出五千人的軍隊,就足夠拿下樊伷了!」
  孫權說:「卿為什麼這麼輕視他呢?」
  潘濬回答說:「樊伷出身於南陽的舊姓豪門,他因此頗能賣弄唇舌,但其實卻沒有辯論的才能。臣之所以能肯定只要五千的人馬就夠了,是因為臣聽說樊伷曾經為州中的人士辦宴會,但是一直等到中午都還沒有東西可以吃,他因此便站起來觀望了十幾次。從這個小事件上也能應證他就像是一個侏儒啊!」
  孫權聽了大笑起來,便接受了他的建議。讓潘濬只率領五千的人馬去攻打樊伷。潘濬最後果然輕鬆打敗樊伷,並把他斬殺了。

評論

  一場戰爭要用多少人馬是一件不容易估算的問題,要掌握人數眾多的軍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秦始皇統一戰爭的最後階段是消滅楚國,秦始皇便問眾位將軍要多少人馬才夠,李信回答說只要二十萬就夠,老將王翦卻認為非六十萬不可。秦始皇一開始會採用哪一個方案似乎也不難估算,最終李信果然失敗了,其經驗與智慧不如老將王翦是很明顯的。區區二十萬就想滅楚?感情是把自己當孫武看了!即使王翦掌握了六十萬大軍,也不敢貿然的攻打楚國,而是先與士兵們培養了情感、建立了信用之後,才最終發動決戰。秦國因此成功統一了天下。古代善於統御將軍、人才的君主裡,秦始皇無疑是其中一位高手。
  至於被李世民認為不善於統御將軍的劉邦,則曾經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能統率多少人馬?」韓信回答:「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人。」於是劉邦又問韓信:「那麼先生能統率多少人?」韓信回答:「多多益善。(越多越好,沒有極限的意思。)」
  從東周歷史以致於近代史,真能帶領超過十萬兵力的人不多(戰國時代有不少)。像王翦這樣能帶六十萬兵力的更是鳳毛麟角。最有名的反例就是苻堅。肥水之戰時,苻堅的前秦軍隊有八十多萬人,最終卻敗給了只有八萬人的東晉軍隊。這其中一個重要關鍵就是東晉軍隊策動反間,讓前秦的軍隊的秩序崩潰了,八十幾萬的軍隊失序之後,那種場面自然不容易控制!
  讀者或許會有疑問,即便樊伷確實容易對付,但多帶一點兵力難道不好嗎?可惜潘濬究竟是怎樣打敗樊伷的事蹟並沒有流傳下來,因此我們不能知道潘濬用兵的細節。不過針對這個問題,其實也容易回答,如果要誘使樊伷這種沒有耐心的人,最好就是不要讓他有太多的顧慮。這一點還可參考〈程昱〉一章,或者也可以參考〈孫臏〉一章。龐涓誤以為孫臏的軍隊正在減少,因此最終才敢於拋棄重裝部隊與多數軍隊,急追齊國軍隊。因此,即使不考量糧食與軍費支出的問題,純粹就這幾個例子來做考量,軍隊人數也不是越多便越好的!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預測的哲學:曹洪

曹洪

返回目錄

相關參考書目《三國演義》、《三國志

人物簡介


  曹洪:字子廉,曹操的堂弟。為曹操爭奪天下立下了不少功勞,死於232年,諡號為恭侯。曹洪家境富裕,但為人吝嗇。曹丕因為早年曾經向他借錢被拒,懷恨在心,因此在即位後,誣陷曹洪,將他入獄,想處死他。由於曹洪曾經在曹操與董卓的戰爭中救了曹操一命,因此卞太后威脅曹丕的皇后郭皇后說:「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廢后矣。(如果曹洪今日被處死,我明日便命令陛下廢了你的皇后頭銜。)」曹洪因此免死,但被貶為庶民。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才恢復了曹洪的官爵,並給予更豐厚的爵位與奉祿。
  吳蘭:原為益州牧劉璋的部下,後來投降劉備,成為蜀漢的將軍。

預言事例

  預言打敗吳蘭,張飛就會自行離開。

劉備派遣將領吳蘭屯駐下邳,曹操則派遣曹洪征討吳蘭。劉備派遣張飛屯駐固山,想要切斷曹軍後方。
  曹軍將帥們對此感到猶豫狐疑,曹洪便對他們說:「賊人如果真的是想要切斷道路,就應當伏兵潛匿行蹤。今日反而虛張聲勢,這正表示了他們不能做到啊!應當在他們軍隊尚未集結完畢的時候,趕緊去攻擊吳蘭。吳蘭被打敗了,那麼張飛就會自行離開了。」於是便聚集軍隊攻擊吳蘭,大敗吳蘭之後,張飛果然自行離去了!

評論

歷史上類似曹洪這樣的事例不算少,雖然有時候古代的事例,因為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等因素,已經不可能在當代重現了。但是這些事例,都至少啟發了閱讀它的人一件事,那就是原來一件事情還有這樣的可能性存在。我們知道這種可能性的存在之後,當遇到相同或相似的事情時,就能往這個方向去思考。雖然不一定能找到正確答案,但總是為自己多留下了一種思考與選擇的可能。
  相關事例可參考:規則表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一個人出版:個人電子書出版流程二:校對技術:利用文本比對技術對古籍做自動校對


目前正在進行的語義工程,如果全部完成之後,可以讓「全自動校對」成真。也就是使用者完全不需要管電腦到底改了什麼,其校對品質都會比人工校對還要好。當然,這是指校對軟體的「失誤率」低於萬分之一以下的結果。距離這個目標還有不少的距離。
  那麼個人怎麼校對古籍呢?除了早期許多純手工、人工校稿(《三國演義》、《西遊記》、《隋唐嘉話》等)甚至逐字對稿(《郁離子》,更早期的天策府兵書當然也全是逐字對稿。),這樣的做法自然是做不了太多事情的,而且品質上也難以保證。


儒林外史》的校對實例
因此可以保證這個版本已經是網路最佳版本

  除了標點符號的校對已經有充足的工具輔助校對外,一些古籍中的人名也能使用自動辨識人名的功能進行校對,一些比較現代的詞彙或者繁簡失誤也可以用到目前的校對機制。但如果要更進一步,那就沒有辦法了。且即使如此,總有失誤的,品質上還比不上「用心的」人工校對。
  十幾年來,網路上曾經有過一些風潮,包括把古籍全部電子化的風潮(基本不太可能全部完成),其中很多是由個人之力建立的!但十幾年過去之後,絕大多數的相關網站與相關電子文字都已經隨著時間而消逝了!這種消逝,消逝的不僅是那些文字,更包含了曾經對這些文字進行過校對的人所耗費的無數眼力、腦力、精力!後來雖然出現了維基百科、中國哲學電子書等比較能將這些精力、成果集中保管、維護的網站,但沒有人知道這些網站還能維持多久。至於個人的「策略研究中心」究竟還能維持多久,其實也是一個未知之數。撇除這一點,即便有以上兩個網站的存在,很多熱心人士(包含個人)還是喜歡自行校對自己的文字檔,而這些文字檔也一如其他古籍一般,很容易會隨著校對者的境遇而消失。因此,許多寶貴的生命與品質也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消失了。
  有鑑於此,個人在一些古籍的處理上,使用了文本比對的技術,利用這樣的技術對古籍進行自動校對。其前提當然是兩個版本都經過了人工校對。藉由文本比對技術,將兩個版本的人工校對的部份進行比對,從而修正當前版本難以由程式自動找出的錯誤。
  這個文本比對技術非常簡單,原本是一個比對抄襲系統的一部分,個人認為很容易可以用來作校對,因此就花了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寫出了這個簡單的文本比對校對程式。
  最終今年結束以前有可能把整個論文或文章抄襲比對系統完成。至於相關的校對理論、技術都是個人自行研發,有機會再就技術面做一些講解。



《中西思維隨筆》:026.「闔閭的冰、勾踐的酒、唐太宗的羊湯」與「亞歷山大的水」


  前篇的關鍵字是「太白」。
  根據〈舊唐書.列傳.傅奕〉:「奕武德九年五月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高祖以狀授太宗。及太宗嗣位,召奕賜之食,謂曰:『汝前所奏,幾累於我,然今後但須盡言,無以前事為慮也。』太宗常臨朝謂奕曰:『佛道玄妙,聖迹可師,且報應顯然,屢有徵驗,卿獨不悟其理,何也?』奕對曰:『佛是胡中桀黠,欺誑夷狄,初止西域,漸流中國。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寫莊、老玄言,文飾妖幻之教耳。於百姓無補,於國家有害。』太宗頗然之。」白話來說,就是傅奕在武德九年(626年)密奏唐高祖李淵,太白星正出現在代表「秦」這個地方的方位,因此根據相關的占星術,「秦王」李世民最終將擁有天下。
  秦王李世民當時並不是太子,太子是李建成。李世民就在傅奕密奏李淵的這一年發動玄武門之變(626年七月)殺掉太子李建成以及李元吉,也就是李世民自己的親兄弟之後,繼承了王位,應驗了傅奕的預言。傅奕並沒有因此被殺,反而留下了性命,受到李世民的賞賜。傅奕曾經整理盜墓者盜發項羽妾塚後所得的古本《老子》(《道德經》),這在近代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北大藏西漢竹簡版《老子》未面世前是一個非常珍貴與古老的版本。而關於傅奕、占星術、預言、秦王李世民、《老子》以及《老子》的作者李耳(老聃)這個被唐朝創立者奉為始祖的春秋末年哲學家、智者的關係尚不只如此簡單!
  在今本〈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老聃的事蹟被竄改了,不僅加入了偽造的年歲、虛構的家譜,甚至連「李耳」這個姓名都可能是假的。這些造假的部份,歷來引起了學者們的懷疑,以致於最終釀成了一場爭論近百年的學術公案。也就是關於《老子》究竟是誰寫的問題!至少從清朝考據學顛峰代表人物王念孫開始,就從校勘學的資料中發現了〈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竄改的痕跡。一直到個人寫作《道德經論正》之後,才將這場公案徹底了結了。《老子》確實是春秋末年的智者、孔子的老師老聃寫的。但年歲、家譜確定是偽造的,其中的「老萊子、周太史儋」的相關事蹟也可以確定是後人加入的,而其目的就是為了製造出一個符合「預言」的「歷史紀錄」,或者說是一個擁有「預測能力」的「家族血統」。
  其中加入的「老萊子、周太史儋」的事蹟都只是為了混淆老聃是老子的身分而做的,而「家譜」的出現,以及處於該家譜最終的人物(不能晚於作者司馬遷的年代)李解為解開整個謎團提供了一點線索。因為李解是膠西王劉卬的太傅,而膠西王劉卬正是漢景帝時參與「七國之亂」的其中一王。根據拙作〈道德經論正.老子身世之謎〉:
  若以秦統一天下後「離七十歲」來計算,則當前150年,此年附近最大的事件當屬「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發生於前154年(漢景帝三年),起因於晁錯上書漢景帝建議削藩,於是引起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的不滿,因而起兵作亂,其中參與者就有喜愛兵法並因盜賣官位而被貶謫的膠西王劉卬,而家譜中的「李解」正是其太傅。果真李解正是偽造家譜的人,那麼其目的就比較容易猜測。因為如果要唬人的話,擁有一個懂「預測」並且有相關事蹟被記載下來的人物當始祖,那麼如果「李解」因此說誰將成為新的霸王,或者就拿周太史儋的「預言」來營造將有新霸王出世的神話,便可能因此更增加一些說服力。

簡單的說,「李解」的「祖先」「周太史儋」對「秦獻公」預言了秦國日後將稱霸,而這與傅奕根據太白金星佔據秦國的方位而預言「秦王」李世民將稱王的事情,是極為類似的事情。同時根據魏徵《群書治要》,其中魏徵從《史記》擷取了許多名人包括李牧等李姓名將,卻獨獨漏了被唐朝推尊為始祖的「李耳」的一篇,這樣的做法自然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占星術、預言,一直是古代造反、開創新朝代者在未成功前的最愛,也是這些人在成功奪取政權之後最害怕的東西。因此諸如宋太祖趙匡胤就因為懼怕《推背圖》的預言威力而使用了一些高明到連《美麗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都可能會心一笑的招數成功阻止了這本預言書對「正確」「預言」的散播。
  雖然唐太宗可能正是竄改「李耳」或者稱「老聃」事蹟、姓名的始作俑者之一(因為之前的年歲、家譜各有製造者,李世民可謂集大成者。),但唐太宗卻顯然比歷代的眾多君王還要高明許多。關於李世民的眾多武功、智慧甚至著作,若要全部加以介紹,可能需要一整本書的篇幅。這裡不妨看看他是怎麼用一個非常微小的東西就能創造出極大的效果,從而使自己取得巨大的成功,進而奠定自己稱王的資本的。這其中一件非常著名的事情就是他在進攻宋金剛時所「創造」出來的。詳細的故事就不再複述,僅引〈預見未來.李世民〉相關敘述如下:
  武德三年(620年),正月。……四月,宋金剛因為糧食用完了,便率領軍隊撤退。李世民便率領軍隊進行追擊,把宋金剛打得大敗而逃。李世民繼續追擊宋金剛,一日一夜就走了二百多里的路程,並與宋金剛的軍隊在途中交戰了數十回合,雙方的士卒都很疲憊了。
  李世民一路追到了高壁嶺,行軍總管劉弘拉著李世民的馬勸諫說:「乾糧已經用完了,士卒們也都很疲憊,希望能暫時停下來紮營休息,等候軍隊的糧食都運到了,然後再去與宋金剛決戰。」
  李世民回答說:「功業,是很難成功卻容易失敗的事物啊!機會,是很難獲得卻很容易失去的事物啊!宋金剛逃到汾州,他的士兵的心理已經沮喪了,我們應該趁著他還沒有安定下來,利用勝利的氣勢去攻擊他。這就好像是拿著刀子剖開竹子的意思一樣啊!如果因為留下來而延遲了時間,敵人一定會產生新的計策,這是失去機會的做法啊!」
  於是李世民就抽了馬一鞭,繼續前進。軍隊所有人便跟著李世民前進,沒有人再敢用飢餓疲乏為理由發出抱怨。李世民一行人夜晚來到了雀鼠谷西邊的平原後,這才進行首次的休息。
  為了追擊宋金剛,李世民兩天都沒吃東西,三天都沒解下盔甲,而軍隊士兵也都對飢餓感到痛苦。這時候,軍隊中只剩下了一隻羊,於是李世民安撫了將領與士兵,就用一個大鍋把那隻羊煮了,並分給所有人一起吃。雖然有些人只喝到了湯,但軍隊的所有人都因為李世民沒有自己吃而是分享給大家吃而感念他的恩惠,大家稍微充飢後便都打算奮勇作戰。

  最終宋金剛被打敗了,最後李世民也成了整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而他的軍隊願意奮勇作戰的其中一個理由竟然只是一碗甚至一口「羊湯」。但說這是李世民的「創造」,顯然也不夠精確。因為遠在春秋末年,就有兩位霸王曾經留下了類似的事蹟。其中一個是曾經攻陷楚國的吳王闔閭,另一個則是最終消滅吳王夫差的越王勾踐。

(Rocky Mountain Sheep vs Bighorn, Ovis, Montana。比斯塔特 Albert Bierstadt,1884年。)

  當年吳王闔閭(帛書記載錯誤而以為是夫差)選擇在夏天進攻楚國,途中,由於天氣非常炎熱,因此吳王太子辰就貢獻了八管的冰柱給闔閭做解渴、消暑之用,闔閭最終決定將八管冰柱與軍隊士卒一起共享,因此便命人把冰投入江水的中上流,而自己與士卒們一起在下流飲用這些「冰水」。最終,江水其實也沒有因此變冰,但士兵們都因此大為歡喜,而願意賣命。最終吳王闔閭在孫武、伍子胥的輔佐之下,使用了這些區區三萬的軍隊打敗了楚國二十萬大軍,並攻陷了楚國首都郢都,迫使楚昭王棄城而逃。《繆和》解釋說吳王闔閭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功,「八管冰柱」正是整件事的開端!這一則故事並不見載於當前的史書、子書,而是記載於馬王堆出土漢墓帛書中一篇用歷史講解《周易》的古書《繆和》所透漏出的。如果少了這一則記錄,那麼勾踐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使用這種招數的高手。
  勾踐對吳國的戰爭中,為了打敗吳王夫差可謂用盡了心思與方法,最終在向吳國進攻的途中,一位客人進獻了一罈醇酒給勾踐,善於模仿的勾踐並沒有忘記吳王闔閭如何收買人心的歷史,於是請人把酒拿到上流倒下,而讓士卒們在下流飲用這些醇酒。江水不可能因此有了酒味,但士卒們作戰的士氣因此提昇了五倍。又一天又有一個人向勾踐獻上一袋乾糧(糗糒),勾踐又用它來賞賜給士兵,大家分攤著一起吃,味道連喉嚨都沒有感受到,但士卒們作戰的士氣又因此提昇了十倍。最終越王勾踐率領這樣的士兵們消滅了吳國,殺了吳王夫差,最終成為春秋末年最後一位霸主。
  不獨中國有這樣的例子,西方也有一個有名的君主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那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根據《謀略》的記載:
  我想,在這裡舉出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的一次著名的行動是適宜的。他們正沿著阿非利加荒無人煙的沙漠地行進,他和他的部下們正被極度的乾渴所折磨著。這時候,一名士兵遞給亞歷山大一點用頭盔盛著的水。他當著大家的面把這些水撒到了地上。他的這一做法對他的部下所起的忍耐下去、堅持到底的榜樣作用,比起跟大家一起分享這點水的作用更大。〔注:波利艾努斯、庫爾蒂烏斯和普魯塔克都記載過這段情節,但所叙各不相同。〕(前332至前331年)

  由於「水」太少了,因此亞歷山大也不玩那種虛幻的、沒有味道的精神共享的遊戲,乾脆直接把水倒掉,自己也不喝了!同樣的,這樣的一件小事,也激起了士兵們對亞歷山大的敬意,願意跟亞歷山大同甘共苦、奮勇作戰!
  其他的故事還有:趙宣子因為看到路旁有餓人而送給他飯吃,結果免於被晉靈公派出的刺客殺死。秦繆公因為三百多名屬下偷吃了他的駿馬,不僅不責怪還多送酒給他們吃,於是在與晉國的戰爭中,依靠這三百多人而免於成為晉國軍隊的俘虜,並因此打敗晉國軍隊而抓到了晉惠公。趙簡子因為殺了自己養的白騾,把白騾的肝送給廣門的官陽城胥渠,而獲得了廣門眾多士兵的效命,而在攻打翟人的戰爭中取得重大的勝利。
  從「八管冰柱、一罈醇酒、一口羊湯、一頭盔水」或者「幾碗飯、駿馬加美酒、白騾的肝」便引起了蝴蝶效應,為這些著名的君主締造了輝煌的歷史。同樣的,我們也不難在歷史上發現完全相反的例子!也就是為了不給部下吃一杯羊羹、喝一杯酒,最終戰敗身亡的歷史事件。
  春秋時期,魯宣公二年,前607年。鄭國討伐宋國,宋國由華元率兵對抗,華元為了激勵士氣,於是殺了幾頭羊來犒賞士卒,結果居然不給為他自己駕車的駕駛(御者)吃。最終,鄭國與宋國軍隊雙方展開大戰,這時候,馬車駕駛回頭對華元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以前的那一杯羊羹,您作主;今天這件事,我作主。)最終把馬車一路駛進鄭國軍隊之中,造成了宋國軍隊的大敗。而華元也因此被鄭國軍隊俘虜了!鄭靈公賞賜眾位大夫吃「黿」,召來了「食指大動」的子公卻又不給他吃,最終被子公所殺。中山君辦宴會,有一味羊羹卻不給司馬子期吃,司馬子期因此憤怒出走,逃到了楚國,說服了楚王討伐中山國。中山君因此逃亡在外。這時候,有兩個人舉著戈跟隨在中山君旁邊護衛著他,中山君因此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兩個人回答說因為有一次他們的父親差點餓死,幸賴中山君送給他一壺熟食吃才存活下來,為了報恩,因此自願保護中山君。中山君因此留下了流傳千古的名言:「與不期眾少,期於當厄;怨不期深淺,期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施予的效果不在多少,在於是否正當人家遭遇困難的時候;怨恨的效果不在於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人家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卻也因為一壺熟食而得到兩個勇士。)
  往後的例子還有不少,如「齊中大夫有夷射」因為不給守門人吃一口酒,最終被齊王殺掉等。錢鍾書在《管錐篇》中已經幾乎羅列了所有相關事蹟,這裡也就不再多說了!
  一口羊湯、一杯羊羹,就足以導致一場戰爭的勝利、一個國家的滅亡,對於這種「蝴蝶效應」,哪一個立志成為偉人的人物能不多加留意呢?

補充資料

錢鍾書《管錐編》《左傳》正義25宣公二年:
         趙盾舍於翳桑,見靈輒餓,食之。晉侯飲趙盾,伏甲攻之,介倒戈以禦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
  按宣公二年,鄭伐宋,「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斟御元馳入鄭師,宋人敗績;宣公四年,鄭靈公「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勿與」,卒為子公所弑。蓋既有一飯之恩,亦自有一飯之仇也。
  〈戰國策.中山策〉一則兼及恩仇。中山君饗,羊羹不遍司馬子期,子期怒走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出亡,有二人者舉戈隨護,問之,則其父餓且死,蒙壺餐之餌者也;中山君歎曰:「與不期眾少,期於當厄;怨不期深淺,期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世說新語.德行〉:「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後遭亂渡江,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陳書.文學傳〉亦記陰鏗天寒宴飲,見行觴者,因回酒炙以授之,眾皆笑,鏗曰:「吾儕終日酣飲,而執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及侯景之亂,鏗被擒,或救之獲免,乃前所行觴者。
  哀公十三年,申叔儀歌:「旨酒一盛兮,余與褐之父睨之」,即所謂「有欲炙之色」也。《南史》卷三五《庾悅傳》記劉毅微時向悅乞子鵝殘炙,悅不答,後毅得志,深相挫辱,悅疽發於背而卒,《論》曰:「昔華元敗,則以羊羹而取禍,觀夫庾悅,亦鵝炙以速尤。『乾餱以愆』,斯相類矣」;謝肇淛《五雜俎》卷一一:「中山君以一杯羹亡國,以一壺漿得士二人;顧榮以分炙免難;庾悅以慳炙取禍。《詩》云:『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梁玉繩《蛻稿》卷四《演連珠》:「中山君之亡國,禍起羊羹;庾仲豫之亡身,忿由鵝炙。故怨毒之事,在小不在大;飲食之人,可賤亦可畏。」皆閱歷有得之談,非徒排比故實;「不在大」易一字為「猶在大」,則語更圓。即禍不至於亡國喪身,而如梅堯臣《宛陵集》卷一一《雜興》歎蘇舜欽事所謂:「一客不得食,覆鼎傷眾賓」,或《醒世姻緣》第七七回寫相旺不得食青韭羊肉合子,懷恨而洩狄希陳陰事,亦皆乾餱以愆、一飯之怨也。

馬王堆出土漢墓帛書《繆和》:
  吳王夫差攻荆,當夏,太子辰歸冰八管。君問左右:冰□□□□□□□□注冰江中上流,與士飲其下流。江水未加青,而士人大說。斯壘為三隊,而出系荊人,大敗之,襲其郢。居其君室,徙其祭器。察之,則從八管之冰始也。《易》卦其義曰:「鳴嗛,利用行師征國。」

〈列女傳.楚子發母〉:
  楚將子發之母也。子發攻秦絕糧,使人請於王,因歸問其母。母問使者曰:「士卒得無恙乎?」對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又問:「將軍得無恙乎?」對曰:「將軍朝夕芻豢黍粱。」子發破秦而歸,其母閉門而不內。使人數之曰:「子不聞越王句踐之伐吳耶?客有獻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飲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戰自五也。異日有獻一囊糗糒者,王又以賜軍士,分而食之,甘不踰嗌,而戰自十也。今子為將,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獨朝夕芻豢黍粱,何也?詩不云乎:『好樂無荒,良士休休。』言不失和也。夫使人入於死地,而自康樂於其上,雖有以得勝,非其術也。子非吾子也,無入吾門。」子發於是謝其母,然後內之。君子謂子發母能以教誨。詩云:「教誨爾子,式穀似之。」此之謂也。
  頌曰:子發之母,刺子驕泰,將軍稻粱,士卒菽粒,責以無禮,不得人力,君子嘉焉,編於母德。

〈韓非子.內儲說下〉:
  齊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飲於王,醉甚而出,倚於郎門,門者刖跪請曰:「足下無意賜之餘瀝乎?」夷射曰:「叱去!刑餘之人,何事乃敢乞飲長者?」刖跪走退,及夷射去,刖跪因捐水郎門霤下,類溺者之狀。明日,王出而訶之曰:「誰溺於是?」刖跪對曰:「臣不見也。雖然,昨日中大夫夷射立於此。」王因誅夷射而殺之。

〈說苑.復恩〉:
  趙宣孟將上之絳,見翳桑下有臥餓人不能動,宣孟止車為之下,餐自含而餔之,餓人再咽而能食,宣孟問:「爾何為饑若此?」對曰:「臣居於絳,歸而糧絕,羞行乞而憎自致,以故至若此。」宣孟與之壺餐,脯二胊,再拜頓首受之,不敢食,問其故,對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將以貢之。」宣孟曰:「子斯食之,吾更與汝。」乃復為之簞食,以脯二束與錢百。去之絳,居三年,晉靈公欲殺宣孟,置伏士於房中,召宣孟而飲之酒,宣孟知之,中飲而出,靈公命房中士疾追殺之,一人追疾,既及宣孟,向宣孟之面曰:「今固是君邪!請為君反,死。」宣孟曰:「子名為誰?」及是且對曰:「何以名為?臣是夫桑下之餓人也。」遂鬥,而死,宣孟得以活,此所謂德惠也。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盡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況置惠於萬人乎?故曰德無細,怨無小,豈可無樹德而除怨,務利於人哉!利施者福報,怨往者禍來,形於內者應於外,不可不慎也,此書之所謂德無小者也。《詩》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人君胡可不務愛士乎!

〈呂氏春秋.報更〉:
  昔趙宣孟將上之絳,見骫桑之下,有餓人臥不能起者,宣孟止車,為之下食,蠲而餔之,再咽而後能視。宣孟問之曰:「女何為而餓若是?」對曰:「臣宦於絳,歸而糧絕,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於此。」宣孟與脯一朐,拜受而弗敢食也。問其故,對曰:「臣有老母,將以遺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與女。」乃復賜之脯二束與錢百,而遂去之。處二年,晉靈公欲殺宣孟,伏士於房中以待之,因發酒於宣孟。宣孟知之,中飲而出。靈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殺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轝!吾請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為誰?」反走對曰:「何以名為!臣骫桑下之餓人也。」還鬥而死。宣孟遂活。此書之所謂「德幾無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猶活其身,而況德萬人乎?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士其難知,唯博之為可,博則無所遁矣。

〈呂氏春秋.愛士〉:
  昔者秦繆公乘馬而車為敗,右服失而埜人取之。繆公自往求之,見埜人方將食之於歧山之陽。繆公歎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女也!」於是遍飲而去。處一年,為韓原之戰,晉人已環繆公之車矣,晉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晉惠公之右路石奮投而擊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埜人之嘗食馬肉於歧山之陽者三百有餘人,畢力為繆公疾鬥於車下,遂大克晉,反獲惠公以歸。此詩之所謂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無務行德愛人乎?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
  趙簡子有兩白騾而甚愛之。陽城胥渠處廣門之官,夜款門而謁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醫教之曰:『得白騾之肝病則止,不得則死。』」謁者入通。董安于御於側,慍曰:「譆!胥渠也,期吾君騾,請即刑焉。」簡子曰:「夫殺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殺畜以活人,不亦仁乎?」於是召庖人殺白騾,取肝以與陽城胥渠。處無幾何,趙興兵而攻翟。廣門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獲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左傳.宣公四年〉:
【經】
  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
  秦伯稻卒。
  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
  赤狄侵齊。
  秋,公如齊。公至自齊。
  冬,楚子伐鄭。
【傳】
  四年春,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非禮也。平國以禮,不以亂。伐而不治,亂也。以亂平亂,何治之有?無治,何以行禮?
  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子家曰:「畜老,猶憚殺之,而況君乎?」反譖子家,子家懼而從之。夏,弒靈公。書曰「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權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無能達也。」凡弒君:稱君,君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

  其他參考,叔向殺萇弘、公孫衍被害之事。

預測的哲學:張遼

張遼

返回目錄

相關參考書目《三國演義》、《三國志

人物簡介


  張遼:字文遠,原為聶姓。張遼原本是丁原的手下,在呂布殺死丁原之後,張遼成為董卓的手下。在呂布殺死董卓之後,張遼又成為呂布的手下。在呂布被曹操打敗之後,張遼率領部下向曹操投降,後來因為數次的戰功而被晉升為裨將軍。陳壽在《三國志》中分別將蜀漢陣營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合傳,又將曹魏陣營的「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合傳,並稱「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是後代歷朝「五虎將」的濫觴。

預言事例

  預測昌豨不敢害他。

張遼與夏侯淵在東海郡包圍了呂布的餘黨昌豨。包圍了幾個月後,張遼軍隊的糧食將要用完了,將軍們便商議著撤退回國的事情,張遼因此對夏侯淵說:「這幾天來,我每次巡視包圍昌豨的士兵時,昌豨總是專注的盯著我看,而且他們射出的箭更少了。這一定是昌豨猶豫不決,所以不奮力作戰的緣故。我想挑動他來跟我對話,或許可以引誘他投降。」
  夏侯淵同意了張遼的看法,於是張遼就派遣使者傳話給昌豨說:「曹公有命令,因此特別派遣張遼來傳話給你。」
  昌豨果然從城上下來與張遼談話,張遼對他說:「曹公有神一般的武功,正想要用他的仁德感化四方的勢力,先歸附他的人可以受到大的賞賜。」
  昌豨聽後便答應投降。張遼於是一個人登上三公山,進入昌豨的家中,向他的妻子致敬。昌豨因此非常高興,便跟隨他去見曹操。曹操在把昌豨派遣回去之後,便責備張遼說:「這不是大將的做法啊!」
  張遼謝罪說:「憑著英明的主公彰顯於四海的威信,我又拿著聖旨,昌豨一定不敢加害於我,所以我才敢去的啊!」

評論

曹操打算遠征柳城時,張遼曾經勸諫他:「許都,是天子居住的都城啊。現在天子就在許都,主公向北方遠征,如果劉表派遣劉備來襲擊許都,佔據許都以號令天下四方,到時候主公的大勢就消逝了啊!」郭嘉認為劉表根本不會重用劉備,因此勸曹操遠征,曹操接受了郭嘉的建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見,張遼武力出眾,但在識見上並不出色,若以蜀漢的五虎將與曹魏的五虎將來對比,就武力沒人是關羽、張飛、趙雲的對手,就識見與智慧更無人可與趙雲相比。雖然如此,曹魏陣營擁有龐大的實力,以及頂尖的智謀團,再加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具備合法性。因此可以說是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雖然張遼企圖阻止曹操遠征北方烏丸,但在不能如願之後,倒也是幫曹操在烏丸斬殺了蹋頓單于,功勞不小。以上的事例,若結合曹操用錦囊妙計指揮張遼在合肥防禦孫權的一戰看來,則可以明顯看出張遼具備膽識與鎮定的良好素質。同時,張遼雖然勸阻曹操遠征烏丸,卻願意聽從曹操用錦囊妙計遠端遙控的做法,除了可以看出曹操統御有方,也可以看出張遼並不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若說他已經服了曹操的神機妙算,是毫無可疑的了!
  純粹就領導統御、管理技術來看,曹操雖然不欣賞張遼大膽獨自去見昌豨的做法,卻懂得利用張遼的這個缺陷,讓短處變成長處。這一點從曹操用錦囊妙計指揮張遼對抗孫權時,便可以看出。沒有張遼這樣的被曹操稱為不是大將的過度勇氣,誰敢於衝入孫權陣營,並差點改寫三國歷史。雖然孫權的武功也不容小覷,但終究一個君主等級的人跟一個武將等級的人交手,即使贏了,程度也被拉低了!更可能讓人覺得吳國沒有人才。
  曹操批評張遼過於勇敢的事件,日後也能在唐朝的李勣批評其孫子徐敬業的事件中看到。兩件事非常相似,差別在於兩組人馬的關係、所處時空迥然不同,因此曹操能把張遼的缺點、短處當長處來用,李勣卻無法阻止孫子徐敬業造反被殺的結局!歷史於是乎演出了不同的結局!
  僅僅就事件本身來看,曹操的評論是很有道理的。雖然張遼成功預測了昌豨不會害他的情況,但整個行動仍然顯得過於魯莽躁進,不值得效法。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預測的哲學:夏侯霸

夏侯霸


返回目錄

相關參考書目《三國演義》、《三國志

人物簡介


  夏侯霸:字仲權,沛國譙縣人。曹操屬下大將夏侯淵的次子。夏侯霸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後,因為害怕被殺,於是投奔到蜀國。到了蜀國之後,曾經追隨姜維進行北伐,官位最高做到車騎將軍,最後病逝於蜀國。

預言事例


  夏侯霸預言司馬懿沒空攻打蜀國,但後起之秀鍾會將成為吳國與蜀國的憂患,但鍾會最終也會不得善終!

  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殺掉了掌權的曹爽。夏侯霸害怕被司馬懿殺掉,於是投降了蜀國。
  蜀國將軍姜維問他說:「司馬懿既然掌握了魏國的政權,他還有攻打我們的念頭嗎?」
  夏侯霸說:「司馬懿取得政權後,正想更進一步篡奪魏國的王位,沒有時間兼顧境外的事情啊!您可率領輕裝士兵,直接進軍中原,從敵人那裡取得糧食,這樣一來就可以擾亂他們,伺機攻佔他們的領地了啊!然而有一個叫做鍾會的人,他的年紀雖輕,卻有膽識、懂得謀略,這個人終究會成為吳國與蜀國的憂患。但是像這種非同凡響的人才,一定不會只是想要為人效命而已,況且魏國也一定沒有人敢重用他。鍾會最後恐怕也不能免於災難吧!」
  263年,鍾會接受司馬昭(司馬懿的兒子)的命令,與鄧艾、胡烈等人率領軍隊前去滅掉了蜀國。
  264年1月,鍾會打算聯合姜維一起消滅司馬昭,於是殺了鄧艾,反叛了魏國。最終鍾會中了胡烈的計策,與姜維兩人一起死於亂軍之中。應驗了夏侯霸的預言。

評論

  夏侯霸的母親是曹操的妻子丁氏的妹妹,因此他與曹家關係深厚。司馬懿發動政變之後,夏侯霸也就自然不得不走了!從夏侯霸的這幾則預測,我們不難發現夏侯霸也具備很高的洞徹人性、感知個人潛能的能力。那麼為什麼夏侯霸會選擇投靠蜀國而不是吳國呢?僅僅是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大膽推論,至少就夏侯霸的判斷而言,蜀國是比吳國還要可靠的。所謂的可靠當然建立在軍事武力之上,當然也有極大的可能包含夏侯霸想藉由蜀國北伐的做法收復「故土」的想法。趙雲曾經對劉備說過:「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夏侯惇(曹操從兄)也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顯然,不管是就趙雲、夏侯惇的論述、判斷,以及夏侯霸的實際選擇,我們都不難看出當時實際的情況便是蜀國遠比吳國強大的事實。而吳國得以存活在當時,依賴的正是三國鼎立之勢。一旦這樣的形勢崩解之後,吳國便再無力招架了!
  如果不明白這一點,自然會犯下劉備攻打吳國的錯誤,不僅是白費工夫,甚至因此使蜀國走向滅亡之路。如果當年劉備沒有攻打吳國,歷史可能會改寫。但如果劉備不攻打吳國,劉備也就不是劉備了!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一個人出版:莎士比亞全集


  今年正值莎士比亞四百週年紀念日,昨天Google才在搜索首頁介紹了一下,今天又有美國總統看《哈姆雷特》的新聞。於是回到Google play books看了一下售價是否還可以降低一點做個特惠,看到有些早已25塊,卻尚未售出過,不禁啞然失笑!只好提供全部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連結,聊表紀念。

一報還一報

預測的哲學:叔孫豹

叔孫豹

返回目錄

相關參考書目《國語》、《左傳

人物簡介


叔孫豹:諡號穆,因此又被稱為穆叔、叔孫穆子。春秋末年人,魯國叔孫氏第五代宗主,也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說的提出者。曾多次代表魯國參與晉國主辦的盟會,也是在宋國主辦的多國弭兵之會時魯國的代表。
  孟孝伯:名羯,又稱為仲孫羯,諡號孝。孟孫氏第七代宗主。孟孫氏是魯國三桓之一,三桓是魯國勢力最大的三大家族之一的領導人。
  季武子:季孫宿,諡號武,簡稱季孫。魯國三桓中勢力最大的家族季氏的領導人。
  慶封:字子家,齊桓公曾孫,因在家排行最小,因此又被稱為慶季。伯仲叔季,是古代排行用的稱號詞。
  子服惠伯:子服椒,魯國大夫。
  孫文子:即孫林父,衛武公的後裔,掌握衛國軍隊大權。在當時被尊稱為衛將軍文子,曾經與孔子、子貢、曾子等人有過交談的紀錄。相關事蹟請見〈季札〉一節。
  趙武:趙孟,趙文子。晉國執政(宰相)。
  韓起:韓宣子。晉國韓氏第六代宗主。晉國六大將軍之一,趙武死後成為晉國執政。
  季孫意如:季平子,名意如,季孫宿之孫。魯國執政。
  楚王郟敖:本名熊員、熊紝,是楚康王的兒子、楚共王的孫子,又被稱為嗣子王、孺子王。
  楚靈王:本名圍,是楚共王的次子,被稱為公子圍、王子圍。前542年,被楚王郟敖任命令尹。前540年,公子圍出使鄭國期間,聽到郟敖生病而回到楚國。當年十二月藉著進入宮中問候疾病的機會弒殺了郟敖及其直系後代,自立為王。楚靈王非常好色,曾在楚靈王七年建立章華台以收養美女。楚靈王喜歡細腰肢的女人,因此楚國女人為了得到楚靈王的賞識而節食瘦身,以致於全國多數女人都有飢餓的臉色。是「楚靈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典故的由來。
  薳罷:字子盪,楚國的令尹(宰相)。協助公子圍篡位後,於前541年成為楚國的令尹,其族人薳啟彊則成為楚國的太宰。
  澶淵會議:發生於魯襄公三十年(前543年),晉、齊、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國家的政要因為宋國發生火災的緣故,而在這裡聚會。

預言事例


預測孫文子必然要走向敗亡的結局

前566年,衛國的孫文子前來魯國聘問,同時答謝季武子與重溫孫桓子與魯國的盟約。魯襄公登上台階時,孫文子也並肩跟上,叔孫豹當時正擔任相禮主持儀式,因此快步上前對孫文子說:「諸侯們相會,寡君的地位不比衛君低。現在先生不走在寡君的後面,不知道寡君是犯了什麼過錯,以致於受到先生的輕視。還是請先生稍微停一下吧!」
  孫文子對此不加解釋,也沒有慚愧後悔的神色。
  叔孫豹後來便對人說:「孫先生一定會被趕走而逃亡啊!身為人臣卻自認為和國君相等,有了過錯卻不思悔改,這是被趕走的根本原因啊!《詩》上說:『退朝後回家吃飯,從容又自得啊!』這說的是對君王順從的人。強橫而又從容一定會受到挫折。」
  前559年時,衛獻公因為對孫文子和寧殖不敬,孫文子於是聯合寧殖,把衛獻公逐出衛國,改立衛殤公。前553年,寧殖臨終時,後悔逐出衛獻公,於是派兒子寧喜與衛獻公聯繫回國的事宜。前547年,寧喜弒殺了衛殤公,並驅逐了孫文子,幫衛獻公復辟了。孫文子便在戚這個地方反叛了。
  這則預測,叔孫豹在前566年預言,於前547年應驗,時長十九年。

預測慶封將不得善終

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齊國慶封前來魯國聘問,慶封的車子非常華麗美觀,孟孝伯對叔孫豹說:「慶季的車子,不是很美觀嗎?」
  叔孫豹回答說:「豹聽說:『美好的身外之物與自身的品德不相稱,一定沒有好結果。』美麗的車子又有什麼用呢?」
  叔孫豹招待慶封吃飯,慶封表現的不恭敬。叔孫豹因此朗誦了《相鼠》這篇詩來諷刺他,慶封也不知道。
  不久後,崔杼在弒殺齊莊公之後,崔杼、慶封被齊景公任命為右相、左相。最後,慶封消滅崔氏,獨掌大權。前545年,欒氏、高氏、陳氏、鮑氏聯手攻擊慶氏,慶封因此逃到魯國,把自己的車子送給季武子,以尋求庇護。慶封的車子的光澤華麗到可以當成鏡子來用。魯國大臣展莊叔對季武子說:「車子太過光澤,它的主人一定憔悴啊!他的逃亡是很合理的啊!」這時叔孫豹又宴請慶封,慶封在宴會上祭祀過於氾濫,引起了叔孫豹的不悅,而使樂工為慶封朗誦《茅鴟》,慶封還是不知道這是在諷刺他。沒多久,齊國人就來責備魯國收留慶封,慶封因此逃到吳國。吳王句餘便把朱方封給他,讓他的族人有個安居之地,結果因此比他原本的財富還要富有。
  子服惠伯聽到這件事以後,對叔孫豹說:「上天似乎專門讓壞人富有,慶封又再次富有了啊!」
  叔孫豹回答說:「上天讓善人富有這叫做獎賞,讓壞人富有這叫做災殃。上天恐怕是要降下災殃給他了啊,或許正是為了把他的族人聚在一起全部殲滅吧!」
  前538年,楚靈王聯合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一起討伐吳國,抓到了慶封,便把他殺了。
  這一則預測,從前546年預言,於前538年應驗,時長八年。

預測楚國令尹(宰相)王子圍將要辦大事了,而且子蕩是同謀


  魯襄公三十年(前543年),楚王郟敖派遣薳罷前來魯國聘問,也為新的楚王與魯國建立良好關係。叔孫豹因此問他王子圍處理政務的情況,薳罷回答叔孫豹說:「我輩小人,吃飽了聽從差遣,還得畏懼難以完成使命而受罰,哪裡能參與政務呢?」叔孫豹堅持問他,薳罷只是不說。
  事後,叔孫豹對魯國大夫們說:「楚國令尹將要做大事了啊!薳罷也將參與其中啊!所以他現在才幫著令尹掩飾內情啊!」
  前540年,公子圍在薳罷的幫助下弒殺了楚王郟敖,自立為王。距離叔孫豹預言的前543年,時長三年。

預測趙文子將死、預測孟孝伯將死、預測韓宣子將繼承趙文子晉國執政之位


  前542年春天,叔孫豹從澶淵會議回來。去見了孟孝伯,對他說:「趙孟將要死了啊!他的話苟且偷安,不像是一個執掌國政的人。而且他的年紀還不到五十歲,講起話來卻囉囉嗦嗦的像是一個八九十歲的人,他大概活不久了啊!如果趙孟死了,繼承他執政之位的應該是韓起吧!先生何不去跟季孫說呢!韓起這個人是一個君子,應該及早跟他結交啊!晉國君主將要失去政權了啊,如果不早點跟韓起結交,讓他早點為我們魯國做點準備,如果等到晚一點時政權落在大夫們手中,由於韓起性格懦弱,晉國大夫們又多數貪婪,追求慾望不會有滿足的時候。到時候,齊國與楚國又靠不住,魯國恐怕危險了啊!」
  孟孝伯回答說:「一個人能活多久呢?誰不會苟且偷安呢?早晨等不到夜晚,哪裡還用得著提早去跟人結交呢?」
  叔孫豹出來後,對人說:「孟孫將要死了啊!我對他說趙孟苟且偷安的事情,沒想到他的情況比趙孟還超過啊!」於是叔孫豹又去對季孫說了這件事,季孫也不聽他的。
  叔孫豹預測的這一年九月己亥日,孟孝伯果然先死了。前541年,趙文子也跟著去世,晉國執政的位子果然由韓起接手。到了趙文子死去之後,晉國的公室沒多久也開始卑微衰敗了,政權落在了六將軍手上。當時韓起執掌晉國國政,沒有辦法掌控諸侯。魯國負擔不了晉國的要求,奸邪的小人也多了起來,於是晉國與魯國在魯昭公十三年(前529年)針對此事舉辦了平丘會議。由於魯昭公沒有參與盟會,邾國人與莒國人又對晉國控訴魯國攻打他們的事情,於是晉國趁機抓住了季孫意如。後來子服惠伯費了許多力氣,才讓季孫意如回到了魯國。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預測的哲學:程昱

程昱

返回目錄

相關參考書目《三國演義》、《三國志

人物簡介

程昱:字仲德,本名程立,因為夢見在泰山上捧日,因此被曹操改名為程昱。生於141年,死於220年,享年八十歲。是曹操手下重要謀士,死後被封為肅侯。
  孟賁:春秋末年人,衛國的勇士,是戰國時代眾多菁英們用來比喻勇氣時最常使用的典範人物。
  夏育:戰國時代人,衛國的勇士、力士。能舉起千鈞重的物體,也是戰國時代的菁英們談論力士時最常談到的典範人物。

預言事例

預測袁紹不會攻擊自己而回絕了曹操增兵的好意


  官渡之戰前夕,駐紮在黎陽的袁紹軍隊正準備移動軍隊向南渡過河水,這時候程昱正駐守在河水附近的鄄城,但兵力只有七百個士兵。曹操接到袁紹軍隊將要移動的情報後,便派遣使者前去告訴程昱想要增派二千士兵來幫助他防守鄄城。程昱拒絕了,並請使者轉達曹操說:「袁紹擁有十萬人的軍隊,自以為所向無敵。現在看到我的軍隊士兵少,一定會心生輕視而不來攻擊。如果增加我的兵力,超過了這個數量,袁紹就不得不攻打我了。他一攻打我就一定會打敗我(眾寡懸殊),這只是徒然的損失我們兩邊的勢力啊!希望主公不用懷疑!」
  曹操聽從了程昱的分析,就沒有增派兵力給他。而袁紹聽到程昱只有七百個士兵,果然也沒有去攻打他。事後,曹操對賈詡稱讚程昱說:「程昱的膽識,超過古代的勇士孟賁與夏育啊!」

評論

曹操手下有一個以荀彧為首的參謀團,裡面的成員大概有荀攸、郭嘉、程昱、劉曄、賈詡、司馬懿等人。曹操的成功無法脫離於這個參謀團屢次提出的遠見與謀略。程昱的預測事蹟不少,這一則只是其中一個片段。(其他的等提到相關人等再加以論述)在這個片段裡,程昱由於掌握了袁紹的心態,因此連空城計都沒用,就躲過了袁紹的攻擊。袁紹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根據袁紹手下第一謀士田豐的說法,袁紹是一個很愛面子的人,程昱就是利用了袁紹愛面子的心態,僅僅用七百兵力就「守住」了城池。而田豐也成了袁紹這種愛面子的性格下的犧牲者。十萬大軍打敗七百士兵,這有什麼值得拿來說的呢?能彰顯自己的厲害嗎?因此袁紹不想幹,然而這正是袁紹不懂兵法的一個經典體現。
  七百與二千七百都不是十萬大軍的對手,因此程昱的這個預測,不僅符合孫子所說的:「故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兵法.謀攻〉)的精神,更是極具膽識與智慧的判斷。如果程昱選擇接受了曹操的二千援兵,除了會引來袁紹的攻擊之外,試問本來就不可能打贏的戰爭要怎麼打下去?難道在快要失敗時才投降或逃跑?那麼對這多出的二千士兵要怎麼交代,以及要怎麼向曹操交代?因此,顯然接受援兵不會是個好主意。可是如果程昱依然只有七百士兵,他就完全不需要為自己敵擋不住袁紹花費更多的心思,也不需要為了守住或利用這多餘的二千兵力而煞費苦心,打不了逃走了也一樣沒有人可以責怪!且七百人要逃顯然比二千七百人要逃簡單得多,成功機率也大得多!因此程昱的這個判斷實在是非常有智慧的判斷。
  至於曹操呢?馮夢龍認為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程昱比曹操的識見更高,其實這倒未必啊!因為曹操身為程昱的主子,又是精通兵法與管理的人,他能眼看手下只有七百兵力還叫他死守嗎?可是以曹操當時的兵力又能撥多少給程昱呢?因此一次增加了幾倍給程昱,也算是「體恤」下屬的表現了,也是一種管理上必做的事情。至於曹操有沒有想到程昱所說的這一層,機率雖然不高,但難道曹操不知道二千七百也不可能擋住十萬大軍嗎?因此,個人認為程昱的說法固然高竿,但也無法因此就說曹操的識見便低了!

預測的哲學:可以完全忽視的低概率事件

  由於今天看到一張舊報紙上面記載的一則舊新聞,碰巧這則新聞講的是一則概率上非常小的事件,加上昨天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新聞,碰巧講的也是一則概率上非常小的事件。因此就把這些事件做一個收集。因此這個頁面應該會持續增加才是。中國近代的大學者在考證一本書的真偽時常常把一些非常小的概率事件拿來當成確鑿無疑的證據,因此,收集這些事件稍微有點諷刺意味吧!

2公尺鱘魚躍出水面 撞死遊河5歲女童

2015/07/06 11:33
美國佛羅里達一名5歲女童和家人搭船游河,想到一條2公尺長的鱘魚彈跳出水面,活活撞死女童!德州也有男子不顧鱷魚出沒的警告牌,硬要下水游泳,結果被鱷魚咬死。
體型比成年男人還大隻的魚躍出水面,巨大衝擊力撞上坐船經過的遊客,一名5歲美國女童竟因此被撞死,家人也受傷。(TVBS)


你可能被隕石砸了!科學家回答機率讓人震驚


(2016年)在2月6日印度一輛巴士發生爆炸,造成司機死亡,並有3名乘客受傷,印度官方稱爆炸原因是隕石擊中了巴士。2月7日在疑似隕石墜落地印度官方正在現場查勘,如果此事被證實,這將是世界上首例隕石砸死人事件。先前曾有兩例隕石傷人事件,但都沒有造成人員死亡。(中時)


大白兔奶糖創辦人 疑被猴子扒落石塊砸死


(2016年4月22日)陸媒報導,上海經典伴手禮大白兔奶糖創辦人冠生園董事長翁懋,日前於旅遊河南小寨溝景點時,被景區猴子扒落石頭砸中腦部致死。大企業家翁懋意外死亡,震驚各界。小寨溝景點安全員19日報案指出,遊客翁懋在小寨溝回路涼亭往下的台階處,被一塊猴子蹬掉的石頭砸中腦部,重創後送至修武縣人民醫院搶救不治身亡。(聯合新聞)

貴州農用車翻覆釀災 14人死

中國大陸貴州省安監局今天指出,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境內下午發生一輛載有磚石的農用車途徑該市泥凼鎮十三村小石林處,因剎車失靈側翻墜落到路下村活動室的房樑上,共造成14人死亡。(中央社)


全美首例 老鷹撞飛機致墜毀釀4死

【新唐人2016年05月05日訊】(新唐人記者李紅報導)日前,阿拉斯加一架小飛機遭到一頭白頭鷹撞擊後墜毀起火,機上4人全數罹難。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局(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昨日(4日)公佈,初步證據顯示,白頭鷹最先撞上機尾,可能因而改變飛行路徑,或損害尾翼結構,導致機師無法控制飛機。這是全美首起因白頭鷹撞擊所導致的致死空難。


孟加拉雷電頻發威 3天約60人遭劈死


被雷打死,原本是一個極低概率的事件。頻繁發生的背後自然有些令人憐憫的可悲之處。是某些事件的發生把一則低概率的事件變成了高概率事件!這則新聞告訴我們,再怎麼低的概率,只要條件充足,也可能在短時間內變成高概率事件!即便三天被雷劈死了60人,其實被雷劈死的總體概率仍然極低。一些做壞事的領導者,大概是不用每天提心吊膽自己坐了空軍幾號被雷劈毀的!

  1050515:
  (中央社孟加拉達卡15日綜合外電報導)孟加拉官員今天表示,一年一度的雨季降臨前,熱帶雷雨先來襲,短短3天內就有約60人因雷擊喪生,創下空前紀錄。
  根據美聯社,孟加拉文的「曙光日報」(Prothom Alo)和「現代報」(Samakal)報導,連日共有64人遭雷擊喪生。
  災難處理部門主管阿邁德(Reaz Ahmed)告訴法新社,全國不同地點12日有34人死於雷擊,接下來兩天又有25人因此喪生,總計59人遇害。
  阿邁德表示:「我們以往從沒見過這麼多人死於閃電。」他又說,大多數死者是農民,在田裡工作時遭雷擊。
  孟加拉的雨季自6月到9月,在雨季來臨前和期間,熱帶風暴侵襲孟加拉時常出現雷電。
  根據政府統計,自2011年以來,每年平均約有200人死於雷擊。
  氣象專家阿蘭(Shah Alam)說,雷擊死亡人數增加,要歸咎砍伐森林,尤其是較高的樹木像是棕櫚樹,因為這類樹木原本可以吸引雷擊。

  曾任孟加拉氣象局長的阿蘭表示,另一個原因是如今農民和其他勞工攜帶比較多金屬物品,像是手機,而且很多人在暴風雨來襲時仍持續工作,不像以往會等暴風雨過了才工作。(中央社)

印度雷雨季 2天內79人遭雷擊亡

印度正值雷雨季,雷雨發威,頻傳雷擊傷人意外,印度官員表示,過去兩天內至少79人遭雷擊中喪命。
度災難管理官員表示,印度雨季降臨,經常會下起暴雨並伴隨閃電,過去2天至少已有79人遭雷擊身亡,災情大多發生在鄉間地區,罹難者多是老弱婦孺與農夫。
根據報告,印度東部比哈邦(Bihar)災情最為慘重,至少有53人被雷擊中死亡;印度東部的加爾克漢德省(Jharkhand),有10人遭雷擊中死亡;馬德雅省(Madhya Pradesh),也有16人被雷擊中而死亡。

印度雷雨常見於6至10月,占印度全年雨量的80%,造成許多地區淹水、人遭雷劈死的天災事故。據了解,每年至少會有千人以上遭雷擊致死,2014年有逾2500人死於被閃電擊中。(蕃新聞)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預測的哲學:秦后子

秦后子


人物簡介

秦后子:秦景公的弟弟。魯昭公元年,前541年從秦國出奔晉國。
  趙武:又稱趙孟,諡號文子,晉國宰相。

預言事例

  預言趙文子將死。

秦景公的弟弟秦后子從秦國出奔到晉國,尋求政治庇護。
  趙文子接見了他,問他說:「秦國國君是有道的君主嗎?」
  秦后子回答說:「不瞭解。」
  趙文子說:「公子屈尊來到敝國,想必是為了躲避無道的君主吧?」
  秦后子回答說:「是有這樣的意思。」
  趙文子又問:「那麼秦國國君的統治還能維持多久呢?」
  秦后子回答說:「我聽說過,國君無道,但能糧食豐收的,至少可以維持五年。」
  趙文子看著日影說:「早晨等不到晚上,誰還能等五年呢!」
  趙文子出去後,秦后子對他的隨從說:「趙孟大概快要死了!身為君子應該保持寬厚、仁惠的德行以謀畫未來,還恐怕不能成功。現在趙孟輔佐晉國,主持諸侯各國的會盟,應該思考如何建立長久的德政,使晉國能經歷長遠的時間,還應該懼怕不能很好的度過自己的一生。如今他既然安於現狀,又曠日廢時,懈怠苟且的樣子已經很超過了!不是他的死期快到了,就一定會有大禍降臨到他身上啊!」
  這一年的冬天,趙文子就死了。

預測的哲學:問題索引表

問題索引表




  這張表是在對預測的問題進行類型分類後,所作出的。它可以方便讀者,針對同一個類型的問題,有深入思考的機會。儘管精華本中並未收錄這麼多人物的事例,但只要能善用網路資源,相信讀者也能按圖索驥,找到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這張表搬到網路上之後,會慢慢陸續進行補充。也歡迎讀者留言補充。《預測的哲學》這個計畫牽涉到五百多位中西方預測者的預測事蹟,因此這張表不管就問題本身或者當前問題的陣容都會得到擴充。

預言類型
相關章節
個人的未來(個人潛能)
公子糾、伍員、田嬰、趙奢、郭嘉、程昱、李績、曹瑋、鮑叔牙、叔詹、釐負羈夫婦、叔孫豹、蕭何、范增、智果、李勣、闔閭(間接,看白公勝、夫差)、趙簡子、李靖,以及「接班人問題」項下所有相關人等。
個人的死期
叔向、子貢、子大叔、秦后子
接班人問題
趙簡子(收錄於趙襄子之中)、田嬰(靖郭君)、曹操、李世民等。
家族的未來
孫叔敖、劉康公、韓獻子(韓厥)、季札、叔向等。
國家的未來
姜太公、周公旦、箕子、史伯、季札、孫武、孔子、子貢、晏子、叔向等。
軍隊的未來
師曠、邢伯、叔向、左史倚相、曹操、諸葛亮、李世民等。
投靠陣營問題
藺相如、賈詡、王應等。
根據地的選擇
姜太公、孫叔敖、魯陽文子、趙簡子、趙襄子、蕭何、諸葛亮等。
預知天下將亂或國家將滅亡的處世之道
箕子、長魚矯、孫伯、郭嘉、東院主者、隰斯彌,智果、田單、荀彧、李世民、曹操等。
避免個人災難的策略
范蠡、賈詡、司馬懿、李淵等。
落難時的注意事項
中行寅、孫文子、藺相如等。
叛變、篡位、政變
隰斯彌、田子方、孟公綽、子貢、葉公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預測的哲學:蝴蝶效應事件年表

蝴蝶效應事件年表


「蝴蝶效應」與「黑天鵝」可以算是預測未來理論裡最響亮的兩個「吉祥物」。因此製作了這個年表。
  蝴蝶效應,根據維基百科的簡單解釋:「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態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是一種混沌的現象。」白話的說就是一個小事件經過客觀規律運作之後,最終造成了龐大甚至不可收拾的影響與後果!或者說,一個小事件經過了連鎖反應、時間發酵之後,最終產生出巨大的效果!這樣的事件,個人就將之歸納為受到蝴蝶效應影響的事件!
  歷史上存在著非常多的例子。這裡會逐漸收集、補充。
  蝴蝶效應的例子在近年來的國際政治經濟學中頗受關注。事實上,相關的歷史與現象非常多,只是被察覺與發現的不多。知道規律之後,自然可以如管仲般加以「利用」。以非常少的「成本」獲得非常大的「效果」!白話的比喻就是,控制一隻蝴蝶以製造一場颶風!
  補註:雖然個人被各種勢力封殺,引用時還請註明出處,莫存僥倖!


古代著名的例子


蝴蝶效應相關現象的最早記錄

  「上行下效」就是一種可以掀起蝴蝶效應的招數。在以前這是君主、大臣(主要是宰相、將軍)才可能製造的效應(也是首都風尚對非首都風尚所產生的影響);在今日,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影歌星、作者都可能具備這樣的能力。

〈管子.七臣七主〉:
  主好本,則民好墾草萊;主好貨,則人賈市;主好宮室,則工匠巧;主好文采,則女工靡。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死與不食者,天下之所共惡也,然而為之者何也?從主之所欲也,而況愉樂音聲之化乎?

〈莊子.胠篋〉:
  故曰:「脣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列女傳.魯漆室女〉:
  漆室女者,魯漆室邑之女也。過時未適人。當穆公時,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嘯,旁人聞之,莫不為之慘者。其鄰人婦從之遊,謂曰:「何嘯之悲也?子欲嫁耶?吾為子求偶。」
  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為有知,今無識也。吾豈為不嫁不樂而悲哉!吾憂魯君老,太子幼。」
  鄰婦笑曰:「此乃魯大夫之憂,婦人何與焉!」
  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晉客舍吾家,繫馬園中。馬佚馳走,踐吾葵,使我終歲不食葵。鄰人女奔隨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終身無兄。吾聞河潤九里,漸洳三百步。今魯君老悖,太子少愚,愚偽日起。夫魯國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禍及眾庶,婦人獨安所避乎!吾甚憂之。子乃曰婦人無與者,何哉!」
  鄰婦謝曰:「子之所慮,非妾所及。」
  三年,魯果亂,齊楚攻之,魯連有寇。男子戰鬥,婦人轉輸不得休息。

〈淮南子.繆稱〉:
  凡萬物有所施之,無小不可;為無所用之,碧瑜糞土也。人之情,於害之中爭取小焉,於利之中爭取大焉。故同味而嗜厚膊者,必其甘之者也;同師而超群者,必其樂之者也。弗甘弗樂,而能為表者,未之聞也。君子時則進,得之以義,何幸之有!不時則退,讓之以義,何不幸之有!故伯夷餓死首陽之下,猶不自悔,棄其所賤,得其所貴也。福之萌也綿綿,禍之生也分分。禍福之始萌微,故民嫚之。唯聖人見其始而知其終。故傳曰:「魯酒薄而邯鄲圍〔高誘註:魯與趙俱朝楚,獻酒於楚。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趙,不與,楚吏怒以趙所獻酒,獻於楚王,易魯薄酒。楚王以為趙酒薄而圍邯鄲。〕,羊羹不斟而宋國危。〔宋將華元與鄭戰,殺羊食士,不及其御。及戰,御馳馬入鄭軍,華元以獲。〕」明主之賞罰,非以為己也,以為國也。適於己而無功于國者,不施賞焉;逆于己便於國者,不加罰焉。故楚莊謂共雍曰:「有德者受吾爵祿,有功者受吾田宅。是二者,女無一焉,吾無以與女。」可謂不逾於理乎!其謝之也,猶未之莫與。

〈呂氏春秋.必己〉:

  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紂為不善於商,而禍充天地,和調何益?

〈淮南子.說山〉:
  楚王亡其猨,而林木為之殘〔高誘註:楚王,莊王旅也。猿捷躁依木而處,故殘林以求之。〕;宋君亡其珠,池中魚為之殫〔殫,盡也。〕。故澤失火而林憂,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乾谷,上求楫而下致船,上言若絲,下言若綸〔綸大繳也〕。

〈淮南子.主術〉:
  師曠瞽而為太宰,晉無亂政,有貴于見者也。故不言之令,不視之見,此伏犧、神農之所以為師也。故民之化也,不從其所言,而從所行。故齊莊公好勇,不使鬥爭,而國家多難,其漸至于崔杼之亂。頃襄好色,不使風議,而民多昏亂,其積至昭奇之難。故至精之所動,若春氣之生,秋氣之殺也,雖馳傳騖置,不若此其亟。故君人者,其猶射者乎!於此豪末,於彼尋常矣。故慎所以感之也。

〈蔡中郎集.獨斷〉:
  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孝武帝幸館陶公主家,召見董偃,偃傅青褠綠幘,主贊曰:主家庖人臣偃昧死再拜謁,上為之起,乃賜衣冠,引上殿。董仲舒、武帝時人,其上兩書曰:執事者皆赤幘,知皆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額有壯髮,不欲使人見,始進幘服之,群臣皆隨焉,然尚無巾。如今半幘而已。王莽無髮,乃施巾,故語曰:「王莽禿,幘施屋,冠進賢者宜長耳,冠惠文者宜短耳,各隨所宜。」

〈後漢書.馬援列傳〉:
  時皇太后躬履節儉,事從簡約,廖慮美業難終,上疏長樂宮以勸成德政,曰:「臣案前世詔令,以百姓不足,起於世尚奢靡,故元帝罷服官,成帝御浣衣,哀帝去樂府。然而侈費不息,至於衰亂者,百姓從行不從言也。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傳曰:『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斯言如戲,有切事實。前下制度未幾。後稍不行。雖或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師。今陛下躬服厚繒,斥去華飾,素簡所安,發自聖性。此誠上合天心,下順民望,浩大之福,莫尚於此。陛下既已得之自然,猶宜加以勉勗,法太宗之隆德,戒成、哀之不終。《易》曰:『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誠令斯事一竟,則四海誦德,聲薰天地,神明可通,金石可勒,而況於行仁心乎,況於行令乎!願置章坐側,以當瞽人夜誦之音。」太后深納之。朝廷大議,輒以詢訪。

〈意林.風俗通三十一卷〉:
  桓帝元嘉中,京師婦女作愁眉、啼粧,墜馬髻,折腰步,齲齒笑。愁眉者,細而折;啼粧者,薄拭眼下,似啼痕;墜馬髻,側在一邊;折腰步,足不任體;齲齒笑,若齒痛。此事並出梁冀。傳曰:「趙王好大眉,人間皆半額;齊王好廣領,國人皆沒項;齊王好細腰,後宮有餓死者。」京師有胡服、胡帳、胡牀、胡箜篌、胡笛、胡舞。按董卓時,胡兵填塞是也。

〈東觀漢記.傳七.馬廖〉:
  馬廖上疏長樂宮曰:「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過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疋帛。』」

〈意林.魏子十卷〉:
  古有弟子病,師數往看之。師至,弟子輙起,因勞而致死。師非不仁,弟子非無禮,傷于數也。

〈北史.列傳.獨孤信〉:
  獨孤信,雲中人也,本名如願。……信美風度,雅有奇謀大略。周文初啟霸業,唯有關中之地,以隴右形勝,故委信鎮之。既為百姓所懷,聲震鄰國。東魏將侯景之南奔梁也,魏收為檄梁文,矯稱信據隴右,不從宇文氏,乃云「無關西之憂」,欲以委梁人也。又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抱朴子.詰鮑〉:
  或曰:「苟夫可欲之物,雖無城池之固,敵亦不來者也。」抱朴子答曰:「夫可欲之物,何必金玉,錐刀之末,愚民競焉。越人之大戰,由乎蚺蛇之不鈞;吳楚之交兵,起乎一株之桑葉。饑荒之世,人人相食,素手裸跣。遠則甫侯子羔,近則於公釋之,控情審罰,剖毫析芒。受戮者吞聲而歌德,則劓者沒齒無怨言,此皆非無君之時也。昔有鰥在下而四岳不蔽,明揚仄陋而元凱畢舉,或投屠刀而排金門,或釋版築而躡玉堂,或委芻豢而登卿相,或自亡命而為上將,伯柳達讎人,解狐薦怨家,方回叩頭以致士,禽息碎首以推賢,敢問於時,有君否邪?」


〈郁離子.祛蔽〉:(此事發生於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農戰之策後)
  瓠里子之艾,謂其大夫曰:「日君之左服病,獸人曰:『得生馬之血以飲之,可起也。』君之圉人使求僕之驂,僕難,未與也。」大夫曰:「殺馬以活馬,非人情也。夫何敢?」瓠里子曰:「僕亦竊有疑焉。雖然,亦既知君之心矣,願因而有所請。僕聞有國者,必以農耕而兵戰也。農與兵,孰非君之民哉?故兵不足,則農無以為衛;農不足,則兵無以為食。兵之與農,猶足與手,不可以獨無也。今君之兵暴於農,而君不禁。農與兵有訟,則農必左,耕者困矣。是見手而不見足也。今君之圉人,見君之不可無服,而不見僕之不可無驂也。昔老陳胡公之元妃大姬好舞,於是宛丘之人皆拔其桑而植柳。僕竊為君畏之。」

〈資治通鑑.梁紀.高祖武皇帝十六〉:
  東魏使軍司杜弼作檄移梁朝〔朝,直遙翻;下同。〕曰:「……曾習軍旅,豈同剽輕之師,〔漢張良曰:「楚兵剽輕」。剽,匹妙翻。輕,牽正翻。〕不比危脆之眾。〔脆,此芮翻。〕拒此則作氣不足,攻彼則為勢有餘,終恐尾大於身,踵粗於股,倔強不掉,〔倔,其勿翻。強,其兩翻。〕狼戾難馴,〔狼,當作很。〕呼之則反速而釁小,〔釁,許覲翻。〕不徵則叛遲而禍大。會應遙望廷尉,不肯為臣,〔用蘇峻事,見九十三卷晉成帝咸和二年。〕自據淮南,亦欲稱帝。〔用黥布事,見十二卷漢高帝十一年。〕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池魚,人姓名。風俗通有池仲魚。城門失火,仲魚燒死,故諺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曰:城門失火,汲城下之池水以救之,池涸則魚受其殃。〕橫使江、淮士子,荊、揚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霧露之中。

〈龍筋鳳髓判.卷二.主客二條〉:
  波斯崑崙等舶到,擬給食料,已前隱沒不付,有名無料虛破官物,請停。
  扶南雜種,安西諸國,跨險憑危,梯山航海,飛艎走浪,望鼠島而三休;大舶參雲,指麟洲而一息。鳶波象郡,萬舳爭先;烏滸狼荒,知艘競進;遊賊滿山,刑人半市。督郵從事,猶密興於私門;賢者聖人,尚潛行於暗室。飲德何負,徒發孔融之譏;淫具未除,終獲簡雍之誚。利存禁酒之法,害遠鬻酤之家。楚國亡猿,禍連林木;吳宮失燕,殃及樓臺。所喪全多,所存詎幾。理貴崇乎梗概,政無伺於禁虛,位人之方,居斯而已。

紂王用象牙筷子:參見箕子的預測。

紂王用象牙筷子最終導致殷朝滅亡、紂王被殺的結局。按照孫子在《孫子兵法》的記載,商紂王的奢侈不完全是自發的,而可能有姜太公等人設法運作的軌跡。一如吳亡夫差被文種算計一樣。

齊桓公好紫衣:

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結果造成全國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齊桓公不喜歡這種情況,於是向管仲求救,管仲也同樣用了「蝴蝶效應」的策略就把整個「歪風」導正了。
  西方的相關作法請參考《中西思維隨筆》。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補充:蝴蝶效應的標準流程。)

〈智囊全集.管仲〉:
  桓公好服紫,一國之人皆服紫。公患之,訪於管子。明日公朝,謂衣紫者曰:「吾甚惡紫臭,子毋近寡人。」於是國無服紫者矣。
  
〈智囊全集.王導〉:
  王丞相善於國事。初渡江,帑藏空竭,唯有練數千端。丞相與朝賢共制練布單衣。一時士人翕然競服,練遂踴貴。乃令主者賣之,每端至一金。
  〔馮述評〕
  此事正與「惡紫」對照。
  謝安之鄉人有罷官者,還,詣安。安問其歸資,答曰:「唯有蒲葵扇五萬。」安乃取一中者捉之。士庶競市,價遂數倍。此即王丞相之故智。

  參考書目《智囊全集》。

管仲利用齊桓公穿衣服掀起蝴蝶效應

  管仲既然能幫齊桓公解決紫衣的問題,自然而然的能看穿一國之君穿什麼衣服可能引起什麼樣的效應,從而利用這種效應來做出一些對國家有利的情況。因此可以說,管仲是最早的懂得如何操縱蝴蝶效應的智者、政治家。這裡僅舉一例,其他請參見《管子》一書。

  齊桓公說:「魯國、梁國對於齊國來說,就好像是路旁的莊稼、蜜蜂的尾螫、牙齒之有嘴唇一樣啊!現在我想要攻下魯國與梁國,要怎麼做才可以呢?」
  管仲回答說:「魯國與梁國的人民善於織綈,因此請主公率先穿著綈做的衣服,也命令左右穿著這種質料的衣服,最後百姓自然也就會隨著穿起這種質料的衣服了。此時主公再下令齊國不可自行生產這種質料,一定要仰仗於魯國與梁國,那麼魯國與梁國的人民就會放棄農事而去織綈了啊!」
  齊桓公說:「好。」便在泰山的南面做起綈服,十天後穿上了它。管仲便昭告魯國與梁國的商人說:「你們為我運來千匹的綈,賞賜你金子三百斤;運來一萬匹,就給黃金千斤。那麼即使魯國與梁國不對人民徵收賦稅,他的錢財用度也充足了啊!」魯國與梁國的君主聽到消息後,就教導他們的百姓織綈,十三個月之後,管仲派人前去魯國與梁國探查情況:魯國與梁國城中的人口多到使道路揚起塵土,十步之外就看不見對方,拖著鞋走路而腳跟相互跟隨,車輪相互碰撞,騎馬的只能列隊前進。管仲聽到消息後說道:「魯國與梁國可以攻下了啊!」
  齊桓公問:「那要怎麼辦呢?」
  管仲回答說:「主公應當穿著帛做的衣服,帶動百姓脫去綈服,並封閉關卡,不要與魯國與梁國互通使臣。」
  齊桓公說:「好。」十個月後,管仲又派人前往魯國與梁國探查情況:魯國與梁國的人民,都陷入了飢餓的情況之中,連緊急的賦稅也徵收不上來。魯國與梁國的君主,當即命令他們的百姓放棄織綈而致力於農耕,然而糧食是不可能在三個月內生產出來的。因此使得兩國的人民必須用每石一千錢的價格購買糧食,而齊國的所賣的糧食每石才十錢。兩年後,魯國與梁國的百姓歸附齊國的有十分之六;到了第三年,魯國與梁國的君主便請求歸順齊國了。(〈管子.輕重戊〉)


楚靈王好細腰:

  楚靈王喜歡小腰肢的女人,於是導致楚國全國的女人都節食起來,出現了許多吃不飽的人、眾多人臉上都出現了「飢色」!

〈管子.七臣七主〉:
  主好本,則民好墾草萊;主好貨,則人賈市;主好宮室,則工匠巧;主好文采,則女工靡。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死與不食者,天下之所共惡也,然而為之者何也?從主之所欲也,而況愉樂音聲之化乎?

〈荀子.君道〉:
  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則臣決。楚莊王好細腰,故朝有餓人。故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

〈韓非子.二柄〉:
  人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故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要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則人主無以異其臣矣。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齊桓公妒而好內,故豎刁自宮以治內,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燕子噲好賢,故子之明不受國。故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人主欲見,則群臣之情態得其資矣。故子之託於賢以奪其君者也,豎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噲以亂死,桓公蟲流出戶而不葬。此其故何也?人君以情借臣之患也。人臣之情非必能愛其君也,為重利之故也。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緣以侵其主,則群臣為子之、田常不難矣。故曰:去好去惡,群臣見素。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尹文子.大道上〉:
  昔齊桓好衣紫,闔境不鬻異采;楚莊愛細腰,一國皆有饑色。上之所以率下,乃治亂之所由也。故俗苟沴,必為治以矯之;物苟溢,必立制以檢之。累於俗,飾於物者,不可與為治矣。

夏姬:參見叔向的預測。

夏姬的美貌對當時的歷史局勢造成了劇烈的破壞,根據歷史描述,當時因為她的緣故而造成了「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的結局。夏姬後來與楚國大臣巫臣私奔到晉國。楚王因為巫臣叛國私奔而滅了巫臣的族人。巫臣為了報復楚國,藉由晉國的力量,傳授吳國戰略、戰術,間接造成吳國壯大,成為日後吳國攻破楚國的遠因。夏姬與巫臣所生的女兒,與她母親一樣美麗,後來成為叔向的妻子,兩人生下了羊舌食我,羊舌食我最終導致叔向一族被滅!間接造成六將軍瓜分晉國,以及往後三大家族瓜分晉國(三家分晉)局面的形成,同時也是戰國形成七雄對峙局面的遠因。由此可見,夏姬對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影響,非常巨大,不亞於當時高明的政治家(如管仲、子產、晏嬰)、軍事家(如孫武、伍子胥、范蠡、吳起、孫臏),甚至尤有過之!

吳女爭桑:

吳國與楚國的兩個採桑女爭採桑樹葉子,最終引爆了吳、楚大戰。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
  (王僚)九年,吳使光伐楚,拔居巢、鍾離。吳所以相攻者,初,楚之邊邑胛梁之女與吳邊邑處女蠶,爭界上之桑,二家相攻,吳國不勝,遂更相伐,滅吳之邊邑。吳怒,故伐楚,取二邑而去。

齊景公喜歡穿男子裝扮的女人

  與齊桓公喜歡穿紫色衣服相似。晏嬰用了與管仲相近的策略解決了這個問題。齊國歷史裡,管仲、晏嬰都是善於使用蝴蝶效應策略的人物,晏子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二桃殺三士」。相關例子都引如下,不再解釋:

〈說苑.政理〉:
  景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國人盡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飾者,裂其衣,斷其帶。」裂衣斷帶相望而不止,晏子見,公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者,裂其衣,斷其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對曰:「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首於門而求買馬肉也;公胡不使內勿服,則外莫敢為也。」公曰:「善!」使內勿服,不旋月而國莫之服也。

〈說苑.政理〉:
  齊人甚好轂擊相犯以為樂,禁之不止,晏子患之,乃為新車良馬出與人相犯也,曰:「轂擊者不祥,臣其察祀不順,居處不敬乎?」下車棄而去之,然後國人乃不為。故曰:「禁之以制,而身不先行也,民不肯止,故化其心莫若教也。」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景公養勇士三人無君之義晏子諫〉: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見公曰:「臣聞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義,下有長率之倫,內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敵,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祿。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敵之人也,無長幼之禮。」因請公使人少餽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公孫接仰天而歎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計吾功者,不受桃,是無勇也,士眾而桃寡,何不計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開疆曰:「吾仗兵而卻三軍者再,若開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左操驂尾,右挈黿頭,鶴躍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視之,則大黿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劍而起。
  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以言,而夸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雖然,二子同桃而節,冶專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領而死。
  使者復曰:「已死矣。」公殮之以服,葬之以士禮焉。

狄侵齊,因晉喪

〈左傳.僖公三十年(前630年)〉:
  三十年,春,晉人侵鄭,以觀其可攻與否,狄間晉之有鄭虞也,夏,狄侵齊。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
  狄侵齊,因晉喪也。
〈左傳.哀公七年(前488年)〉:
  七年,春,宋師侵鄭,鄭叛晉故也,晉師侵衛,衛不服也。

齊晉為盟國關係,因此晉國辦喪事,狄人趁機入侵齊國。

魯酒薄而邯鄲圍:

魯國貢獻給楚國的酒被嫌太薄了,於是引爆了楚國攻打魯國的戰爭。戰國初期最強大的魏國老早就想兼併三晉(韓、趙、魏),只是害怕楚國的干預而不敢貿然行動。於是魏國趁著楚國攻打魯國的時機,趁機發動大軍進攻趙國首都邯鄲。趙國不得已向齊國求救,最終引爆了齊、魏桂陵之戰。孫臏利用圍魏救趙等策略成功誘導龐涓放棄大軍急追齊軍,最終齊軍在桂陵設下埋伏,擊敗魏國。魏國從這一戰開始逐漸衰落,最終在另一場孫臏主導的馬陵之戰後,將戰國最強的霸主地位讓給了齊威王領導的齊國。孫龐鬥智的故事在此終結了,而整個國際形勢也被徹底改變了。
  相關故事可參見:《暗箭:孫龐鬥智》。
  其他故事可參考:《中西思維隨筆》:026.「闔閭的冰、勾踐的酒、唐太宗的羊湯」與「亞歷山大的水」

曹操幾句無關緊要的閒聊讓馬超與韓遂分裂了: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討之。超等屯潼關,公敕諸將:「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秋七月,公西征,〔一〕與超等夾關而軍。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據河西為營。公自潼關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校尉丁斐因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二〕循河為甬道而南。賊退,拒渭口,公乃多設疑兵,潛以舟載兵入渭,為浮橋,夜,分兵結營于渭南。賊夜攻營,伏兵擊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九月,進軍渡渭。〔三〕超等數挑戰,又不許;固請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賈詡計,偽許之。韓遂請與公相見,公與遂父同歲孝廉,又與遂同時儕輩,於是交馬語移時,不及軍事,但說京都舊故,拊手歡笑。既罷,超等問遂:「公何言?」遂曰:「無所言也。」超等疑之。〔四〕他日,公又與遂書,多所點竄,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乃與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涼州,楊秋奔安定,關中平。諸將或問公曰:「初,賊守潼關,渭北道缺,不從河東擊馮翊而反守潼關,引日而後北渡,何也?」公曰:「賊守潼關,若吾入河東,賊必引守諸津,則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關;賊悉眾南守,西河之備虛,故二將得擅取西河;然後引軍北渡,賊不能與吾爭西河者,以有二將之軍也。連車樹柵,為甬道而南,〔五〕既為不可勝,且以示弱。渡渭為堅壘,虜至不出,所以驕之也;故賊不為營壘而求割地。吾順言許之,所以從其意,使自安而不為備,因畜士卒之力,一旦擊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始,賊每一部到,公輒有喜色。賊破之後,諸將問其故。公答曰:「關中長遠,若賊各依險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來集,其眾雖多,莫相歸服,軍無適主,一舉可滅,為功差易,吾是以喜。」
  〔一〕魏書曰:議者多言「關西兵彊,習長矛,非精選前鋒,則不可以當也」。公謂諸將曰:「戰在我,非在賊也。賊雖習長矛,將使不得以刺,諸君但觀之耳。」
  〔二〕曹瞞傳曰: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
  〔三〕曹瞞傳曰:時公軍每渡渭,輒為超騎所衝突,營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築壘。婁子伯說公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從之,乃多作縑囊以運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軍盡得渡渭。或疑于時九月,水未應凍。臣松之按魏書:公軍八月至潼關,閏月北渡河,則其年閏八月也,至此容可大寒邪!
  〔四〕魏書曰:公後日復與遂等會語,諸將曰:「公與虜交語,不宜輕脫,可為木行馬以為防遏。」公然之。賊將見公,悉于馬上拜,秦、胡觀者,前後重沓,公笑謂賊曰:「汝欲觀曹公邪?亦猶人也,非有四目兩口,但多智耳!」胡前後大觀。又列鐵騎五千為十重陳,精光耀日,賊益震懼。
  〔五〕臣松之案:漢高祖二年,與楚戰滎陽京、索之間,築甬道屬河以取敖倉粟。應劭曰:「恐敵鈔輜重,故築垣牆如街巷也。」今魏武不築垣牆,但連車樹柵以扞兩面。
  冬十月,軍自長安北征楊秋,圍安定。秋降,復其爵位,使留撫其民人。〔一〕十二月,自安定還,留夏侯淵屯長安。
  〔一〕魏略曰:楊秋,黃初中遷討寇將軍,位特進,封臨涇侯,以壽終。
  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馬超餘眾梁興等屯藍田,使夏侯淵擊平之。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衛國、頓丘、東武陽、發干,鉅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廣平之任城,趙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
  冬十月,公征孫權。

李世民一句話讓東西突厥分裂:

武德七年(624年),七月。
  東突厥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領全部人馬,入侵唐朝。李淵派遣李世民率領軍隊前去抵禦他們。
  八月十二日,雙方在五隴阪相遇。雙方正要交戰前,李世民知道兩位可汗表面上一起合作,內心裡卻懷疑彼此,因此打算採用心理戰對付他們。於是李世民只率領數位騎兵就出了唐朝軍隊的陣地,來到了敵人軍隊面前,對他們說:「為何不顧念以前香火(結盟為兄弟)的話,卻來侵犯我們?」
  頡利看見李世民只率領幾位騎兵就來到他們軍隊前面,又聽到他說的關於「香火」的說法,於是便私下懷疑突利可汗與李世民暗中勾結,因此便派遣使者前來對李世民說:「大王不需要顧慮,我沒有惡意,更想要與大王私下商議事情啊!」於是頡利就退兵了。
  東突厥內部從此開始分裂。突利可汗暗中與唐朝聯絡,最後與頡利可汗決裂。
  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派遣李靖趁夜晚襲擊位於陰山的東突厥軍隊駐紮地,俘虜了頡利可汗,東突厥汗國便滅亡了。
  東突厥滅亡後,唐朝將東突厥領地劃入了自己的版圖。這年五月,李世民讓突利可汗擔任順州都督。隔年,突利可汗想要去朝廷拜見李世民,但在到達并州時就病死了。
  關於李世民的相關預測,可見:預測的哲學:李世民


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的歷史例子




當代新聞

2013.3.22:「中國市場需求驅使墨西哥漁民狂撈海參」(KARLA ZABLUDOVSKY 報道 2013年03月22日)

朔雪寒評論: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太大了,一些人的飲食習慣都能影響到數萬公里外的國家的人民的行為,海參之後的是羊肉。


2016.3.31:葉問三引爆的問題。

朔雪寒評論:一部電影能引爆的事情太多了!歷史上有多部電影都曾經對社會、政治、人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葉問三這部電影的影響是引爆了一場經濟問題。


朔雪寒評論:2016年,中國人愛吃羊肉導致日本校服漲價。這是個蝴蝶效應無疑。但我們得先釐清,為何以前的中國人不多吃羊肉而現在的中國人多吃羊肉呢?是因為中國人口變多了,因此吃羊肉的比例不變的情況下造成了日本養殖業或中國周邊國家的養殖業更改了養殖的牲畜、物種?或者是出現了什麼事件導致人們更多的吃羊肉呢?個人找到了幾個可能引爆蝴蝶效應的關鍵事件:
  一、根據上行下效、模仿的人性通則,這幾年裡大陸領導人或大陸高科技業者都有吃羊肉的新聞,這可能成為一個引爆蝴蝶效應的主要源頭。因為只要這些人能影響百分之幾甚至千分之幾、萬分之幾的人口的飲食狀態或吃羊肉的頻率,便具備足夠影響日本養殖業的效果。以下是相關新聞的剪輯: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在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一连食堂排队就餐。羊肉泡馍、肉夹馍以及“biang biang面”,几样陕西家常饭菜,19日成为中国媒体热点。
世界互联网大会:大佬们拼桌吃羊肉面
2015年12月17日 09:38来源:央广网
  12月16日至18日,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行,全球互联网行业将再次进入一年一度的“乌镇时间”。在开会间隙,参会的互联网大佬们不忘品尝乌镇当地美食,图为12月16日中午排队拼桌吃乌镇羊肉面的大佬们。
2016.4.11:「中國人太愛吃火鍋 產毛羊養殖減少讓日本校服漲價啦!」(ETtoday)
「中國觀光客出國到日本「爆買」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然而現在還有日媒指出,中國人太愛吃火鍋,讓羊肉需求大增,導致用來生產學生校服羊毛的羊養殖量大幅減少,因此校服價格調漲約新台幣300至900元。……報導提到,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羊肉進口國,但是該國因為過度放牧而沙漠化,使得生產供不應求,大量從外國進口,又近年來中國人熱愛吃火鍋,對羊肉需求量大增,2014年中國的羊肉進口量約33萬公噸,過去5年來成長了3倍、占世界總量3成。東京資源暨糧食問題研究所及日本羊毛生產協會便指出,中國人「爆食」羊肉,讓農民轉為養殖肉羊、減少綿羊養殖量,是導致織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


  二、養豬戶大增。養殖業有些共通的地方,如果要養肉羊(取肉),可能有幾種可能:
  1.當然原本養肉羊的擴大養殖是一個最可能與普遍的方式。
  2.原本養綿羊(取毛)的做了一點變更就能順利養羊。(不管日本是進口還是自產都會因此受到影響。)
  3.其他養殖業者做了比較大的改變,放棄原本所養的牲畜而改養羊。
  4.新的人力加入養殖業養殖肉羊。
  5.其他肉類變貴改變了部分人的飲食習慣。(這是一種相對的,譬如豬肉變貴後不一定比羊肉貴,但可能就會造成部分以前不吃羊肉的人多吃了點羊肉。幾億人多吃一點,就很可怕了!)

  從這裡我們不難推估,養豬戶的大增可能會吸收掉一些養羊戶,造成供給減少。至於供給為何不能回復,請見相關新聞:

豬農虧損離場中國或成全球最大豬肉進口國
【阿波羅新聞網2016-04-02讯】
  中國豬肉價格近期大幅上漲,但在早前豬肉價處低位時,大陸不少養豬戶已退出市場,使豬肉產量下跌。作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有指中國今年將大量進口豬肉,可能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進口國。
  據外國傳媒報道,早前中國豬肉價格偏低,加上當局推出了嚴格的環保新規,規模較小的養豬農戶因利潤銳減而轉行,單單去年就有約500萬個養豬戶離場。山東一養豬合作社的小規模養豬戶稱,他們沒有擴張規模,結果虧損累累,“這一行業不適合我們這種規模的養殖戶,適合大規模養殖戶”。
  中國年產5400萬噸豬肉,小型養豬戶占產量一半,小規模的豬農轉行,使豬肉供應量大減,亦意味著中國需更依賴外國進口的豬肉。分析指,中國今年豬肉進口量或首次突破100萬噸,較去年的77.7萬噸至少高出28%。德國、美國和巴西等主要豬肉出口國的農戶將受惠。
  分析又指,養豬戶放棄養殖,使種豬的數量大幅減少,抑制了中國重建存欄量的能力,預料大陸需耗時一年重建存欄量,這將使今年中國的豬肉價格居高不下。

大陸豬肉價格高漲養豬戶惜售擬擴產
2016年03月23日16:21中央社
  中國大陸豬肉價格持續上漲,近日達到歷史高點,大陸國家發改委19日還發出黃色預警,警告生豬價格將很快開始下跌,但豬肉價格卻並未應聲下跌,反而持續走高。
  中通社報導,大陸22日生豬均價已達每公斤人民幣18.89元,而去年同期僅約每公斤12元,今年將是大陸養豬戶的「金豬年」,不少養豬戶已經開始惜售,等待更好價錢。
  報導說,豬肉價格持續上漲,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月居民消費價格年增2.3%,其中豬肉價格上漲25.4%。專家預計,今年豬糧比、頭均盈利等指標都將達歷史新高,熱潮有望持續全年。
  報導引述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表示,今年情況可能打破豬市多項歷史紀錄,而由於玉米、豆粕等飼料價格下跌,又使得仔豬、豬糧比、頭均盈利都到達歷史新高。
  國泰君安農業分析師王乾指出,豬價上漲主要原因是前一段低谷期大量養豬戶遭到淘汰、去產能所致,江浙地區嚴厲的環保執法力度下,許多豬場也關停。
  不過,豬肉一天一價,使養豬業開始惜售,可能加劇豬價的波動。山東濰坊市養豬戶姜亦壽就表示,他的3個豬場有6000多頭肥豬馬上就能出售了,但他捨不得賣,希望等待更好的時機;豬肉少、價格高,也讓不少養豬戶打算進一步擴大規模。


  制止方式:羊肉火鍋摻了鴉片嗎啡的報導。「日本校服漲價」的新聞出現後,不久就出現了羊肉火鍋摻了鴉片、嗎啡的報導(以前就有類似的報導),這些報導只要能影響一部分的人吃火鍋,就可以讓吃羊肉的人口減少,從而「終止」效應繼續發酵!果真效應終止了,需求就減少了,那些改行養殖肉羊的養殖業者就可能面臨虧損的境地。


2017年6月28日:「10 年來口香糖銷量下滑 15%,結果都是因為 iPhone」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的統計數據顯示,自 2007 年第 1 代 iPhone 上市以來,美國的口香糖銷量 10 年下滑了 15%。分析其原因,也就是過去超市的收銀台四周,一直以來都是口香糖的主要銷售點。消費者在排隊等待結帳時,經常會四處張望,這很容易引發「衝動型」購物,而口香糖就是這型購物最主要的銷售產品。」(科技新報)


連鎖效應


以下幾則都屬於連鎖反應,但因為造成連鎖反應的事件不能算小,因此不是蝴蝶效應。只是因為與蝴蝶效應的差別只在於初始事件的大小,因此放在這裡以供參考。

〈韓非子.飾邪〉:
  古者先王盡力於親民,加事於明法。彼法明則忠臣勸,罰必則邪臣止。忠勸邪止而地廣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黨比周以隱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東是也。亂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強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踐恃大朋之龜與吳戰而不勝,身臣入宦於吳,反國棄龜,明法親民以報吳,則夫差為擒。故恃鬼神者慢於法,恃諸侯者危其國。曹恃齊而不聽宋,齊攻荊而宋滅曹。荊恃吳而不聽齊,越伐吳而齊滅荊。許恃荊而不聽魏,荊攻宋而魏滅許。鄭恃魏而不聽韓,魏攻荊而韓滅鄭。今者韓國小而恃大國,主慢而聽秦魏、恃齊荊為用,而小國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廣壤,而韓不見也。荊為攻魏而加兵許、鄢,齊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鄭,而韓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國,恃外以滅其社稷者也。


2016年5月19日:「從雪糕漲價6毛錢看日本的經濟困境」

「赤城乳業上次調價是在四分之一個世紀以前。荻原文雄透露,公司近七八年來一直在討論漲價的事。他說,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最終迫使赤城上調了售價。比如,中國加嚴了對伐木的限制,公司不得不使用價格更昂貴的俄羅斯木材來製作雪糕棒。」(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7年10月30日:「小相機被手機取代 Nikon關無錫廠」

「由於智慧型手機普及且功能不斷升級,小型數位相機市場需求減少,日本尼康(Nikon)公司今天宣布,關閉位於中國大陸江蘇省無錫市的一家子公司。新華社報導,尼康發表新聞公報說,位於無錫的尼康光學儀器(中國)有限公司開工率明顯下降,繼續生產非常困難,因此決定從即日起停止這家公司的生產。尼康光學儀器(中國)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6月,員工近2300名,主要從事數位相機和相機元件製造。尼康關閉無錫廠後,將集中精力生產單眼相機等高附加值產品。」(中央社)

2019年:「全球大量灰鯨異常死亡!磷蝦油殘害難辭其咎」、「『磷蝦油』不是灰鯨殺手卻吞噬了北極生態圈
由於近年來「磷蝦油」被吹成了保健神品,需求量暴增之下,大量捕撈之後。灰鯨因為食物不足(磷蝦)而大量死亡。極地生態圈正在崩壞之中!「磷蝦是最低層的生產者,牽一髮動全身,人類過度捕撈商業用磷蝦,一定會影響海洋生態鏈。尤其有些鯨豚類主食只有磷蝦,沒有其他食物可以替代,像是藍鯨就需要進食大量磷蝦為生,一旦磷蝦數量減少,勢必會受到威脅。」拒吃「磷蝦油」、禁止亂丟垃圾,從你我開始做起!

預測的哲學:中國預測年表牽涉人名表(提供讀者補充之用)

中國預測年表牽涉人名表

  由於陸續有讀者熱心提供預測人物與事蹟,且「中國歷代智者預測年表」尚未完成總整理,為了有一個集中處理的機制,因此製作了這張表。這張表主要把個人目前已經收集到的中國古代智者的人名列出,以供想要補充的讀者直接查找,雖然這些人的所有預測事蹟還可能會被個人遺漏,但在原始資料尚未整理公布前,讀者可以藉此表進行排除。若已經在表上的就不需要補充。至於日後相關文章發表後若有不足,歡迎補充。
  補充辦法,請直接在此頁面留言即可。回饋補充讀者的方式(即便很多讀者其實只是真的熱心,個人還是覺得要回報一下。),目前暫定為在全書完成後的幫助清單上記錄提供幫助的讀者的姓名。
  目前這張表共記錄321位預測者,排序方式是根據中文內碼自動排序,日後是否改為按時代排序,要視個人時間、精力而定。
  最後,感謝已經提供幫助的讀者以及即將提供幫助的讀者,相信整本書能完成會是給彼此最好的禮物。


朔雪寒 2016.4.21

下蔡威公、中射之士、中行寅(中行文子)、于謹、京房、任文公、任章、伍員、伯宗妻子、何心隱、何曾、來護兒、倚相、傅嘏、傅奕、傅岐、公儀休、公冶長、公叔痤、公子理食客、公孫弘、公孫揮(子羽)、公孫申、公孫鞅、劉備、劉基、劉惔、劉文靜、劉曄、匈奴使、北宮文子、卓敬、卜偃、厚成叔、叔向、叔向之母、叔孫婼、叔孫豹(穆叔)、史世良、史墨、史起、史鰌、右宰谷、司星子韋、司馬懿、吳起、吳起士兵的母親、周公旦、周宣、周憬、周靈王、咎犯、唐寅、唐高宗、喬行簡、單穆公、單襄公、嚴辛、士鞅、夏侯霸、大叔文子、大夫子餘、女齊、姑布子卿、姚崇、姚萇、姜太公、子大叔、子服惠伯、子產、子西、子順、孔子、孟子、孟公綽、孟景休、孟獻子、季札、孫伯、孫叔敖、孫堅、孫思邈、孫文子、孫武、孫登、孫臏(孫蒙)、安金藏、宋武帝、寧惠子、封德彝、尉繚、尉遲敬德、尤翁、屈宜咎、屈宜臼、屈宜若、屈建、屠牛吐、屠黍、岑文本、崔希高、左史倚相、希卑、師曠、常安民、弦高、張九齡、張安道、張志寬、張憑、張文收、張柬之、張楚金、張率、張翰、張良、張詠、張說、張遼、張郃、徐福、成公乾、房玄齡、扁鵲、揣摩、敬播、敬昭道、文摯、文種、昭奚恤、昭子、晏嬰、景陽、智果、曹丕、曹叡(魏明帝)、曹彬、曹操、曹洪、曹仁、曹瑋、曾子、有若、朱仙鎮書生、朱俊、朱建平、朱英、李世民、李兌、李勣、李嗣貞、李晟、李楷固、李泌、李淳風、李疵、李絳、李道宗、李郃、李靖、東海張公、東郭郵、東院主者、柏常騫、某人、柳下惠、梁公弘、梅國楨、梓慎、梨且、楊廷和、楊由、楊素、楊脩、樂祁、沈尹戌、沈諸梁、法正、淳于意、滿寵、潘濬、然明、狄青、王化基、王及善、王孫雒、王應、王戎、王旦、王瓊、王禹偁、王羲之、王翦、班超、田單、田嬰、田子方、田常、田忌、田文、田豐、申包胥、申叔時、申屠蟠、白圭、白起、盛度、盧思道、督君謨、石崇、石益、秦后子、程昱、穆生、端木賜(子貢)、第五倫、箕子、管仲、管輅、絺疵、羅隱、羊侃、臧孫、臧孫子、臧文仲、與悍者鄰、范增、范獻子、范睢、范純仁、范蠡、范雎、荀彧、荀息、荀攸、華佗、華歆、萇弘、萬二、董褐、蒍賈、蒯通、蔡謨、蕭何、薛公、薛昚惑、藍尹亹、藺相如、虞卿、虞翻、衛姬、袁天罡、袁思中、袁生、裴敬彝、裴旻、裴行儉、褚遂良、許允婦、諸御鞅、諸葛亮、賈詡、赤市、赤章曼枝、趙刻、趙匡胤、趙奢、趙奢夫婦、趙文子、趙簡子(趙鞅)、趙襄子、趙雲、逆旅之叟、邢伯、邵伯溫、邵雍、郈成子、郗超、郤芮、郭嘉、郭子儀、郭淮、郭璞、鄭人子、鄭玄、醫和、長魚矯、闞澤、陳同甫、陳文子、陳瓘、陳群、陳良謨、陶侃、陸遜、陽虎、隰斯彌、韋孝寬、韋見素、韓侂胄賓客、韓信、韓厥、韓明、韓昭侯、顏回、馬援、高構、高歡、鬥且、魏先生、魏徵、魏思溫、魯丹、魯仲連、魯陽文子、鮑叔牙、鮑文子、齊人有知之者、齊威王、龐仲達、龐統、劉邦、次室之女、馬日暺、李隆基、袁盎、王忠嗣、鍾會、王謐、馮智戴、范仲淹、耿弇、王汝南、霍光、張登、尹夫人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預測的哲學:顏闔

顏闔

人物簡介

魯莊公:魯國君主,在位時間為前693年至前662年。
  東野稷:駕駛馬車的御者。
  顏闔:魯國大夫。

預言事例

  預言東野稷的馬將失敗。

東野稷憑藉著駕駛馬車的技術得到魯莊公召見。東野稷的駕車技術,車子前進、後退時的車轍痕跡就好像是用矩繩畫出來的直線一樣的筆直,左右旋轉的車轍痕跡就好像用圓規畫出來的圓弧般一樣的均勻平滑。
  魯莊公以為東野稷的技術驚人,他車子留下的車轍痕跡都沒有超過標準以外的,於是便要他來回跑一百次再結束。如果都能一致,便打算重用他。
  這時候,顏闔正要前來見魯莊公,途中正好碰到正在駕駛的東野稷。顏闔稍微看了一下之後,來到了魯莊公身邊,對魯莊公說:「東野稷的馬將要失敗了!」
  魯莊公聽後,不以為然,也沒有理會他。沒多久,東野稷果然失敗的返回了。
  魯莊公這時才問顏闔說:「先生是怎麼知道這個結果的呢?」
  顏闔回答:「他的技術連古代最擅長駕馭馬車的造父都不能超過啊!但剛剛臣下遇到他時,他的馬的力氣已經衰竭了啊!但他卻還在要求它們!因此臣說他將要失敗了啊!」

評論

這一則講的其實就是「過度使用」的問題,由於馬已經被過度使用了,東野稷還在要求他的馬要符合自己的標準,因此顏闔認為他無法達到魯莊公的要求。也就是說,東野稷急於表現,似乎忽略了一個淺顯易懂的事實,即如果馬兒過於勞累了,就很難完全達到他的要求了。馬兒越累就越容易失控,越失控他就越加緊控制、要求,馬兒就更容易累。惡性循環之下,難免要失敗了。
  其實人也是如此,人如果很累了,你又去要求他做這做那的,能不失敗的,大概也很少了。通常給予適當的休息是必要的。
  〈呂氏春秋.適威〉在講到這則故事時,把魏武侯與李克關於吳國如何滅亡的問答,也放入了這一篇。故事如下:
  魏文侯藉由樂羊等人的努力,攻下了中山國,於是他把中山國封給了自己的太子魏擊,也即魏武侯。(這一點遭到當時人的批評,因為魏擊是太子,魏文侯這樣做不恰當。)
  魏武侯在中山居住的時候(此時還是太子),有一次問了師傅(太子的老師)李克說:「吳國之所以滅亡,是為什麼呢?」
  李克回答:「那是因為他頻繁的作戰而且頻繁的取勝啊!」
  魏武侯聽後,不解的問道:「頻繁的作戰而且頻繁的取勝,這是國家的福氣啊!他卻獨自因此而滅亡,這是為什麼呢?」
  李克回答:「頻繁的作戰則人民就會疲累,頻繁的取勝則君主就會驕傲。以驕傲的君主去指揮疲累的人民,而他的國家還不滅亡的,天底下算是很少了啊!君主驕傲就會放縱(沒有約束、不懂節制),放縱就會使用物力超出極限;人民疲累就會心生怨恨,心生怨恨就容易產生極端的思慮(推翻政權的委婉說法)。在上位者與在下位者都往極端走去,吳國的滅亡還算晚了啊!這是夫差之所以在干隧自殺的原因啊!」

  孫武在提到六將軍滅亡順序時提出的「主驕臣奢、冀功數戰」的說法,與李克的說法相同,但早於李克。因此,這也難怪孫武的後裔孫伯不願意勸諫吳王夫差修正那些極端的行為了。因為這本是吳王闔閭所極力避免的事情,而當時夫差驕傲、宰相伯嚭奢侈,吳國頻繁對大國開戰,最終滅亡了。以當前的民主制度而言,仍然有可借鑑之處,譬如總統驕傲、官員貪腐、頻繁的對外作戰,也是符合這個趨勢的,倒或不倒是要看原本的實力有多強,就像吳國也要二十年才倒一樣。
  吳國滅亡背後牽涉到的故事與原因其實很多,李克的說法基本上符合吳國滅亡前的歷史。以吳國最後滅亡時的狀態而論,吳王夫差確實因為好大喜功而受到子貢的蠱惑,最後帶著精兵前往解救魯國,並與齊國交戰,同時於黃池與晉國爭霸。這時候勾踐趁著其國內空虛時,率領著已經休養、訓練了數年的精銳,前去攻陷了吳國首都。夫差接獲消息後,雖然帶兵趕了回去,卻也已無力報復。兩年後,吳王夫差又帶兵攻打楚國,被深諳吳國戰術的白公勝所打敗。隔年初,勾踐便趁機大舉進攻吳國,大敗吳國軍隊。前475年,越國再次進攻吳國,包圍了吳國兩年左右,這才將吳國滅了。
  若以歷史而論,秦昭王「驟戰而驟勝(頻繁的作戰而且頻繁的取勝)」的次數絕對比吳王夫差還要高出數倍(見拙作《孫臏考》統計),而驕傲的程度也絕不下於吳王夫差。因為夫差不過北上黃池爭取霸主之位,而秦昭王卻直接邀請齊湣王一起「併稱東、西帝」。
  那麼秦昭王為何不亡呢?其實,秦昭王那次併稱東西帝的舉動,也差點讓秦國滅亡了。當時,齊國、韓國、魏國三國結成聯盟,並以齊國為首,以此為藉口對秦國發動攻擊。三國聯軍都打到了秦國函谷,並即將攻陷它。如果不是秦昭王割地求和,且齊國孟嘗君等人有其他意圖,秦國是有可能在這一役被徹底解決掉,或至少元氣大傷的。
  後來秦昭王吸取了教訓,設計了齊湣王,結果同樣有著「驟戰而驟勝」功績的齊湣王,一次戰爭就讓他喪失性命,齊國也差點亡國了。因此〈韓非子.初見秦〉這樣說道:「臣敢言之,往者齊南破荊,東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土地廣而兵強,戰剋攻取,詔令天下。齊之清濟濁河,足以為限;長城巨防,足以為塞。齊,五戰之國也,一戰不剋而無齊。」

  一個國家當然比一匹馬還要來得複雜許多,只是有時候,我們不需要把世界想得太複雜。就預測這件事而言,戰略層次的預測往往根據的都是簡單的法則。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預測的哲學:鬥伯比

鬥伯比

人物簡介

鬥伯比:楚王若敖的次子,羋姓,鬬氏,名伯比。時為楚國令尹(相當於宰相),也是鬬氏的始祖。


預言事例

  預言莫敖帶兵出征一定會失敗。

魯桓公十三年(699年)春天。
  楚國屈瑕率軍攻打羅國,鬥伯比為他送行。鬥伯比在回來的路上,對他的馬車駕駛說:「莫敖一定會失敗啊!他走路時把腳抬得很高,可見他防範敵人的心並不堅固啊!」
  於是鬥伯比前去晉見楚武王,對他說:「大王一定要增派軍隊給屈瑕啊!」但楚武王拒絕了他的請求。
  楚武王回到宮中後,把這件事告訴了夫人鄧曼。鄧曼說:「大夫鬥伯比的意思不是在說人數要多,而是說君王要以信用來安撫百姓,以美德來訓誡官員們,以刑罰來使莫敖有所畏懼。莫敖當前仍沉浸在前年在蒲騷戰役中取得勝利的氛圍中,他將會自以為是,因此一定會輕視羅國。君王如果不對他施加威嚴與壓力,他恐怕不會設下防備了吧!鬥伯比大夫本來想說的是請君王訓誡大眾並好好監督他們,召集官員們並用美德來勉勵他們,見到莫敖時告訴他上天是不會寬恕他的過錯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鬥伯比大夫難道不知道楚國軍隊已經全部都出發了嗎?」
  楚武王恍然大悟,於是趕緊派遣賴國人去追趕屈瑕,但沒有追上。
  在行軍途中的莫敖派人在軍中下令:「膽敢進諫言的要接受刑罰處罰。」
  楚軍一路到達了鄢水,在渡河時,楚軍行列次序混亂,而且也沒有設下防備。楚軍到達羅國時,羅國軍隊與盧戎軍隊兩面夾擊楚軍,把楚軍打得大敗。
  莫敖因此在荒谷中上吊自殺了,而其他的將領們則把自己囚禁在冶父這個地方,聽候楚武王的處罰。
  楚武王接到消息後說道:「這是寡人的罪過啊!」便把將領們都赦免了!

朔雪寒評

  這則故事點出了預言者所面對的一個難題。有時候預測者是不能或不方便把預言直接說出的,其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以這個例子而言,不難推敲是因為鬥伯比不想得罪莫敖屈瑕,這一點從鬥伯比還為屈瑕送行一事便不難看出兩人的交情,也因為交情,因此不方便直言。可是這樣一來,鬥伯比對楚武王的「建議」簡直成了類似「燈謎」的玩意了!以楚武王的資質明顯不能明白,如果沒有楚武王夫人鄧曼的解釋,鬥伯比這麼做自然不可能產生任何成效。若說鬥伯比算準了鄧曼會對楚武王解釋,恐怕是不切實際的猜測。僅僅根據這則故事的資訊來推敲,那麼楚武王估計是把鬥伯比的說法當成類似瘋話或笑話來看,因此把這件事情告知夫人鄧曼,因為楚國的軍隊都已經全部出發了,哪裡還能增派軍隊?難道身為宰相的鬥伯比竟然不知道?這豈不可笑!遑論堂堂一個大國出動所有軍隊難道會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羅國?何以宰相還要要求寡人增派軍隊,是否太過膽小?如果楚武王能從這裡繼續想下去,或許便能想通鬥伯比的用意了!可惜楚武王最終是因為鄧曼的解釋才理解了,而在時間上也已經晚了!因此鬥伯比這樣委婉、九彎十八拐的提建議,如果沒有能解讀的人,固然不會得罪人,難道還能起什麼作用嗎?
  鬥伯比從莫敖的舉手投足就能預測他將失敗,這種觀察入微的預測方式,類似於微表情或者FBI、情報人員的觀察方式,這些內容個人會在最後的總結時提到。古代與此相關的例子有:東郭牙、子貢、智果等。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中西方「禁、殺、虐、囚」知識分子與科技發明表

中西方「禁、殺、虐、囚」知識分子與科技發明表


-7含以前

2697至前2599,相傳黃帝史官倉頡造字。


1765至前1122年,殷商時代刻在龜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甲骨文」,是今天能看到的中國最古的文字。


群經之首《易經》的確切完成日期已不可考。近代有學者認為《易經》其實是一本記錄古代歷史的史書,書中將宇宙萬物分為陰陽兩類,陰陽又最終演化出八卦。而《尚書》則提出五行的概念。此外,漢字的構造方式本身就體現出了先人對宇宙事物的分類思想,文字本身就是一種現實世界的微觀體現。這些概念都是中國日後許多分類思想的源頭。


商周時期,青銅器上出現鑄刻文字,後稱「金文」,又稱「鐘鼎文」。周宣王(前827-782年)的史官史籀,把這些文字整理成十五篇《史籀》,用來教學童識字,後人稱史籀整理的文字為「籀文」,又稱大篆。


1046年,姜太公因輔佐周武王姬發滅掉殷紂而被封於齊國。齊國也從此成了中國兵學的發源地。相傳第一本兵書《六韜》其最初的文本即來自姜太公。


周厲王暴虐無道,被國人非議。不僅不聽召公勸諫,反倒變本加厲,「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人民對周王的議論固然減少了,但憤怒卻增多了,而且諸侯也不再朝見周王。最後人民叛變,襲擊周王,周王出奔。是史上禁止言論自由的開端。
-6

518年後至前509年以前,李耳撰成《老子》一書。此後文子、莊子與列子,又陸續闡發相近的思想,成為九流十家中的道家,與儒家、法家、兵家共同成為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最為深遠的幾個流派。


515年四月以後至前512年八月以前齊國人孫子撰成十三篇《孫子兵法》,在此時期又有數十部兵書被陸續創作出來,是中國兵學的第一個盛世。而《孫子兵法》也從此開始影響整個中國的軍事思想與歷史脈動,到了近代其影響更是遍及世界各地與各行各業。


死於前501年,駟歂殺鄧析,據〈左傳.定公九年〉:「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一說鄧析為子產所殺。重點在於鄧析雖死,他的著作《竹刑》不但沒有被毀,甚至成為鄭國的法律。


501年,魯定公任命孔子為中都宰。孔子廣收門徒,成了儒家的創始人。更撰作《春秋》以闡發自己的政治思想,及鼓吹恢復周朝禮制,可惜時不我與。前479年,孔子逝世。其所編輯整理的《詩》、《書》、《禮》、《樂》、《易》,其中的《易》日後成為群經之首,繁衍出上萬相關著作,也是中國唯一一本從未被禁過的書籍。到了戰國時期,儒家與墨家並稱為戰國兩大顯學。
-5 泰勒士(Thales,前五世紀人)提出萬物源自於水,是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據說也曾教導過阿那克西曼德與畢達哥拉斯兩人。
496年,孔子攝魯國宰相之位,第七天就拿「惡人」魯國大夫「少正卯」開刀,孔子認為:「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意指少正卯雖非盜竊之徒,但一次擁有了五種惡行,因此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只好殺了他。孔子並將少正卯與其他前朝被誅殺的人相提並論:「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里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而這些人的共同特點在於他們都可能擾亂社會秩序。此外,這些人除鄧析以外,其他人等都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毫無貢獻!


468年,《左傳》記年結束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其後此書傳給曾參,曾參傳給兒子曾申,曾申傳給吳起,吳起傳給兒子吳期,吳期又傳到了荀況之手。


墨子創立墨家,提倡兼愛互利的思想,對於儒家的主張大多持反對的意見。墨子非議侵略,因而極力發展守城技術,幫助弱小國家守護城池,同時他也是中國邏輯學與自然科學的奠基人。墨子死後,墨家一分為三,但仍然在戰國時期有很大的影響力。
-4 前五至四世紀,《舊約聖經》寫成。


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約前572-497)發現畢氏定理,成立融合政治、宗教與數學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地圓說。畢達哥拉斯的弟子希帕索斯發現了「無理數」的存在,「無理數」的存在讓畢達哥拉斯的學說面臨危機,畢達哥拉斯為了解決這個危機便把希帕索斯身上綁了石頭沉到大海之下。


400年左右,羅馬人建立了拉丁字母系統。


蘇格拉底(前470-399)是柏拉圖的老師,而柏拉圖又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三人是西方文化哲學的奠基人。其中柏拉圖的《對話錄》、《理想國》以及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形而上學》、《修辭學》等等都是西方哲學的開山之作。


柏拉圖(前427-347年)於前387年在雅典創辦學園(Academy),主要教授數學、天文學及哲學等。


323年,亞歷山大大帝逝世,他的部將托勒密取得埃及,是為托勒密一世。他建立了博學院(Museum),招來歐幾里德、史特雷波等知識份子。托勒密二世繼承他的遺志興建圖書館,成為當時最大的圖書館,並陸續吸收了如阿幾米德與希波克拉底等學者的加入,使此城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後來此圖書館一說被公元前48年洗劫亞歷山大的凱撒夷為平地,一說是公元300年時被入侵埃及的阿拉伯人所毀。
356年至前320前,齊威王田因齊召集諸位大夫,追論古代的《司馬兵法》,而將司馬穰苴的著作附於其中,稱為《司馬穰苴兵法》。是整理與修復古籍的最早記載。


商鞅、韓非等法家人士提出《詩》、《書》是使國家衰弱滅亡的東西,因而主張禁止國內人民談論這些書籍,是日後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根源。前356年,秦國施行商鞅變法,首次焚毀《詩》、《書》,開了史上焚書與禁書的先河。


-3 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46-377年)提出身體由氣(風)、土(地)、水、火四種元素所組成,並提出「人因有大腦,故有七情六慾」,是日後西方醫學與心理學的始祖。


亞歷山大里亞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約生於前310年)提出太陽為中心說以及地球繞軸自轉說。


卡里馬科斯(Callimachus,前305-240年)在為亞歷山大圖書館編制圖書目錄時,將圖書依作者身份分為六大類:詩人、立法者、哲學家、史學家、修辭家、演說家、其他(包括醫學家、數學家、雜家)。


歐幾里德(約生於前300年)總結希臘古典數學知識,撰成《幾何原本》。


韓非(前280-233年)在〈韓非子.五蠹〉篇稱:「今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與《吳子兵法》同時期產生的兵法名著還有《孫臏兵法》與《尉繚子》等兵書,是中國兵學的第二個盛世。


221年,秦國統一天下。秦始皇施行「書同文字」的政策,將六國文字統一改為由李斯、趙高、胡毋敬等根據大篆調整而來的小篆字體。秦始皇並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焚燒秦國歷史以外的書籍,只保留「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施行挾書律。到了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進入咸陽,火燒阿房宮,又將秦朝政府藏書付之一炬。


207年,秦朝滅亡後,小篆逐漸被隸書取代。隸書到漢朝演化成「章草」(有別於後來書法中龍飛鳳舞的狂草),到公元三世紀(漢末魏初),草書、楷書、行書發展成熟,「楷書」傳為王次仲所創,並從此成為標準字體,至今通用。


206至前196年,漢高祖命張良、韓信整理兵書,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前140至前87年,漢武帝命軍政楊樸搜集散佚的兵書,並撰著兵書目錄《兵錄》,但未能完備。前32年至前7年,漢成帝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勘兵書,任宏將兵書分類為四種。
-2 263年,印度文字出現,其中的婆羅米文字成為今天印地語的重要基礎。


前二世紀,小亞細亞的波加蒙(Pergamum)國王由於埃及禁止出口草紙,結果成功研發出羊皮紙。
漢朝興起後,廢除「挾(藏)書之律」,「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到漢武帝時,又因「書缺簡脫,禮壞樂崩」「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祕府。」到漢成帝時,又「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並命劉向、任宏等人校勘書籍,撰寫目錄。劉向死後,漢哀帝又命劉向之子劉歆繼承父業。劉歆將書籍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書名《七略》,既開了圖書分類的先河,同時也是日後校勘學、目錄學、版本學的濫觴。


漢武帝(前140-87年在位)時,董仲舒上疏:「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為武帝採納,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固然使封建王朝得以更加穩固,但也使得百家學術趨於滅亡、先秦時期開創的科學成果與批判精神後繼乏人。


漢景帝(前156-141年在位)時期,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
-1

91年,司馬遷歷時18年撰成《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但其中用來專門談論兵法的〈律書〉一章卻在不久後失傳了,從而也使後人無法得窺司馬氏家族家傳兵法的全貌。
1 托勒密(約生於100年)總結希臘天文學知識,撰成《天文學大成》。提出地圓說以及地球處於宇宙中心的理論。


24年,赤眉軍與更始軍在長安交戰,西漢政府百年藏書付之一炬。


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開始翻譯佛經,大量外來語從此進入中土,融為中土文化。《四十二章經》是現存佛經中最早的譯本。東漢順帝時期(126-144年在位),張道陵(34-156年)創立道教,此後道教典籍開始繁衍。


東漢班固(32-92年)著《漢書》,作〈藝文志〉,首次將圖書分類目錄寫入史書之中。其後到唐朝魏徵(580-643年)著《隋書》後才又有〈經籍志〉專門用來記錄當時尚可得見的圖書目錄,並依照經史子集加以分類。至宋朝歐陽修與宋祁等合著之《新唐書》之後,史書中專責記錄書目的篇章開始統稱為〈藝文志〉。
2 二世紀,基督徒為了與異教徒閱讀紙草捲的傳統有所區隔,開始使用一頁頁裝訂成冊的書(Codex)。 121年,許慎歷時22年撰成《說文解字》,首次對文字概念進行分類,共分為五百四十個部首,收字9353字,重文1163字,是中國第一部字典。


1902月,董卓遷都長安,將從漢武帝到漢哀帝以來收集的三萬多卷藏書置於船上西運長安,因途中遭遇盜賊,而沉於河中,「存者數船而已」。


195年,東漢董卓部屬李傕、郭汜在長安城中混戰,使「御物符策典籍,略無所遺」。
3

217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已經有「科禁內學及兵書」的記載,而時人吉茂則因藏匿這些書籍而被逮捕。兵書繼秦始皇焚百家書之後,首次被禁。


曹操(155-220年)處死華陀,使華佗載有「麻沸散」以及外科手術知識的劃時代醫書從此失傳。據〈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華佗〉記載,曹操之所以殺華佗,乃是因為曹操患重病,屢請華佗不到,且華佗因為長年在外,思念家人,不想再出遠門,因此詐稱妻子有病,遲遲不去為曹操看診,曹操一氣之下,請人前往華佗家查明真實情況,假設他的妻子真的生病,就賜給他「小豆四十斛」,並再給他一些時間;假設他說謊,就把他抓到衙門問斬。由於華佗說謊,最終被殺,而他隨身攜帶的醫書,那些監獄守卒又怎麼會懂,因此最終他自己放火燒了。曹操將殺華佗時,其謀士荀彧曾經勸他說:「華佗的技術真的很好,與人命攸關,應該寬容原諒他。」曹操認為就算原諒華佗,他也不願意再為他看病、根除他頭風的病根,於是還是把他殺了。日後曹操的小兒生病時,他自己也後悔殺了華佗。


從曹操與曹匹父子,開始收集天下圖書,到了西晉時,才收得「二萬七千九百四十五卷」。311年,劉聰派遣劉曜、石勒等人率匈奴軍隊進攻西晉,攻入洛陽,「洛都覆沒,靡有孑遺。江表所存官書,凡三千一十四卷。」政府藏書又遭浩劫。


223年,高僧支謙開始大量翻譯佛經,因梵文、漢文之間無法一一對應而開始創造許多新漢字。


魏廢帝齊王曹芳於正始年間(240-249年)下令用「古文、篆文、隸書」三種字體刊刻經書,稱為正始石經或三體石經。然而到唐朝時,因歷經破壞,已多不可見。


260-270年,太醫令王叔和撰成《脈經》,將脈象分為24種。


263年,司馬昭處死嵇康,嵇康臨終時嘆氣說:「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固之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一代名曲《廣陵散》因而失傳。


267年,晉武帝司馬炎宣布禁書令:「禁星氣、讖緯之學。」279年,汲郡人不準掘魏襄王墓,得竹書數十車,合為竹簡小篆古書十餘萬言,藏于祕府。


魏祕書郎鄭默著作《中經》,祕書監荀勗又因此書著作新的目錄,將群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其中乙部收諸子及兵家書,丁部則收有出土文物汲冢書。四部共計收錄29,945卷書目。此後,東晉李充將乙丙兩部調換,成為經史子集的順序,其後的南朝宋.謝靈運、南齊.王亮、謝朏所作目錄也都分為四部,而經史子集的順序亦從此而定。
4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306-337年在位),因皈依基督教,而下令焚燒異教徒書籍,以及對圖書館與博物館進行大規模破壞。


古希臘女數學家希帕蒂亞(Hypatia,約370-415年)因宣揚科學思想與揭露教會黑暗面,而遭到基督教教徒凌遲致死。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




375年,前秦苻堅下令:「其增崇儒教;禁《老》、《莊》、圖讖之學,犯者棄市。」


  〈世說新語.儉嗇〉:
  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


  〈世說新語.雅量〉: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
5
第五世紀,文法及詞典學家Hesychius編了一本上古時期最好、最龐大的希臘文詞典。


413年,
〈晉書.載記.赫連勃勃381-425〉:
  乃赦其境內,改元為鳳翔。以叱干阿利領將作大匠,發嶺北夷夏十萬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阿利性尤工巧,然殘忍刻暴,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并築之。勃勃以為忠,故委以營繕之任。又造五兵之器,精銳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斬弓人;如其入也,便斬鎧匠。又造百鍊剛刀,為龍雀大環,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世甚珍之。復鑄銅為大鼓,飛廉、翁仲、銅駝、龍獸之屬,皆以黃金飾之,列于宮殿之前。凡殺工匠數千,以是器物莫不精麗。


446年,北魏太武帝下令:「諸有浮圖形像及胡經,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阬之!」使佛教、佛書、僧人均遭受到嚴重打擊。


473年,王儉又造書目,採用自創的七志分類法,共收錄5074卷,第四志專記兵書,第七志則附有道書與佛書。普通年間(520-527年)阮孝緒又創七錄,第三錄記子書與兵書,其六為佛錄,七為道錄。


481年,梁武帝蕭衍攻滅南齊,兵火「延燒秘閣,經籍遺散」。


6 512-513年,阿拉伯文字出現。


529年,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 I527-565年在位)查禁柏拉圖學園,將許多知識份子流放到邊遠地區。


第六世紀,印度文法學家Amarasimha編了一部重要的梵語詞典。


549年,侯景叛亂,「簡文募人出燒東宮臺殿遂盡,所聚圖籍數百廚,一皆灰燼。」「梁元帝克平侯景,收公私經籍歸于江陵,凡七萬餘卷。蓋佛老之書,計於其間。」到了北周軍隊進入郢城之後,所有書籍又遭焚毀。


555年,梁元帝眼見西魏大軍將攻進江陵,於是「命舍人高善寶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並說道:「讀書萬卷,尚有今日,是以焚之。」城破後,魏軍於餘燼中僅收得四千六百卷書籍。


祖沖之(429-500年)與其父親祖[日桓]在《九章算術》劉徽註的基礎上,著重利用思維與推理的方式進行數學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包括將圓周率精確計算到小數點後第六位,提出球體積公式以及完善二次與三次方程的解法等。著有《綴術》,可惜到隋朝時已因「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最終失傳。


北周.甄鸞為漢.徐嶽的《數術記遺》作註,當中記載了「心算、積算(籌算)、太乙算、兩儀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宮算、運籌算、了知算、成數算、把頭算、龜算和珠算」十四種演算法。此後除心算、籌算、珠算之外,餘法皆告失傳。


583年,祕書監牛弘向隋文帝建議收集天下書籍,採取「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寫既定,本即歸主」的方法,「於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589年,隋文帝滅掉陳國統一天下,所收圖書已達三萬餘卷。隋煬帝又命人抄寫五十副本,分為上中下三品,並構築東西屋以收藏甲乙丙丁四部書。
7 622年,穆罕默德逃到麥加避難,回教紀元開始。


634年,穆罕默德以區區三、四千人的軍隊起兵,在接下來的一百年間,回教建立了一個橫跨中亞、北非及西班牙的大帝國。而回教的東征西討與擴大版圖,也帶動了東西各種文化的交流。


650年,《可蘭經》以阿拉伯文字記錄下來。


第七世紀,造紙術由朝鮮傳入日本。
605年,隋煬帝即位,「乃發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


618年,隋朝禁軍將領宇文化及攻入皇宮,燒毀三十七萬卷圖書。


622年,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將隋朝政府藏書以水運運往首都長安,中途觸礁船沉,僅存八萬卷圖書。開元時期,唐朝並將甲乙丙丁四部書各藏於一庫,「置知書官八人分掌之。凡四部庫書,兩京各一本,共一十二萬五千九百六十卷」。


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為轉移儒士們對玄武門之變的注意力,以及消耗隋朝舊臣的心力,而命孔穎達等人修撰《五經正義》,經兩次刊定後,於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頒行天下。除此外,魏徵更為唐太宗編纂《群書治要》,而玄奘於貞觀十九年正月從印度取經回國後,於長安受到唐太宗召見,並受命將沿途所見所聞撰修為西域傳,並召集許多僧人於長安弘福寺,由朝廷供給所需翻譯佛經。


〈隋唐嘉話.中〉:
  高開道作亂幽州,矢陷其頰,召醫使出之,對以鏃深不可出,則俾斬之。又召一人,如前對,則又斬之。又召一人如前,曰:「可出,然王須忍痛。」因鈹面鑿骨,置楔於其間,骨裂開寸餘,抽出箭鏃。開道奏伎進膳不輟。


8 717年,日本人吉備真備奉命前往中國留學(唐玄宗年間),共歷時十八年,回國時將《孫子兵法》等十數種兵法帶回了日本,是中國兵法傳入日本的開端,同時也是日本兵學的濫觴。


715年,英國人萊斯布里吉(John Lethbridge)發明皮革製成的潛水衣,潛水衣容納了約三十分鐘的氧氣,最深可下潛到30尺的深度。人類對於水下世界的探索開始得到延展。


第八世紀中葉,日本人發明日文片假名、平假名。


768年,查里曼成為法蘭克國王,想要重振羅馬帝國雄風,800年時,被封為西羅馬帝國國王。查里曼重視文化與教育,請學者制定一種特別的加洛林書寫字體。每個字相互獨立,是後來羅馬體的源頭。查里曼大帝有鑑於各種手抄本書籍不免疏漏,並且以訛傳訛,為了正本清源,因此要僧侶鑒別出各種書籍最早最權威的版本,然後根據這個版本,用他所制定的加洛林字體,精心謄寫,並打上特殊標記,表示這是精確複製的版本。
大唐律法〈唐律疏議.職制律〉規定:「諸玄象器物、天文、圖書、讖書、兵書、七曜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違者徒二年。」此後,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以及後周太祖廣順三年(953年)、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都再重申此一規定,但兵書都已不在禁書之列。


唐朝開國後,因與老子李耳同為李姓而推崇道家、道教與玄學。至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在位)時,廣收道書,按陸修靜三洞分類法,將道書分為「洞真、洞神、洞玄」各十二部,共計3744卷,稱為《開元道藏》。


〈朝野僉載.補輯〉:
  唐魚思咺有沈思,極巧。上欲造匭,召工匠,無人作得者。咺應制為之,甚合規矩,遂用之。無何,有人投匭言咺,云徐敬業在揚州反,咺為敬業作刀輪以衝陣,殺傷官軍甚眾。推問具承,誅之。為法自斃,乃至於此。


唐代宗大曆十二年(777年),顏真卿編成《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卷,有似於今日之辭典式百科全書與資料彙編,明朝的《永樂大典》所採用的編纂方式即與此同。
9 第九世紀,造紙術由中國傳入大馬士革,十一世紀傳到埃及,之後再傳到西班牙。 安史之亂使唐朝開國至唐玄宗以來政府藏書「亡散殆盡」,至肅宗與代宗時,因崇重儒術,又重金訪購書籍。至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年)共集得四部書至56,476卷。然而到了唐僖宗廣明年間(880-881年),因發生黃巢之亂,使兩京再度淪陷,舊時藏書因而「尺簡無存」。唐昭宗繼位後再次訪購書籍,只收得二萬餘卷。


唐文宗於835年命鄭覃主持開雕《周易》、《尚書》及《毛詩》等經書於石碑上,於837年竣工,稱為開成石經。「每石七八層、高七八尺、廣三四尺不等」。後來五代蜀主孟昶又刻十經於石碑上,歷時八年而成,稱為蜀石經。兩者皆對古文獻的保存與推廣起過一定的作用。


在唐代發明雕版印刷之後,出現了一些新的裝訂方法,但是到宋代出現「蝴蝶裝」(書本打開後左右兩頁像是蝴蝶一般之謂),才定下書籍的裝訂型態。
0



11 突厥人馬赫穆德.喀什噶爾(1008-1105年)以阿拉伯文字編成《突厥語大詞典》。


坎特伯里大主教聖安瑟倫(Anselm1033-1109年)創立研究基督教教義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1095年,為了解救被土耳其人佔領的耶路撒冷,十字軍東征開始。前後共進行了八次,直到1291年結束,長達兩個世紀。


十一世紀,倫巴底的帕皮亞斯(Papias)編纂了一部拉丁文詞典,其中已有許多現代詞典的樣貌。阿維森納融合希波克拉底、蓋倫的醫學以及亞里斯多德的生物學,撰成了《醫典》,成為日後阿拉伯與西方世界的醫學經典。
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兄長趙匡胤的皇位,他為淡化殺兄篡位謠言與轉移儒士們的注意力,而將太祖舊臣置於「館閣」之中,令其編纂《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及《文苑英華》等書。並命人將收集到的七千餘卷道家書籍編為《道藏》,至宋真宗時經王欽若等校訂增補完成,賜名為《寶文統錄》。又後經張君房增補重修,依三洞四輔分類法分類,至天禧三年(1019年)完成,稱為《大宋天宮寶藏》。


北宋仁宗趙禎(1023-1063年在位)與神宗趙頊(1068-1085年在位)陸續下詔整理兵書,最終於元豐三年(1080年),詔國子司業朱服、武學博士何去非等人校定《孫子》、《李靖問對》等七書,至元豐六年(1083年)結束,將七書頒定為「武經」,鏤板刊印。武經七書從此成為軍事人員的基本教材。


1066年,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歷時18年而成。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而其副產品《涑水紀聞》日後則因禁毀野史事件而遭禁。


1079年,因蘇軾作詩諷刺王安石變法,而被拘提到御史台受審,受牽連者有蘇轍、黃庭堅、司馬光等人,史上稱為「烏台詩案」。


1088年,沈括退隱於「夢溪園」,此後八年間陸續完成科學著作《夢溪筆談》、《續筆談》、《補筆談》等書,在《夢溪筆談》中沈括系統地介紹了「指南針」的製造技術,並發現「磁偏角」現象。〈宋史.沈括傳〉稱:「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曆、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被後人稱為中國科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12 十二世紀,希臘《文字源大詞典》編纂完成。 宋徽宗趙佶(1101-1125年在位)自封為「道君皇帝」,崇道排佛,下詔將寺院改稱道觀、和尚改稱德士、尼姑改稱女德,並修增舊有《道藏》而成《政和萬壽道藏》,共計5481卷。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攻陷汴京,宋朝歷代收集之圖書首遭浩劫。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南宋歷來政府藏書又毀於一旦。


宋高宗(1127-1161在位)時期,三次禁絕私人撰著與收藏野史。


宋朝時也發展出了「道學」,主要是由理學與心學所組成。理學發源於北宋的周敦頤、張載與程顥、程頤,大成於南宋的朱熹,著力於研究聖人之道;心學發源於南宋陸九淵,大成於明代王陽明。是日後清朝滅亡前讀書人的精神桎梏,也被統稱為宋明理學。


金章宗於明昌元年(1190年)命孫道明等訪求道書,編為《大金玄都寶藏》,共計6455卷。
13 十三世紀,基督教成立「宗教法庭」,以迫害任何宣揚不符合宗教教義知識的異端份子,直到十九世紀因此而死者達50萬人以上。同時,《聖經》的語詞索引,開始使用字序索引編目法。同時,巴布士(Joannes Balbus Januensis)編輯了中世紀最具權威的百科詞典《正典》。


十三世紀中期,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傳入高麗,朝鮮最早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


中世紀早期歐洲的圖書館採用三藝、四學的類目來分類圖書,三藝指「語法、邏輯和修辭」,四學指「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


眼鏡的出現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十三世紀義大利人發明的,一種說是中國人發明之後傳入西方。
邱處機於元太宗九年(1237年),命弟子秦志安等於平陽玄都觀重修《道藏》,稱為《玄都道藏》。元憲宗、元世祖時,佛道相爭,元憲宗五年(1255年),道士李志常與少林長老辯論失敗,憲宗於是下令焚毀詆毀佛教之道書。元世祖至元年間,道教又於《老子化胡經》一事上辯論失敗,忽必烈於是下詔真人祁志誠除《道德經》外,餘皆焚毀,《玄都道藏》因而亡佚。


1298年,王禎改進畢昇的膠泥活字,創造了木活字。並耗時15年寫作《農書》,而將記載木活字印刷術的論文〈造活字印書法〉附於此書之後。


而此時期刊印的書籍則稱為宋版書,因其校勘精、刻工佳、書寫好、紙墨良、款式行幅講究,而被歷代藏書家所極力推崇。清代藏書家黃丕烈即因著迷宋版書而被雅稱為「佞宋」並自誇「百宋一廛」,其後的陸心源為了壓倒黃丕烈也極力搜求宋版書,並將藏書樓命名為「皕宋樓」。
14 1302年,羅馬教會判處義大利文學家但丁(1265-1321)終身流放。


明太祖於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下詔訪求遺書,以消弭儒士們對其明朝的反抗聲浪。及天下大定之後,又興文字獄,以禁書生之口。
15 1455年,古騰堡在歐洲發展了活版印刷,五年後印製巴布士(Joannes Balbus)的《天主教義》(Catholicon),是歐洲第一本以印刷方式出版的詞典。


達文西(1452-1519年)最早提出把人造鏡片直接放在眼球表面以矯正視力的構想。到1887年,德國眼科醫生費克(Adolf Eugen Fick)製造出首批隱形眼鏡鏡片的模子,以及裝戴隱形眼鏡的方法。膠製隱形眼鏡則發明於1936年。


1490年,西班牙焚毀了一個藏有六千卷書的藏書樓。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497年,天主教教會發動宗教狂熱運動,以「色情與墮落」為由焚毀《十日談》與但丁等人的文學作品。同年,達伽瑪(Vasco da Gama)繞過非洲,找到印度。


十五世紀,韓國世宗大王發明韓文。
明成祖朱棣為轉移儒士們對其篡位一事的注意力,並滿足個人的讀書嗜好,下詔焚毀明惠帝一朝之史料,並於永樂初年(1403-1408年)命解縉等人編纂《永樂大典》。至永樂四年又命真人張宇初編校《道藏》,至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年(1445年)竣工,稱為《正統道藏》,共計5305卷。至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明神宗命天師張國祥等續補《道藏》竣工,稱為《萬曆續道藏》。


永樂年間(1403-1424年),鄭和下西洋,最遠曾到達非洲海岸。同時,科舉考試統一以《五經大全》與《四書大全》做為法定課本,程朱理學成了束縛讀書人思想的新武器。顧炎武就曾對八股取士批評說:「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大明律》除規定「諸陰陽家偽造圖讖,釋老家私撰經文,凡以邪說左道誣民」之人都要受到懲處之外,更規定「諸陰陽家天文、圖讖、應禁之書,敢私藏者罪之。」那「應禁之書」就因為不曾明言,所以也就包含了無限的可能,而這對書籍的創作與刊行確實達到了有效的遏止。而從明成祖開始就以殺伐來禁止那些涉及褻瀆帝王聖賢的詩詞、戲曲、小說,到了明英宗禁《剪燈新話》與明神宗禁李卓吾的著作等達到了高峰。


明朝中葉以後,銅活字印刷發明。
16 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反對教會販售贖罪券,發動改教運動(Reformation)。1520年,教宗發出教諭,把路德的著作判為異端邪說,下令焚毀他的作品。路德則把教諭與一些過時的教會律例當眾焚燒,羅馬教廷立即開除路德教籍。


1519年,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五艘船隻組成的船隊,從西班牙賽維利亞城的港口出發,開始了環球遠洋探航。1521年,船隊抵達菲律賓時,麥哲倫死於與當地土著的一次衝突。次年,他的船員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一周的航行,證明了地球確實是圓的。


比利時解剖學家維薩里(Andreae Vesalit1514-1564年)因發表《人體的解剖》而觸怒教會,被教會強迫前往耶路撒冷懺悔,中途逝世。西班牙學者賽爾維特(1511-1553年)因發表的《論基督教的復活》一書中提及人體結構以及血液循環機制,而遭宗教法庭判處死刑,用小火慢慢燒死,歷時二個小時。


1532年,法國作家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的《巨人傳》第二卷因宣揚文藝復興精神與攻擊經院哲學,被巴黎神學院宣布查禁,而參與出版此書的人都遭吊死焚屍的命運,只有作者本人僥倖逃走。


哥白尼(1473-1543年)歷時30年撰成《天體運行論》,提出太陽中心說,遭到教會攻擊,該書被列為禁書。


1545年,格斯納(Conrad Gesner1516-1565年)編制出版歐洲第一部大型書目《世界書目》(Bibliotheca Universalis),他將知識分為21大類,250個細目,書中按字序羅列1800個作者的著作、註釋與評價。


1559年,天主教會的羅馬異端裁判所出版了第一本《禁書索引》(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列出幾百科神學作品和世俗著作,認為他們都會對羅馬天主教的信仰及道德造成危害。


1571年,庇護五世下令設立「禁書目錄部」,專門從事有關禁書目錄的編纂。教會不只頒發禁書目錄,而且著手燒書。


1596年,義大利僅一個地方就燒掉了一萬二千冊書。一個作家寫道:「到處都是燒書的大火,這情景使人想起了特洛伊大火,無論私人圖書館還是公共圖書館,無一倖免,有的館幾乎空了……」。
1596年,李時珍耗時30年撰成《本草綱目》一書。
17 1600年,布魯諾因為宣揚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而被教會活活燒死。


1609年,伽利略(1564-1642年)改良荷蘭眼鏡商發明的望遠鏡,以進行天文觀測,從而發現了太陽黑子與木星四衛。同時他也發明溫度計以測量溫度,並利用單擺的等時性來測量時間。


1616年,教皇保祿五世指示書籍審查部發表禁書令,將哥白尼《天體運行論》與伽利略的相關著作都列入禁書名單。


英國哲學家培根(1561-1626年)著《新工具》,提倡用歸納法來認識自然界,並在書中批判了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及其中的邏輯學與三段論法。並為歸納的原理提出「種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場假相、劇場假相」四相說,以及理解自然界的三種方式:「螞蟻式、蜘蛛式、蜜蜂式」,以及三表法。並從人類的心理特徵出發提出知識的分類體系,將知識分為三類:記憶知識(歷史)、想像知識(詩歌)、理性知識(哲學)。


1625年,顯微鏡誕生。1665年,虎克在自己的著作中,已經談及自己藉由顯微鏡以觀察跳蚤的經驗,人類對於微生物世界的探索也由此展開。


1635年,日本驅逐所有外國人,開始鎖國長達215年。


1641年,巴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年)發明手動計算機,能進行加減運算。


牛頓(1642-1727年)與萊布尼茲同時獨立發明微積分,並獨自發現萬有引力與運動定律,同時也是經典力學最重要的奠基者。


1694年,萊布尼茲完成「萊布尼茲計算器」(Leibniz Computer),具有反覆進行加法的功能。
1621年,茅元儀歷時15年完成長達240卷的《武備志》,是中國篇幅最大的一本兵書,同時他也是著名藏書家茅坤的孫子。茅坤的白華樓是明朝著名的藏書樓之一,他並編有《唐宋八大家文鈔》,對此後的文壇影響深遠。茅元儀則根據白華樓藏書編成《白華樓書目》,將書籍分為九學十部。九學:經、史、文、說、小、兵、類、數、外。九學再加上世學則稱為「十部」。


1623年,艾儒略撰《西學凡》,介紹歐洲辦學育才之法,是西方教育學傳入中國之始。湯若望著《遠鏡說》,是西洋光學傳入中國的第一部書。


1646年,清代內府刻印《滿文洪武要訓》,為現存最早的滿文印本。


1668年,康熙關閉山海關,封禁東三省;咸豐十年(1860),此禁取消。
18 1735年,林奈(1707-1778年)發表《自然系統》,將自然界分為:「動物界、植物界和礦物界」,首創以植物的性器官為依據的分類法,並提出「綱、目、屬、種」的分類概念。


1751-1772年,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年)邀集孟德斯鳩、盧梭及伏爾泰等140名學者撰寫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本《百科全書》,初版內文共17卷、圖11卷。


1768年,第一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在蘇格蘭推出。


1769年,瓦特改良蒸氣機,為工業革命揭開序幕。
1701年,陳夢雷開始編纂《古今圖書集成》,至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因卷帙浩繁而採用銅活字印刷。後由蔣廷錫修訂,為中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類書。而正是因為漢字的數量過於龐大,因此造成活字印刷流程中的刻字(古代活字以刻字為主要製作方式,因此非常費工費時。)、儲字、檢字與歸字面臨困難,從而使活字印刷術最終無法在古代獲得廣泛使用。


清聖祖玄燁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命張玉書等人編撰字典,歷時六年而成,稱為《康熙字典》。該字典分為214個部首,共收字47,035字,是古代字書的大成之作。


黃虞稷為明末清初著名藏書樓千頃堂的主人,編有《千頃堂書目》,並於康熙十八年(1679)經由徐元文上疏推薦而共同參與纂修《明史》。而其《千頃堂書目》更成了〈明史.藝文志〉的底本,是歷史上唯一一次將私家藏書目錄當成官修正史藝文書目底本的例子。而乾隆年間的知不足齋樓主人鮑廷博更在乾隆下詔編纂《四庫全書》時捐贈六百二十多種古籍,是當時捐贈書籍的大戶之一,並因此而得到乾隆御賜一部《古今圖書集成》。由此可見藏書家的影響力已經不僅止於民間了。


1718年,康熙用洋人之法測繪《皇輿全覽圖》,歷時十年而成,以西洋銅板刻印。又因天主教教皇敕令中國信徒不准祭拜祖宗,康熙就下令把教皇派來的公使送到澳門監禁。到雍正元年,更徹底把所有洋人都送往澳門監禁。中國自此與西方文化及知識隔絕兩百年。要到鴉片戰爭之後,才有所改變。


1736年,呂撫發明陰文正字泥字母,活字印刷從以活字直接印刷成書的形式轉換成以活字印製泥版後再以泥版印刷成書的形式。呂撫並首次提出「文章約刊三千餘字,古書約刊七千餘字」的說法。


清高宗弘曆(1736年至1795年在位)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始,於隔年設立「四庫全書」館,命紀昀、戴震等人編纂《四庫全書》。並於乾隆三十九年下令焚書,歷時近二十年。而從康熙、雍正以迄乾隆三朝,並大興文字獄,死者無數,為歷來之最。


乾隆年間,阮元在唐朝陸德明《經典釋文》的基礎上,編成《經籍纂詁》,是第一部彙集經傳子史的引證於一書的大型訓詁詞典。此外,乾隆更燒熔雍正時期曾經用來印製《古今圖書集成》的銅活字以用來鑄造錢幣。


乾隆、嘉慶時期,考據學派出現。考據學是相對於專講義理的宋學而言,除此外,針對其它關於文章、重視實證、重視漢儒經注、尊崇原始儒學、師法漢人鄭玄幾點而言,它又被稱為樸學、實學、漢學、左學、鄭學。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則是標誌此學派達於顛峰的代表人物。


平津館樓主孫星衍依據館藏書目編有《孫氏祠堂書目》,書籍分類首次跳脫《四庫全書總目》以來底定的四部框架,而將書籍分為十二類。直到百年之後,張之洞才又在《書目答問》中新增四部之外的叢書一部,而由顧修於1799年編成的收書161種的《匯刻書目》則是第一本叢書目錄。


1791年,程偉元將曹雪芹、高鶚所撰《紅樓夢》120回本,首次用活字排印出版,被稱為「程甲本」。
19 1808年,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遭教會與政府因有礙道德風化而禁止。


1831年,法拉第發明發電機。


歌德(1749-1832年)耗時60年撰寫《浮士德》,同時他也是將德國文學推向高峰的關鍵人物。


1832年,法國物理學家卡諾(N.L.Sadi Carnot1796-1832年)感染流行性霍亂,依防疫條例,需將其遺物盡數焚毀。這幾乎將他對熱力學的研究手稿付之一炬,而使物理學界在這方面的相關研究延遲了十幾年的歷程。


1834年,巴貝奇利用穿孔卡片的自動控制功能設計出分析機模型,是電腦的先驅。


1850年,考古學家在亞述古都尼尼微(Nineveh)廢墟發現了藏有二千多塊楔形文字泥版的房間,據推斷為前七世紀時亞述國巴尼巴(Assurbani-pal)王朝的政府藏書。


1859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因書中自然選擇的進化論,而觸怒教會,被紅衣主教稱為「畜生哲學」。1925年,美國中學教師斯柯普斯因宣揚達爾文進化論,而被法院判處有罪。


1867年,馬克斯發表《資本論》,索利斯(C.L. Sholes)發明打字機,同年,盲人點字書出現。


1868年,日本新政府宣佈江戶改為東京,天皇睦仁即位,改年號為「明治」,並開始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1834-1907年)提出元素周期律與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1876年,美國圖書館學家杜威提出「十進制分類法」(DDC)。此分類法以數字為分類標記,以字序為排列順序,除此外,杜威也將圖書排架的方式從原來的固定排架改為依據圖書類號來排列的方式。


1879年,愛迪生發明電燈。同年,德國人馮特(Wundt)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第一座心理實驗室,開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心理現象,使心理學脫離哲學,因而被稱為心理學之父。


1884年,自來水鋼筆出現。


1895年,倫琴(Wilhelm Roentgen1845-1923年)發現X射線。
1807年,來華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開始在澳門雇人刻製中文活字字模以鑄造鉛活字,是用西方鉛活字技術製造中文活字的開端。後來印製的《馬禮遜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是中國首次使用西方鉛活字印書的開端。


1843年,根據《南京條約》與《五口通商章程》的約定,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而英國傳教士麥都思也在此地開辦「墨海書館」(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首次使用機械印刷設備印製書籍。


1859年,美國印刷技師姜別利(William Gamble)在寧波美華書館改進中文活字規格,定出七種標準,奠定了中文鉛字制度的基礎。


1860年,新教教士在上海創立美華印書館,近代機器印刷輸入中國。


1862年,清廷在北京設立同文館,翻譯出版西方著作。


1897年,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高鳳池等在上海創辦商務印書館,揭開中國現代出版之序幕。


1898年,嚴復翻譯《天演論》。張之洞發表《勸學篇》,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西學之中,再分「西政」與「西藝」,而「西政急於西藝」,當時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西洋知識與文化,這種主張雖然有其迫於時勢的理由,但也從本質上造成了「中學」與「西學」的割裂,以及「西政」與「西藝」的斷章取義,深刻影響其後的中國教育與閱讀觀念。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因患痢疾而服食摻有「龍骨」(甲骨)的藥劑,而發現了甲骨文。
0 1900年,普朗克(1858-1947年)提出量子理論,1918年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光量子假說。1924年,玻爾發表〈關於量子力學〉,首次提出「量子力學」的概念。三人成為量子理論的奠基人。


1900年,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1862-1943年)在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演講《數學問題》,提出了著名的23個數學問題,成為二十世紀眾多數學家傾全力研究的對象。


1903年,萊特兄弟第一次飛行。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特殊相對論。


1910年,魏格納(Alfred Wegener1880-1930年)首次提出大陸飄移說。羅素與懷特海發表三卷本《數學原理》,為數學提供了嶄新的方法論。


1914年,發現昆蟲目「蛩蠊目」,曾經被公認為是最後一個昆蟲目。


1927年,海森堡提出測不準關係,玻爾提出互補原理。


1931年,哥德爾提出不完備定理,徹底摧毀了希爾伯特想要證明一般的公理化系統具有完備性的計畫。


1933年,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發明「冒號分類法」。希特勒擔任德國總理,開始對德國境內的知識份子進行恐怖迫害與殺戮。同年,德國政府發表禁書目錄,並於510日在德國境內各大城市進行焚書。


1938年,發明原子筆。


1943年,在美國軍方的支持下,由莫克利(John Mauchly)與艾克特(Presper Eckert)兩人率領小組人員花了三年時間,合力研發出世界第一台電腦「ENIAC(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


圖靈(1912-1954年)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盟軍破解了德國密碼系統「Enigma」,為盟軍的勝利提供了絕大的幫助。此後並提出著名的「圖靈試驗」以用來檢驗機器是否具備了人類的智能,是研究人工智能的先驅之一。


1946年,馮紐曼(1903-1957年)提出「EDVAC」方案,提議以二進制取代十進制,並將程序當成數據予以儲存的想法。1949年,在〈複雜的自動控制原理與組織〉論文中則提出電腦程序的複製概念。這些都使得電腦的運算速度獲得巨大的提升,而這樣的一個概念也是日後電腦的設計原型,被稱為馮紐曼架構。


194810月,夏農(1916-2001年)於《貝爾系統技術學報》上發表《通信的數學原理》,因此成為信息論的創始人。同年,維納發表《控制論》,並提出著名的「負反饋」概念。同年,貝塔朗菲發表《生命問題》,提出他的一般系統論。以上三種理論,標誌著系統論的誕生,並被稱為系統論的「老三論」。


1949年,貝都因牧羊人發現《死海古卷》。


50年代初,美國盧恩首次將計算機用於關鍵詞索引的編制。


1953年,華森(J.W. Watson)和克里克(F. H. Crick)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


1954年,李約瑟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日後,並提出著名的李約瑟猜想。


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蘇聯太空人加加林首次成功乘太空船環繞地球89分鐘。1969年,美國人阿姆斯壯乘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


1958年,發明數據機(Modem)與積體電路(IC)。


1965年,美國柏克萊大學系統理論教授柴德(Lotfi Zadeh)提出了「模糊邏輯(fuzzy logic)」的概念,也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開闢了另一條途徑。


1968年,英格巴第一次展示滑鼠(Mouse),ARPANET開始網際網路的時代。1971 年傳送第一封電子郵件。


1969年,普里戈金提出「耗散結構理論」。1971年,哈肯發表《協同學:一門協作的學說》,提出協同理論。1972年,托姆發表《結構穩定性和形態發生學》,提出突變理論。三者被稱為系統論的「新三論」。而系統論則被譽為是繼相對論與量子論之後,最重要的理論。


1970年,數學家庫德(E. F. Codd)博士提出關聯式資料庫的概念。


1971年,Intel製造出第一顆微處理器「The Intel 4004」。


1977年,美國航海家2號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探測衛星。1979年到達木星,1981年到達土星,1986年到達天王星,1989年到達海王星。


1977年,Apple II問世,正式開啟個人電腦時代。1981年,第一台手提個人電腦「Osborne 1」上市,重24磅。


1981年,日本開始進行為期十年的第五代電腦計畫,希望設計出能處理自然語言與具備人工智慧的超級平行電腦,最後以失敗告終。


1986年,科恩(Fred Cohen)在其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了電腦病毒的嚴格數學定義,被稱為電腦病毒之父。


1989年,文學家魯西迪(Salm an Rushdie)因發表《魔鬼詩篇》而遭何梅尼下達格殺令,直到1996年格殺令撤消後,魯西迪才得返回印度。


1990425日,在歐洲太空總署(ESA)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合作下,第一架太空天文望遠鏡「哈伯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發射升空,從此使人類的視野獲得深廣的延展,而對於太空的深刻認知也由此展開。


1990年,蒙特利大學學生尹塔吉(Alan Emtage)發明第一個搜尋引擎「Archie」。同年,提姆.柏納李(Tim Berners-Lee)把網路帶入WWW時代,網路才開始日益普及。


1992年,由柯漢(Daniel Cohen)領導的法國研究隊伍完成了一個有二十三對人類染色體的基因圖譜,對找出跟遺傳有關的疾病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19936月,數學家懷爾斯(Andrew Wiles)公布了長達200頁、世界上只有幾百個專家能理解的證明,證明了費瑪最後定理。


1994年,史丹福大學博士生楊致遠與菲羅(David Filo)合力創辦「Yahoo」。


1995年,貝佐斯(Jeff Bezos)創立全球第一間網路書店「亞瑪遜書店(Amazon)」。


1997年,無人探測器「Mars Pathfinder」登陸火星。複製羊「桃莉」在英國誕生。


1900年,發現敦煌遺書。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民國元年李煜瀛(1881-l973年)與吳稚暉等人成立「留法儉學會」,李煜瀛同時也是第一個將法國《百科全書》引進中國的人,他並於民國十六年在第七十四次中央政治會議中提出設立「中央研究院案」,並與蔡元培及張人傑兩人合作起草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畢生致力於將世界文明引進中國。(紅字)


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辭海》,開了中文「百科辭典」的先河。


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文言與白話之爭由此展開。同年,錢玄同在《新青年》上,刊載致陳獨秀的公開信,首次提出漢字書寫「豎改橫」的見解。


1919年,五四運動,將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引進中國。同時,文白之爭進入高潮,同時還有注音字母與國語羅馬字之爭。


王國維(1877-1927年)於1917年在《殷卜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中,運用出土甲骨所記載的文字與內容考證並糾正了《史記》中關於商朝王室世系的一些問題,並首次提出了同時利用地下文獻與地上文獻的交互考證方法也即「二重證據法」,因而被譽為新史學的奠基人。並於1920年前後在敦煌遺書《雲謠集》上,發現了失傳已久的《秦婦吟》。(紅字)


1925年,成立故宮博物院,內分古物、圖書兩館,圖書館又由圖書、文獻兩部分組成。1928年,公布「故宮博物院組織法」,故宮正式成為政府機構,院下分設古物、圖書、文獻三館。


1931年,瞿秋白、吳玉章等創制「拉丁化新文字」,此後又有「大眾語運動」。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並從北平故宮運出了百分之二十二的珍貴文物。1968,台灣故宮將典藏文物單位擴編為器物、書畫、圖書文獻三處。1970年,又在文獻處下增設圖書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台灣爆發四六事件,五月一日,陳誠宣布台灣地區軍事戒嚴;七月,實施公務員連坐保證制度,發布《台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五0年代,台灣進入白色恐怖時代。(紅字)


1958年,中共人大通過「漢語拼音方案」。


1960年代起,台灣出現赴美留學熱潮,三十年後大陸也出現了同樣的留美熱潮。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使教育處於停滯狀態達十年之久。數不盡的書籍化為灰燼,固有文化遭到極大的破壞,是中國文化的浩劫,也是人類文明的浩劫。(紅字)


1972年,在銀雀山漢墓中發掘出許多古代典籍,其中兵書佔了很大的比例。除了《孫子兵法》之外,尚有《尉繚子》、《六韜》以及失傳二千多年的《孫臏兵法》及《地典》,還有從未聽聞的「〈守法〉、〈守令〉十三篇」等。


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周易》、《老子》甲乙種以及許多醫學書籍等等從未見載的古籍。


1974年,發現秦始皇兵馬俑,使沈睡於地下達二千多年的文物再次重現於世人面前。


1979年,朱邦復公布「倉頡輸入法」,次年與宏碁電腦合作推出「天龍中文電腦」,開啟中文電腦時代。


1981年,中國首次用火箭將三顆不同用途的空間物理探測衛星送入太空。


1985年,大陸終研發出能夠處理中文的電腦「長城0520微機」,使用區位碼為輸入法則。


1986年,大陸發表《簡化字總表》。1988年,發表《常用字表》、《通用字表》。


1993年,郭店楚墓出土《老子》、〈太一生水〉、〈緇衣〉、〈五行〉等等竹簡。


1996年,長沙走馬樓出土三國時期十幾萬枚有關吳國政經、租稅、戶籍文獻之竹簡。
21 2002年,博士研究生宗波羅(Oliver Zompro)發現螳[虫脩]目(Mantophasmatodea),距離1914年發現公認的最後一個昆蟲目「蛩蠊目」,已經間隔了將近九十年。


2003年,中、美、英、日、法、德六國共同研究的所有人類基因圖譜排序宣告完成。
2000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得不知何時何地出土的戰國竹簡,共計有《易經》、《詩論》、《魯邦大旱》、《孔子閒居》、《樂書》、《性情論》、《曾子》、《彭祖》、《樂禮》等八十一種古籍。


20014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開始對位於廣東省陽江海域的「南海一號」宋代商船進行大規模考古調查與打撈,並成立專責小組「南海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隊」。「南海一號」的發現被譽為可與秦始皇兵馬俑、敦煌與甲骨的發現相提並論,甚至可能因此成立「海上絲路之學」。


2002年,香港文化傳信與IBM合作成功研發出全球第一顆中文Linux單晶片CPU,同時它也是當時唯一採用32位元(bit)結構的中文單晶片。CPU內含朱邦復設計的中文字形產生技術,不僅可以組合超過六萬個漢字的字形,同時也使中文的使用不再依附於PC作業系統,因而解決了絕大部分的中文應用問題。